李慧玲,王慶森,王定鋒,劉豐靜,曾明森,吳光遠
(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福建 福安 355015)
茶黃薊馬(Scirtothrips dorsalisHood)屬纓翅目薊馬科,又名脊絲薊馬、茶黃硬薊馬,是茶園常見害蟲之一,在我國海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和福建等地均有發(fā)生[1]。該蟲主要以成蟲、若蟲銼吸茶樹新梢嫩葉,受害葉片背面主脈兩側有2條至多條縱向內凹的紅褐色條紋,嚴重時葉背呈現(xiàn)一片褐紋,條紋相應的葉正面稍凸起[2],失去光澤,后期芽梢出現(xiàn)萎縮,葉片向內縱卷,葉質僵硬變脆,嚴重影響茶葉的產量和品質[3]。除為害茶樹外,還為害芒果、花生和葡萄等。
茶黃薊馬個體微小,成蟲一般0.9~1.2 mm,體橙黃色,卵產于嫩芽、葉背表皮下或葉片莖脈處,世代重疊。若蟲共4齡,主要以1、2齡若蟲及成蟲在新梢、嫩葉上取食為害,3齡時停止取食,稱為預蛹,并開始下爬,4齡若蟲又稱之為蛹[1]。本文探討了茶黃薊馬在茶梢上的分布情況,以期為該蟲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jù)。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2號山福云6號茶園。
試驗于2013年10月在茶黃薊馬發(fā)生高峰期,采用五點取樣法調查茶園茶黃薊馬的發(fā)生情況,每點調查1芽7葉茶梢12個,分別記錄茶梢各葉位的葉片正反面及嫩莖上的茶黃薊馬數(shù)量,比較茶黃薊馬在茶梢不同葉位上的分布情況。
采用Duncan' s 新復極差檢驗法(DMRT法)對不同葉位上的茶黃薊馬蟲口數(shù)量進行方差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與DPS 7.05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茶黃薊馬在茶梢不同葉位上的蟲口數(shù)量分布調查結果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茶黃薊馬蟲口數(shù)量在茶梢芽下1葉上的分布占6.59%,芽下2葉占20.97%,芽下3葉占26.34%,芽下4葉占25.74%,芽下5葉占11.66%,芽下6葉占4.69%,芽下7葉占1.97 %。茶黃薊馬主要集中在茶梢芽下2~4葉位的葉背為害,在芽頭上的蟲口數(shù)量較少,僅占1.13%;茶黃薊馬蟲口數(shù)量主要分布在葉片背面,占88.66%,葉片正面僅占9.29%,在嫩莖上的蟲口數(shù)量也僅占0.91%。采用新復極差檢驗法(DMRT法)對不同葉位上的茶黃薊馬蟲口數(shù)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茶梢各葉位上的茶黃薊馬蟲口數(shù)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F=14.79,P<0.01)。采用新復極差檢驗法對茶梢不同葉位葉片正面和背面上的茶黃薊馬蟲口數(shù)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葉片正面和背面上的茶黃薊馬蟲口數(shù)量差異也達極顯著水平(F=96.95,P<0.01),其中,葉片正面上的茶黃薊馬蟲口數(shù)量平均為0.37頭,葉片背面上的茶黃薊馬蟲口數(shù)量平均為3.49頭。
表1 茶梢不同葉位上的茶黃薊馬蟲口數(shù)量(頭)
表2 茶梢不同葉位上的茶黃薊馬蟲口數(shù)量方差分析表
茶黃薊馬在廣東、福建一年可發(fā)生10~11代[4],一般低齡若蟲能夠活動取食嫩梢汁液,3齡若蟲(預蛹)一般停止取食并沿著茶樹枝干下爬至茶篷下層的樹干裂縫或者土表的枯葉內化蛹,待成蟲羽化后再飛回嫩梢上取食產卵[5-6]。肖星等報道茶黃薊馬呈趨嫩為害,多在芽及芽下1~3葉為害[2]。本研究結果也表明茶黃薊馬喜為害茶梢嫩葉,但芽及芽下1葉的蟲口數(shù)量較少,主要在嫩梢的2~4葉位為害,且有88.66%的蟲口集中在葉背為害,而成葉及老葉的蟲量相對較少,呈零星分布,嫩葉上的茶黃薊馬常群集為害。茶黃薊馬在茶梢的分布可能受所調查的茶樹品種、茶梢的嫩度、調查時期的影響,但基本都集中在嫩梢上為害。因此,對茶黃薊馬的防治,及時采摘尤為重要。謝振倫報道采摘不及時的茶園比留葉少而采摘及時的茶園其百梢蟲口密度要高,前后相差達1倍[1]。采摘茶園堅持按標準及時合理采茶,可以大大降低茶黃薊馬的蟲口密度。茶黃薊馬在茶園中有蜘蛛類、瓢蟲類等多種天敵,柯勝兵等從發(fā)生數(shù)量、時間及空間的關系上評定出茶黃薊馬的主要天敵有草間小黑蛛、八斑球腹蛛、錐腹肖蛸、龜紋瓢蟲等,為保護這些天敵,可根據(jù)它們的發(fā)生規(guī)律,選擇合適的施藥時間和農藥,以減少對天敵的殺傷,以更好的發(fā)揮茶園天敵對茶黃薊馬的控制作用[3]。張瑞明等研究表明黃皮種子甲醇提取物對茶黃薊馬具有很好的驅避作用和一定的觸殺活性[7],用0.3%印楝素乳油500倍液、2.5%魚藤酮乳油300~500倍液、0.36%苦參堿500~600倍液、10%溴蟲腈懸浮劑1000~3000倍液、1.5%除蟲菊素800倍液等藥劑防治可有效控制茶黃薊馬的為害[2,8,9]。黃板誘殺效果也很明顯,煙草浸提液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10]。
[1]謝振倫.茶黃薊馬的生物學特性研究簡報[J].植物保護學報,1987,14(1):7-9.
[2]肖星,劉德和,殷麗瓊,等.茶園茶黃薊馬的發(fā)生與防治[J].植物保護學,2013,(12):118.
[3]柯勝兵,周夏芝,畢守東,等.大別山區(qū)茶黃薊馬與捕食性天敵的關系[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1,32(4):40-46.
[4]龍亞芹,王萬東,陳于福,等.芒果茶黃薊馬生物學特性及其防治[J].農業(yè)科學與技術,2012,13(12):2623-2626,2647.
[5]彭萍,王曉慶,李品武,等.茶樹病蟲害測報與防治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3.
[6]張衍熾.茶黃薊馬的發(fā)生與防治[J].茶葉科學技術,2008,(1):49-50.
[7]張瑞明,趙冬香,萬樹青.黃皮種子甲醇提取物對茶黃薊馬的生物活性[J].植物保護,2011,37(3):120-123.
[8]于法輝.柑橘八節(jié)黃薊馬的發(fā)生規(guī)律與防治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12.
[9]王慶森,劉豐靜,王定鋒,等.幾種生物農藥防治有機茶園茶蚜和茶黃薊馬的效果[J].茶葉科學技術,2011,(4):9-12.
[10]林雄毅.茶黃薊馬的發(fā)生特點與防治方法[J].中國植保導刊,2007,27(1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