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
講道理不能自說自話,卡拉OK
◎張月
吳建民坐在記者對面的沙發(fā)上,面帶微笑,侃侃而談,時而加一些手勢,說到高興處表情就很生動。
二十五年的駐外經(jīng)歷、五十年的外交生涯,吳建民幾乎見證了新中國的外交成長史。如今已經(jīng)離開外交第一線的他,亦從未停止對中國外交的思考,退休后的他活躍在各種國際會議上,在公共外交這一更加潤物細無聲的領域為中國外交添磚加瓦。
《環(huán)球》雜志:你曾任中國駐法大使,能談談當時跟希拉克總統(tǒng)的交往嗎?
吳建民:希拉克總統(tǒng)對中國的文化非常喜愛。有一次北約開會,時間太長了,北約首腦會議他也煩呀。有媒體從遠處把鏡頭對過來,發(fā)現(xiàn)他在津津有味地看一本雜志——是有關于中國青銅器的介紹。
2000年希拉克到揚州見江澤民主席,算是一次私人訪問,不是很大的場面。晚上江主席請他吃飯,江主席對他說,明天要看什么地方,我陪你去。希拉克提出,“我能不能看看大運河?”
聊天的時候我們這邊有人問隋朝有幾個皇帝,有人回答:兩個皇帝,隋文帝和隋煬帝。翻譯給希拉克聽,他說不對,隋朝有三個皇帝,第三個皇帝是“恭帝”。希拉克不知道中文如何發(fā)音,但是他發(fā)的“恭帝”很準。中方一個同志還要辯解,江主席就插話說:“在這個桌子上,對中國歷史方面沒有人超過希拉克?!?/p>
第二天吃早飯時,江主席第一句話就說:“我昨天晚上查了,隋朝是三個皇帝,你是對的?!毕@苏f:“當然是對的。”
他在參觀一些中國文物時流連忘返。去看揚州博物館,看完不愿上飛機,中方人員一直催,他也不著急。
《環(huán)球》雜志:伴隨中國實力的崛起,國外對中國還有些疑慮。你出席的外交場合很多,這方面有沒有切身體會?
吳建民:1996年我到日內瓦去,當時人權問題是一個比較重要的任務,美國搞反華提案,我去的時候五次擊敗反華提案,第五次很懸,我們就多一票,21對20。
聯(lián)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平常出席的人不多,只有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當討論中國人權問題時,人滿滿的,(很多人)沒有位子就站著聽,人們都要看這場大戲。
我第一個發(fā)言。開始給我準備了個稿子,我一看不行,跟去年的差不多。新發(fā)言稿基本都是我自己寫的,就講兩個事實,第一個事實:今天批判我國人權有問題批判得最兇的國家,是在歷史上侵犯中國人權最兇的。當年八國聯(lián)軍七國都在里面,這些大國都是侵犯中國的,當年你們火燒圓明園的時候,屠殺中國人的時候,你們考慮過人權嗎?
第二個事實:你們現(xiàn)在批判中國人權不好,批判最厲害的時候恰恰是中國進步最快的時候。我們經(jīng)濟發(fā)展民族事業(yè)進步,我們頒布了《行政訴訟法》可以民告官,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當年你們打中國的時候沒有講過人權,今天中國進步最快的時候反而批評中國,所以我覺得你們關心的不是人權,是霸權。霸權就是你們不喜歡中國人走自己的路,可是中國人走自己的路走了五千年了,你搞六個反華決議就會讓中國人不走自己的路了?那太不自量力了。你搞六個反華決議,你就是搞六十個我們也同樣走自己的路。這個話講出去,那個會場安靜極了。
你們要首先了解一下中國的民主,中國人的追求。起來革命的時候民主寫在我們的旗幟上,今天民主也是我們奮斗的目標,我們要把中國變成富強、民主、文明的國家,現(xiàn)在再加上“和諧”,這是我們的目標;但是民主的實現(xiàn)方式各個國家的情況不一樣,民主的進程節(jié)奏是由每個國家具體條件來決定的。
《環(huán)球》雜志:公共外交是化解國外對中國疑慮的重要手段,公共外交的交流方式主要是文化方面的交流,你覺得中國在這塊有哪些短板要補?
吳建民:我們的短板有好幾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中國人不太擅長交流,比較內向,隨便拉出一個人讓他立刻上臺講話,他會緊張。和外國人談天,他的交流表達就很好。
我們對外部世界不太了解,我們不知道用什么辦法讓別人很喜歡,我們現(xiàn)在讓外國人看不懂的事情有很多。中國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語匯,中國人懂,外國人聽不懂;我們把這些語匯翻譯成外語,以為他們懂了,但其實還是云里霧里。
人和人總有相通的東西。雞和鴨對話很困難,人和人對話應當還是比較容易的,我們要尋找相通的東西。
還有一個短板就是我們不太善于講故事。其實,講一個故事很多事情就清楚了。講自己的故事,別人就覺得我們真實,但是我們喜歡講大而空的東西,缺少打動人的例子。
中國不是完美的,世界上有哪個國家是完美的呢?往前走有問題,到后退也有問題,站著不動也會有問題,中國現(xiàn)在的問題是前進帶來的問題還是倒退帶來的問題?包括今天中國面臨的挑戰(zhàn),你說這個,別人就懂了。
態(tài)勢上面,不要采取大批判,我要壓倒你,打翻在地還要再踏上一千只腳。時代變了要講道理,不要打壓人家。“這是白的,你說是不是白的?不說是白的就抽你,你就是壞蛋”,這樣和人打交道有用嗎?
國家與國家之間,誰也不領導誰。中國人必須考慮到一個事實,世界上中國也好外國也好,好人居多,只要道理講得對,多數(shù)人能夠理解。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人民是好的。不能凡是日本人就要殺,什么“寧可神州遍地墳,也要殺光日本人”,這是希特勒的種族主義,是給中國人抹黑。
《環(huán)球》雜志:中國應該如何來彌補這些短板?
吳建民:公共外交就是講道理。中國人出去講道理,多數(shù)人搖頭的時候,我們就要考慮自己講的是不是有問題?為什么多數(shù)人搖頭?我們要考慮到在策略上采取哪些變化,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F(xiàn)在中國已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心,大家關注中國,各方面的人都在講中國,在講的過程當中就是中國有成就、也有問題。講道理不能自說自話,不能卡拉OK!
(摘自《環(huán)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