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魯瑛人生中的紅色前半程

2013-12-19 08:15:04■錢
黨史博覽 2013年5期
關鍵詞:大眾日報解放日報

■錢 江

山東黃縣是故鄉(xiāng)

1927年11月3日,魯瑛出生在山東省黃縣(今龍口市)中村鎮(zhèn)王格莊一戶普通的劉姓人家,父親劉再田,母親劉蘭鳳。魯瑛本名劉殿松。

王格莊有300多戶人家,村里有一座大廟,旁邊有一所小學校,包括初小和高小。劉殿松5歲那年到村里的私塾念書,一年后上了村里的新式小學。王格莊的小學環(huán)境不錯,有操場,附近還有一個池塘。由于是新式學校,學生到校要唱“三民主義,吾黨所宗”的歌,這使孫中山成為幼小的劉殿松最早知曉的村子以外的知名人士。

劉殿松上小學的時候,父親劉再田遠在哈爾濱謀生。劉再田是早年闖關東的鞋匠,到了哈爾濱還是干鞋匠,開了一個來料加工的皮鞋小作坊,漸漸地發(fā)展起家業(yè),生活一點點寬裕起來。在9歲左右,劉殿松隨母親從黃縣老家到哈爾濱和父親團聚,并在哈爾濱上了兩年學。

劉殿松在哈爾濱只生活了兩年多,父親就患腦膜炎去世了。母親帶著父親的靈柩,拉著兒子回到了黃縣老家。這是1940年前后的事,劉殿松當時只有十一二歲。這時,他的家鄉(xiāng)王格莊已經成為八路軍控制的游擊區(qū),或者叫根據地的邊緣區(qū)。

父親去世,家境一下子就差了。這時,劉殿松小學畢業(yè)。王格莊有一位讀過書的人,人稱“大嘴先生”,算是村里有學問的人。他知道劉殿松學習成績不錯,就對劉殿松的母親說,你兒子看來有出息,你再苦也要供這個孩子上中學。

母親接受了這番話,盡力支持他繼續(xù)上學。小學畢業(yè)以后,劉殿松考上了當地著名的龍口中學。龍口中學是當地較早興辦的一所新式中學,錄取相當嚴格,能考進這所中學,說明劉殿松的成績在當地高于一般人。

當時的龍口是敵占區(qū),主要由偽軍控制。劉殿松上中學的時候,思想已經傾向進步,痛恨日本侵略中國。八路軍經常派人悄悄進入龍口中學,在學生中宣傳抗日思想。劉殿松很快就和八路軍城工部的人員熟悉起來。不僅如此,八路軍城工部的人還常常到劉殿松家來。只要回家,劉殿松總會積極向八路軍通報龍口的情況,還一起研究下一步如何搜集日軍的情報。

龍口中學的男生很喜歡打籃球,劉殿松身材高挑兒,籃球打得很出色。有一群“二鬼子(偽軍)”也喜歡打籃球,經常到龍口中學和學生打比賽,一場比賽之后常常約定下一場比賽。有時,“二鬼子”對學生說:“下周來不了了?!眴枮槭裁矗岸碜印本驼f:“要進山去了。”這就是說他們要進山“掃蕩”八路軍去了。劉殿松一知道這個情況,就寫成一張字條,塞進自行車車把里,送到指定的交通站。這個情報很快就送到八路軍城工部。

劉殿松在龍口中學上了兩年半初中,不想繼續(xù)念書了。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他的思想日漸傾向進步,要反抗日本侵略。他的家鄉(xiāng)王格莊是日偽軍和抗日軍隊反復爭奪的地方,民兵抗日武裝和游擊隊的活動很頻繁。劉殿松想離開日軍統治下的龍口,到農村去,找機會參加八路軍。第二點,他覺得自己漸漸長大了,是個男子漢了,不應該讓媽媽在家里那么辛苦勞作供自己上學,應該自食其力了。

投身革命當教師

正在這時,劉殿松聽說抗日邊區(qū)政府辦的黃(縣)招(遠)師范學校成立了,正在招生。他立即離開龍口,趕往棲霞縣向學校報名。這所學校是培養(yǎng)青年抗日干部的速成學校,劉殿松于1943年7月到校,報到之日被確定為他參加革命的日子。

劉殿松到黃招師范沒多久,學校還沒有開學,日軍就進行“掃蕩”了。學生們紛紛進山躲避,劉殿松一度跳進一口枯井躲藏起來。等日軍“掃蕩”過去,他又回到學校。

由于日軍“掃蕩”的兵力多,八路軍部隊向山區(qū)退去,黃招師范一時辦不下去了。邊區(qū)政府黃縣第八區(qū)的教育助理找到劉殿松,給他安排工作,讓他到“邊緣區(qū)”去教書。

遵照上級指示,劉殿松來到離家鄉(xiāng)不遠處的黃縣龍化村小學教書。和他在一起的還有同學兼好友劉振淵。在這所小學,劉振淵教數學、物理、化學,劉殿松教語文、歷史、地理。以他在龍口中學的學習底子,教鄉(xiāng)村小學綽綽有余。“文革”期間,魯瑛跌入悲劇谷底,一時許多批判文章說他是“白字先生”,將“墨西哥”讀成“黑西哥”。

劉殿松還有一個好朋友曲道原,這時也離開龍口中學,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黃縣曲家村教書。

龍化村是典型的游擊區(qū),有兩面政權,劉殿松手里的教材也有兩種,一種是日軍發(fā)來的,還有一種是抗日政府編的。劉殿松日常教書采用抗日課本,師生們把侵略者發(fā)的教材放在廟堂佛像的屁股底下,在課堂上使用抗日課本。村外大路上有兒童團站崗,只要遠遠地看見日軍出動了就馬上通知。待到日軍闖到教室外邊,師生們手里早就拿著日本人編的課本了。等日軍一走,師生們拿出抗日教材接著上課。

在龍化村高小教了一陣子書,會畫漫畫的曲道原來找劉殿松和劉振淵,邀請他倆也去曲家村教書。這三個小伙子志同道合,就合到一起去了。

他們教書之余還經常商量今后怎么辦,答案是趕緊找機會當八路軍去。那時,他們已經是十六七歲的小伙子,滿懷報國情懷。

1945年8月,抗日戰(zhàn)爭勝利了,膠東農村成了解放區(qū),劉殿松等幾個年輕人想當八路軍的念頭更強烈了。

更名換姓離家鄉(xiāng)

抗戰(zhàn)勝利后,原八路軍山東軍區(qū)于1945年底在臨沂創(chuàng)辦了一所軍政干部學?!綎|大學,給黃縣下達了招生指標。

劉殿松和劉振淵、曲道原聽說山東大學招生的消息,一起報名,并被錄取了。

在離開家鄉(xiāng)前夜,三個小伙子聚到一起商量,要離開老家干革命去了,得改一個名字,免得牽累了家里人。這事在曲道原家商定,就由他主持。他說,我們都是山東人,以后我們就都姓魯吧。

這一點大家都同意。接著,曲道原用三個紙條寫下三個名字:“魯瑛、魯珉、魯琦”。他宣布抓鬮,抓著什么是什么,不許改。這姓氏后面的三個字,都是古代對玉的稱呼,或者叫“不同品種或品質的玉”。接著,三個人抓鬮。

劉殿松抓到了“魯瑛”,劉振淵抓到了“魯珉”,曲道原抓到了“魯琦”。

劉殿松感到不滿意,覺得這個名字像是女人的名字。但事先約定和曲道原的堅持又使劉殿松認賬了。從此,他使用了“魯瑛”這個名字,一直到生命的終點。

臨到要走了,誰知魯琦的媽媽死活不讓孩子走。這時的魯琦已經結婚了,新婚妻子也不想讓他走。結果到了出發(fā)的日子,魯琦沒有走成。

魯瑛也差點兒沒走成,因為媽媽也不讓走,干脆把他鎖在屋里。魯瑛趁媽媽下地干活的時候,跳窗戶出來和魯珉會合,一起上路了。

山東大學在膠東招收了200多名年輕人,他們從膠東各縣集中到萊陽區(qū)黨委所在地,編成一個大隊。來自威海中學的王海被任命為大隊長,魯瑛被任命為副大隊長。這位王海,在朝鮮戰(zhàn)爭中是志愿軍空中英雄,后來任解放軍空軍司令員。

山東大學膠東學員大隊下轄三個中隊。在向臨沂行軍的路上,王海通常負責打前站,后勤事務主要由魯瑛來負責。

一路走得很艱苦,這群膠東青年冒著嚴寒越過了膠濟路,經過萊西、平度、諸城、莒縣等地,于12月初來到臨沂城東關的經文書院,這就是山東大學所在地了。

在山東大學學新聞

這時,臨沂從日偽軍手中解放僅幾個月,學校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校長由老資格的教育家李澄之擔任,彭康任副校長,姚耐任教務長,教授有薛暮橋、孫定國、陳沂、匡亞明等。

學員們一邊整修校舍一邊學習。開學的時候,魯瑛被編在四班,班主任王德方,副主任胡俊,王海當上了班長。

這個班曾在一座廟里學習。學校給每人發(fā)了一個小板凳,老師在土臺子上講課,學生在臺下坐成一片聽講。魯瑛記得,薛暮橋前來講授經濟課,很有水平。

1946年6月,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qū),解放戰(zhàn)爭開始了。山東大學撤到了蒙陰縣境內。這時,山東大學部分學員被調往東北航校,成為解放軍中首批飛行學員,王海和魯珉都被選上走了。魯瑛因患嚴重的疥瘡,走路都困難,沒有當上飛行員。

撤到蒙陰的山東大學分了系,魯瑛被分到新聞班,有五六十個同學。同班同學有向村和方徨,一男一女,都是從新四軍來的,那時對魯瑛的印象都很好,覺得他為人謙和。

在山東大學新聞系學習一年后,學員們畢業(yè)了。魯瑛被分到《渤海日報》,這天是1947年7月7日。他來到報社駐地惠民縣,開始了新聞記者生涯。也在這一年,魯瑛入了黨。

在《渤海日報》,魯瑛主要當編輯,也當過外勤記者,大都在魯西北地區(qū)活動。魯瑛很快愛上了新聞工作,寫的稿子不斷發(fā)表在《渤海日報》上。渤海日報社同時還是新華社渤海支社,魯瑛擔任過新華社渤海支社組長。

同班同學向村也分到了《渤海日報》。他回憶說,報社和渤海區(qū)黨委常常同駐一個村,當時王力是渤海區(qū)黨委宣傳部負責人,他和魯瑛都喜歡在晚飯后一起打籃球。

1948年9月,華東野戰(zhàn)軍解放濟南。魯瑛隨軍進入濟南。

根據形勢變化,山東各解放區(qū)的區(qū)黨委機關報紛紛取消,集中力量辦《大眾日報》,還有一部分新聞干部集中整訓,準備南下接收新解放區(qū)。魯瑛所在的“整訓隊”有三四十人,住在四馬路。他們這支隊伍有一個明確的任務,準備配合解放臺灣,到臺灣去辦報。

《大眾日報》的活躍記者

要跨海解放臺灣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這支小隊伍的整訓時間比較長。到了1949年9月,魯瑛被抽調到《大眾日報》。在魯瑛回憶中,整個《渤海日報》中調往《大眾日報》的只有他一個人。魯瑛來到《大眾日報》,馬上投入了迎接新中國成立的報道。

當時,魯瑛在農村組,組長張明。魯瑛到《大眾日報》當編輯,后來擔任記者組組長。新中國成立之初,魯瑛采訪活動頻繁,寫稿較多,很快成為《大眾日報》比較知名的記者之一。

調到《大眾日報》后,愛好體育的魯瑛經常打排球,在球場上認識了一位活潑姑娘張文卿。她是青島人,新中國成立后到濟南,在省土改委員會工作,1951年調到省合作總社。張文卿在省土改委研究室當編輯的時候,收集和編輯有關土改和互助工作方面的方針政策,匯編成資料供領導參閱。她發(fā)現一起打排球的魯瑛是《大眾日報》的編輯,就向他請教,兩人很快熟悉并交往起來。1952年春,魯瑛和張文卿在濟南結婚。

1952年冬,《大眾日報》黨委書記通知魯瑛,已經接到調令,要他馬上去上海《解放日報》工作?!督夥湃請蟆肥侵泄踩A東局機關報,華東局下轄六個省市,當時調六個省市的黨報中熟悉農村工作的編輯、記者去上海,加強《解放日報》對華東農村的報道?!督夥湃請蟆芬{魯瑛,和當時魯瑛采寫了大量新聞報道是有關系的。

魯瑛和妻子張文卿一起坐火車來到了上海?!督夥湃請蟆伏h組織負責人姚天珍接待了他。他告訴魯瑛,《解放日報》打算在華東六省市建立駐省記者,將任命魯瑛為駐山東記者。張文卿則進了讀者來信組,組長是駱進。魯瑛、張文卿的孩子都在上海出生。

在《解放日報》的歲月

上海的干部有很多來自山東,解放初期的《解放日報》對山東報道十分重視,魯瑛往返于上海、濟南之間十分頻繁,他動筆采寫的通訊和消息也不少。他從山東回上海的時候,有時會帶上幾只德州燒雞,饋送上海的同事。這在當時是很不錯的禮物了。

魯瑛剛到上海的時候,張春橋任解放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因為跑山東比較多,那時魯瑛和張春橋沒有直接接觸。自然,魯瑛認識張春橋,而張于1955年調離《解放日報》時,不一定知道魯瑛是誰。

1954年《解放日報》成立了消息組,姚天珍任組長,魯瑛任副組長。1960年,《解放日報》和《新聞日報》合并,姚天珍任總編輯辦公室主任,魯瑛任副主任。

進入20世紀60年代,遭逢“三年困難”時期,報社要求大家努力提高辦報質量。魯瑛向報社領導提出一條建議,組織征文活動,引導輿論克服困難?!督夥湃請蟆肪幬瘯邮芰诉@個建議,即確定由魯瑛負責這次以“我和祖國”為題的征文。這次征文來稿萬余篇,頗有聲勢,后來還編成同名圖書出版。

大約在這時,魯瑛擔任了《解放日報》華東新聞部組長,并任報社黨委委員、報社編委會委員。

1963年,姚文元調到《解放日報》文藝部。這個人性格特別,很少和別人搭話,總是待在自己的屋子里埋頭編稿或寫作,報社的許多人都不認識他,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魯瑛倒是和姚文元相識了,但很少對話。

1965年,根據華東局的指示,《解放日報》組織力量采寫山東黃縣大呂家公社下丁家大隊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事跡。黃縣是魯瑛的家鄉(xiāng),報社委派魯瑛帶領華東新聞部記者方遠、評論員周瑞金和攝影記者趙立群,加上《大眾日報》記者李彥臻,聯合采訪后寫成長篇通訊《下丁家人創(chuàng)業(yè)之路》,配發(fā)評論發(fā)表,引起了很大反響。采寫這篇通訊,魯瑛主要是帶隊,出點子,審閱初稿,不再是主要執(zhí)筆者。

突然受命去北京

1966年6月初的一天,可能是6月2日,最晚是3日,時任上海解放日報社黨委委員、黨委辦公室主任的魯瑛接到電話,說總編輯、黨委書記馬達找他談話。

魯瑛馬上來到總編輯辦公室。馬達很鄭重地對魯瑛說:根據市委的決定,借調你和邵以華到北京《人民日報》去工作,因為那里的情況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要搞“文化大革命”,有很多干部跟不上形勢,不能工作了。這樣一來,《人民日報》很需要人,中央就要我們上海支持,調干部參加對《人民日報》的領導,市委決定調你和邵以華兩人馬上就去。從目前來說還是借調,你們到北京去,家屬不去,孩子也不去。至于以后怎么辦,看情況再說。

這時,魯瑛還主管著報社的華東新聞部,工作壓力不輕。他回憶說:“我看馬達對我說這番話的時候,語氣是非??隙ǖ?,表明這是上級的決定,絲毫沒有征求意見的意思。我就當場表示,接受組織安排。”

馬達馬上吩咐說,你們明天就走,只帶組織關系。馬達找魯瑛是單獨談話,隨后還和邵以華談話,估計是同樣內容。

當時,北京發(fā)生了什么,魯瑛并不知情,他當時比較關注的還是上海和華東地區(qū)的事態(tài)。不過,他已經認真閱讀了《人民日報》6月1日的頭版頭條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感覺這篇社論“來頭”很大(但不知道這是陳伯達改定的標題和文章)。從上?!段膮R報》發(fā)表姚文元的文章《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到此時的《人民日報》社論,半年以來國內政治局勢急劇動蕩,他感覺這次運動的規(guī)模將是巨大的。

事后魯瑛得知,就在5月31日晚上,陳伯達帶領中央工作組進入人民日報社,奪了總編輯吳冷西的權。工作組由陳伯達掛帥,主要助手是時任《光明日報》總編輯的穆欣,工作組成員還有錢抵千(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朱悅鵬(解放軍報社黨委委員、記者處處長)、尚力科(解放軍報社黨委委員、軍事工作宣傳處副處長)、楊?。t旗雜志社)。另從上海抽調兩人,名單尚未確定。

空缺的兩人從上海解放日報社抽調,此事由中央通知上海市委。后來,魯瑛聽代理《人民日報》總編輯的唐平鑄說,中央原先要調的是《解放日報》總編輯馬達。但這時上海局勢已不太穩(wěn)定,馬達又是市委第一書記陳丕顯特別倚重的“筆桿子”,陳丕顯不同意放他走。馬達也不想到北京去,因為首都風云已經變幻莫測。于是在第二選擇中選上了魯瑛和邵以華。

初到人民日報社的魯瑛

和馬達分別談話后,魯瑛和邵以華馬上到上海市委組織部轉黨組織關系。第二天兩人乘火車前往北京,由人民日報社派人將他們接到王府井大街上的人民日報社招待所。

《解放軍報》代總編輯唐平鑄在5月31日晚上也跟隨陳伯達到人民日報社“奪權”,并很快在中央工作組中主持日常工作。唐平鑄單獨找魯瑛談話,表示歡迎他來人民日報社。唐平鑄對魯瑛說,你寫的東西不錯,以前寫的山東下丁家大隊的典型報道我認真地讀過。我們已經研究了你的工作,還根據你在解放日報社的工作情況,安排你主管人民日報社的記者工作。將安排邵以華負責行政后勤工作。

當天,魯瑛和邵以華在人民日報社招待所同住一屋。第二天,他們前往中組部轉了組織關系,但是兩人的工資關系還在上海解放日報社。魯瑛的妻子張文卿每月向北京給他匯出生活費。

當時,魯瑛是行政15級工資,每月120元,妻子工資不高,加上在老家還有一些負擔,全家人花銷相當緊張。魯瑛來北京的時候沒帶多少像樣的衣服,以至于接待了幾次外賓以后,外交部禮賓司官員提意見說,人民日報社的魯瑛穿得太差了。當時魯瑛確實沒有什么好衣服。

到北京后不久,“檢閱紅衛(wèi)兵”的大潮涌來,魯瑛負責組織記者們采訪。8月的一天,他也穿上綠軍裝上了天安門,就站在距離毛澤東不遠的地方。

那天,有一陣子毛澤東和焦裕祿的女兒在一起,毛澤東還看到了魯瑛,覺得不熟悉,就問道:“你是哪里的?”

魯瑛回答說:“我是《人民日報》的。”

毛澤東問:“你叫什么名字?”

魯瑛回答:“我叫魯瑛?!?/p>

毛澤東就說:“哦,我不認得?!?/p>

這就是魯瑛和毛澤東的第一次直接接觸。

沒有想到風云變幻,唐平鑄的地位很快不穩(wěn),沒過多久被揪了出來,靠邊站接受審查。原先中央工作組的成員中,來自軍報的紛紛離開,魯瑛在人民日報社事務中逐漸負責更多的工作。他和政治局中分管報紙宣傳的姚文元的接觸也越來越多了。

到北京以后,魯瑛很想回上海工作,但幾次想提出來,都因當時突然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而打消了念頭,直到最后也沒有回到上海。他的后半段人生悲劇,從此拉開了大幕。

猜你喜歡
大眾日報解放日報
一體化考核按下媒體深度融合快進鍵
傳媒(2021年16期)2021-09-07 05:20:08
抗戰(zhàn)時期那狄木刻作品研究
藝術科技(2021年13期)2021-08-27 02:35:01
關于抗戰(zhàn)時期《大眾日報》刊登美術作品的初步觀察[*]
藝術科技(2021年11期)2021-08-13 02:30:55
探源《大眾日報》紅色基因
傳媒(2021年10期)2021-06-20 09:56:19
解放日報“特稿”:新傳播環(huán)境下的熱點選題深度報道
傳媒評論(2019年8期)2019-11-11 12:22:38
《大眾日報》區(qū)域觀察報道特色淺析
科技傳播(2019年11期)2019-06-27 19:14:58
移動互聯網時代紙媒組織架構“柔性再造”——以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欄目制為例
傳媒評論(2017年2期)2017-06-01 12:10:16
論抗戰(zhàn)時期《大眾日報》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經驗與啟示
黨史文苑(2017年6期)2017-04-24 18:45:33
議程設置框架下腫瘤防治議題淺析——以《解放日報》、《文匯報》2013-2014年相關報道為例
新聞傳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延安時期博古黨報思想探究
青阳县| 三门县| 咸阳市| 若尔盖县| 白朗县| 定陶县| 四子王旗| 威信县| 徐州市| 平乐县| 巴塘县| 班戈县| 南木林县| 沧州市| 大洼县| 鱼台县| 洪湖市| 鹤壁市| 潜山县| 怀仁县| 怀柔区| 敖汉旗| 勐海县| 永兴县| 平定县| 铜川市| 安丘市| 玉树县| 浦县| 航空| 沈丘县| 孟连| 兴宁市| 南开区| 长汀县| 色达县| 恭城| 介休市| 定州市| 临猗县| 扶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