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衛(wèi)紅
魯迅的代表作《阿Q正傳》,被稱作“五四”以來最杰出的小說,創(chuàng)造了阿Q這個不朽的文學形象?!豆素惱べM恩歷險記》是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傳世名作,充分體現(xiàn)了馬克·吐溫無與倫比的藝術(shù)造詣。阿Q和哈克貝利·費恩是兩個虛構(gòu)的人物,但他們不僅活在書本上,而且也在生活中流行,成為人們稱呼某些人的共名,同時也成為我國和美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原型人物,這兩部作品是如何達到如此高的藝術(shù)成就呢?本文就以《阿Q正傳》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創(chuàng)作藝術(shù)的比較,探討這兩部作品取得成功的關(guān)鍵。
文學上的典型與生活中的人物一樣,性格總是復雜的、多方面的。阿Q是一個偏僻農(nóng)村中無家可歸的雇農(nóng),一個受人嘲笑、欺辱和殘酷剝削的對象。《阿Q正傳》中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奴性”,小說中主要通過“精神勝利法”表現(xiàn)出來。“精神勝利法”是打開阿Q典型性格的鑰匙。阿Q總是夸耀自己,“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阿Q忌諱自己的癩瘡疤而又只能罵別人“還不配”。阿Q還依據(jù)等級觀念欺凌更弱者。他認為王胡的等級是在自己之下的,所以敢于欺負王胡。在遇到柔弱的小尼姑時,阿Q便欺凌了她一頓。阿Q喜與人吵架,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在他打架吃虧時,總是說“我總算被兒子打了”,他覺得自己是第一個能做到自輕自賤的人,和狀元一樣占了“第一”,還頗為沾沾自喜。在“精神勝利法”完全失去效用時,就用力抽打自己的嘴巴,仿佛是打了別人一般。阿Q的性格從頭到尾都是統(tǒng)一的,阿Q的卑劣、膽怯、狡猾、夸大狂、糊涂以及“精神勝利法”構(gòu)成了體現(xiàn)當時中國人一般弱點的阿Q精神。阿Q是中國人各種劣根性的結(jié)晶體,卻不是任何的個人,所以阿Q是現(xiàn)實的,但同時也是概括的。
與阿Q一樣,哈克貝利·費恩也是一個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哈克貝利·費恩是美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富有正義感和叛逆精神的兒童形象。他是一個聰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在養(yǎng)母道格拉斯的監(jiān)督下,每天學習文明規(guī)矩,但是哈克貝利過慣了自由散漫的流浪生活,為了追求自由,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在和吉姆一起漂流歷險的日子里,他們成了忠實可靠的好朋友,直到最后吉姆獲得了自由。哈克貝利是一個通過內(nèi)心矛盾沖突成長起來的文學典型,他起初受著種族歧視的毒害,懷著白人的優(yōu)越感,覺得不該幫黑奴逃亡,但是吉姆善良無私的性格使他改變了自己的偏見,形成了黑人與白人平等的觀念。
魯迅和馬克·吐溫塑造出來的經(jīng)典人物——阿Q與哈克貝利的性格有很大的差異。阿Q以幻想代替現(xiàn)實,以主觀代替客觀,把失敗當做勝利;哈克貝利則是現(xiàn)實主義者,他相信自己的經(jīng)歷而不是看到或聽到的。魯迅寫《阿Q正傳》旨在暴露國民的弱點。阿Q是魯迅觀察了許多中國人的病癥而概括集合出的一個藝術(shù)形象。馬克·吐溫筆下哈克貝利自由散漫的背后包含著勇氣、正直、毅力和膽量。阿Q和哈克貝利之所以能成為不朽的傳世經(jīng)典人物形象,皆是與作者潛心挖掘人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對現(xiàn)實生活中普通大眾性格共性的提煉概括密切相關(guān)的。通過典型人物形象對丑陋的現(xiàn)實進行猛烈的抨擊,對人類的美好未來懷有強烈的憧憬,是經(jīng)典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的關(guān)鍵所在。
在《辭海》中,諷刺被解釋為:用譏刺和嘲諷的筆法描寫落后的事物,有時用夸張的手法加以暴露,以達到貶斥、否定的效果。作家用這種表現(xiàn)手法揭露生活中消極落后、腐朽的事物,突出的它的矛盾所在或可笑之處,使其無可隱蔽。幽默則是英文humor的音譯。通過影射、諷喻、雙關(guān)等修辭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訛和不通情理之處。諷刺是對于黑暗、丑陋的社會現(xiàn)實的憤怒的表示,是一幅人生善與惡的擴大圖。一味地進行諷刺,只會讓人感到失真,感到作者對否定對象持有極端的成見,幽默則是治療諷刺不足之處的良藥。在《從幽默到諷刺》中魯迅說道:“‘幽默’既非國產(chǎn),中國人也不是長于‘幽默’的人民,而現(xiàn)在又實在是難以幽默的時候。于是雖幽默也就免不了改變樣子了。非傾于對社會的諷刺,即墮入傳統(tǒng)的‘說笑話’和‘討便宜’?!敝S刺和幽默是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中一種重要的表現(xiàn)手法,它以辛辣、銳利之筆,直刺向否定的對象。
《阿Q正傳》是一篇典型的諷刺小說?,F(xiàn)實與主觀臆想的矛盾是諷刺的基本特征,作家把這種矛盾暴露出來,就使人感到可笑。阿Q的“精神勝利法”,很集中地體現(xiàn)了他那幻覺中的主觀自足性與現(xiàn)實殘酷性的矛盾。阿Q挨打,遭受戀愛悲劇,現(xiàn)實中遭受的種種失敗,都被他轉(zhuǎn)化為精神上的勝利?;糜X和現(xiàn)實的矛盾導致他最終走上絕路,甚至連他最后畫押上刑場沒把圓圈畫好,還想著 “孫子才畫的很圓的圓圈呢”。魯迅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里面說“……喜劇將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譏諷又不過是喜劇的變簡的一支流”。從這里來看,諷刺和喜劇本是一個東西。阿Q的人生理想很簡單,只是金錢、物質(zhì)、女人。阿Q參加革命不帶有任何崇高的動機,只是看到革命使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那么害怕,便向往起革命。革命中的混亂和搶劫、投機和吹牛以及各派上演的丑劇是悲觀的魯迅對辛亥革命的諷刺、嘲笑?!栋正傳》中的人物,從趙太爺、假洋鬼子、王胡、小D到吳媽、鄒七嫂以及未莊的閑人,刑場的看客無一不精神麻木,沒有個性。魯迅有意識地夸張了這些人的精神麻木旨在讓人們嘲笑別人的同時激起普通大眾的覺悟。
同樣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也是一部諷世名作。馬克·吐溫通過塑造哈克貝利這一形象,諷刺了美國的宗教、教育和種族歧視,并否定了陳舊過時的資本主義制度。而這部小說的寫作手法卻是運用了藝術(shù)夸張的手法,形成了明顯的喜劇效果。通過哈克貝利,小說展示了一幅19世紀美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卷,對上層的道格拉斯寡婦、華森小姐以及下層的 “國王和公爵”兩個騙子逐一進行諷刺。華森小姐告訴哈克貝利只要做禱告就要什么有什么,哈克貝利為了要釣魚鉤做了三四天的禱告,還是沒有得到,他甚至請華森小姐替他求上帝,最后他終于悟出“沒有那么一回事”。在營救吉姆時,原本可以直接簡單地將吉姆救走,哈克貝利和湯姆確照搬書上的辦法:挖地道、鋸床腿、做繩梯,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甚至差點丟了性命。國王和公爵(兩個江湖騙子)堂而皇之地在眾人面前做了戒酒的演說,而他們確用賺來的錢喝個酩酊大醉。書中這些荒唐可笑的情節(jié)不勝枚舉,馬克·吐溫通過該書對當時的社會準則進行了深刻而又辛辣的諷刺。
阿Q與哈克貝利都是既可笑又可嘆的人物,魯迅和馬克·吐溫在他們寓世深刻的諷世小說中,用幽默的筆尖寄托了作者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社會理想。
人文主義作為一種思想體系,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提倡關(guān)懷人,尊重人,以人為中心。所謂人文,是指愛護人的生命,關(guān)懷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權(quán)利的道德。《阿Q正傳》與《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在對社會現(xiàn)實進行無情的諷刺,同時也傳遞了人文主義的思想。哈克貝利與阿Q身上的某些人類的共性及個性,也揭示了人文主義的內(nèi)涵。
魯迅在《墳·燈下漫筆》中說:“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xiàn)在還如此……”阿Q雖然對美好生活有過朦朧的向往和追求,但他的思想?yún)s一直停留在封建時代。他牢記“男女之大防”的清規(guī)戒律,當他看到一男一女講話時便疑心“一定要有勾當”,為懲治他們便在冷僻處擲一塊小石頭。中國社會的等級觀念和等級心態(tài)也深植于阿Q心中,對于他被自己看不起的王胡打敗而憤憤不平。在《阿Q正傳》里,魯迅從人文主義思想出發(fā),對阿Q這種愚昧落后的農(nóng)民懷有“哀其不幸”的深切的同情。正如他的好友許壽裳所說:“他的一支筆,從表面看,有時好像是冷冰冰的,而其實是藏著極大的同情,字中有淚的是。”阿Q作為一個人,本應(yīng)擁有生存權(quán)利、社會地位,可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被社會無情地扼殺;而另一方面,對于阿Q的蒙昧、自虐和保守,書中又有“怒其不爭”的輕蔑。小說中阿Q種種可笑、可嘆、可憐的言行,寓意著魯迅關(guān)切農(nóng)民,希望能喚起農(nóng)民的思想覺悟,重新認識自己的“人”的價值的人文主義思想。
人文主義主張個性解放和個人自由,反對愚昧的神權(quán)、等級特權(quán)。馬克·吐溫寫作的目的是消滅蓄奴制和種族歧視,使美國從種族主義的鎖鏈中解放出來。哈克貝利這一人物寄寓了作者的愛憎和希望。哈克貝利頭腦清醒,聰明勇敢,言行舉止都張揚著人文主義精神。他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因此逃出道格拉斯家,又拒絕莎莉阿姨的收養(yǎng),堅持自己獨立的思想。
他在幫助黑人吉姆逃跑的問題上同自己良心的斗爭,在看到吉姆身上的高貴品質(zhì)后,他“打定主意去向一個黑人低頭認罪”,并說 “我相信他惦記著家里人,也和白種人一樣”,哈克貝利的思想認識有了一個全面的升華,最終認識到人的貴賤不在于出身或者血統(tǒng),而在于個人品德的高尚或低劣。正是通過哈克貝利這樣一個追求自由、挑戰(zhàn)現(xiàn)行價值觀的藝術(shù)形象,馬克·吐溫賦予了小說一種人文主義的同情心和正義感。
《阿Q正傳》與《哈克貝利》是兩部屬于不同時期但人物形象都極為突出的小說。魯迅和馬克·吐溫采用了幽默諷刺的藝術(shù)手法淋漓盡致地抨擊、嘲笑了當時所處的病態(tài)社會,同時作品中散發(fā)出強烈的人文主義精神,使兩部作品各自成為中國文學史和美國文學史上不朽的豐碑。
[1]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馬克·吐溫.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M].張友松,張振先,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3]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
[4]許壽裳.懷亡友魯迅[A]//魯迅回憶錄[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5]李志斌.堂吉訶德和阿Q形象之比較[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
[6]白逸欣,蔡宏宇.《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寫作特點和人物形象[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