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花中四君子之中,我最喜愛的還是蘭花。寒梅傲雪臘月獨香,遮掩不住身上的傲慢;孤竹蕭瑟篩風(fēng)弄月,卻有幾分世家子的不恭;秋菊怒放滿地金黃,多多少少又有些俗氣。而花中之蘭,生于幽谷卻滿身香甜,蘭花之美,是為美而美,與其他花中君子相比,少了斗與爭的刀兵氣,在空谷之中,它獨自綻放寂靜落寞,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在完全屬于自我的寂靜世界中自由綻放。
蘭是花中的君子,而君子身上的品性也如同這空谷的幽蘭一般閑散淡然,在無爭的世界之中靜靜開落。君子如蘭,幽香自放,不求聞達(dá)。真正的君子,從內(nèi)心來說,是超然物外的,得失榮辱的機心已經(jīng)淡化為庭前的花開花落;學(xué)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功利欲望,已變成漫隨天外的云卷云舒。蘭花與君子之間,是彼此影響和相互關(guān)照的。凡是君子皆有道心,在紛紛擾擾的利來利往之中,他們不屑販夫走卒的蠅營狗茍,亦不愿在曲意逢迎中喪失內(nèi)心的高潔。于是,他們選擇了隱退,這種隱退并不是避世的消極退讓,亦不是與塵世針鋒相對地決裂。他們只是在這紛紛擾擾的俗世里尋一處凈土,安放一顆高潔的心。而蘭花的品性頗具佛心,很多大德高僧喜種蘭花,佛門稱寺廟為蘭若,佛家還將蘭花稱為禪花,可見蘭花的絕塵棄俗。融道心佛心于一體,蘭花便如那花中的仙子白衣飄飄,沒有一點煙熏火燎的世俗氣。
君子若蘭,常品蘭花的君子身上便有蘭花的超脫和淡然。如蘭般的君子,身上絕無俗氣,所以他不是媚俗的。空谷幽蘭,獨自綻放,這份香甜斷不是官家雍容華貴的富貴氣象。關(guān)漢卿的四塊玉·南畝耕寫道:“南畝耕,東山臥,世態(tài)人情經(jīng)歷多。閑將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什么?”君子善于守拙,他們不會賣弄風(fēng)流吟風(fēng)弄月去為自己博一個封妻蔭子。正如那空谷之蘭,在遠(yuǎn)離喧囂的山野,與山間的清風(fēng)明月為伴,同澗間的清泉頑石為友,便這清香送給這山間明月贈予天地中的縷縷惠風(fēng)??展冉^響,遠(yuǎn)離塵俗,世間的車馬喧囂歌舞升平與這里無關(guān)。當(dāng)?shù)弁跫一▓@的牡丹,在別人的艷羨之中嬌媚開放之時,這幽蘭羽扇輕搖泛舟江上,在孤村的草堂之中輾轉(zhuǎn)芬芳。幽蘭身上的幽深淡遠(yuǎn),注定其不能混跡于塵世中的泥淖。蘇秦張儀信心滿滿地周游列國之時,便注定終生只不過是皇家花園的一朵牡丹。而只有灑脫如莊子者,才能體味夢蝶之樂。一俗一雅之間,完全是異樣的人生態(tài)度和選擇。洗凈身上的俗氣,那一株幽蘭開放于某處不知名的山谷,山中的日月流轉(zhuǎn)于光陰之外,在開花和落幕之間,彰顯其個體生命的張揚和自在。身處幽谷,蘭開自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幽蘭獨語,曠野芬芳,在這無人欣賞的環(huán)境中,以堅守還原自我,用生命綻放精彩。
或許有人會腹誹蘭花的閑散和慵懶,作為君子,他缺乏一種天下為己任的義氣和豪情。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南宋畫家鄭思肖筆下的蘭花是無根的,宋亡后,他隱居蘇州,改名思肖,表示思念趙宋,取“肖”從“□”之意。字憶翁,表示不忘故國;號所南,表示以“南”為“所”;名住地為“本穴世界”,移“本”字之“十”置“穴”中,即“大宋”。日常坐臥,也要向南背北。他擅長作墨蘭,花葉蕭疏而不畫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奪。當(dāng)元代的臣僚在燈下細(xì)細(xì)把玩宋朝王室趙孟頫甜美俊膩的趙體字的時候,無根的蘭花卻開在一位民間畫家的筆下。崖山之后蹈海的數(shù)十萬士紳百姓,一如這無根的蘭花,土沒了,地沒了,蘭花的根只能在虛空里懸浮飄搖。宋朝之亡,可以說是華夏族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亡國,而在中國史研究之中學(xué)界也有“崖山之后無中國”的觀點。蘭花,開在一片文明的沃土之上;盡管它遠(yuǎn)離這片文明的最繁華最熱鬧的中心,但它卻是這片文明的土地上最堅硬結(jié)實的那一塊壁壘。因為與文明的核心本質(zhì)相連(或者說它是這個文明本身核心和本質(zhì)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在關(guān)鍵的時刻往往又具備著堅不可摧的韌性。這種韌性不是異族的彎刀鐵騎可以踏平,不是屠城式的殺戮可以改變,它是一個民族一種文明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動力,而這種精神往往被物化為文明的最大韌性。我們的文化內(nèi)核中,往往是舍生取義的。蘭花與人之間的微妙關(guān)系還表現(xiàn)在其精神內(nèi)核是相通的。孟子說為義而反雖千萬人吾往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慷慨就義,不是風(fēng)流可人的牡丹,不是招蜂引蝶的芍藥,而是生于幽谷不被人識的那株野蘭花。趙孟頫的字帖流傳數(shù)百年,人們對其第一印象是媚,這種媚是媚到骨子里的,全然沒有一點男人的硬氣。而鄭思肖的那株野蘭花,卻穿越了歷史的重重?zé)熿F,在一張菲薄的紙上,鏗鏘有力地刻畫出一個民族的脊梁。
翻開《離騷》,滿紙?zhí)m花香。屈原是一個愛花的男人,在《離騷》、《九歌》、《九章》許多詩篇中,都寫到自己如何滋蘭、培蘭、紉蘭、搴蘭、刈蘭。他對蘭寄予無限的希望:“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枝葉之峻茂兮,愿俟時乎整吾將刈?!彼蕴m為友,將蘭作為知音:“時曖曖其將罷兮,結(jié)幽蘭而延佇?!彼麑⑻m作為佩物,表示自己芳草自潔的情操:“扈江離與薜芷佇,紉秋蘭以為佩。”他又擔(dān)心蘭在秋風(fēng)寒露中枯萎而從俗,變節(jié)而不芳:“時繽紛以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莆化而為茅。”此刻,那個腰佩長劍身佩蘭花的男子,已外化為蘭花的精神品格,他化身為蘭,在幽遠(yuǎn)的曠野,在蒼涼的江邊,在清流與濁流的交匯處,愛蘭花的男人前世也許本身就是一株蘭花,即使被放逐人間,仍不改其芬芳。蘭花的幽香灑滿屈原的長襟,長袖飄飄的舞者在江邊蹣跚著最后的舞步,一步一步走向滔滔江水之中?!耙嘤嘈闹瀑?,雖九死而其猶未悔”,蘭花飄搖,衣襟芬芳,翻滾的江水竟沖洗不去這日久集聚的蘭香。而依附于屈大夫身上的蘭花,也因了《離騷》《九章》而穿越數(shù)千年,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征,高潔淡然,骨子里卻是深深的執(zhí)著和責(zé)任。也正是屈原與蘭的精神的結(jié)合,打造了蘭花內(nèi)在的精神歷史源流??梢哉f,一部中國史中的典故,都深深烙印著蘭花的芬芳和傲氣。從孔子蘭當(dāng)為王者香,到現(xiàn)代文學(xué)大家胡適“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蘭花的審美意義早已超越其作為花草的體態(tài)形色之美,而直接建立起一套具有深刻內(nèi)涵的人生道德典范和社會倫理規(guī)范。這套典范之中,正是由于君子佩蘭和蘭飾君子的互動,構(gòu)成了君子如蘭的典范。
當(dāng)蘭花的自然屬性遇到君子的道德典范,這種直觀的道德觀便以蘭之美德予以呈現(xiàn)。君子愛蘭,蘭如君子,此中真意,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