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成,張震宇
(1.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200438;2.上海市公安局寶山分局,上海201999)
武俠電影對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影響*
郭玉成1,張震宇2
(1.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200438;2.上海市公安局寶山分局,上海201999)
在經(jīng)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良好的國家形象已經(jīng)成為對外交往的旗幟、通向世界的通行證、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助推器。武俠電影作為大眾傳媒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國際交互性傳播使人們獲得不同時空文化共享的機會,導致了文化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各具特色,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映射著當代中國的國家形象。武俠電影能夠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能夠增強“博弈”實力,抵制“后殖民主義”現(xiàn)象;能夠轉變“定型化形象”,塑造積極正面的中國國家形象;能夠弘揚中華武術文化,樹立中國文化自信,傳播文化價值;能夠培養(yǎng)“文化自覺”,展現(xiàn)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能夠抒發(fā)愛國情懷,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與認同感。但部分武俠電影以“舞”代“武”,容易引起文化誤讀;有“武”無“俠”,使武術文化精髓消失殆盡;渲染血腥暴力,對中國國家形象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
武術;武術傳播;武俠電影;武術文化;國家形象
21世紀的環(huán)球,主權國家作為當今國際社會的最基本單位,是最有組織的政治經(jīng)濟實體,是國際上最為活躍、最有影響力的行為體。國家形象塑造作為主權國家展示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競爭力、擴大文化影響力的重要途徑與手段,在當今社會引起了廣泛重視。近年來,關于國家形象的研究數(shù)不勝數(shù),對于其概念的理解與詮釋更是形形色色、種類繁多。西方的肯尼思·艾瓦特·博爾丁認為國家形象應從地理、國際、國家等3個維度進行認識與理解,美國學者馬丁和艾熱古魯則從形象認知的角度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多維度”的構建,是“關于某一具體國家的描述性、推斷性、信息性的信念的總和”。王家福等在論及國家形象時則指出:“所謂‘國家形象’,是指國家結構的外在形態(tài),是國家傳統(tǒng)、民族傳統(tǒng)與文化傳承在當代世界空間的特性化脈動的映像化張力,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歷史文化傳承中所形成的國家素質及其信譽的總尺度?!毕鄬ι鲜龈拍钜约敖Y合本文研究特色的實際出發(fā),認為吳友富對國家形象的狹義界定較有代表性,即“特定國家的外部國際公眾通過復雜的心理過濾機制,對該國的客觀現(xiàn)實(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地理以及所作所為)形成的具有較強概括性、相對穩(wěn)定性的主觀印象。”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隨著國際傳播技術的發(fā)展為國家形象塑造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渠道與載體,國家形象在傳播中被感知、認同、修正、強化或被顛覆。傳媒作為“軟力量”的典型代表,本質上是指媒介運用信息傳播手段在無形中改變人對世界的認知。這種力量與軍事打擊、經(jīng)濟封鎖等“硬力量”相比,不但毫不遜色,相反,在全球化的今天,“媒體在國家本體和國際形象的提高方面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武俠電影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敘事電影類型,在長達百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向世界人民傳播了中國文化的獨特意蘊、展現(xiàn)了中華武術的瑰麗風采、闡述了中國人“貴和尚中”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體系。作為承載社會使命、表達時代精神、促進社會和諧、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武俠電影的國際傳播與健康發(fā)展愈發(fā)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
3.1 武俠電影能夠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增強中化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
武術作為民族文化,它具有歷史性和現(xiàn)代性,是民族文化和藝術的形象大使,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武術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數(shù)千年的精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全息影像,其國際傳播有助于提升我國的“軟實力”。從文化學的角度來講,中國哲學中有“技進乎藝,藝進乎道”的思想。武俠電影并不把技擊層面的“武”視為高超境界,在武術而言,“技”是實用技擊層面,“藝”顯然到了美學層次,而“道”則把“武”提升到了哲學層次。通過觀看一部老少皆宜、賞心悅目的優(yōu)秀武俠電影,廣大觀眾就如同身臨其境地接受了一場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洗禮,令人感同身受、受益頗多。觀眾在感嘆于《少林寺》中光輝正義的英雄形象時,就聯(lián)想到了“十三棍僧救唐皇”的歷史典故;看到《英雄》中心系天下蒼生的無名時,就想起了“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的荊軻;驚訝于維護民族氣節(jié)、以生命詮釋武術真諦的《霍元甲》時,腦海中就浮現(xiàn)出了一個愛國英雄的偉岸形象。
影視作為現(xiàn)代影像載體,在傳播與塑造國家形象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從對塑造國家形象的歷史考量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一國在國際媒體中所投影出來的形象與該國國家形象在國際社會上的坐標基本相符。因此,國家形象作為一國綜合國力的最大的無形資產(chǎn),其成功塑造離不開大眾傳媒的國際傳播。通過大眾媒體做好國際傳播,積極傳播和塑造自身良好的國家形象,已經(jīng)成為一國尋求自身國家形象為國際社會所認識、認知和認同的重要方式和渠道。作為在世界電影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國武俠電影,其打破了地區(qū)的邊界、文化的隔膜和語言的藩籬,顯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整合態(tài)勢。同時,武俠電影所體現(xiàn)出的文化精神影響也塑造著一代代的中國人,承載著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文化訴求與精神寄托。
3.2 武俠電影能夠增強“博弈”實力,抵制“后殖民主義”現(xiàn)象
在全球化的熱潮以及跨文化傳播的語境下,西方國家憑借優(yōu)厚的經(jīng)濟資源、強勢的政治背景、堅實的軍事力量、絕對的文化優(yōu)勢,以自我為“中心”,對來自發(fā)展中國家的文化進行強制性非對稱輸出。用歷史辨證主義的觀點來看,其實質就是一種不平等意義上的跨文化傳播,更確切的說法是跨文化的殖民,或直接說就是文化的殖民主義歷程。
從文化的角度講,二十一世紀的競爭是文化的競爭。美國的弗·杰姆遜(Fredric Jameson)認為“第一世界”掌握著文化輸出的主導權,可以將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看作一種占優(yōu)勢地位的世界性價值,通過文化傳媒把自身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編碼在整個文化機器中,強制性地灌輸給“第三世界”。而處于邊緣地位的第三世界文化則只能被動接受,他們的文化傳統(tǒng)面臨威脅,母語在流失,文化在貶值,意識形態(tài)受到不斷滲透和改型。全球格局呈現(xiàn)出“中心—邊緣”的態(tài)勢: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是傳播的中心源,不僅占據(jù)著文化傳播的主要位置,而且向落后國家及地區(qū)傳遞著一整套的思想系統(tǒng)、價值觀念;在傳播信息流量上,發(fā)達國家、地區(qū)也占據(jù)著絕對優(yōu)勢。據(jù)統(tǒng)計,發(fā)達國家、發(fā)達地區(qū)傳播的信息占據(jù)了世界信息總流量的80%以上,其中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國家—美國則占據(jù)了60%以上。與中國經(jīng)濟對外貿(mào)易的“出超”相比,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則是嚴重“入超”,存在著“文化赤字”。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武俠電影作為中國送給世界的一個東方禮物,即是用一種“世界語言”講述屬于我們自己的“中國故事”。同樣也是張藝謀導演所說的,“用民族化的影像創(chuàng)造蘊含民族精神內涵和民族審美經(jīng)驗的作品?!本臀鋫b電影而言,其對中國傳統(tǒng)審美原則的化用和發(fā)揮,創(chuàng)造出獨具中國傳統(tǒng)美學意味的影視語言,根植于中國歷史和文化背景的取材,處處流露出深沉的歷史意識和文化關懷,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中國儒家倫理中的“俠義精神”。我們從曾經(jīng)淪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電影業(yè)的曲折發(fā)展便可明顯看出,在經(jīng)歷了百年來的中國政治變換以及歐風美雨的強烈沖擊下它仍然堅韌存在。并且不但沒有成為殖民化的文化工具,相反,卻是抵御外來文化強勢的滲透與入侵的有效手段。
3.3 武俠電影能夠轉變“定型化形象”,塑造積極正面的中國國家形象
通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中國的國家形象有所改善和提高。美國《時代》周刊2007年3月公布的全球最新民意調查表明,中國已經(jīng)成為全球最受敬重的前5個國家之一。這5個國家得到的民意支持率分別是:加拿大和日本分別均為54%,法國為50%,英國為45%,中國為42%。在往年對中國負面評價相對集中的歐美地區(qū),英國去年率先甩掉了對華負面印象,以49%的正面評價率刷新了歐美對華民意格局。其中,中國在非洲受歡迎程度超過其他地方。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形象在國際社會公眾中的巨大改善和提高。但是僅僅相隔一年以后,“西藏事件”以及“奧運火炬事件”中西方多數(shù)的主流媒體幾乎“一邊倒”的報道傾向,充分折射出一些西方國家在國際社會公眾中貶損中國形象的深度和廣度,解構中國的“威脅形象”、塑造和傳播“和平發(fā)展形象”仍任重而道遠。追蹤溯源的看待問題,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國家形象感受主體會根據(jù)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有意或無意地美化或丑化、強化或弱化某個國家的形象,給這個國家的形象塑造打上深刻的偏見烙印。傾向性的國際傳播、國際輿論會對這種“偏見性”國家形象的塑造起推波助瀾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中國威脅論”不斷擴大的最主要原因,莫過于此。
美國傳播學家M·德弗勒指出,“大眾媒體通過有選擇地表現(xiàn)以及突出某種主題,在受眾中造成一種印象。”因此,大眾媒體可以潛移默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人們對人、事、物的態(tài)度和行動。同時,在國家形象建構的諸多要素之中,大眾媒體尤其是國家傳媒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傳播學者威爾伯·施拉姆也曾這樣分析這一現(xiàn)象,“大眾傳播媒介對于那些人們的立場不是很堅定的、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建立固執(zhí)而堅定的立場的問題可以實施重大的影響,使之發(fā)生重大變化。而對于那些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問題,則可以實施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之發(fā)生輕微的改變”。
武俠電影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播放具有可重復性,在觀眾觀看電影的過程中容易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奇效。同時使受眾不知不覺中接受電影所變現(xiàn)的事物,感受內在的精神文化,從而內化為個性化品質。武俠電影在冰與火的歷史與變革中,既承擔著“解構”中國威脅論的謬論,還肩負著“建構”中國和平發(fā)展、求同存異的新時代正面積極國家形象的重任。
3.4 武俠電影能夠弘揚中化武術文化,樹立中國文化的自信與價值
中國武術具有引人入勝的文化意境和動感飄逸的藝術美感。其能夠發(fā)揚光大、揚威海外,武俠電影所產(chǎn)生的宣傳作用巨大。長久以來,武俠片為觀眾帶來近乎無限的精神滿足,與此同時,亦將各門派武術的獨有風格、文化特色、俠義精神,以至歷史脈絡發(fā)展,都一一呈現(xiàn)于觀眾眼前,所以說武俠片可算是廣大民眾接觸中國武術的一道重要橋梁。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研究員康戈武也曾言:“在促進武術發(fā)展,弘揚武術文化方面,武俠片的確發(fā)揮了引人矚目的宣傳作用。且不說海外眾多武術愛好者,大多是因為看了功夫片才知道中國武術,走上習練武術之路的,就連國內外中小學校中,也有多大86.9%的學生是通過功夫片了解武術的。在人們耳熟能詳?shù)奈鋫b電影中,無論是《唐山大兄》中李小龍硬橋硬馬、拳拳生風的武術威力展現(xiàn),還是《醉拳》中成龍險象叢生、諧趣幽默的武術詼諧體現(xiàn),亦或是《少林寺》中李連杰動靜結合、飄逸優(yōu)美的武術動感之美。
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講,我們可以通過武俠電影這一獨具匠心的大眾傳媒樹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明確自身文化特征和優(yōu)勢所在,惟其如此,才談得上通過對外文化傳播來塑造積極正面的中國形象。
3.5 武俠電影能夠培養(yǎng)“文化自覺”,展現(xiàn)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fā)展趨勢,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環(huán)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比缃竦奈鋫b電影能夠在國際市場上象征中國“文化符號”并掀起一股“中國熱”正是此言論的真實寫照。
武俠電影作為獨具中國特色的敘事電影類型,有著底蘊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念以及個性鮮明的敘事模式,更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淵源。其作為中國電影中的“國粹”,自然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在電影內容方面,中國武俠電影能夠把觀眾對于“俠義精神”的渴求和“英雄崇拜”的社會心理與中國傳統(tǒng)武術精神進行有機地縫合,而在電影形式方面,武俠電影因為受到民族傳統(tǒng)美學的深刻影響而別具一格。通過梳理武俠電影的歷史與發(fā)展脈絡我們得知,受儒家“仁愛”思想的影響,武俠電影中的人物注重以德服人、以武會友,交手提倡點到為止。受佛家“忘我”及“禪武合一”等思想的影響,武俠電影將武術格斗這樣一種最開始是嗜血的生死搏斗演化成為試力較勁、講求技巧、顯示功夫的形式,上升到了追求自我解放與升華的哲學境界。受道家“以靜制動”、“后發(fā)制人”和“以柔克剛”思想的熏陶,武俠電影處處體現(xiàn)出以巧取勝、天人合一的主題。根植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下的武俠電影必定會汲取營養(yǎng)、茁壯成長、枝繁葉茂。
在億萬中國人的心中,可以展望、勾勒出這樣一幅宏偉藍圖:通過武俠電影這一得天獨厚的平臺展示中國的積極正面形象,展示之后確立文化自信,自信之后形成“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覺,自覺之后促進整個武術事業(yè)乃至國家發(fā)展。
3.6 武俠電影能夠抒發(fā)愛國情懷,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與認同感
為了提高媒體的傳播能力,埃德加(Iain R.Edgar)認為:“國家形象傳播要取得實效,還必須注意發(fā)掘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一些具有一定意義、一定價值的信息,然后將這信息編成故事。同時他堅持認為,要讓故事產(chǎn)生影響,方法只有一條,就是不斷地、反復地講。傳播的實踐證明,最能產(chǎn)生傳播效果的并不是時常能提出新思想、新觀點的傳播,而是在不同的階段總能堅持同一原則、同一觀點、同一想法的傳播?!毕碜u世界的中國武俠電影正是此理論矢志不渝的踐行者。
作為凝聚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電影類型之一,在應對象征著西方文明、代表著異質文化的外來影片挑戰(zhàn)時,武俠電影完全可以也必須擔負起更大的歷史使命和文化責任。在當下群雄逐鹿、多元競爭的世界電影格局中,以美國好萊塢電影為代表的文化霸權橫掃全球范圍內的電影市場,中國武俠電影卻憑借其獨特的民族風情,讓人熱血沸騰的愛國主義基調,堅守住了民族的文化陣地,捍衛(wèi)了民族的文化語境。
在文化認同層面,中國武俠電影相對于其他中國電影而言,更具有一種文化的整體合作態(tài)勢。海峽兩岸三地的電影創(chuàng)作人員,在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領域的合作是最為頻繁、最為密切的。這種合作表現(xiàn)出在相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盡管社會政治體制之間存在著差異,但是,電影人對同一種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觀眾對同一文化精神的心理認同,會促使電影在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達成廣泛的合作;進而,在客觀上起到彌合由于不同政治體制之間所造成的文化裂痕的作用。
從微觀層面分析,如同眾所周知的李小龍,他帶來了好萊塢的藝術思維方式,對整個武術功夫影視起到了反轉思維的作用,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隔閡與阻礙,真正做到了武術技術與愛國精神的國際化。他的影視片里通過出神入化的功夫展現(xiàn)與深刻強烈的愛國精神渲染,使得中國功夫得到全球范圍內的廣泛關注。在《龍爭虎斗》中的形象以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武術功夫,一舉改變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時世界上很多人對中國人的偏見,擴大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力與感召力。影片上映之后,已經(jīng)過世的李小龍遂成為世界級的偶像,這也是中國人在西方主流世界的第一個中國英雄形象。
“黃飛鴻”系列電影整體也以救亡覺醒、奮發(fā)圖強為基調。電影片頭日出東方的壯麗背景讓人想起了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紅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意境。雄渾有力的大鼓伴隨著極富感染力的“將軍令”歌聲,黃飛鴻帶給大家的“愛國精神”一覽無余。
《霍元甲》中,主人翁經(jīng)過大徹大悟后明白了武術的真正含義,在與外國拳擊手交手時處處體現(xiàn)出了作為一名武術大家的風范,彰顯了民族氣節(jié),贏得了國際尊重與認同。
4.1 部分武俠電影以“舞”代“武”,容易引起文化誤讀
雖然武俠電影是我國獨有的民族電影類型,但是其在發(fā)展過程中的確產(chǎn)生過很多格調低下、文化內涵不高、渲染暴力等主題的“糟粕”之作。誠如陳墨在《刀光俠影蒙太奇》的引言中用陸游的名詩《劍客行》中開頭幾句“世無知劍人,太阿混凡鐵,至寶棄泥沙,光景終不滅?!庇迷趯χ袊鋫b電影的評價上,甚為合適——“太阿凡鐵,至寶泥沙,混在一起,實在不好說?!?/p>
誠然,在充滿“文化原罪”的武俠電影中欣賞到一場優(yōu)美的武舞表演既可以充分吸引觀眾眼球,又可以有效消減武俠電影歷來難以消解的暴力和血腥色彩。但是,如今的武俠電影往往過分渲染“舞”的優(yōu)美境界,削減“武”的技術風格;突出“舞”的表演功能,弱化“武”的實用功能。長此以往的本末倒置,勢必會對武俠電影的發(fā)展造成不良影響,同樣也會使人對武術產(chǎn)生“文化誤讀”。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與電腦特技的廣泛運用,的確拓寬了武俠電影的思路,營造了神秘莫測的意境,但是同時也弱化了中國武術的實用價值。現(xiàn)在一些中國的武俠片被賦予了一種浪漫的風格,武打動作越來越唯美,更像是“舞”術,沒有武術沖擊力。《十面埋伏》中的小妹在牡丹坊內一段似舞亦武的“仙人指路”,驚艷四座。她用柔美的身段讓銀幕上硬拳硬腿的功夫顯得柔美細膩。有的影片更是將動漫與武打相揉合,讓數(shù)字技術進一步融入到武俠電影中,出現(xiàn)了很多只憑借個人功夫表演而無法實現(xiàn)的特技功夫,這些武技都是之前人們聞所未聞,也不可想象的武打場景,給予了觀眾一場盛大的視聽盛宴??梢哉f,這些影片在展現(xiàn)電影的本性——“奇觀”上面可謂是竭盡所能,令人目不暇接。“但是,一旦深入到這些影像文本的核心進行深度考量時,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中國式大片的影像文本并沒有把東方意境美學當成一種作品獲得成功的內在生氣與力量,而是劍走偏鋒使之成為一種去獲得超額商業(yè)回報的有效包裝策略?!睂τ谀切┎涣私馕湫g文化的人來講,這種舞蹈式、表演式、奇觀式的武術就容易使人產(chǎn)生一種誤導,難道這就是中華武術?人們心目中的中華武術怎么會是如此的不濟,結果與期望相去甚遠,從而會降低武術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影響武術在國際上的形象。
4.2 部分武俠電影有“武”無“俠”,使武術文化精髓消失殆盡
每種電影類型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色彩,武俠電影也不例外。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可以從武俠電影這一窗口去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價值觀。陳平原曾說過面對“千古文人俠客夢”這一事實,承認要理解中國人、理解中國文化,不能繞開儒釋道,也無法完全繞開大俠精神。武俠電影也力求在一招一式中體現(xiàn)中國文化精神,寫出“劍”中之“書”。武俠小說家梁羽生更是這樣表述“武”與“俠”的關系,他說“‘俠’是靈魂,‘武’是軀殼?!畟b’是目的,‘武’是達成‘俠’的手段。與其有‘武’無‘俠’,毋寧有‘俠’無‘武’”。兩位專家的話語雖僅代表他們的個人見解,但是至少都共同說明了“俠”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五千年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分支,武俠電影中也竭力渲染刻畫“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英雄形象。
關于俠的論述,我們能夠找到最早的記載源于《韓非子·五蠹》里面的一句話:“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碑斎唬@里面的法與俠用今天的解釋就是國家的法律制度。真正讓我們了解到俠的面貌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妒酚洝分械摹队蝹b列傳》強調:“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p>
武俠電影發(fā)展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其中不乏如《少林寺》、《黃飛鴻》、《臥虎藏龍》、《精武英雄》等之類彰顯俠義精神、弘揚武術文化、展現(xiàn)武術風采的優(yōu)秀作品。但是,也有少些拙劣之作。如《無極》中違背常理飛行的昆侖奴,《滿城盡帶黃金甲》里為了渲染壯大場面的萬名金甲勇士廝殺,《殺死比爾》中長達數(shù)十分鐘的血腥復仇,《功夫》里萬夫莫敵的“獅吼功”等等,以上的多部電影都將視覺效果、特技展現(xiàn)、宏觀場面、男女情愛、封建落后思想等作為了電影的主要內容作為宣傳重點,“狹義”精神蕩然無存。廣大觀眾通過武俠電影想了解的是中國武術以及傳統(tǒng)文化,而不是光怪陸離的特技武術表演及電腦動畫。
4.3 部分武俠電影渲染血腥暴力,對中國國家形象產(chǎn)生不良影響
由于特定的表現(xiàn)題材原因,武俠電影中解決矛盾沖突的唯一方式就是使用暴力。面對這樣一個注定“以暴制暴”的武俠世界,將暴力以神圣化、倫理化、戲劇化、舞蹈化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使觀眾既在電影的敘事邏輯中欣賞到原汁原味的武俠故事,又消除電影暴力的負面影響,消除暴力的殘酷性給觀眾心靈帶來的恐怖和厭惡,建立一種既符合電影觀眾的觀賞心理又適合電影藝術自身規(guī)律的表達方式,是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者應該重視的問題。
武術作為一種強身健體、修身養(yǎng)性、內外兼修、技擊與藝術相融合的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在練習過程中強調的是心性、意志、身體的修行,需要有“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的毅力以及“衣帶漸寬終不悔”的決心。武俠電影中所體現(xiàn)的武術文化與精髓應該是“身心一統(tǒng)”、“天人合一”、“德技兼修”、“怡志養(yǎng)神”、“強身健體”、“剛健有為”和“扶危濟困”等“以人為本”、“關愛人性”的思想和文化內涵,而絕不主張“恃強凌弱”、“好勇斗狠”、“自我張揚”、“唯我獨尊”、“暴力血腥”等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令人失望的是,如今的很多武俠電影中為了票房的收入而滿足觀眾對暴力的熱衷,在電影中往往會充斥著大量的血腥與暴力的場面。有研究表明,過度渲染暴力的電影,確實給社會,尤其是未成年人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學者劉鎮(zhèn)歐在《影像暴力的省思》一文中就曾調查指出:“長期接受暴力影像的人,特別是小孩和青少年,會出現(xiàn)下述四種行為影響:日漸加重的暴力影像口味;產(chǎn)生直接的攻擊行為效應;對他人傷痛日漸麻木;心生殘酷世界并發(fā)癥,‘過度自我保護’?!蔽鋫b電影中過多的渲染暴力血腥成分實際上已經(jīng)形成嚴重的視覺污染,而且由于發(fā)達國家普遍實行電影分級管理制度,這種暴力鏡頭也制約并影響了中國武俠電影走向世界的進程。這也使推廣武術在最具有推廣可能性的潛在群體——青少年群體中缺乏必要的影響力,也影響到了武術的健康發(fā)展。少量武俠電影中反映的暴力元素也使國際上對于“中國威脅論”的泛濫更加有了囂張的理由。
古往今來,鮮活的中國文化,只有在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有機結合下不斷發(fā)展才能形成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只有在主動與有效的跨文化傳播下才能具有巨大深遠的影響力。在當前經(jīng)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發(fā)達國家的強勢文化輸出背景下,多數(shù)民族國家往往會被動淪落為喪失凝聚力和競爭力的“虛式國家”。在面臨嚴峻迫切的歷史考驗中,中國需要在堅持國家主權與本國特色的前提下,積極塑造和傳播正面的國家形象,才能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自立于世界之林;更要將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傳播問題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有步驟、有目的地建構中國形象,才能確保中國繼續(xù)在和平發(fā)展的道路上闊步前進,實現(xiàn)民族復興。
總而言之,在國家積極部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yè)發(fā)展與繁榮、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武俠電影作為維系民族國家生存與發(fā)展的紐帶,肩負著展現(xiàn)國家形象、象征民族精神、彰顯民族文化、決定民族命運的重大責任。
[1]孟華.比較文學形象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54.
[2]張季良.國際關系學概念[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44.
[3]Ingrid M.Martin,Sevgin Eroglu,Measur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Country imag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3(3):193.
[4]王家福,徐萍.國際戰(zhàn)略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5.
[5]吳友富.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傳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4.
[6]胡曉明.國家形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
[7]段鵬.國家形象建構中的傳播策略[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41.
[8]張桂珍.國際關系中的傳媒透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3.
[9]杜君鵬.優(yōu)秀武術影視傳播者在武術傳播中的積極作用[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5(5):7-8.
[10]徐耀明.從《霍元甲》看香港武俠片的“家國意識”[D].廣州:暨南大學,2006.
[11]賈磊磊.中國武俠電影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171.
[12]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95.
[13]牛文君.武術國際化發(fā)展的思考[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4(5):32-33.
[14]M.德弗勒.大眾傳播通論[M].顏建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354.
[15]王大中,杜志紅,陳鵬.體育傳播—運動、媒介與社會[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16]王美玲.武術跨文化傳播研究綜述[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3(2):74-77.
[18]周梅.論影視武術折射的思想文化內涵[J].中州體育,2009(11):10-14.
[19]田文林.從《李小龍傳奇》看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J].中州體育,2009(5):25-26.
[20]付雪川.俠風劍影舞,千秋家國夢—論中國武俠電影中的家國精神[D].南昌:南昌大學,2010.
[21]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95.
[22]司馬遷.史記·游俠列傳[M].天津: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
[23]詹小美.民族精神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52.
[24]郭玉成.中國武術傳播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29.
[25]尹鴻,李彬.全球化與大眾傳媒[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99.
[26]倪駿.旁落的江湖[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8:193.
[27]Iain R.Edgar.Guide to image work:Imagination-based re?search methods[M].New York:Routledge,2004.
[28]小飛.中國武俠電影漫筆—再談一弦江湖曲[M].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11.
[29]倪駿.旁落的江湖[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8.
Influence of Martial Arts Films for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GUO Yu-cheng1,ZHANG Zhen-yu2
(1.Martial Arts Dept.,Shanghai Inst.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200438,China;2.Baoshan Bureau,Shanghai Public Security Bureau,Shanghai 201999,China)
In the tim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a fine national im?age is the passport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propeller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ss media,the Chinese marital arts movie reflects the Chinese cultural value in a cross-time way,influences people’s value and represents the Chinese national image.The Chinese marital arts movies can pro?mot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enhance cohesion and centripetal force of China,improve the power of China,avoid‘post-colonial’phenomenon,shape positive image of China,sprea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e,build up confidence,cultivat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express patriotism.However,part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movies are not featured with martial arts but dances,which will cause mis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Part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are featured with bloody fights without a trace of martial arts spirit,which under?mines the Chinese national image.
martial arts;spreading of martial arts;Chinese martial arts movie;culture of martial arts;national im?age
G852
A
1672-268X(2013)05-0054-06
2013-08-14)
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NCET-10-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