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早春時節(jié),我走在家鄉(xiāng)的田埂上,在鄉(xiāng)土的氣息里尋覓著屬盱這個時節(jié)的味道。不知不覺,我有了一種清新的感覺,那是一種沁人心脾的青草味。我蹲了焉,看著腳邊嫩嫩的青草,忽然發(fā)現(xiàn)了茅針!對,是茅針!雖然已經(jīng)許多年沒有仔細看過了,但孩提時對它的熟悉使我這輩子都不不會忘記。拔了根放在嘴里咀嚼,那種味道實在迷人,微甜、清淡、悵惘,一種以清新為背景的若有若無的感覺,什么都可以是,也都可以不是。
最早描寫茅針的詩,應(yīng)該見之于《詩經(jīng)》——《詩經(jīng)·邶風(fēng)·靜女》有云:“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怡?!薄@里的荑,《毛傳》上寫道:“荑,茅之始生也?!薄睹娖肺飯D考》說得則更加詳細一些:“茅春生芽如針,謂之茅針?!逼鋵嵾@里說得還不確切,應(yīng)該為“茅春生芽所抽嫩穗”,然而不管如何,這樣的詩是最具《詩經(jīng)》風(fēng)致的,也是最具中國人情之美的文字。
拔茅針的最佳時間大概是在三月下旬,那時候,鄉(xiāng)間的田間陌上,河畔坎間,到處都明茅針簇生。倘若清晨遠望,看到的是大片的濕翠間染著數(shù)抹微紅。走上前乍一看,滿眼都是細長的草葉,然而再細細看去,就可以看到一支支被葉片包裹的針管狀穗子直直地指向空中——這就是茅針了。包裹茅針的葉衣很薄,葉尖青綠中染著些微紅,有的幾乎青里透著白,隱隱約約可見里面躲著的茅針。以往每每看到,心頭便是一喜,迫不及待地拉住茅針,只輕輕一拔,茅針就乖乖出來了,剝?nèi)ナ[綠的兩三層葉衣,只留下中間一支銀亮柔軟的軟針,咬在口中,滿嘴的清甜與清新,幾乎是一團初春的氣息。
小時候拔茅針時手中的茅針往往很少,因為是邊拔邊吃,并不是為了充饑,只是抵擋不住它的味道的誘惑。茅針各處皆可生長,然而還是以河岸邊的最佳,尤其是在人跡罕至的河岸陡坡。大概有水氣滋潤的緣故,那里的茅葉幾乎是紫紅與青綠糅成的,粗大結(jié)實,看著就有力氣,長出的茅針個頭也比其它的要大些。從外表看幾乎也是紫紅與青綠雜糅,尖尖頭、飽鼓鼓的。拔出來,剝開,每次都不會讓人失望。
等到清明之后,因其長老而結(jié)實之故,茅針就沒什么吃頭了,嚼之費勁而無味。再長老的話,嚼之則如干絮,小孩子們拔來最多只是玩玩罷了。茅針長大綻開后,蓬松如貓尾,茸茸的白,迎風(fēng)飛舞,很是動人——這時來拔的就不是小孩家了,而是老人與女人,她們用這種東西編織冬天暖腳的茅靴——不過,這種茅靴現(xiàn)在家鄉(xiāng)也幾乎絕跡了。
細細經(jīng)的茅針,靜靜地透著早春的氣息,帶給了我斑斕的回憶。
(編輯 月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