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清華,吳深濤,閆冬雪,周 靜,周 祥,史翠娟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天津300193;2天津市南開醫(yī)院,天津300100)
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2型糖尿病發(fā)生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導致胰島素抵抗的機制復雜,早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脂質代謝異常及其脂毒性既是胰島素抵抗的結果,又是胰島素抵抗的重要致病因素。前期臨床研究表明,化濁解毒法及方藥——化濁解毒顆粒在對抗糖、脂毒性相關胰島素抵抗方面療效確切。[1]本研究通過研究化濁解毒方和吡格列酮對胰島素抵抗大鼠的干預作用,進一步探討其對糖脂代謝的影響,明確其作用機制。
1.1 動物及飼料 6周齡雄性SPF級SD大鼠(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動物研究所提供)。普通飼料由華榮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高脂飼料依照文獻資料[2]配制,即普通飼料中加入20%的脂肪(50%豬油和50%蛋黃粉)和20%蔗糖。
1.2 藥物及試劑 化濁解毒方顆粒(組成:黃連、大黃、僵蠶、枳實、清半夏、柴胡、黃芩、干姜 、佩蘭等),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藥廠制備,批號101003,實驗時用蒸餾水配制成所需濃度的溶液;鏈脲佐菌素(STZ)購自美國Sigma公司;胰島素放免試劑盒購自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同位素研究所。
1.2 方法
1.2.1 實驗動物和分組 選取6周齡雄性SD大鼠,適用性喂養(yǎng)1周后,將SD大鼠高脂飼料喂養(yǎng)10周后,按25 mg/kg體重的劑量一次性尾靜脈注射STZ(溶于0.1 mmol/L檸檬酸緩沖液,pH4.4)。造模成功的標準為:于72 h后禁食12 h,用20%葡萄糖溶液2 g/kg灌胃,0和120 min血糖分別大于7.0和11.1 mmol/L。將造模成功的大鼠隨機分為實驗組(化濁解毒方組)、吡格列酮組、模型組,每組16只??瞻捉M大鼠始終以普通飼料喂養(yǎng)。
1.2.2 給藥方法 實驗組予化濁解毒顆粒按生藥3g/(kg·d)灌胃給藥,吡格列酮組按0.3 mg/(kg·d)灌胃給藥,模型組與空白組灌服生理鹽水,連續(xù)處理8周。
1.2.3 血清采集及觀察指標 各組大鼠在灌胃治療前目內眥靜脈叢取血,治療8周后經(jīng)腹主動脈取血。檢測空腹血糖(FBG)、血漿胰島素(INS)、三酰甘油(TG)、膽固醇(CHOL),計算胰島素敏感指數(shù)(insulin sensitive index,ISI),血糖、三酰甘油及膽固醇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胰島素采用放免法測定,其中ISI=Ln[1/(FBG×FINS)]。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數(shù)值以( x±s)表示,多組間資料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見表1。
表1 各組血糖、胰島素、三酰甘油、總膽固醇水平及ISI( x±s)
過多的三酰甘油在胰島中堆積會對胰島β細胞產(chǎn)生毒性作用,引起繼發(fā)性的胰島素分泌障礙,降低了其他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所以三酰甘油在體內過剩時,則導致糖尿病、肥胖等[3]。控制高脂血癥可改善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和減少胰島素抵抗,對胰島β細胞脂性凋亡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改善糖代謝[4]。
吡格列酮為過氧化物酶增值活化受體γ(PPARγ)激動劑。PPARγ于脂肪組織中有高水平表達[5],在脂肪細胞分化、脂代謝、糖代謝及胰島素抵抗、炎性反應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動物及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應用PPARγ激動劑噻唑烷二酮類(TZDs),可使血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G)降低,糾正脂質代謝紊亂。在胰島素抵抗的動物模型和臨床研究中,TZDs通過增加胰島素敏感性而刺激肌肉葡萄糖的利用和抑制肝糖元的輸出,降低血糖[6]。本研究中,經(jīng)吡格列酮治療后,模型鼠血糖、血脂及胰島素敏感指數(shù)均得到明顯改善。
濁毒是導致2型糖尿病發(fā)病的重要因素,并貫穿糖尿病病變之始終[7-9],對應的化濁解毒法及方藥在前期臨床研究中,證明其在抗糖、脂毒性相關胰島素抵抗方面療效確切,該方以古方升降散化裁,清代醫(yī)家楊栗山謂其“蓋取僵蠶、蟬蛻,升陽中之清陽;姜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內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矣”(《寒溫條辨》卷四);更以黃連清胃腸之熱,合大黃為君清熱解毒,蕩滌濁邪;加柴胡、黃芩為臣清利少陽,瀉肝膽而疏理脾胃;白芍柔肝斂陰,輔佐以不傷陰。枳實理氣導滯行濁;清半夏降濁合黃連辛開苦降,疏暢中焦;佩蘭和胃化濁消脾癉;干姜辛溫以暖中焦,兩者相合亦制它藥之苦寒,全方共奏化濁解毒,清肝和胃之功。本研究中,經(jīng)化濁解毒方治療后,模型鼠血糖、血脂及胰島素敏感指數(shù)改善明顯,且與吡格列酮組相比,在降低三酰甘油方面,化濁解毒方具有更好的效果。
化濁解毒方改善糖代謝,改善胰島素抵抗,除降糖本身因素外,還可能與其降低三酰甘油,減少脂毒性有關,其減少脂毒性的機制,可能不僅限于類似吡格列酮的激活PPARγ,需要進一步的研究進行探索。
[1]吳深濤,武娜杰,張罡,等.化濁解毒法對2型糖尿病葡萄糖毒性作用的臨床觀察[J].天津中醫(yī)藥,2005,22(2):11.
[2]周迎生,高妍,李斌,等.高脂喂養(yǎng)聯(lián)合鏈脲佐菌素注射的糖尿病大鼠模型特征[J].中國實驗動物學報,2005,13(3):154-158.
[3]Stone,S.J,Myers,etc.Lipopenia and Skin Barrier Abnormalities in DGAT2-deficient Mice[J].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04,279:11767-11776.
[4]王艷,賴曉陽,張笠.苯扎貝特對肥胖和2型糖尿病大鼠胰島β細胞保護的實驗性研究[J].江西醫(yī)藥,2009,44(5):435-438.
[5]Matsumoto T,Kobayashi T,Kamata K.Relationships among ET-1,PPAR γ,oxidative stress 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diabetic animals[J].J SmoothMuscle Res,2008,44(2):41-55.
[6]Evans RM,Barish G D,Wang Y X.PPARs and the complex journey to obesity[J].Nat Med,2004,10(4):355-361.
[7]吳深濤.糖尿病中醫(yī)病機新識[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5,11(11):808-811.
[8]吳深濤.論濁毒與糖尿病糖毒性和脂毒性的相關性[J].中醫(yī)雜志,2004,45(9):647-649.
[9]吳深濤,閆冬雪.從濁毒論糖尿病血脂異常之防治[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9,24(8):1047-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