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柴達木盆地三湖地區(qū)鹽巖區(qū)表層調查方法研究

2013-12-01 09:10張光德張志林何京國任宏沁
石油物探 2013年2期
關鍵詞:互層井深結晶

張光德,劉 斌,張志林,何京國,任宏沁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勝利分公司,山東東營257100)

1 工區(qū)概況

三湖地區(qū)位于柴達木盆地中北部,橫跨三湖坳陷南北。該區(qū)北鄰紅山凹陷、歐南凹陷,東鄰諾木洪鼻狀構造斜坡帶,淺層第四系生物氣氣藏發(fā)育,具有較大的生物氣勘探潛力[1],但表層條件異常復雜,尤其是鹽巖區(qū)表層異常堅硬,存在很多孔洞,主要呈現(xiàn)龜裂狀、微丘狀和平坦狀[2]三種形態(tài);近地表發(fā)育多套鹽結晶層,鹽晶發(fā)育,晶粒間多孔隙,與淤泥、黑泥等填充物形成鹽-泥交互層,多達4~5層(圖1)。結晶互層厚達幾米至上百米,呈現(xiàn)明顯的速度反轉現(xiàn)象,造成地震資料頻率和信噪比低(圖2)。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

1)淤泥、黑泥等填充物粘滯性會損耗地震波能量,使地震子波產(chǎn)生振幅衰減、主頻降低、頻帶變窄、相位延遲等現(xiàn)象[3]。

圖1 鹽巖區(qū)典型地質剖面

2)交互層上下兩種巖性的密度和速度差別較大,造成地震激發(fā)效果差;面波、散射波以及折射波等干擾強,干擾范圍大。

以往采用常規(guī)的表層結構調查、解釋方法以及相應的激發(fā)井深設計原則獲取的地震資料品質較差,部分地區(qū)很難見到有效反射(圖3,圖4)。

圖4 高速層以下激發(fā)的單炮記錄

2 鹽巖區(qū)表層結構分析

2.1 結晶互層Q值分析

介質本身所固有的衰減特性通常用Q值表示,它與介質內部的結構特征以及孔隙度、飽和度、壓力和滲透率等流體性質密切相關[4-5]。鹽巖區(qū)結晶互層導致近地表各層介質的Q值存在特殊差異,進而造成激發(fā)效果千差萬別,弄清該區(qū)的近地表特征需要對表層Q值進行深入分析。

Q值與縱波速度關系如下:

式中:Q為品質因子;v為縱波速度;K為常數(shù),不同工區(qū)K值不同,一般在3.5左右。

理論研究表明:Q值大,反射能量強;Q值小,反射能量弱;當Q小于4時,能量被嚴重吸收,資料品質差。

國內外學者提出了很多關于地震波衰減的理論和提取Q值的方法,也有一些學者探索利用地震波反演來提取Q值[6-7],目前應用較多的為譜模擬頻譜比法[8-11],本區(qū)主要采用該方法來計算Q值。

實際介質中,平面簡諧波的簡化式為

兩邊取自然對數(shù)可得

式中:A0是初始振幅;x為地震道到井口的距離;A(x)是地震波傳播了距離x后的振幅;f為地震波頻率;k為與頻率f無關的常量。

由于地震記錄存在噪聲,所以其振幅譜極不規(guī)則,而干擾波和有效波的子波頻譜特征相對容易區(qū)分,所以對其頻譜進行模擬,然后用于Q值計算。

選用如下類型的地震子波頻譜數(shù)學表達式:

對地震道作傅氏變換后,在有效頻帶范圍內對其以(4)式所示的子波頻譜進行模擬,再對模擬后的頻譜按(3)式擬合直線的斜率a1:

求得

對本區(qū)實際資料進行了計算,衰減層Q值通常在2~5,鹽結晶層一般在6~14,第一高速層、速度反轉層、低速層之下一般都在14以上,說明該地區(qū)近地表結晶互層,特別是結晶互層內部衰減層吸收衰減非常嚴重,影響地震記錄品質。Q值量化分析的結果同時也表明,根據(jù)表層各層介質Q值的差異可以標定鹽巖區(qū)表層調查的近地表結構分層。

2.2 結晶互層激發(fā)模擬

為了研究該區(qū)近地表結晶互層對地震資料品質的影響,提取該區(qū)實際近地表參數(shù)建立地質模型,進行激發(fā)模擬。表1為具體近地表參數(shù),圖5為近地表模型。

表1 鹽巖區(qū)近地表參數(shù)

模擬結果表明,在結晶互層中第一高速層下方激發(fā)時,折射干擾能量強,目標層反射不明顯,同相軸連續(xù)性較差(圖6a);在結晶互層下方激發(fā)時,折射干擾能量相對較弱,有效反射突出,同相軸連續(xù)性較好(圖6b)。從同一位置實際資料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在第一高速層下方激發(fā)時,小道號方向折射及折射多次波干擾嚴重,基本見不到有效反射(圖6c);但在結晶互層下方激發(fā)時,單炮資料品質較好,折射干擾明顯減弱,小道號方向有效信息突出,波組特征清晰(圖6d)。綜合模型和實際資料分析認為,結晶互層會造成地震波淺層折射和中深層多次干擾,在資料采集中應打穿結晶互層激發(fā),提高地震波下傳能量。

3 鹽巖區(qū)近地表精細調查及分層技術

在我國西部勘探表層結構調查中,小折射和微測井是效果較好、應用也最廣泛的兩種調查方法。而無論是小折射還是微測井調查方法,只有當界面下部介質的波速大于上部介質的波速,而且波的入射角等于臨界角時,才會在上部介質中產(chǎn)生折射波[12]。由于鹽巖區(qū)普遍存在速度反轉層,不滿足小折射應用的前提條件,采用小折射方法不能得到第一高速層以下的信息,因此,在該區(qū)主要采用微測井進行表層結構調查,并采用三維模式(即面積方式)布設微測井。在1km×1km網(wǎng)格區(qū)域,采用三維平面布點的方法,每4km2至少有4個控制點,其它區(qū)域保證每4km2有一個控制點。

在微測井解釋中,突破以往尋找高速層的常規(guī)方法,將激發(fā)子波的拾取與運動學、動力學特征分析以及吸收衰減特性研究結合在一起[13],融合提煉出近地表三步分層法,進行聯(lián)合解釋。從微測井原始記錄中提取近地表子波特性,如振幅、頻率、相位等,分析近地表速度和厚度變化情況;結合理論研究成果,量化分析Q值的變化規(guī)律;結合巖心分析結果、近地表地質剖面等,獲取近地表巖性信息。

1)在初至時間和波形、能量變化的約束下,利用微測井解釋結果進行初步分層(圖7);

2)結合工區(qū)表層Q值研究成果,作二次分層(圖8);

3)與巖性取心及井口附近的地質剖面作對比分析,進行最終多約束分層。

以上3步分層結果為鹽巖區(qū)地震激發(fā)井深設計提供了可靠的數(shù)據(jù)。

4 基于鹽巖區(qū)精細近地表分層的激發(fā)井深設計技術

鹽巖區(qū)表層普遍存在衰減層,Q值一般為2~5,吸收衰減非常嚴重,造成地震資料的頻率和信噪比低,需尋找最佳的井深、藥量以及激發(fā)方式等,激發(fā)出較強能量和較高頻率的地震波。其中,選擇最佳激發(fā)井深和激發(fā)巖性至關重要。

在以往地震采集的常規(guī)井深設計中,一般在高速層頂界面以下1/4波長處激發(fā)[14]。但鹽巖區(qū)近地表普遍存在結晶互層,其沉積類型主要有以下3種:

1)多套不同時期結晶鹽巖持續(xù)沉積,內部含少量淤泥,淤泥成層性差,一般厚度相對較??;

2)淤泥層與結晶鹽巖有規(guī)律地依次間隔沉積,形成交互層,一般有3~6個小層,厚度在幾十米至上百米;

3)以上兩種沉積方式同時出現(xiàn),形成復合交互層,厚度較大,局部高達100m以上。

針對這種特殊的復雜近地表地質條件,采用了基于鹽巖區(qū)精細近地表分層的激發(fā)井深設計技術,制定出新的井深設計原則。

無結晶互層時,激發(fā)井深應等于高速層頂界面深度與1/4波長及藥柱長度的總和(具體井深根據(jù)現(xiàn)場試驗確定);

存在結晶互層時,位于第一高速層、速度反轉層、低速層之下激發(fā)。如在工區(qū)中部,近地表結晶互層為第二種類型,淤泥層與結晶鹽層一次間隔沉積,存在3套高速層和1套衰減層,其深度分別為15,20,25,30m,采用衰減層以下5m,井深35m處激發(fā),提高了地震波下傳能量,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結晶互層對地震資料品質的影響。

5 效果分析

采用以上表層結構調查方法及相應的井深設計技術,確定了本區(qū)最佳激發(fā)井深。圖9為鹽巖區(qū)利用常規(guī)井深設計原則(優(yōu)化前)和本文研究制定的設計原則(優(yōu)化后)所采集的單炮原始記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后者相對前者在頻率和信噪比等方面都有了顯著提高,淺、中、深目的層同相軸連續(xù)性明顯變好。圖10為工區(qū)不同表層區(qū)域地震剖面對比圖,可以看出,優(yōu)化后采集的鹽巖區(qū)地震資料整體信噪比較高,全區(qū)主要目的層反射信號清晰,同相軸連續(xù)性較好,第四系構造帶細節(jié)特征刻畫較清晰。

6 結束語

復雜鹽巖區(qū)地震采集是一個全新的難題,通過表層精細調查在結晶互層區(qū)優(yōu)選最佳激發(fā)井深是該區(qū)地震資料品質突破的關鍵。本文研究表明:

1)結晶互層對高頻地震信號的屏蔽、散射以及吸收作用是該區(qū)地震資料低頻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

2)研究近地表吸收衰減的Q值定量分析有助于鹽巖區(qū)特殊表層結構條件下的微測井資料分層解釋;

3)結合微測井初至時間、波形、能量以及Q值變化進行精確分層是鹽巖區(qū)表層結構調查的關鍵技術;

4)在表層精確分層和激發(fā)模擬分析的基礎上,基于結晶互層的激發(fā)井深設計技術可以提高鹽巖區(qū)地震波下傳能量和地震采集資料的信噪比。

本文研究總結的表層結構調查方法及相應的井深設計技術已經(jīng)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可在凍土層等類似地區(qū)推廣應用。

[1]田繼先,孫平,張林,等.利用地震屬性預測柴達木盆地三湖地區(qū)第四系生物氣藏[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0,21(2):305-109 Tian J X,Sun P,Zhang L,et al.Seismic property technique to predict quaternary biogas pool in Qaidam basin[J].Natural Gas Geoscience,2010,21(2):305-109

[2]劉振敏,楊更生.察爾汗鹽湖鹽殼類型及形成條件[J].化工礦產(chǎn)地質,1997,19(2):106-108 Liu Z M,Wang G S.Types of salt crusting in Chaerhan salt lake and its genetic environment[J].Geology of Chemical Minerals,1997,19(2):106-108

[3]劉組沅.巖石中地震波衰減的實驗研究[J].地震科學研究,1983,6(1):34-40 Liu Z Y.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seismic wave attenuation in rock[J].Earthquake Science Research,1983,6(1):34-40

[4]李振春,王清振.地震波衰減機理及能量補償研究綜述[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7,22(4):1147-1152 Li Z C,Wang Q Z.A review of 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seismic attenuation and energy compensation[J].Progress in Geophysics,2007,22(4):1147-1152

[5]王建民.近地表高頻補償技術在三維地震勘探中的應用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07,20(6):1837-1843 Wang J M.A study of the near surface high-frequency compensation technology in 3-D seismic explor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2007,20(6):1837-1843

[6]Rainer T.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eismic of different computational methods[J].Geophysical Prospecting,1991,39(1):1-27

[7]Partyka G,Gridley J,Lopez J.Interpretational application of spectral decomposition in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J].The Leading Edge,1999,18(3):353-360

[8]宮同舉,孫成禹,彭洪超,等.幾種提取品質因子方法的對比[J].勘探地球物理進展,2009,32(4):296-300 Gong C J,Sun C Y,Peng H C,et al.Several contrast extracted quality factor[J].Progress in Geophysics,2009,32(4):296-300

[9]王輝.用于巖體質量評價的地震波Q值計算方法[J].工程地質學報,2006,14(5):699-702 Wang H.Seismic wave Q values calculated for the rock quality evaluation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2006,14 (5):699-702

[10]陸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東營:石油大學出版社,1993:261-270 Lu J M.The principle of seismic exploration[M].Dongying:The Pres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1993:261-270

[11]Wang X J,Yin X Y,Wu G C.Estimation of layer quality factors from pre-stack seismic data[J].Expanded Abstracts of 80thAnnual Internat SEC Mtg,2010,192-196

[12]陸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東營:石油大學出版社,1990:53-54 Lu J M.The principle of seismic exploration[M].Dongying:The Pres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1990:53-54

[13]呂公河.地震勘探中震動問題分析[J].石油物探,2002,41(2):154-157 Lv G H.Vibration analysis in seismic exploration[J].Geophysics,2002,41 (2):154-157

[14]劉艾奇,皇甫煊.激發(fā)井深選擇的優(yōu)化技術[J].石油物探,2004,43(6):605-607 Liu Y Q,Huangfu X.The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of depth selection [J].Geophysics,2004,43 (6):605-607

猜你喜歡
互層井深結晶
“長大”的結晶
大氣壓強是多少
基坑降水時長江Ⅰ級階地互層土中地下水運移規(guī)律
武漢地區(qū)厚互層土中基坑抗突涌破壞評價方法研究
層厚比對水平砂泥巖互層巖體抗剪強度參數(shù)的影響
淺談蚌埠地區(qū)河漫灘相“互層土”
共聚甲醛的自成核結晶行為
sPS/PBA-aPS共混物的結晶與熔融行為
BAMO-THF共聚醚原位結晶包覆H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