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力
垂楊柳醫(yī)院 放射科,北京100022
盆腔脂肪增多癥(Pelvic Lipomatosis)為一種原因不明的少見病,其病理學特點為盆腔臟器周圍大量成熟的脂肪組織增生,并造成不同程度的壓迫表現(xiàn),患者多以泌尿系統(tǒng)疾病為首發(fā)癥狀,常被誤診為膀胱炎或腫瘤。筆者對5例經(jīng)病理證實的盆腔脂肪增多癥病例的CT表現(xiàn)進行了闡述,并結(jié)合國內(nèi)外文獻進行分析總結(jié),旨在說明CT對此病的影像學診斷價值。
收集我院2004年12月~2012年5月,經(jīng)病理學證實的5例男性盆腔脂肪增多癥患者,年齡30~62歲,平均46歲。4例患者因腰痛、血尿、尿頻、尿痛、排尿困難、便秘、膀胱病變等癥狀而就診,另外1例因體檢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升高,行前列腺檢查時偶然發(fā)現(xiàn)。
所有病例均有腹部CT、腹部平片(KUB)、靜脈腎盂造影(IVP)、B超和膀胱鏡檢查資料。
(1)CT檢查:使用GE公司16排CT掃描儀。全部患者均行CT平掃、增強掃描和三維重建。
(2)CT掃描參數(shù):視野(FOV)240 mm、層厚5 mm、層距5 mm 、120 kV、180 mAs;增強掃描采用靜脈團注非離子型對比劑(300 mgI/mL 優(yōu)維顯100 mL,流率2.5 mL/s)后,掃描和延遲掃描(注射對比劑后2~3 min再次掃描)。
CT觀察內(nèi)容包括雙側(cè)腎、輸尿管下段、膀胱、前列腺、直腸與乙狀結(jié)腸形態(tài)與位置、盆腔。
5例均可見盆腔臟器周圍間隙擴大,呈脂肪低密度CT檢查表現(xiàn)(圖1~5),并合并腎盂輸尿管擴張積水,膀胱不同程度受壓變形,后緣變直或前弓,呈扁橢圓形、倒梨形、香蕉形或長條形,上端部分超出骨盆入口,膀胱受壓變形以矢狀面觀察較佳(圖3、5)。2例合并腺性膀胱炎,占40%,CT表現(xiàn)為膀胱壁后壁和三角區(qū)扁平狀軟組織增厚,表面多不光整(圖4~5)。?
圖1 病例1 CT增強橫斷位片
圖2 病例1 CT三維重建冠狀位片
圖3 病例1 CT三維重建矢狀位圖像,從不同角度顯示異常增多的脂肪,CT值為-70.5 HU膀胱受壓變形,呈“倒梨形”。
圖4 病例2 CT三維重建冠狀位示:“骨盆透明”征,CT值為-88 HU,膀胱呈橢圓形,膀胱壁增厚。 病理診斷:① 盆腔脂肪增多癥;② 腺性膀胱炎。
圖5 病例2 CT三維重建矢狀位示:膀胱呈“香蕉形”壁增厚,盆腔及腹腔臟器周圍有大量脂肪堆積,引起腎盂積水。
盆腔脂肪增多癥又稱盆腔脂肪過多癥,最早由Engles于1959年在文獻中報道[1],其描述為乙狀結(jié)腸和膀胱周圍脂肪增多導致乙狀結(jié)腸和膀胱固定變形,其X線表現(xiàn)類似于盆腔腫瘤。1968年Foggle和Smyth[2]正式將其命名為盆腔脂肪增多癥,定義為直腸和膀胱周圍的盆腔空間內(nèi)的正常脂肪組織過度生長。
盆腔脂肪增多癥病因迄今不明,國外有文獻推測可能與慢性泌尿道感染所致的慢性盆腔炎、激素代謝改變、淋巴管阻塞、先天性靜脈血管的異?;蛳到y(tǒng)性疾病有關(guān)[1-5]。
盆腔脂肪增多癥,基本只見于男性,好發(fā)年齡30~50歲。截止目前,國內(nèi)外報道的150余例中,僅國外報道過4例女性患者、1例兒童[3]。本組5例亦均為中老年男性,與文獻報道相仿。本病的主要臨床特點為膀胱和雙側(cè)輸尿管及直腸周圍大量質(zhì)硬脂肪異常增生,使膀胱和雙輸尿管下段包圍受壓,膀胱頸部變細延長,輸尿管積水擴張,最終腎盂也擴張積水,患者出現(xiàn)腎功能減退甚至尿毒癥。本組5例中,有4例患者因腰痛、血尿、尿頻、尿痛、排尿困難、便秘、膀胱病變等癥狀而就診。
文獻報道:盆腔脂肪增多癥是一種很少見的良性病變,大多數(shù)與腺性膀胱炎同時存在[3],本組5例中有2例盆腔脂肪增多癥合并有腺性膀胱炎,占40%(圖4~5),與Klein等[3]的報道相符,可能與盆腔脂肪增多壓迫導致的淋巴回流障礙、血運不佳有關(guān)。本組病例充分說明CT檢查可反映該病的上述病理特點。
因骨盆內(nèi)有大量脂肪,CT顯示“骨盆透明”征[6](Pelvic Lucent),為本病典型特征之一,占100%(5/5例)。
CT能清晰地顯示膀胱和直腸周圍有大量脂肪組織和泌尿系統(tǒng)的形態(tài)學變化,CT檢查是診斷本病的首選方法,具有確診價值。本組5例,CT片上表現(xiàn)為膀胱直腸周圍出現(xiàn)大面積的低密度脂肪影,CT值為-40~-95 Hu,包圍整個膀胱,增強掃描后無強化,為盆腔脂肪增多癥的特征性表現(xiàn),CT還可顯示盆腔內(nèi)臟器受壓情況,如① 膀胱變形抬高,呈扁橢圓形、倒梨形、香蕉形或長條形(圖3、5);② 有時還可見前列腺、精囊位置抬高,精囊和膀胱后壁之間的間隙增寬等。
但CT檢查脂肪為低密度,不易引起視覺興奮,非嚴重增多時軸位圖像與正常盆腔差別不大,不做多平面重建時,容易漏診,加做多平面重建圖像,可以避免漏診、誤診。本組5例病例,全部做了CT的三維重建圖像,明確了診斷,與術(shù)后病理診斷相符合。本組病例在螺旋CT的三維重建冠狀位圖像上,可見雙側(cè)輸尿管幾乎全程迂曲擴張,輸尿管的狹窄或受壓部位多在近膀胱入口處;雙腎盂擴張積水,膀胱頸部延長和膀胱周圍見大量低密度脂肪影(圖5)。螺旋CT的三維重建圖像從不同角度顯示異常增多的脂肪,對本病具有較高的確診價值,因此,本組CT診斷盆腔脂肪增多癥正確率高達100%(5/5例)。
盆腔脂肪增多癥在影像學上主要同盆腔內(nèi)的巨大脂肪瘤、脂肪肉瘤、畸胎瘤和腹膜后纖維化等進行鑒別。
(1)盆腔巨大脂肪瘤:雖然在盆腔內(nèi)有脂肪征象的團塊,但此團塊范圍局限,且呈分葉狀,有明顯界線,且無膀胱形態(tài)學上的特征性變化。
(2)盆腔脂肪肉瘤:脂肪肉瘤團塊為軟組織密度,而沒有脂肪密度,且會有侵犯周圍組織的征象,病情進展較快、惡液質(zhì)、癥狀出現(xiàn)早、早期血行轉(zhuǎn)移。
(3)盆腔畸胎瘤:為骶骨前區(qū)域腫塊,含脂肪、骨化或鈣化、囊性低密度區(qū)及軟組織多種成分,在CT上具有特征性表現(xiàn)??赏埔茢D壓直腸、膀胱等臟器向前移位。
(4)盆腔腹膜后纖維化:為腹膜后的廣泛病變,病變組織無脂肪特征。
而盆腔脂肪增多癥,在MRI各種脈沖序列,均為典型的成熟脂肪組織信號,壓脂后呈均一的低信號,而無軟組織腫塊,無明顯的輪廓與邊界,常因脂肪增多引起較廣泛的泌尿系統(tǒng)的形態(tài)學變化,一般與上述這些病變不難鑒別。
(1)盆腔脂肪增多癥的臨床表現(xiàn)變化多樣,無特征性,單憑臨床表現(xiàn)并不能診斷本病,主要依賴影像學檢查和病理學檢查確診。
(2)CT顯示“骨盆透明”征,是CT診斷盆腔脂肪增多癥的特征性表現(xiàn)。
(3)螺旋CT的三維重建圖像,能清晰地顯示膀胱和直腸周圍有大量脂肪組織和泌尿系統(tǒng)的形態(tài)學變化,具有確診價值[7-9],是診斷本病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尤其對腺性膀胱炎的膀胱壁改變更準確。
(4)盆腔脂肪增多癥合并有腺性膀胱炎較多,占40%。
[1]Engles EP.Sigmoid colon and urinary bladder in high fixation:roentgen changes simulating pelvic tumor[J]. Radiology,1959,72(3):419-424.
[2]Foggle LB,Smyth JW.Pelvic lipomatosis:a condition simulating pelvic neoplasm[J].Radiology,1968,90(3):558-564.
[3]Klein FA,Smith MJ,Kasenetz I.Pelvic lipomatosis:35-years experiences[J].J Urol,1988,139(5):998-1001.
[4]Yalla SV,Ivker M,Burros,et al.Cystitis glandularis with perivesical lipomatosis.Frequent association of two unusual proliferative conditions[J].Urology,1975,5(3):383-386.
[5]周祥福,高新,方友強,等.盆腔脂肪增多癥診治分析[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5,26(2):125 -129.
[6]初建國,劉丹,元月琴,等.四例盆腔脂肪增多癥的影像表現(xiàn)[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7,41(1):55-56.
[7]李善軍,畢東濱,王法成,等.盆腔脂肪增多癥的影像學診斷[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3,13(7):494-496.
[8]李凌霏.盆腔脂肪增多癥的診療概述[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22):10-11.
[9]翁海仁,彭劍,蔣維.盆腔脂肪增多癥CT診斷與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1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