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憲政,劉曉峰
(1.汝州市民生醫(yī)院,河南 汝州467500; 2.華北電力大學醫(yī)院,北京102206)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消化科臨床常見疾病,多以胃痛、胃脹、泛酸、噯氣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常反復發(fā)作,難以根治,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中藥在慢性胃炎治療中的運用廣泛。2010 年5 月—2012 年6 月,筆者采用理氣活血法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45 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消化內(nèi)科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90 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5 例,男25 例,女20 例;年齡平均(41.8 ±14.1)歲;病程平均(5.09 ±1.26)a。對照組45 例,男26 例,女19 例;年齡平均(41.4 ±11.4)歲;病程平均(5.16 ±1.35)a。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診斷標準,同時中醫(yī)辨證屬氣滯血瘀型。2)胃鏡和病理診斷按照《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標準。3)幽門螺桿菌(Hp)感染診斷標準[3]:Hp 培養(yǎng)陽性或下列一項陽性者,①Hp形態(tài)學(涂片或組織學染色);②尿素酶依賴性試驗(快速尿素酶試驗,14C-尿素呼氣試驗)。
對照組給予單純西藥治療。①抑酸:奧美拉唑腸溶膠囊20 mg/次,2 次/d,口服。②保護胃黏膜:硫糖鋁混懸液5 mL/次,3 次/d,口服。③抗Hp:克拉霉素緩釋片250 mg/次,2 次/d;阿莫西林膠囊1.0 g/次,2 次/d,口服。
治療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加服自擬中藥方,處方:厚樸12 g,檀香6 g,丹參30 g,三七12 g,砂仁6 g,川芎15 g,香附15 g,延胡索15 g,黨參10 g,白術15 g,茯苓30 g,蒲公英30 g,黃連6 g,烏賊骨30 g,炙甘草12 g。水煎服,1 d 1 劑,早晚2 次分服。
兩組均以4 周為1 個療程,服藥1 個療程后觀察兩組臨床療效、胃鏡檢查、病理檢查情況及Hp 陰轉情況。
按照《中藥新藥研究指導原則》[1]標準。痊愈:癥狀基本消失;電子胃鏡及活體組織病理檢查急性炎癥消退,慢性炎癥改變?yōu)檩p度。顯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其余癥狀(次癥)改善2 級以上;電子胃鏡及活體組織病理檢查急性炎癥基本消失,慢性炎癥減輕I 度。有效:主癥狀改善2 級以上,其余癥狀(次癥)改善1 級以上;電子胃鏡及活體組織病理檢查,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 以上,急性炎癥減輕I 度。無效:達不到有效標準者。
采用SPSS 13.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 為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兩組對比,經(jīng)Ridit分析,u=2.25,P<0.05,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見表2。
見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鏡下胃黏膜改變對比
表3 兩組治療后病理改變對比 例/%
見表4。
表4 兩組抗Hp 感染療效對比
慢性淺表性胃炎根據(jù)其臨床癥狀屬中醫(yī)學“胃脘痛”“痞滿”“嘔吐”范疇,氣滯血瘀是慢性淺表性胃炎的重要病機之一,本虛標實、虛實錯雜是其主要發(fā)病特點。病機形成主要包括2 個方面:①脾胃虛弱、運化功能失常是發(fā)病的根本原因。中老年后脾胃運化功能減退,加上情志過極、飲食不當、受涼等多種因素傷及脾胃,均能導致脾胃虛弱,運化失司。因為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胃主腐熟水谷、食物。脾胃虛弱,導致痰濕、氣滯、食積、血瘀等多種致病因素的產(chǎn)生而發(fā)病。②氣滯血瘀是主要的致病因素。脾胃虛弱,無力運化水液,常引起機體津液輸布、代謝異常,水飲內(nèi)停,痰濕內(nèi)蘊。痰濕為有形之邪,產(chǎn)生后常常阻滯氣機。脾胃氣虛,無力生血行血,又可導致瘀血內(nèi)生。氣滯、血瘀兩者又相互影響:氣滯必致血行不暢生瘀,瘀血又加重氣機阻滯,兩者交織搏結,常加重病情,使本病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因此,治療本病,應在培補脾胃元氣基礎上,兼以理氣化痰、活血化瘀同治方能奏效。方中厚樸、檀香理氣順氣,化食消積;丹參、三七活血化瘀,共為君藥。砂仁、香附疏理氣機;川芎、延胡索活血止痛;黨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共為臣藥。氣滯血瘀日久必蘊內(nèi)熱,佐蒲公英、黃連清熱解毒,烏賊骨制酸止痛。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標本兼顧,氣血同治,則獲良效。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厚樸對Hp 較為敏感,三七有祛瘀生新的作用,能夠顯著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而加速炎癥的吸收和固有腺體的再生,增強細胞免疫功能[4];茯苓益氣健脾藥,能夠調(diào)節(jié)胃泌素的分泌及胃蛋白酶的活力。蒲公英有減輕胃黏膜的充血水腫和糜爛作用[5];炙甘草有抑制基礎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的作用[6]。
本方根據(jù)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原則,以補脾益氣、理氣化瘀為主要治療方法,同時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依據(jù)現(xiàn)代藥理基礎,治療氣滯血瘀型慢性淺表性胃炎,結果顯示:聯(lián)合中藥治療組在臨床療效顯著優(yōu)于單純西藥對照組(P<0.05);在改善胃鏡下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和出血點等胃鏡黏膜方面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或P<0.01);兩組在治療后病理改變及Hp 清除率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理氣活血法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療效滿意,值得推廣應用。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57.
[2]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全國第二屆慢性胃炎共識會議[J].胃腸病學雜志,2006,11(11):674-684.
[3]張萬岱,蕭樹東,胡伏蓮,等.幽門螺桿菌若干問題的共識意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0,8(2):219-220.
[4]馮陸冰,潘西芬,孫澤玲.三七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師,2008,11(10):l185-1187.
[5]蘇冬青.蒲公英的藥理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2009,20(8):214.
[6]楊敏.柴胡疏肝散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現(xiàn)代醫(yī)學與臨床,2006,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