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珊
(肇慶學院 校醫(yī)院,廣東 肇慶 526061)
近年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醫(yī)療和科技水平顯著提高,公眾健康意識也日漸增強,針對特殊人群的疾病與健康問題進行研究,找尋提高人類健康水平的途徑已成為目前醫(yī)學研究的重點之一.高校教職工是從事腦力勞動的特殊群體,他們對教育和科學的發(fā)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對其健康狀況予以關注,研究其慢性病的發(fā)病原因和致病危險因素,積極尋求解決之策,對提高該群體整體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1-2].本次研究選擇的時間段為2012年1月—2013年1月,研究對象為幾所高校的1 268名教職工,在分析臨床相關數(shù)據(jù)資料的基礎上,對幾類慢性病及相關因素進行了歸納總結.
本研究選擇的研究對象共1 268例,其中男性656例,女性612例,年齡在40~64歲,平均年齡50.4±2.1歲.筆者對研究對象的體質量、身高、血壓水平等指標通過體檢和問卷等方式展開調查,按常規(guī)方法對相關指標加以測量.
調查人員經統(tǒng)一培訓后,以體檢和問卷方式調查相關內容.使用經計量認證的測量工具對受檢者的體質量、身高、血壓等進行測定.高血壓的診斷標準:舒張壓≥12 kPa或(和)收縮壓≥18.7 kPa,既往有高血壓病史者也包括在內.我國成人的肥胖標準:BMI=體質量/身高2(體質量,kg;身高,m),BMI≥24屬超重,BMI≥28為肥胖.囑受檢者驗血前12 h隔夜禁食,抽取前臂靜脈血3mL備檢,甘油三酯(TG)、血清總膽固醇(TC)采用過氧化酶法測定;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采用直接法測定.甘油三酯、血清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均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甘油三酯>1.70mmol/L和血清總膽固醇>5.20mmol/L為高脂血癥.已確診的糖尿病病例計入糖尿病檔案,由專人核查后錄入計算機中存檔.
采用SPSS13.0版統(tǒng)計學軟件對收錄的數(shù)據(jù)進行χ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1 268例研究對象中,40~44歲年齡段的男性99人,女性72人;45~49歲年齡段的男性83人,女性69人;50~54歲年齡段的男性206人,女性176人;55~59歲年齡段的男性198人,女性213人;60~64歲年齡段的男性70人,女性82人.糖尿病患者53例,占總人數(shù)的4.2%;超重者543例,占總人數(shù)的42.8%;高脂血癥患者254例,占總人數(shù)的20.0%;高血壓患者257例,占總人數(shù)的20.3%;肥胖癥患者196例,占總人數(shù)的15.5%.隨著年齡增長,高血壓、女性高脂血癥的發(fā)病率及女性肥胖、超重率均呈增高趨勢.而55歲以前的男性,肥胖和超重人數(shù)隨年齡增長也呈上升趨勢,大于55歲者則漸趨下降.高脂血癥的患病率在男性人群中的變化趨勢與上述情況類似.女性糖尿病高發(fā)年齡段為50~54歲,患病率最低的年齡段在40~44歲,其他年齡段無差異;男性糖尿病的高發(fā)年齡段在60~64歲,患病率最低的年齡段在40~44歲,其他年齡段無差異.糖尿病和高血壓無性別差異,其他慢性病的患病率均為男性高于女性,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慢性病年齡性別分布情況
BMI<18.5的人群中,男性135例,女性118例;BMI在18.5~23.8的人群中,男性310例,女性273例;BMI在24.0~27.9的人群中,男性109例,女性133例;BMI>28.0的人群中,男性102例,女性88例.不同BMI人群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的患病率無明顯性別差異(P>0.05).受檢人群高脂血癥和高血壓的患病率隨BMI增高而上升,女性高血壓病的升高幅度高于男性,男性高脂血癥的升高幅度高于女性,而BMI與糖尿病的患病率無明顯相關性.肥胖、超重或消瘦的教職工,其糖尿病患病率均比標準體重指數(shù)的人群高,見表2.
表2 不同BMI水平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的患病人數(shù)
本研究結果顯示,受檢者中高血壓的患病率為20.3%,而血壓升高是諸多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中的首要因素.教職工注意控制體重為防控高血壓的重要措施,男性教職工應在專業(yè)人士的指導下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多參加體育鍛煉、限酒禁煙、堅持低鹽飲食等.本研究對象中糖尿病的患病率高于城市居民的平均水平,這可能與教職工高脂血癥的發(fā)病率高有關,血脂水平較高增加了糖尿病的高發(fā)風險,體型勻稱的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較低.在該病種的防控工作中,除需重視肥胖與超重人群的體重控制問題外,消瘦的人群也存在一定的患病風險,因此保持正常健康的體形對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3-4].
LDL-C和TC增高為誘發(fā)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時予以控制,極易增加冠心病的發(fā)病率,這一點需要引起大家的足夠重視[5].本次調查中,約有一半人體質量超標,肥胖率占總人數(shù)的15.5%.肥胖者的脂肪細胞增殖肥大且數(shù)目明顯增多,胰島素的親和力下降,胰島素受體數(shù)目在肥大的脂肪細胞表面相對減少,誘導胰島素抵抗,這是導致糖尿病發(fā)病的主要原因.此外,體質量與年齡有一定的相關性,在同一年齡段人群中,男性肥胖和超重高于女性,這與男性飲食缺乏控制、運動不足及喜食高熱量食物有關.肥胖、超重與高脂血癥密切相關,因此在同一年齡段,肥胖和兩性超重的差異性導致高脂血癥存在性別差異.經對BMI分層研究顯示,幾種慢性病患者的體重在同一BMI水平上,無明顯性別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高校教職工的健康現(xiàn)狀應得到相關人員的足夠重視,肥胖、超重本身即為慢性病,而且肥胖還會對其他慢性病產生不良影響,因此維持正常體質量是防治慢性病的重要內容.各高校應在醫(yī)務人員的協(xié)同配合下,對教職工加強合理搭配膳食的指導,在保證營養(yǎng)充分供給的前提下,讓他們加強體育鍛煉,注意勞逸結合,減少患慢性病的危險因素,特別是應對心臟病加以預防.各相關部門和單位應該對知識分子的身心健康加強關注,定期安排其進行體檢,對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患者進行定期監(jiān)測和完善的健康教育,將藥物干預與非藥物干預相結合;對已確診的慢性病患者進行對癥治療,以降低臨床死亡率.
綜上所述,加強對高校職工的慢性病普查,認真分析其預期危險因素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有助于降低因疾病突發(fā)導致的不良事件率,這對防病治病及改善預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何瑋,王蘊佳,邱曉蔚.某高校904例離退休教職工健康體檢結果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22):81-82.
[2]戴碧茹.社區(qū)健康管理與慢性病控制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29):25-26.
[3]林中,潘建清.健康管理在慢性病防治中的應用[J].健康管理,2012(9):9.
[4]邢玉娥.高校教職工慢性病現(xiàn)患研究及干預措施探討[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9,36(6):1 115-1 116.
[5]潘馨,孫繼紅.高校教職工常見慢性病及其預防——以北京農業(yè)職業(yè)學院2010年的健康體檢為案例的分析[J].北京農業(yè)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26(5):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