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諄
(廣東工業(yè)大學(xué)材料學(xué)院,廣東廣州 511400)
河北省正定縣的隆興寺,是國務(wù)院1961年3月14日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隆興寺的大悲閣內(nèi),供奉著我國古代最大的銅佛像——大悲菩薩銅像,亦即著名的“正定大佛”銅像。在大悲閣前,則有一座清朝初年鑄造的大型銅鼎爐,供人燒香拜佛,現(xiàn)在,則作為一件大型古代文物,陳列在大殿之前,供游人參觀,見圖7所示。銅鼎爐保存完好,也是由圓形鼎式爐身、爐腹和爐頂?shù)?大部分組成,通高達3.4 m,鑄于清朝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大香爐的下部,為圓形鼎式爐身,帶有三足兩耳,其3個鼎足上,都鑄有狻猊獸首的圖像,圓形爐身的外徑為1.4 m,爐身上的紋飾中,最突出的是八卦符號,通常,道觀的法具上喜歡采用八卦符號,而隆興寺的銅鼎爐上,亦鑄有八卦符號,反映了佛、道的融合。中部爐腹為六面體,每一面都開有窗戶,其造型較為補實。上部爐頂,由重檐圓形攢尖式寶頂組成,其上仿鑄的瓦壟、斗拱,都很精致。整座銅鼎爐放置在圓形石質(zhì)基座上,顯得高大、宏偉,非常精美。
在隆興寺的彌陀殿前,也有一座清朝康熙年間鑄造的銅鼎爐,外形與大悲閣前的銅鼎爐類似,但尺寸要小些,通高為2.8m,圓形爐身的外徑為1.1 m。而且,銅鼎爐已有一部分受到損壞,原鑄的銅質(zhì)爐頂,現(xiàn)已不存,用一個鐵鑄的爐頂來代替,使原來很精美的文物遜色不少,故不再詳述。
在雄偉的北京故宮太和殿前,其三層石質(zhì)丹陛上,放置著很多銅鼎爐,見圖8所示,共計達18座。每一座鼎爐,都是由下部的三足兩耳圓形鼎式爐身、中部的圓形爐腹和上部帶寶頂?shù)臓t頂?shù)?部分組成,高約2m,大部分鼎爐的爐徑為1m,也有少量鼎爐的爐徑為0.9 m,分別放置在雕刻精致的圓形石座上,石座高0.6 m,故鼎爐通高為2.6 m,是清代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鑄造的。銅鼎爐外表光滑,不加紋飾和銘文,增加了莊重、肅穆之感,放置在太和殿前丹陛上,為太和殿的皇家威勢增色不少。
圖7 隆興寺銅鼎爐
太和殿是封建王朝的金鑾殿,皇帝坐朝的殿堂,也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儀式的地方。而殿前丹陛上的18座銅鼎爐,則代表清廷管轄的18個省。每當朝廷舉行大典時,鼎爐內(nèi)放置的松柏枝、檀香等,就被點燃起來,同時,在太和殿露臺兩側(cè)的銅龜、銅鶴的腹中,亦點燃松柏枝和檀香,當青煙從爐中和龜、鶴口中裊裊升起,太和殿前就煙霧燎繞,增加了大典的神秘和尊嚴氣氛。因為,每當皇帝豋上寶座時,文武百官要三呼“萬歲”,這時,大殿內(nèi)外香煙燎繞、鼓樂齊鳴,才能形成一派神圣、莊嚴的氣圍?,F(xiàn)在,銅鼎爐當然不會再被點燃,但是,作為故宮中大型金屬文物,仍在原地放置,不僅作為太和殿前的裝飾,而且,增加了游人對昔日皇宮大典的遐想。另外,太和殿前的太和門,在其門前兩側(cè),還有4座銅鼎爐,和太和殿前丹陛上放置的銅鼎爐類似,則可起到輔助效應(yīng)。
圖8 太和殿前銅鼎爐
此外,在故宮的乾清宮丹陛上,也有4座銅鼎爐,樂壽堂以及頤和軒的前面,也都分別放置著2座銅鼎爐,這8座銅鼎爐,也都是清代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鑄造的。而在故宮的養(yǎng)心殿和翊坤宮前,各放置的2座銅鼎爐,則是清代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鑄造的。這些銅鼎爐的造型,與太和殿前銅鼎爐的造型不太一樣,屬于另一類型,其爐身、爐腹和爐頂,都比太和殿前的銅鼎爐更加精致、美觀,鑄造工藝水平也更高,其造型和頤和園仁壽殿前,清代乾隆年間鑄造的4座銅鼎爐類似,而頤和園銅鼎爐將在后面講述,所以,故宮中這一類銅鼎爐就不再敘述。至于故宮中最精美的一座銅鼎爐,則是御花園內(nèi)那座清代大型銅鼎爐,將在下面單獨敘述。
在北京故宮美麗的御花園內(nèi),通向天一門前的甬道上,有一座清代精美的大型銅鼎爐,如圖9所示。銅鼎爐的外形,呈現(xiàn)古色古香的鱔魚青色,爐身上紋飾、圖案都非常精湛,放置在同樣精美的鑄銅基座之上,故通高達到4 m,銅鼎爐和銅基座的鑄造質(zhì)量,都屬一流水平,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鑄成后,不僅用來燒香、焚紙,求神拜佛,而且,一直是故宮御花園內(nèi)的一個亮麗景點。
故宮御花園的銅鼎爐,是皇家御用之物,所以,其雕塑和鑄造工藝都十分精湛。銅鼎爐由三部分組成,并配合嚴密。鼎爐的下部,為三足圓鼎爐身,外徑為1.12 m,爐身上布滿了各種精細的紋飾,三個鼎足上,都雕鑄有喜好煙火的狻猊獸首圖像,兩個具有優(yōu)美曲線的鼎耳,和爐身完全鑄成一體;中部為中空開窗的爐腹,有6個稱作“火焰門”的小窗,其上鏤空雕鑄二龍戲珠圖案,外表裝飾很華麗;上部爐頂,為重檐攢尖式圓形寶頂,所以,整個銅鼎爐就是一個精美的大型金屬工藝品。而托住整個銅鼎爐的鑄銅底座,同樣鑄造得非常精致,不僅四周鑄滿了精美的蓮瓣紋,在底座面上,也鑄滿紋飾,特別是三獅戲繡球的浮雕,無論是雕塑藝術(shù)水平,還是鑄造工藝水平都是一流,最為精彩。所以,和故宮御花園銅鼎爐幾乎完全相同的北京雍和宮銅鼎爐,被北京藝術(shù)界稱為“北京三絕”之一,那末,作為一對真正的姐妹爐,人們對故宮御花園銅鼎爐的評價,也就可想而知了。
圖9 御花園銅鼎爐
圖10 雍和宮銅鼎爐
北京雍和宮原先叫雍親王府,是清朝康熙皇帝為他的四子胤禎修建的親王府,胤禎當上皇帝后,在雍正三年(1725年),將其提升為行宮,改名為雍和宮。到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正式改為喇嘛廟,成了清政府管理喇嘛教事務(wù)的中心。從此,雍和宮成為我國除西藏之外最重要的喇嘛教寺院,所以,在1961年,就被國務(wù)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在雍和宮的天王殿前,也有一座精美的古代銅鼎爐,見圖10所示。這座銅鼎爐的造型和大小,和故宮御花園的銅鼎爐幾乎完全相同,但鑄造時間要晚二年,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鑄造的。銅鼎爐本身高為3.2 m,圓形爐身的外徑為1.12 m,放置在高1 m的銅鑄基座之上,故通高達到4.2 m。銅鼎爐全身呈現(xiàn)古色古香的鱔魚青色,其雕塑和鑄造的工藝水平,都十分精湛。鼎爐下部為三足兩耳圓形鼎式爐身,爐身上布滿各種精細的紋飾,三足上雕鑄有喜好煙火的狻猊獸首;中部圓形爐腹,開有6個稱作“火焰門”的小窗,小窗周邊鏤空雕鑄的圖案中,尤以上邊的二龍戲珠為佳;上部爐頂為重檐攢尖式寶頂。整座鼎爐,造型獨特、美觀,制造精致。而且,其銅鑄基座,同樣鑄造得非常精致,不僅四周鑄滿精美的蓮瓣花紋,更在底座面上鑄滿紋飾,尤以三獅戲繡球浮雕最為精彩。所以,在我國古代鼎爐中,無論是造型工藝,雕塑藝術(shù)或者是冶鑄技藝等各個方面,該銅鼎爐都名列前茅,是我國古代大型鼎爐中的精品,和故宮御花園銅鼎爐一起,成為我國古代2座最精美的大型銅鼎爐。所以,在北京藝術(shù)界中,將雍和宮銅鼎爐與團城的玉甕、北海的九龍壁合稱為“北京三絕”,可見,雍和宮銅鼎爐的藝術(shù)水平和文物價值之高。
山西省塑州市的崇福寺,是國務(wù)院1988年1月公布的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崇福寺的大雄寶殿前,有一座清初鑄造的銅鼎爐,見圖11所示。銅鼎爐的高度為1.65 m,圓形爐身的外徑為0.8 m,鑄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安置在圓形石座之上。
崇福寺的銅鼎爐,也是由三足兩耳圓形鼎式爐身、中空開窗的爐腹和攢尖式爐頂?shù)?部分組成,但爐頂飛檐檐角上的龍首浮雕以及最上部的寶頂,在“文化大革命”動亂中,已被損壞。不過,爐身、爐腹以及其上的紋飾、圖案和大量銘文,都保存完好。該鼎爐的造型和鑄造質(zhì)量都很高,而且,有兩大特點,一是有雙層爐腹,這在古代鼎爐中,是狠少見的;二是爐身上有漢、蒙兩種文字的長篇銘文,而且還有梵文,這在全國現(xiàn)存的古代鼎爐中是唯一的。為什么銅鼎爐身上有漢、蒙兩種文字的銘文呢?這里還有段故事,原來在崇福寺的大雄寶殿前,有一個雕塑得很精美的石爐,被侵華日軍掠走。后來,不知何故,日軍又從內(nèi)蒙某地將此銅鼎爐移置于此。由于銅鼎爐是從蒙古族佛寺中移來的,銘文是由蒙族知識分子所寫,所以,鼎爐身上有漢、蒙兩種文字的銘文,鼎爐上的漢字銘文為:“維皇清乾隆四年,歲在屠維洽協(xié)實大慈示見后二千七百祀之期,故我副都網(wǎng)慧公鳩工繕材精舍於乘化蓋,欲續(xù)大慈氏之炬,以永燭斯世也。復(fù)鑄巨鼎于殿前,命琛為之銘,琛辭不獲命,乃拜手稽首而銘之。曰:偉哉吾師,遠宗調(diào)御,具足威神,肇修?;郏瑑羯硌砸?,作等知琋,印彼招提,圣教覃敷,迷津普濟,盡此十方,莊嚴佛地,妙諦證圣,香花文虔,滌清三業(yè),廣作福田。德林蘇赫琛?!贝送猓跔t腹的各個面上,除開有窗口外,還有很多梵文。因而,該銅鼎爐的文物價值是非常高的。
圖11 崇福寺銅鼎爐
云南建水縣文廟,即建水孔廟,規(guī)模宏大,是云南省最大的文廟,在全國,是僅次于山東曲阜孔廟的第二大孔廟,2001年6月,被國務(wù)院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的主殿稱之為“先師廟”,殿前月臺上有一座清代大型銅鼎爐,見圖12所示。該爐為四足兩耳長方形鼎爐,通高為2.8 m,爐身的長度為1.3 m,寬度為0.9 m,鑄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銅鼎爐的形制較大,而且,有很多與一般鼎爐不同的特點:
1)鼎爐的四個鼎足上,沒有鑄常見的“狻貌”獸首形象,而是鑄成象頭的形象,其卷曲的象鼻朝下支在基座之上,就成為鼎足。這一特點象征著建水這一帶地方,在古代曾是大象的故鄉(xiāng)。
圖12 文廟銅鼎爐
2)鼎爐的中部是四根銅柱,每個柱上都盤繞著幾條大小不一的游龍,精巧玲瓏,騰躍自若。其雕塑藝術(shù)和鑄造工藝都有很高的水平。
3)鼎爐的上部,覆以廡殿式建筑組成的爐頂,與一般鼎爐的爐頂大不一樣,實際上,更像是一座宮殿建筑的模型,其上的屋脊、飛檐、吻獸、瓦垅等,都雕鑄得十分精致、美觀。
具有以上3個特點的銅鼎爐,確實是一件不尋常的古代藝術(shù)鑄件,是非常珍貴的古代大型鑄造文物。和該鼎爐相類似的,在建水縣還有一件,就是建水縣云龍山真武宮的銅鼎爐,鑄于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上В摱t在“文革”動亂中已被攔腰砸斷,即鼎爐中部的四根立柱全被砸毀,只剩上部廡殿式建筑的爐頂和下部四足方鼎的鼎身部分。從外形來看,兩鼎爐非常相似,不僅上部廡殿式建筑的爐頂極其類似,而且,四個鼎足也都由象頭和象足形成,其尺寸大小也很近似。很可能文廟的銅鼎爐是仿照真武宮明代銅鼎爐的型式進行鑄造的,但雕塑和鑄造質(zhì)量,則更為優(yōu)良,而且,保存完好。
文廟銅鼎爐的爐身上,鑄有“金爐結(jié)緣”、“寶鼎飛云”等銘文,在兩個鼎耳上,則鑄有“乾隆伍拾柒年歲次壬子孟秋月吉日。欽命鎮(zhèn)守云南臨元、澂江等處地方總鎮(zhèn)都督府定署臨安府阿迷州知州張,特授云南臨安府知府張,署臨安建水縣知縣漆,統(tǒng)闔郡紳士、善姓仝制。”等銘文,說明了銅鼎爐的鑄造日期,并表明該鼎爐是由當?shù)毓賳T、士紳等出面鑄造的。所以,鼎爐的雕塑和鑄造都很講究,其藝術(shù)水平和工藝、技術(shù)水平都達到一定高度。
北京廣濟寺大雄寶殿前,有一座八寶青銅鼎爐,參見圖13。銅鼎爐通高為3.4 m,爐身外徑1.1 m,置于圓形石座之上,鑄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是一座精致的古代銅鼎爐。
銅鼎爐亦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為三足圓鼎爐身,全身鑄滿各種紋飾,特別是爐身上鑄有輪﹑螺﹑傘、蓋﹑花、瓶﹑魚﹑長等“八寶”的圖案,非常精致、美觀,因而被稱作“八寶”鼎爐。通常,在一些大型佛教寺廟中,常常會在佛像前,供有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等8件供器,被信徒們稱為“八寶”,象征吉祥如意。但這“八寶”在鼎爐身上雕鑄出來,在全國現(xiàn)存古代鼎爐中,是比較少見的。八寶青銅鼎爐不僅雕塑藝術(shù)水平高,而且,鑄造工藝水平也高,鼎爐的兩側(cè)鼎耳是和鼎身整體連鑄的,比起鼎耳、鼎身分鑄的傳統(tǒng)方法,其鑄造技藝要困難得多,這也說明該鼎爐工藝水平之高超。中部爐腹上,共有六扇窗欞,欞上鑄有二龍戲珠圖案,雕鑄得非常精致,提高了爐腹的藝術(shù)性。上部爐頂,則是重檐攢尖式寶頂,莊重、大方。整座鼎爐造型精美,雕刻藝術(shù)和冶鑄技藝水平一流,亦是我國現(xiàn)存古代銅鼎爐中的精品之一,被稱為廣濟寺文物中“八絕”之一。其實,該鼎爐也不是廣濟寺的原物,從鼎爐身上的銘文“大清乾隆五十八年”、“法華寺第二十四代住持僧如元敬獻”中,可以知道,八寶青銅鼎爐應(yīng)是北京法華寺的供器。據(jù)說,在1964年時,八寶銅鼎爐才從法華寺移送給廣濟寺的。
浙江省天臺縣國清寺的大雄寶殿前,也安置有一座八寶青銅鼎爐,高2.8 m,爐身外徑1 m,置于圓形銅座之上,銅座高0.9 m,故通高達3.7 m,鑄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爐身上也鑄有“輪﹑螺﹑傘、蓋﹑蓮、瓶﹑魚﹑結(jié)”等八寶圖案,還有126名捐助者姓名和“銅作弟子沈德龍、沈德鳳承造”等銘文,并有“大清乾隆三十三年桂月”的紀年銘文。但該銅鼎爐并不是國清寺原有的,而是在1973年,由北京調(diào)運給天臺縣國清寺的,故和廣濟寺的八寶銅鼎爐大同小異,不再詳細介紹了。
北京頤和園仁壽殿前有4座清代銅鼎爐,其造型和大小,都完全相同,圖14是其中的一座鼎爐,高2m,爐身外徑0.9 m,放置在高0.8 m的石座上,通高為2.8 m,爐身上有銘文:“大清乾隆年造”,故知銅鼎爐是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鑄造的。在頤和園排云殿前,也有4座完全相同的銅鼎爐,不過是敞口的,故其高度只有1.2 m,爐徑0.94 m,放置在雕刻精細的圓形石座上,亦為“大清乾隆年造”。
仁壽殿前的這4座銅鼎爐,是清代乾隆年間同時鑄造出來的,所以其式樣和尺寸大小完全相同。銅鼎爐都由三部分組成,即下部為三足雙耳圓鼎的爐身,爐身上全都雕鑄有流暢的云紋,連三個鼎足上,亦都雕鑄有簡單的云紋,而不鑄常見的狻貌形象;中部為六面體的爐腹,共有6個小窗;上部的爐頂,則為重檐攢尖寶頂。整座鼎爐的造型,美觀大方,工藝精致,冶鑄技術(shù)水平上乘,反映出乾隆時期皇家作坊的高超鑄造水平。其實,在故宮的樂壽堂前、頤和軒前,也都有2座乾隆年造的同類銅鼎爐。
圖13 八寶青銅鼎爐
至于頤和園排云殿前的4座敞口的銅鼎爐,每座銅鼎爐的造型和尺寸也完全相同,高度都為1.2 m,圓形爐身的外徑都為0.94 m.銅鼎爐雖然沒有爐腹和爐頂,但爐身很有特點,全身烏黑諍亮,不加一點紋飾,光滑異常,只在口沿處,鑄有“大清乾隆年造”6字銘文。這種銅鼎爐和故宮中乾隆年代鑄造的燒古大銅缸一樣,外表好像涂上一層黑漆,烏亮光潔,極為典雅古樸,其冶鑄技術(shù)非常高超,所以,這燒古類銅鼎爐為另一種類的上乘之作。
圖14 頤和園銅鼎爐
我國古代佛寺、道觀和廟宇、宮殿中的大香爐,是仿照青銅鼎的形制發(fā)展而成的,故稱為鼎爐。但佛寺、道觀中的鼎爐大多數(shù)是鐵鑄的,銅鼎爐并不多,而皇宮和皇家壇廟等處,則有不少銅鼎爐。古代銅鼎爐中,除敞口的鼎爐外,大多是由鼎式爐身、六面體爐腹和帶寶頂?shù)臓t頂?shù)?大部分組成,是比較復(fù)雜的大型藝術(shù)鑄件,因此,銅鼎爐鑄造時,往往要將其分解成幾個單元,分別鑄造后,再裝配成一個整體。當然,每個單元在采用泥范法(陶范法)鑄造時,都要先設(shè)計好圖樣,制作模型,準備好泥范用材料,然后,制造外范和泥芯等。一般來說,三部分中以鼎式爐身為最重要,通常,鼎式爐身在鑄造時,為了保證爐身上紋飾的質(zhì)量,都采用分范造型法。澆鑄時,一般都是爐身在下、鼎足在上,以保證爐身質(zhì)量,而且,爐身是和鼎足一起整鑄而成,而鼎耳則采用分鑄法,之后,再和爐身焊成一體。不過,到清乾隆時期,已有將兩個鼎耳和爐身、鼎足一起整鑄而成,爐身上和鼎足上都還雕鑄有精美的紋飾和圖案,使鼎式爐身鑄造得更加漂亮,這清楚說明,我國古代到了清朝乾隆時期,大型銅鼎爐的鑄造技術(shù),已經(jīng)完全成熟了。至于鼎爐中部的爐腹,不管是圓形,還是采用六面體形式,一般都開有6個窗口,而且,在窗口四周,都雕鑄有精美的紋飾和圖案。而鼎爐上部的爐頂,常做成單檐或雙檐圓形攢尖式寶頂,而有脊的爐頂,其檐角還鑄有龍首浮雕??梢?,每個單元鑄件的要求都比較高,所以,要鑄好各單元鑄件,難度都比較大。當各單元鑄件鑄好以后,就可按預(yù)先的接榫進行裝配,組成一座完整的銅鼎爐。
(續(x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