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要“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能力”。在新形勢下,官員的法治思維狀況如何?在決策和處理問題時是否運用法治的方式?官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問題的能力怎樣?從傳統的非法治思維和方式向依法辦事轉變,最大的困難和障礙是什么?提高官員依法辦事能力的突破口在哪兒?……本刊對福建省的一些官員和百姓進行問卷調查,并對問卷結果做出分析和評述。
此次調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400份。其中,對官員發(fā)放200份,收回186份,收回率93%;對民眾發(fā)放200份,收回183份,收回率91.5%。調查主要結論如下:
調查顯示,當被問及“你認為現在的官員有沒有法治思維”時,50%的官員認為“有”;而民眾中,認為“基本沒有”的占57.4%,認為 “有”的只有27.3%??傮w而言,官員與民眾在這個問題上認同度差距較大,官員對自身是否有法治思維比較有自信,而民眾的看法卻沒有這么樂觀。
法治方式本質上是一種行為準則,是法治思維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官員法治方式的運用水平影響依法治國的進程,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在被問及“你認為大多數官員在決策和處理問題時,是否運用法治的方式”時,66.7%的官員認為 “基本有”,8.3%認為“有”,只有 25%認為“沒有”。而55.7%的普通民眾則認為“沒有”,另有41%的認為“基本有”,只有 3.3%的認為“有”??梢娫谶@個問題上,官民再次出現了分歧,官員對自身運用法治方式進行決策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有較高估計,而民眾對此則不認同。
如果說是否具備法治思維,并自覺運用法治方式來決策處理問題是衡量官員依法辦事能力的基礎的話,那么能否正確評價官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問題的能力,則是提高官員依法執(zhí)政能力的關鍵。在被問及“你怎么評價官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問題的能力”時,官員與民眾的總體評價趨于一致。大部分官員對此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認為 “能力一般”的比例占到75%,66.7%的民眾也認為 “能力一般”。20.8%的官員認為“能力很弱”,民眾認為 “能力很弱”的則占到32.8%??梢?,在這個問題上,大部分官員都存有“本領恐慌”,著力提高官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問題的能力已成為社會的共識。如下圖所示:
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從思想和行動兩個方面為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方略指明了具體路徑,體現了加強領導干部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時代性和必要性。當被問及 “你認為從傳統的非法治的思維和方式向依法辦事轉變,最大的困難和障礙是什么”時,45.8%的官員認為是“體制機制不夠完善”,25%認為是“壓力不夠,沒有相應的監(jiān)督制約機制”,25%認為是 “根深蒂固的傳統人治觀念”。而與此相對應,48.6%的民眾認為是 “壓力不夠,沒有相應的監(jiān)督制約機制”,36.6%認為是“體制機制不夠完善”,9.3%認為是“根深蒂固的傳統人治觀念”。可見,官員與民眾在此問題上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在問及“你認為提高官員依法辦事的能力,最大的突破口在哪”時,58.3%的官員認為應“深化改革,完善機制”,29.2%認為應該“加強監(jiān)督制約,對不依法辦事的官員進行問責”。而50.3%的民眾則認為應“加強監(jiān)督制約,對不依法辦事的官員進行問責”,29%認為應 “深化改革,完善機制”,20.7%認為應“把依法辦事的能力列為政績考核評價內容和干部任用的重要條件”。綜合來看,體制機制問題尤其是監(jiān)督機制的不夠完善,是影響從傳統的非法治思維與方式向依法辦事轉變的重要因素。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能力,關鍵在監(jiān)督。如下面所示:
上述調查結果分析表明:當前官員的法治思維及自覺運用法治方式決策處理問題的狀況堪憂。體制機制不夠完善尤其是監(jiān)督制約機制的滯后是從傳統的非法治思維和方式向依法辦事能力轉變的最大障礙。因此,繼續(xù)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尤其是加強監(jiān)督,對不依法辦事的官員進行問責,不斷提高官員依法辦事的能力,仍是各級領導干部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