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燕祥
在鄉(xiāng)間,遇到一位鄰居,他向我微笑招呼:“吃了嗎?”
這樣的話我已經(jīng)好久好久沒聽到過了。這位鄰居其實也是從城里過來的,他是在這個鄉(xiāng)鎮(zhèn)上,又找回了那種互相問訊“吃了嗎”的淳樸感覺吧?
我已經(jīng)記不得有多少年沒聽到過這句寒暄話兒了。寒暄云云,本來就是指的人們見面時“噓寒問暖”,從古以來就這樣。那么,問“吃了嗎”不是順理成章,屬于衣食、溫飽的范圍嗎?
我敢說,在民間,從來沒人對這樣的話有所質疑。
不知從哪一年,從誰開始,總之是一位高人或是一位“精英”吧,發(fā)表意見,認為:一,這反映了萬惡的舊社會,老百姓長期處于吃不飽甚至吃不上飯的狀態(tài),所謂饔飧不繼,至少是青黃不接,這才把對方吃沒吃飯掛在嘴上;其次,這也表明,這些閭巷小戶,村野草民,眼界很小,格調不高,所關心者不出“吃喝拉撒睡”的物質層面,而并非國家事、天下事,更不涉及形而上的世界……
在泛政治的年代,把上述意見提到政治高度一加審視,不得了,了不得!我們已經(jīng)是新中國,新社會,“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不思加緊生產,只念念不忘“吃了嗎”,這是什么問題?此其一。其二,不關心國家大事,不是政治掛帥,而是生活掛帥,吃飯第一,把革命置于何地?這不是言語間就在消蝕革命斗志嗎?
“三面紅旗”、“大躍進”,人民公社吃食堂,誰家也不舉火,一起到公共食堂打飯,還向誰問“吃了嗎”?
公共食堂的飯越來越稀,終于熬到了大饑荒,真的不知道左鄰右舍誰家斷炊,吃沒吃飯,這時候你再問“吃了嗎”,豈不太殘酷了?
于是,“吃了嗎”這句綿延了不知千百年的話,不禁自禁了。
現(xiàn)在有人研究中國語言的流變,研究哪些新詞語冒出來了,流行一時了,哪些老詞匯無聲無息消亡了。“吃了嗎”算消亡者之一吧。
說著說著,我不勝懷念起這三個字了。這三個字帶來的是民間的、務實的、日常生活的氣息,是一片守望相助、互相關心、遠親不如近鄰的氣氛。經(jīng)過了泛政治的極端年代,又進入泛經(jīng)濟的工商社會,人們精神上的距離拉大了,不但戒備陌生人,連對熟人也是“人心隔肚皮”了。人們見面不再互問“吃了嗎”,只是一個小小的表現(xiàn)而已?!澳藓鐭粝碌纳诒甭牭竭@里,又會撇嘴說:“還‘而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