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憲政與王權下的國運——慈禧為何不如維多利亞女王

2013-11-14 12:51
雨花 2013年12期
關鍵詞:維多利亞慈禧女王

王 龍

1882年3月2日,英國溫莎車站,維多利亞女王剛下火車,正準備上馬車,一個叫麥克林的年輕人突然在幾碼遠的地方舉槍向她射擊。千鈞一發(fā)之際,另一位來自伊頓的男孩條件反射般用手中的雨傘打向麥克林的胳膊。子彈打偏了,兇手束手就擒。

1896 年2 月17 日,北京菜市口,人潮如海。身著重囚罪衣的一位太監(jiān)神色鎮(zhèn)靜,整好衣冠,朝紫禁城拜了九拜,又向遠方的父母叩了頭,坦然上路。雪亮的大刀片閃過,頓時血流滿地,頭顱亂滾。此人名叫寇連材,因為公然違背清朝“太監(jiān)不得干政”的祖制,向慈禧太后上了一道談論時政的折子,慈禧立下狠手,將寇連材交刑部議處,明令從速正法,以儆效尤。寇連材之死竟轟動全國,維新派領袖梁啟超也為其撰文:“寇監(jiān)不朽矣!”

兩起相隔遙遠的刑事案件,都因兩位君臨天下的女人而起。而不同的判決結果,卻彰顯不同政體下的程序正義。

這是維多利亞女王四十年中,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遭遇槍擊事件。盡管行刺者們古怪的動機不盡相同,但法庭最終多以“精神錯亂”進行輕判。為避免因對女王犯罪而判決過重,1842年英國甚至專門通過一項法令,規(guī)定任何試圖傷害女王的行為都定為輕罪,判處流放七年或監(jiān)禁,同時服三年以下苦役勞動,以后的四次槍擊女王案即按照新法令實施的。

對于這樣的結果,女王非常生氣。早在十年前的1872 年,一名年僅十七歲的青年阿瑟·奧康納就試圖開槍刺殺維多利亞女王。在審理這起未遂刺殺案時,法官裁定這名兇手精神失常,只判他一年監(jiān)禁。維多利亞女王大為光火,竭力要求將這名危險分子流放國外,以免他日后再出來干傻事。法官彬彬有禮地解釋說:“對不起,女王殿下,我不能這樣做,因為奧康納罪不當此,大英帝國的法律原則不允許我濫施刑罰。”

作為全球最有權勢的女王,維多利亞在英國神圣的法律面前無可奈何。

這樣的情形,在英國已不是第一次發(fā)生。1608年,當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意欲親自審判一起案件時,法官們集體反對。理由是:“訴訟只能由法院單獨作出裁決。”詹姆士一世固執(zhí)己見,認為既然法律基于理性,而自己與法官一樣是具有理性的人,那么由他進行司法審判就是合理的。

大法官柯克立即反駁說:“的確,上帝賦予陛下豐富的知識和非凡的天資,但陛下對英格蘭王國的法律并不精通……法律是一門藝術,一個人只有經過長期的學習實踐,才能獲得對它的認知?!?/p>

詹姆士一世怒氣沖沖地威脅柯克:“你這種對國王權威的質疑將構成叛國罪!”

柯克異常堅決地回擊道:“國王在萬人之上,但卻在上帝和法律之下!”

詹姆士一世國王不得不屈服。1621年,當下議院的一個委員會來覲見他時,詹姆士無奈地吩咐道:“你們擺好十二把交椅吧,我要接待十二位國王!”

回到上文太監(jiān)寇連材的死因,有些撲朔迷離,學者眾說紛紜。有人說他忠君敬祖,有人說他癲病發(fā)作,還有人說他試圖上書邀寵,結果卻適得其反。但不管哪一種原因,有一點則是明白無誤的:那就是盡管他是來自慈禧太后身邊的貼身太監(jiān),也因為老佛爺輕輕的一句話就丟了活生生的性命。

帝師翁同龢,在日記中寫道:“又聞昨日有內監(jiān)寇連材者,戮于市。或曰盜庫,或曰上封事。未得其詳?!鼻?,連時任吏部尚書的翁同龢也“未得其詳”,足見寇連材死得多么神秘,更死得多么輕巧。

對于乾綱獨斷的慈禧太后來說,別說這么一個螻蟻似的小小太監(jiān),就是權傾一時的當朝重臣,生死也操控于她的一念之間。義和團運動風起云涌之時,在決定是和是戰(zhàn)的關鍵時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徐用儀、袁昶、許景澄,戶部尚書立山,內閣學士聯元等在京大臣一再上疏直言,歷陳兵釁不可啟,且圍攻使館,實背公法,堅決反對向各國宣戰(zhàn)。這一下觸了慈禧的龍鱗,她不但不納忠言,反而違背清代優(yōu)禮廷臣、罕有誅罰的規(guī)矩,盛怒之下將這幾位忠諫大臣統(tǒng)統(tǒng)殺害,釀成一起奇冤血案。

這樣的專橫殘暴,即使放在中世紀的英國也是不能容許的。例如,1215 年的英國《自由大憲章》的第39條就明確規(guī)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經其同級貴族之依法審判,或經國法判決,皆不得被逮捕、監(jiān)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保護權、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損害?!倍谥袊?,人身的基本自由和以自由為基礎的民主、法治,這些現代社會的基本運作機制,在慈禧一類宗法專制者的頭腦中沒有任何位置?;蕶嗟膶鄾Q定了其合法的傷害權、搶劫權,“破家縣令”、“滅門知府”這樣耳熟能詳的稱謂,令人不寒而栗。

在打壓政敵、維護權威上,慈禧太后從未手軟。即使貴如一國之君的光緒,以及地位顯赫的珍妃,或囚或殺,不過決于其一言而已。整個大清王朝的子民,全都顫栗地匍匐于一個老女人的腳下。

慈禧一生兩次發(fā)動政變,三度垂簾聽政、兩決皇儲、乾綱獨斷,始終可以穩(wěn)穩(wěn)地運大清國脈于她股掌之上,緣由何在?梁啟超先生在其《論正統(tǒng)》中早已給出了答案。歷代最高統(tǒng)治者皆以正統(tǒng)自居,擁有至高無上的獨裁專制權。專制制度到清代已達到了高度完備、登峰造極的頂點。慈禧盡管善于玩弄政治權術,但她之所以能掌握清廷最高權力達四十七年之久,并非有多么高深莫測的政治手段,而是其正統(tǒng)皇權代表者的政治優(yōu)勢,在維護個人權力的諸次斗爭中,起著相當關鍵的作用。

如果我們認真回溯慈禧和維多利亞女王最初獲取權力的方式,就會知道中英兩種政體的骨架靈魂到底不同在哪里,憲政與王權的天壤之別,也暴露無遺。

千百年來,中國的皇帝乃“受命于天”的“真龍?zhí)熳印?。因此君主的權力,決不能容許任何人分享。否則,即是大逆不道的亂臣賊子,天下人人得而誅之。在震驚中外的“辛酉政變”中,慈禧太后正是將朝野上下的皇權正統(tǒng)思想作為無敵利器,給予肅順等人致命一擊,奪取了最高權力。

1861 年11 月2 日,當奕?高聲宣布將肅順、載垣等人逮捕治罪時,端華還厲聲喝斥:“我輩未入,詔從何來?”嚴陣以待的兵丁侍衛(wèi)們一時面面相覷,不知作何抉擇。奕?審時度勢,當機立斷一聲大喝:“現有皇命在此,你們誰敢反抗?”侍衛(wèi)們精神大振,將他們按倒在地,褫去冠帶。當奕?向載垣、端華出示將其治罪的上諭時,剛才還不可一世的兩人面對赫赫皇命,終于低下頭顱,“相顧無語”。奕?厲聲追問道,你們是否遵旨?載垣等只得低頭稱道:“焉有不遵。”遂束手被擒。

咸豐帝尸骨未寒,慈禧就依靠手中的小皇帝和頒布詔旨之權,將咸豐遺詔中處心積慮設定的贊襄政務八大臣打倒在地,可見正統(tǒng)皇權思想的巨大影響力。誠如臺灣學者莊練先生所說:“死的皇帝敵不過活的太后?!?/p>

而維多利亞能夠登上王位,實屬偶然。按照英國1701年《大憲章》中《王位繼承法》的規(guī)定,維多利亞原本只是繼承王位的第五人選,國王喬治三世有許多丑陋的親戚,每個人都用貪婪的目光焦渴地注視著王冠。王位第一繼承人夏洛特公主的意外身亡,使問題變得異常微妙復雜,全國目光的焦點一下子全聚集在王室?guī)孜恍值苌砩?,王室內部也猶如一鍋沸水,王位的爭奪從表面看來十分平靜,而各人的心里卻緊鑼密鼓地盤算開來。經過一系列陰差陽錯的復雜變化,王冠居然最后落到了維多利亞的頭上。

需要強調的是,這個過程中有許多激烈的爭斗,但全部是在《王位繼承法》的軌道上完成,沒有任何人膽敢憑借法律之外的陰謀為所欲為。這要放在中國,不知要上演多少出《甄嬛傳》里的陰謀?

今天,在大英圖書館的珍品展廳,游客們可以看到一張陳舊泛黃的羊皮紙。它是距今已有約八百年歷史的《大憲章》,它的邊緣已經殘破,字跡早已模糊,但它作為對君主權力進行限制的永久見證,展示的是英國歷史不朽的榮光。這張羊皮紙的背后,凝聚的是英國人八百年的血火斗爭,八百年的政治智慧。

《大憲章》簽訂二十一年之后,議會逐漸成為依靠《大憲章》的法制原則來限制君主權力的重要力量。1649年1月30日,被議會宣判為“暴君、殺人犯和國家公敵”的國王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這件事時刻警醒著維多利亞女王及其他后來者,必須遵守《大憲章》的規(guī)定。因為無情的事實反復證明一個真理:凡是英明的國王,都深諳如何平衡與議會之間的矛盾,國家發(fā)展也會蒸蒸日上;反之,國家就會陷入內亂和紛爭之中,而他們自己也得不到好下場。喬治五世和伊麗莎白二世都曾恭敬地向憲法史專家們請教,學習英國憲政史,總結立憲君主制的教訓。維多利亞女王后來也經常向憲政專家請教學習,永遠記住一個立憲君主只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

2012 年12 月18 日,英國所有重要報紙的頭條都出現了一條重要新聞。這一天,當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微笑著走進唐寧街10 號的首相府邸時,英國的一項重要“國家紀錄”被從此打破。她成為231年來,第一位在和平時期出席內閣會議的英國君主。盡管女王對當天的議題沒有發(fā)表任何實質性評論,但此消息一出,就有評論認為女王有干預政治之嫌。而英國前內閣秘書奧唐納則表示,女王是國家元首,她有權代表國家,代表每一個公民過問政府的工作。

作為一項政治傳統(tǒng),英國君主不出席內閣會議實際始于1717年。當時,根據《王位繼承法》,德國漢諾威親王繼承英國王位,即喬治一世。由于他不懂英語,因此經常性地不主持、不參加內閣會議。于是,自1717 年開始,內閣會議改由一位資深大臣主持。自此,喬治一世開創(chuàng)了內閣首席大臣(后來稱為首相)主持內閣會議、領導內閣,英王不參加內閣會議的先例。

在英國這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英國君王并不具備實質性的權力,他們只是名義上的統(tǒng)治者。自從1689年《權利法案》以來,君主就淡出了權力中心。作為國家元首,英國君主一般不插手政府事務。雖然按照慣例,政府要“咨詢”君主,君主有權利對政府“進行鼓勵”或“提出警告”,但他們一般只是象征性地批準政府決定,并不會過問政務細節(jié)。相反,今天在英國王室每年公布一次的賬單上,大到房屋修繕,女王馬車配備馬匹的花銷,旅行費用,小到水電、煤氣、文具、復印費用等,都非常詳細而整齊。任何一個英國人,隨時都可以上網查閱這份賬單,并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大憲章》簽訂的八百年來,世界上有多少王朝被推翻、多少國王在民眾的怒火中丟了性命?英國的溫莎王朝卻為何能經久不衰、受人愛戴?這不能不說它有杰出的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然而,王權和民權之間的激烈斗爭,是英國政治史發(fā)展的一個主線。正是在這樣的抗爭博弈之中,英國走出了中世紀,走進了現代世界。

從表面看,維多利亞女王留給人們的似乎一直是溫文爾雅的形象,和不計得失甘當幕后英雄的淡泊寧靜。事實上大錯特錯,她鞏固擴大專制王權的欲望和熱情,并不見得比慈禧太后小。特別是當她坐穩(wěn)王位后,一有機會,她就會毫不猶豫地去維護、鞏固甚至企圖擴大自己的王權,加強王權專制。這時她便會把自由、民主、和諧這些名詞拋到一邊,而暴露出固執(zhí)、任性、自私的一面。在夫君阿爾伯特親王的鼎力輔佐下,她甚至曾經有機會,走上慈禧那樣一言九鼎的專制之路。

維多利亞與大臣帕麥斯頓和格萊斯頓的斗爭,最典型地體現她的這一段心路歷程。

帕麥斯頓是女王遇到的最強硬的對手。

在英國政界掌握大權長達二十年之久的帕麥斯頓,有著非常高的聲望,被稱為“主宰英國政治的天才”。他行事果斷,膽識過人,同時又野心勃勃,目中無人。有一次他從奧斯本趕回倫敦,沒有趕上火車。他下令臨時增開一趟專列。站長拒絕了他,說這個時候在這條繁忙的線路上安排專列,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帕麥斯頓固執(zhí)己見,聲稱自己在倫敦有要事要辦,粗暴地命令站長立即加開專列,出了事情由他負責。最后站長只好屈服,使他準時回到了倫敦。他的冒險又一次成功。帕麥斯頓經常驕傲地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英國的強大,足以承擔任何風險?!?/p>

維多利亞女王遇到這么一位剛愎自信的大臣,注定將有一場惡斗。

見多識廣的帕麥斯頓出任外交大臣時,根本不把女王夫婦放在眼里。對于女王的意見,他不予理睬。他故意把外交部的重要公文拖到很遲才交給女王,這樣女王根本就沒有時間細看甚至修改,有時他一意孤行,壓根兒就不送給女王。后來他干脆就耍起無賴來,公文送上去,女王表示了異議,但經過女王修改后的公文還是一字不動照老樣子發(fā)往國外。當事情被女王發(fā)覺時,他便油滑地向女王賠不是,信誓旦旦地表示要訓斥處理部下,此類事情絕不重犯。但下一次,帕麥斯頓又假裝沒有時間而直接把文件發(fā)往國外了。

女王向時任首相的約翰·羅素抱怨過多次。羅素首相對帕麥斯頓自作主張的行徑也不贊同,要求他以后謹慎行事。帕麥斯頓卻傲慢地回答說,每年經過外交部發(fā)出的公文有2.8 萬件,如果每一份都要經過女王批閱后方能生效,延誤的后果將是極其嚴重的。不但如此,一些最重要的文件帕麥斯頓甚至連首相也不呈閱。外交大臣儼然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權力中心。

女王對帕麥斯頓無視君上的做法非常生氣,她開始和羅素首相討論給這個不聽話的外交大臣換個位子的事情。但帕麥斯頓不顧種種壓力,依然我行我素,在一些重大外交問題上仍然擅自作主,獨斷專行。女王終于忍無可忍,她通過首相直接轉交給帕麥斯頓一封信,措詞嚴厲地聲明,今后一切經過她批準的方案,大臣不得擅自更改修正。否則,她將認為是對君上毫無誠意,理所當然地行使她的憲法權利,罷免這位大臣。

帕麥斯頓從女王的信中嗅到某種氣息,但自負的個性使他無動于衷。

女王不能容忍這樣的漠視與愚弄。在丈夫阿爾伯特的協助下,她不斷向新任首相約翰勛爵施加壓力。終于,一項旨在反對帕麥斯頓的議案在上院以壓倒多數通過。然而,在下院的討論中,帕麥斯頓顯示出了他老辣的政治手腕,把下院當作了他個人表演的專場。在一篇長達四個多小時的演講中,他以滔滔不絕的雄辯和完美演講,擊敗了政敵,再次脫離險境。他外交大臣的位子穩(wěn)如泰山。

對于下院的決議,女王夫婦感到非常失望?,F在,維多利亞夫婦深感這位無視君權的外交大臣,比以前任何一個時候都顯得危險。一連串的事實終于促使女王夫婦下定最大決心要趕走帕麥斯頓,首相約翰在強大的壓力下也失去了耐心。于是歷經多次艱難的較量,帕麥斯頓最終遭到了罷免。維多利亞夫婦大感輕松,帕麥斯頓被揮到了一邊,王權得到了空前的鞏固??上觳患倌辏畹昧Φ闹职柌赜H王過早地逝去了。否則,如果他再活30年的話,如同后來一味奉迎女王的首相迪斯累利所說:“如果他活得比我們這些‘老手’長的話,我們就能享受專制統(tǒng)治的好處了?!?/p>

維多利亞在位64 年間共經歷了20 屆內閣、11 位首相。她與其中大部分首相都曾發(fā)生過沖突,相處麻煩不斷。尤其是曾經四屆首相的自由黨人格萊斯頓,與維多利亞矛盾重重。

1868—1874 年被維多利亞稱為“騷亂不安”的五年。這正是自由黨首相格萊斯頓執(zhí)政的五年。作為君主制的象征,女王成為自由主義運動攻擊的靶心。

普法戰(zhàn)爭后,法國帝制的廢除,共和國的成立,極大地推動了英國國內激進的共和主義思想的發(fā)展,報刊上不斷出現攻擊王室、攻擊君主政體的言論。他們甚至提出了廢除女王,成立共和國的要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本叫《她用此做什么》的小冊子被印刷了上百萬份到處流傳。小冊子稱女王每年有六萬鎊的年俸供其私用,而這一筆國會指定專用的錢被挪作他用,中飽了維多利亞的私囊。這種言論廣泛流傳,人們確信維多利亞女王侵吞了一筆數目可觀的資產。有人公開宣稱:“國君的禮儀職司實質上已經終止了!”言下之意就是要立即廢除國王。

這是維多利亞一生最為凄慘的時刻。大臣們、報刊、民眾合在一起激惱她、責備她、曲解她的所為,到處沒有一點同情和尊敬,她聲稱自己是“一個慘遭誤解的女人”。繁重的工作和孤立無援的處境,幾乎將她壓垮。維多利亞以她纖弱之軀抵擋著、反抗著。但惟一結果是使自己心力交瘁,徒喚奈何。

自由黨首相格萊斯頓的上臺,更把已經風聲鶴唳的維多利亞逼向絕境之地。

首先不能容忍的是格萊斯頓對陸軍的改革。自古以來,陸軍就與王室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在她看來,任何改革都將危及皇室利益。她的夫君阿爾伯特在世時,對陸軍建設付出了巨大心血。而現在,根據格萊斯頓的命令,總司令不再屬女王所管,而是隸屬于議會和陸軍大臣了。這是最令女王反感的一項改革。她感到這是對她個人地位的巨大威脅,也是對親愛的亡夫阿爾伯特個人地位的猛烈攻擊。當她聽說這個可怕的人還在醞釀另一項改革——企圖廢除買賣軍官職位的做法時,頓時覺得如同在她口腔里突然拔出一顆牙一樣難受,因為鬻買軍銜是得到御準的一項制度。她努力地抗議、反對,但又有什么辦法呢?

不久,女王與內閣之間一場更為激烈的沖突發(fā)生了。1881 年初,她在出席議會致辭時驚訝地發(fā)現,未經自己許可她的講稿竟被篡改了。講稿中的內容早已偏離了政府此前的既定外交策略,這是她堅決不能接受的。爭執(zhí)之中,在樞密院會議上,有的大臣甚至以辭職相威脅,他們認為女王粗暴地干涉了政府的政策,放話說與其這樣就不會讓女王出席會議。雙方難以達成妥協,不歡而散。內閣大臣們一個個拂袖而去。臨出門時,他們冷冰冰地拋過來一句話:“君主只能按內閣大臣們的意愿致辭。因為君主的職責是,只能點頭,而不能爭辯!”

格萊斯頓觸及君主利益的改革浪潮接踵而至,維多利亞女王如坐針氈,她深恐自己將步拿破侖之后塵,被趕下那金碧輝煌的寶座。這個一向倔強的女人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困境。當格萊斯頓把一份份代表內閣的議案擺到她的辦公室上逼她簽字時,她憤怒得恨不能一把火燒掉這些完全違背她本意的文件。

維多利亞女王手中的御筆懸停在空中遲遲不愿落筆,抖動的筆尖把她的痛苦和猶豫表露無遺。許久之后,在無奈的一聲哀嘆之中,她終于在空白處歪歪斜斜地寫下自己的名字……盡管一次次表現出煩躁和憤怒,她還是不得不接受現實。維多利亞女王心中積郁憂憤之情,當格萊斯頓在新一輪的大選中敗下陣來時,她才出了一口惡氣。離開內閣那天,格萊斯頓前來拜別女王,維多利亞高高在上,只冷漠地說了一句:“格萊斯頓先生,我想你現在總該休息一下了吧!”

可以看出,無論是在白金漢宮還是在紫禁城,爭權奪利的政治斗爭都一樣激烈殘酷。但維多利亞女王和政敵的斗爭,無論如何都是在憲政的軌道上進行。而慈禧對政敵的打壓,則完全取決于維護王權的需要,是千百年來宮廷陰謀的一再上演。

1865年4月14日,恭親王在兩宮面前“雙膝跪地,痛哭謝罪”——原來他沒把這個嫂子放在眼里,誰知自己功高蓋世,命運竟然像羽毛一樣頃刻間被折轉翻覆,令他猝不及防。慈禧通過蔡壽祺的奏折所引起的這場風波,“玩一親王于股掌之上,譴責之,以示威,開復之,以示恩”(蔡東藩語),此后又進一步對恭親王領導的洋務事業(yè)進行打擊和限制,使其“事無巨細,愈加夤畏之心,深自斂抑”,使恭親王的權力大為削減,短短三年里,所有恩賞,一日之內,蕩然無存。

光緒十年,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里,慈禧操縱大清有史以來最高權力最大的變動“甲申易樞”,完成了軍機處大換血,奕?被徹底扳倒,慈禧建立了完全聽命于自己的中樞機構。這次奕?慘遭罷黜,反對之聲寥寥無幾,與同治四年那次彈劾風波引起的反響完全不同。罷免反對的呼聲甚微,僅寥寥數人上疏。前后十九年,同樣是罷黜奕?,反差如此之大。功高蓋世如恭親王者,仍被如此輕易驅逐出權力核心,其他人更是謹慎小心,噤若寒蟬。

1898 年9 月21 日,慈禧親自指揮鎮(zhèn)壓了變法,狠毒地杖斃了光緒身邊的兩位親信太監(jiān),把奕勖等親王大臣召集至大殿,令光緒跪于案旁,并置一竹杖于案前,氣氛威嚴,殺氣騰騰。慈禧對跪在面前的光緒厲聲斥罵。一言九鼎的帝王,瞬間墮落為亡國敗家的禍首,光緒連大氣也不敢出。慈禧余怒未消,繼續(xù)指斥:“變更祖法,臣下犯者,汝知何罪?試問汝祖宗重,康有為重?背祖宗而行康法,何昏聵至此?”

這就是大清與英國法治傳統(tǒng)的區(qū)別。大清朝的法律只是侍奉王權的奴仆,是帝王絕對壟斷的統(tǒng)治工具,億萬子民只有恭順地領受法律裁決的義務,而絕對沒有了解法理依據的權利。對于那些敢于窺視和更改帝王法律和“祖制”的人,哪怕他僅僅觸動了一個字,也要受到最嚴厲的處罰。而在英國,憲政體制中的司法享有獨立崇高的地位,法庭判定之后“王者一字不能易”。兩種“一字不能易”,正是慈禧太后和維多利亞所執(zhí)掌的政權,所具備完全截然不同的制度基石和法理基礎。

一個國家如何對待“法”的創(chuàng)制、執(zhí)行以及對法律規(guī)則本身的認知,反映了其制度文化內核中的內核。如果說中國的皇權如脫韁之野馬,而英國的王權則被套上了緊箍咒。在西方法律史上,法律合法性的最終根據,來自于上帝和自然法則之正義。在這一法理基礎之上,我們看到像英國這樣的憲政國家如何堅決地依據法律的權威來約束國王的威權——“國王在萬人之上,但是卻在上帝和法律之下”是西方文明的憲制要義。

而反觀中國的皇權制度,我們有的是“法乃天子之神器”、“權者,君之所獨制”。先刑后法、以刑代法、以權凌法,使皇權下所謂的“法”,不過成為治國之器物,侍奉權力之律令工具而已。當法律本身都橫行不法,那還有什么樣的規(guī)則能夠被遵循?當權力本身肆無忌憚,社會失序也就成為必然結果。這樣的統(tǒng)治模式,使加害者與受害者,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在任何時候都失去了安全感。受害的,是所有人。

對于權力的追求和渴望,是慈禧太后與維多利亞女王的共同夢想。但正是不同的制度路徑,衍生出她們不同的政治理念,從而導致中英兩國迥異的國運拐點。

在與大臣們的權爭中,有一件事情深深地刺激了維多利亞。激進好事的帕麥斯頓被她一手趕下臺后,正當她滿以為他“年事已高將不會再有多大的作為了”,可是幾年后,這個家伙卻再度發(fā)跡,一舉成了英國的首相,她不得不痛苦無奈地授權他進行組閣?!安坏刮獭迸聋溗诡D的死灰復燃,逐漸使維多利亞明白,帕麥斯頓的最終勝利與其說是他個人能力與權術之勝利,不如說是他的主張與政策吻合了時代的節(jié)拍。她感到自己個人的力量已無法與時代之潮流作你死我活之戰(zhàn)斗。廢除至尊、削弱王權、追求自由平等正成為這個時代最得人心的潮流,如果她不順應這個潮流,就真的連現在的地位也無法維持下去了。

她的政治態(tài)度在晚年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開始一步步朝一位成熟的立憲君主邁進,樂于只做帝國精神的象征。人們把國王比作國家機器的輪子,雖然轉動得很快,但不發(fā)生多大效力,因為它與機器的其他部分是脫節(jié)的。內閣在名義上把女王抬得很高,而女王也樂于不再過多地去干涉內閣的政務。但是女王仍然是國家機器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英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英國君主立憲制,經過維多利亞與內閣的反復磨合較量,終于達到一種平衡并基本定形。

有意思的是,慈禧生前對維多利亞這種“統(tǒng)而不治”的方式嗤之以鼻。德齡作為慈禧的貼身宮女在清宮生活了兩年,她在回憶錄《清宮二年記》里,記載了慈禧太后一段值得玩味的話:

英國是世界上的列強之一,但這并不是維多利亞女王獨斷的功勞。她總是有議會里的那些能人幫助她,凡事都替她想得非常周全。她其實對國家的方針政策無話可說,只需要在文件上簽個字而已。再看看我吧,我的四億臣民,都是依仗著我的判斷。雖然我也有軍機大臣一起商議國家大事,但這些人主要負責官職任命之類的事情。遇到大事,還得我親自作主。

漂亮的謊言背后,是皇權政治流血的本質。千百年來,中華大地那演不盡的機鋒權謀、宮廷血斗,誰不是為了一襲龍袍加身、萬世江山獨霸?打天下只為子子孫孫坐天下,建國家實則世世代代成家國。慈禧太后自從登上皇權寶座那天起,就意味保持這份權力的斗爭是你死我活,血雨腥風。1861年咸豐皇帝去世之后,慈禧很快成為各派政治勢力矛頭所向的焦點。在險象環(huán)生、危機四伏的紫禁城里,在嚴酷、惡劣的政治環(huán)境中,作為一個女人,為了避免成為他人刀俎之下的魚肉,慈禧一生都必須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舍此而外,必然朝不保夕。她個人的命運何嘗不是專制王朝政治的縮影?即使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誰的權杖上不是陰魂不散?誰的王冠上不是血跡斑斑?在權力斗爭的漩渦中,沒有手腕本不能自存,何況還想實現政治抱負呢!

然而,由于慈禧的一誤再誤,晚清社會的政治體系不但面臨著權威危機,而且還面臨著統(tǒng)治危機;從實現現代化的政治條件上觀察,清末的政治體制已經失去了實現現代化的政治功能。要在這樣的時代條件下推進一場改天換地的社會變革,可能性幾乎為零。

慈禧雖然積極支持洋務運動,對早期的戊戌維新也予以支持,晚年還決意進行比戊戌變法還激進的改革,但她一切改革的前提,都是不觸動自己的權力。對于嗜權如命的慈禧而言,她首先考慮的不是什么樞臣治國之才能,而是樞臣對自己絕對的忠心和服從。她的最大能力就是洞悉人性、工于心計、個人至上、敢作敢為,而這正是專制帝王所應具備的素質。

慈禧是政治強人,但不是大政治家。戊戌年間,王照曾指責慈禧“但知權力,絕無政見”。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慈禧是個權勢欲非常強烈的女人,絕不愿意丟開到手的任何權力。對她說來,所謂三綱五常、祖宗法制只能用來適應自己,決不能讓它束縛自己。為了保持住自己的權威和尊嚴,什么至親骨肉,外戚內臣,一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p>

1900 年,當新世紀的曙光冉冉升起的時候,兒孫繞膝的維多利亞女王在英國倫敦白金漢宮安詳地度過她最后的時光。8 月15 日,北京的德勝門,大清皇家軍隊凱旋入城的勝利之門,一身農婦打扮的慈禧太后帶領一幫蓬頭垢面的王公貴族,丟魂落魄地逃往西安。他們身后是火光沖天血流成河的皇城北京。昔日君臨天下的紫禁城,此時已淪為八國聯軍燒殺搶掠的人間地獄,遠遠傳來的隆隆炮聲依然令人心驚肉跳,膽寒不已。

慈禧太后與維多利亞女王,一位是東方帝國的太后,一位是“日不落帝國”的女王,這兩位當時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女人,卻在踏進二十世紀的門檻時遭逢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維多利亞女王樹立起不朽的時代豐碑,而慈禧太后留下的則是滿目瘡痍的山河。她們的經歷說明,“把權力關進籠子”,主要障礙不在民智未開,而是官智未開。統(tǒng)治者不是不懂得建立現代文明法制的好處,而是不愿意自己手中的特權依法受到嚴格的監(jiān)督和限制。只要皇權專制的基因還存在于我們的社會肌體,人民要想真正走出皇權的陰影,走上屬于自己的“現代性”道路,可能還需要很久。

猜你喜歡
維多利亞慈禧女王
維多利亞圣母修道院
“女王”
維多利亞風
鳥中女王
太后過年
“二貨”拍照歡樂多
輕女王
慈禧照相
兩個字
多面慈禧:親民也得看對象
鸡东县| 铁岭县| 广丰县| 宝丰县| 稷山县| 从江县| 庐江县| 秀山| 衡山县| 曲周县| 望城县| 桓仁| 慈利县| 潼南县| 曲松县| 天水市| 灯塔市| 惠安县| 梁山县| 崇明县| 大洼县| 和田县| 格尔木市| 靖州| 宜川县| 紫金县| 安阳市| 柏乡县| 安化县| 宽城| 昭通市| 瑞昌市| 崇文区| 寿光市| 个旧市| 阿尔山市| 新源县| 阿巴嘎旗| 饶河县| 灌南县| 灌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