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飛
Lai Fei
(重慶車輛檢測研究院 國家客車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重慶 401122)
客車側翻容易造成群死群傷,因此,其側傾穩(wěn)定性的研究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對側傾穩(wěn)定性的研究又可分為靜態(tài)側傾和動態(tài)側傾,其中,關于客車靜態(tài)側傾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包括仿真計算和試驗研究,國內公告也要求客車(除定線行駛的雙層(公共)汽車外)在空載、靜態(tài)條件下,向左側和右側傾斜的最大側傾穩(wěn)定角均應大于等于 35°[1-2]。文中對國內公告約 110輛客車樣本進行了統(tǒng)計,側翻閥值情況如圖 1所示,其范圍在 0.6~1.1之間,統(tǒng)計的樣車包括單層和一層半客車,其中一層半客車的數(shù)量占10%。
由于國內缺乏客車動態(tài)側傾的試驗標準,因此對于客車動態(tài)側傾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見。文中主要針對某款客車,在建立其側向、撗擺和側傾 3自由度動力學數(shù)學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靜態(tài)側傾和動態(tài)側傾穩(wěn)定性的仿真對比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兩種方法所得出的客車最大側向加速度存在較大差異,客車在極限工況下容易發(fā)生質心側滑或橫擺失穩(wěn),進而發(fā)生絆倒側翻。
建立客車 3自由度操縱穩(wěn)定性分析模型,即沿y軸方向的側向運動、繞z軸的橫擺運動以及繞x軸的側傾運動,忽略了客車的縱向和俯仰運動,并假設客車關于x軸對稱,如圖2所示。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建立客車動力學方程。
其中,M為整車質量,Ms為簧上質量,Mus為簧下質量,h為簧上質量至側傾中心的垂直距離,hR為側傾中心離地面的高度;Ixx為簧上質量繞x軸的轉動慣量,Izz為整車繞z軸的橫擺轉動慣量,Ixz為簧上質量繞x軸和z軸的慣性積,Kφ、Cφ為懸架等效側傾剛度和阻尼系數(shù),T1、T2為前后輪距,lf、lr分別為整車質心至前軸和后軸的距離,F(xiàn)f、Fr為前、后輪胎側偏力。
采用魔術公式輪胎[4],其側偏力表達式
對某客車的靜態(tài)側傾和動態(tài)側傾穩(wěn)定性進行了仿真對比分析,表1為該客車參數(shù)。
表1 某客車參數(shù)
用于研究客車靜態(tài)側翻最簡單的計算是靜態(tài)穩(wěn)定系數(shù)法,如下所示:
式中,T為輪距,H為客車質心高度??紤]到前后軸荷的差異,通過下式來計算
式中,T1為前輪距,T2為后輪距,G1為前軸荷,G2為后軸荷,Ga為客車的整備質量。
對于該款客車而言,ay/g=tan(ψ1)=T/2/1.1=1.0,客車的最大靜態(tài)側傾穩(wěn)定角可計算出ψ1為 45°。
基本原理是客車隨側傾試驗臺一起傾翻,直至客車高側端輪胎剛剛脫離臺面為止,此時側傾臺與水平面的夾角即為客車靜態(tài)側翻穩(wěn)定角。采用文獻[3]中計算方法對該款客車的側翻閥值進行計算,用Matlab/Simulink進行仿真分析。
仿真結果如圖 3所示,分別為側傾臺傾角輸入,其變化率為5°/s,及車身側傾角響應和高端車輪垂直反力響應??煽闯?,當在8.38 s時刻高端車輪垂直反力為零,此時側傾臺角度為41.9°,車身側傾角為4.12°。上述仿真結果與靜態(tài)穩(wěn)定系數(shù)法計算出的最大側傾穩(wěn)定角相差 3.1°,這是由于側傾臺模擬計算法考慮到懸架柔性的緣故。
目前美國 NHTSA新車評定規(guī)程魚鉤試驗能較好地評價車輛的抗側向翻滾性能[5,6]。為了得出魚鉤試驗中轉向盤轉角的幅值,首先需進行緩慢轉動轉向盤試驗得到客車的側向動力學特性,如圖 4所示。轉向盤轉角的旋轉角速度為 13.5°/s,一直持續(xù)20 s,然后在此位置穩(wěn)定2 s,接著在4 s內回到零位置。記下客車側向加速度達到0.3 g時的轉向盤轉角,為魚鉤試驗作準備。客車側向加速度響應如圖5所示??煽闯?,當客車以72 km/h的速度行駛時,在約 7 s時,其側向加速度達到0.3 g,此時轉向盤轉角為94.5°。
同時可看出,客車以72 km/h行駛時,從其側向加速度的響應來看,客車已失穩(wěn)。因此,對車速30 km/h,40 km/h,45 km/h,50 km/h,60 km/h的情況也進行了仿真對比分析,結果如圖5所示,可看出,當車速超過50 km/h時,客車會變得不穩(wěn)定,客車側向加速度最大可達到4.3 m/s2。
魚鉤試驗中,方向盤轉角輸入如圖 6所示,以 720°/s的速度增至614°,保持 0.25 s,接著以-720°/s的速度旋轉至-614°,保持3 s。當客車以60 km/h的速度行駛時,其側向加速度、橫擺角速度、質心側偏角和輪胎垂直載荷響應如圖7所示??梢钥闯?,客車各車輪與地面保持接觸,其側向加速度從6 m/s2變?yōu)?8 m/s2,質心側偏角也高達25°。當車速超過60 km/h進行試驗時,右邊車輪會脫離地面。
國際標準ISO3888中所規(guī)定的雙移線試驗與魚鉤試驗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基于道路幾何特征,而后者基于時間輸入特征[7]。因此,雙移線試驗需要對轉向盤轉角不斷進行修正和試算,最后得出轉向盤轉角輸入如圖 8所示,客車運動軌跡如圖9所示,其中車速為72 km/h,其質心側偏角、橫擺角速度和側向加速度響應情況如圖10所示。
對比前面的計算方法,不難看出,采用靜態(tài)穩(wěn)定系數(shù)法計算出的客車側傾穩(wěn)定加速度為1.0 g,采用側傾臺模擬仿真法計算出的客車側向加速度為0.90 g,采用緩慢轉動轉向盤轉角法計算出的客車側向加速度為0.44 g,采用魚鉤法計算出的客車側向加速度為0.61 g,而雙移線試驗中客車保持穩(wěn)定。從對比情況來看,客車在動態(tài)不失穩(wěn)的情況下,其側向加速度最大可達0.44 g左右。
表2 側傾穩(wěn)定性的對比情況
在建立某款客車側向、撗擺和側傾的 3自由度動力學數(shù)學模型的基礎上,對比分析了其靜態(tài)側傾和動態(tài)側傾穩(wěn)定性。結果表明,通過靜態(tài)法計算出的側傾穩(wěn)定加速度要遠大于動態(tài)情況下的側傾穩(wěn)定加速度,此外,客車在極限工況下,容易先發(fā)生質心側滑和橫擺失穩(wěn),因此發(fā)生絆倒側翻的可能性要大于非絆倒側翻。
[1] GB 7258-2012,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S].
[2] GB 13094-2007,客車結構安全要求[S].
[3] 丁良旭,徐宗俊,郭鋼. 汽車橫向靜態(tài)側翻穩(wěn)定性的仿真評估[J]. 客車技術與研究,2005:(6)10-12,20.
[4] Egbert Bakker,Hans B.Pacejka,and Lars Lidner. A New Tire Model with an Application in Vehicle Dynamics Studies[J]. SAE paper,No.890087:101-113.
[5] 曹飛. 汽車橫向穩(wěn)定性及其試驗評價方法[J]. 客車技術與研究,2011,(1)39-42.
[6] Garrick J.Forkenbrock and W. Riley Garrott. An Experimental Examination of J-Turn and Fishhook Maneuvers That May Induce On-Road,Untripped Light Vehicle Rollover[J]. SAE Paper No.2003-01-1008.
[7]ISO3888-1 Passenger Cars-Test Track for a Severe Lane-Change Manoeuvre- Part 1:Double- Lane Chan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