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梅
中藥在皮炎濕疹類皮膚病治療中的療效觀察
李艷梅
目的研究苦參等中藥在皮炎濕疹類皮膚病的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我院于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40例皮炎濕疹類皮膚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0例,治療組患者采用中藥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西藥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與實驗室各項指標情況。結(jié)果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70%,兩組治療效果對比P<0.0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jié)論苦參等中藥治療皮炎濕疹類皮膚病的效果顯著,安全性高,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苦參等中藥;皮炎濕疹類皮膚??;中醫(yī)辨證
皮炎濕疹類皮膚病為非傳染性皮膚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西藥的治療效果不理想,并且反復發(fā)作,因此現(xiàn)所采用苦參等中藥進行治療較西藥更具有臨床研究價值[1]。筆者選取了我院于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中藥治療的2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并與同期采用西藥治療的20例患者進行效果比較,取得較滿意效果,現(xiàn)總結(jié)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40例皮炎濕疹類皮膚病患者的資料,其中20例中藥治療,20例西藥治療,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0例患者中男9例,女11例,年齡18~45歲,平均年齡(32±3.3)歲,其中急性8例,亞急性5例,慢性7例;對照組20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齡在20~40歲,平均年齡(25±2.9)歲。其中急性為10例,亞急性5例,慢性5例。兩組患者各臨床資料如年齡、性別、病程等各方面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的西藥治療:0.03%他克莫司軟膏用在患處皮膚涂上一薄層,覆蓋患處表面,一天兩次,一周為一個療程,用藥一個療程。治療組患者在此基礎(chǔ)上加用中藥方劑口服,藥用苦參12 g、白芷15 g、蒼耳子10 g、白鮮皮20 g、三七18 g、黃芩9 g、黃連9 g、黃柏9 g。血虛者可加當歸15 g,氣虛者可加人參20 g,血瘀可加桃仁5 g、紅花5 g。1劑/d分早晚兩次服用,兩組患者連續(xù)治療兩個月,之后進行效果對比。
1.3療效判定[2]顯著有效:患者皮膚濕疹無紅斑、紅疹、水皰、皮膚瘙癢或有抓痕等癥狀顯著改善或者完全消失,無復發(fā)情況;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減輕,復發(fā)率下降;無效:患者皮膚癥狀不減或略有加重,復發(fā)次數(shù)不減。總有效率=(顯著有效+有效)×100%。
治療組患者顯著有效15例,有效5例,總有效率100%;對照組患者顯著有效8例,有效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0%,兩組治療效果對比P<0.0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如表1所示。
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分析
2.2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各臨床癥狀改變對比 治療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相比,治療后各臨床指標有顯著改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相比,治療后各臨床指標有顯著改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效果對比,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對比P<0.0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如表2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分析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各臨床癥狀改變對比
中醫(yī)認為皮炎濕疹類皮膚病有諸多證型,這幾類的病機雖然不同但都可表現(xiàn)出紅斑、紅疹、水皰、皮膚瘙癢或有抓痕等為主。常用藥物有苦參、黃芩、黃連、黃柏、白鮮皮、地膚子、龍膽草、青黛、金銀花、茵陳、蒼術(shù)等藥物[3]。
濕熱型皮炎濕疹類皮膚病除主要表現(xiàn)外,還有皮膚滲液不止等癥狀,伴有口渴、身熱、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黃膩等癥狀,采用黃芩、黃連、苦參等藥物;風熱證皮炎濕疹類皮膚病發(fā)病時隱時現(xiàn)、遇熱加重、皮疹色黯、有風團,可用金銀花、連翹、薄荷、牛蒡子、桑葉、菊花、蟬蛻等藥物;風濕型皮炎濕疹類皮膚病可出現(xiàn)水皰、糜爛,伴有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緩等癥狀常用藥物有蒼耳子、苦參、防風、龍膽草、茵陳;血虛風燥型皮炎濕疹類皮膚病多表現(xiàn)為皮膚粗糙、皮質(zhì)較厚、皮膚瘙癢等表現(xiàn),可使用養(yǎng)血的當歸、熟地、雞血藤、赤白芍等藥物從疾病的本質(zhì)上進行治療;脾虛血燥型和脾虛濕盛型皮炎濕疹類皮膚病都有四肢倦怠乏力、食少、納呆、大便稀溏等脾虛表現(xiàn),不同的是前者有皮膚干燥欲裂、口燥咽干等血燥表現(xiàn),而后者是以皮疹滲出物多、纏綿難愈為主,伴有舌苔胖大有齒痕,都可以使用茯苓、白術(shù)等藥物健脾,使用健脾藥的同時采用赤芍、當歸、熟地、雞血藤等養(yǎng)血之品,“津血同源”,因此可以不加或少加滋陰之品,后者在使用健脾藥的同時,采用除濕之品,如茯苓、澤瀉、白術(shù)等效果會更顯著[4]。
本次結(jié)果表明,應用苦參、黃芩等中藥組方治療皮炎濕疹類皮膚病療效非常顯著,有效率高達100%,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金力.經(jīng)典代表方劑及經(jīng)驗方劑在濕疹皮炎類疾患中的臨床運用體會.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08,1(03):178-179.
[2] 余土根.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治特異性皮炎的思路.浙江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5,15(8):463-464.
[3] 陳玉堂.淺談濕疹的中醫(yī)辨證治療.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1,2(10):189.
[4] 賈敏.中醫(yī)治療皮膚病漫談.貴陽中醫(yī)學院報,2005,10(27):4.
453400 河南宏力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