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鵬舉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內(nèi)經(jīng)教研室,遼寧 沈陽 110847)
《素問·平人氣象論》疑難詞句札記4則
朱鵬舉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內(nèi)經(jīng)教研室,遼寧 沈陽 110847)
《素問·平人氣象論》中“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無他”“脈瘦”“肝不弦、腎不石也”四處疑難詞句“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意謂在一呼一吸構(gòu)成的一息之時,常人之脈搏動5次,這是因為呼吸較長以近脈跳余數(shù)的緣故;“無他”即“無它”,本義是指沒有毒蛇,猶今之所謂“沒有危險”“脈瘦”當作“脈蝆”,言脈象之沉,不可據(jù)《素問·玉機真臟論》校為“脈沉澀”“肝不弦、腎不石也”當是“肝不弦、心不鉤、脾不弱、肺不毛、腎不石也”的脫文,而“不”即“丕”,為大之義。
素問;平人氣象論;疑難詞句;研究
《素問》一書,向稱文簡理博、意奧趣深,加之歷經(jīng)傳抄刊刻,脫簡訛誤,在所難免,故頗不易讀。茲不揣淺陋,談談筆者對《素問·平人氣象論》中四處疑難詞句的理解。
此短句出自本篇如下記載:“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p>
對于“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的理解,注家大有不同。王冰注云:“呼吸脈各再動,定息脈又一動,則五動也,計二百七十定息,氣可環(huán)周?!盵1]109其雖未對“定息”作明確解釋,但其認為“定息”是與“呼”“吸”并列的一個詞語則顯然可見。其后,明清諸多注家關于此句的理解雖不盡相同,但多受到王冰的影響。最具代表性的注解當推明代的吳?與張介賓。吳?注云:“呼,出氣也。吸,入氣也。定息,定氣而息,將復呼吸也?!c以太息,言脈來五動,則可余以太息也?!盵2]張介賓注云:“常人之脈,一呼兩至,一吸亦兩至。呼吸定息,謂一息既盡而換息未起之際也。脈又一至,故曰五動?!云饺顺O⒅猓g有一息甚長者,是為閏以太息,而又不止五至也?!盵3]115這里吳氏所言“定氣而息,將復呼吸”與張氏所謂“呼吸定息,謂一息既盡而換息未起之際也”含義無別,所異者則在于吳氏認為“閏以太息,言脈來五動”,而張氏則云“閏以太息,而又不止五至也”。
在這些注家看來,所謂“呼吸定息”是與“呼”“吸”并列的一段時間。然依筆者之見,如此理解“呼吸定息”實有錯誤之嫌,殊不可從??肌昂粑ㄏⅰ币徽Z,本篇之外,又見于《靈樞·五十營》:“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雖然結(jié)合《素問·平人氣象論》的記載,我們很難看出將“呼吸定息”解作“一息既盡而換息未起之際”如何不妥,但若結(jié)合《靈樞·五十營》之文,則此解之誤一目了然:我們總不能將該篇的“呼吸定息,氣行六寸”理解為一息既盡而換息未起之際,人體之氣又運行了第六寸吧?
那么,此句究竟當作何解呢?筆者認為,明末醫(yī)家李中梓的注釋已經(jīng)基本闡明了本句的含義。李氏云:“一呼再動,一吸再動,一呼一吸合為一息,是一息四至也。呼吸定息,脈五動者,當其閏以太息之時也?!盵4]也就是說,“呼吸定息”即“一呼一吸合為一息”之義,一息之間,常人之脈既可四至,亦可五至,而一息五至發(fā)生在人太息之時。若細思其理,則不難得知這是因為人之呼吸深受情緒等因素影響的緣故。雖然“平息以調(diào)之”是本篇明確提出的診脈要求,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即便是訓練有素的醫(yī)者,診脈時也很容易出現(xiàn)無意識的較平素呼吸略微深長的呼吸亦即太息,如此,則極易出現(xiàn)在一呼一吸也就是一息之時脈五至的診察結(jié)果,這就是本篇所謂“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梢娎钍献⒄Z所云“此言平人無病之脈,當以四至為準,若五至便為太過,惟當閏以太息之時,故得五至,茍非太息,仍四至也”[4],堪稱精當至極。遺憾的是,這一準確解釋并未引起學者的注意,甚至為人所誤解,如日本人丹波元簡即評價說:“張(介賓)注詳備”,而李說“不可從”[5]91。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李中梓準確解釋了“呼吸定息”以及全句的含義,但其又將“閏以太息”與歷法上的閏年相比附,云:“歷家三歲一閏,五歲再閏,人應天道,故三息閏一太息,五息再閏一太息?!盵4]所云“三息閏一太息,五息再閏一太息”,因系根據(jù)天人相應之理,由歷家之法簡單推論而來,故與臨床所見嚴重不符,不可不察。
要之,“呼吸定息”非指“一息既盡而換息未起之際”,而是“一呼一吸合為一息”之義;“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意謂:在一呼一吸構(gòu)成的一息之時,常人之脈搏動5次,這是因為呼吸較長以近脈跳余數(shù)的緣故。
“無他”二字出自經(jīng)文“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對于此二字,張介賓注云“雖曰有病,無他虞也”[3]138,以“他虞”釋“他”;高士宗注云“無他,無他變也”[6],以“他”為“他變”之義。然以筆者管見,其二人關于“無他”的解釋雖然不同,但都犯了增字為釋的錯誤,故不可遵從。
“脈瘦”之語出自經(jīng)文“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臟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而注家多以“脈瘦小”釋之。然從全句來看,“脈瘦”與“脈浮大”對舉,二者含義當以相反為是,故以“瘦小”釋“瘦”,實有未安。或因此之故,有學者主張此“脈瘦”,當據(jù)《素問·玉機真臟論》“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之文改作“脈沉澀”[10]。然依筆者之見,《內(nèi)經(jīng)》本非一時一人之作,各篇用字未必整齊劃一,改“瘦”為“沉澀”,雖合乎經(jīng)旨,但畢竟尚無確切證據(jù)??纪醣⒃啤按合拿}瘦,謂沉細也”[1]114,說明其所見古本《素問》并非“沉澀”二字。而據(jù)“沉細”二字,筆者則有如下推測:此處之“瘦”字當是“蝆”之誤字,因“蝆”“瘦”二字形音俱近,故在傳抄刊刻中誤“蝆”為“瘦”。“蝆”為隱藏、隱匿之義,與下文之“浮大”相對為文,甚是相諧。而據(jù)筆者研究,誤“蝆”為“瘦”于顧本《素問·生氣通天論》王冰注語即有其例[11],故此“脈瘦”之“瘦”亦極有可能是“蝆”字之訛。我們甚至還可以推測,王冰所據(jù)古本《素問》本當作“脈蝆”,否則,王冰必不會以“沉細”釋之。
“肝不弦、腎不石也”出自本篇經(jīng)文“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古今注家,歧見紛呈,茲不贅述。其中,今人謝季祥先生提出“不”通“丕”,作“大”解[12],可謂精當不移。
若深思之,則仍有疑問,亦即清代醫(yī)家姚止庵所說,經(jīng)文“止說肝腎,而不及心肺脾何也”?對此,姚氏的解釋是,此“言弦石而鉤毛代在其中,蓋省文也”[13]。然細繹經(jīng)文,本篇對四時、五臟脈象及其與胃氣關系的描述著墨甚多,可謂是極盡鋪陳之能事,何以唯獨此處惜墨如金,而所省不過區(qū)區(qū)九字?故筆者姚氏“省文”之說實在是難以服人。
考諸元代廣勤堂刻本《脈經(jīng)》,王叔和曾引述本段文字,作“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但弦、心但鉤、胃但弱、肺但毛、腎但石也”[14],與本篇甚是不同。無獨有偶,丹波元簡亦曾提及在其所見“謝縉翁及袁表校本《脈經(jīng)》”中,“肝不弦、腎不石也”七字“作肝但弦、心但鉤、脾但弱、肺但毛、腎但石也”[5]97。參考這些版本《脈經(jīng)》所引文字,結(jié)合本篇前文所載“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之文,筆者推測,在古本《素問》中,“肝不弦、腎不石也”七字當作“肝不弦、心不鉤、脾不弱、肺不毛、腎不石也”,因后人不解“不”為“丕”之義,故結(jié)合“但弦無胃曰死”等文字,改“不”為“但”,乃有《脈經(jīng)》之異文,而今本《素問》作“肝不弦、腎不石”則是在輾轉(zhuǎn)傳抄刊刻過程中文有脫遺所致。至于改“不”為“但”是否即王叔和所為,則尚待進一步考證。
要之,今本《素問》作“肝不弦、腎不石也”并非“省文”,而是“肝不弦、心不鉤、脾不弱、肺不毛、腎不石也”在傳抄刊刻中發(fā)生脫遺所致,當補之。
以上所書,是筆者在學習《素問·平人氣象論》時的一得之見,正確與否,尚祈方家裁正。
[1]唐·王冰.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3.
[2]明·吳?.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吳注[M].孫國中,方向紅,點校.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84.
[3]明·張介賓.類經(jīng)(上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5.
[4]明·李中梓.內(nèi)經(jīng)知要[M].王體,注.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1:22.
[5]日·丹波元簡.素問識[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7.
[6]清·高士宗.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直解[M].孫國中,方向紅,校.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127.
[7]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會典[M].濟南:齊魯書社,1989:677.
[8]漢·許慎.說文解字[M].徐鉉,校.北京:中華書局,1963.
[9]漢·許慎.說文解字注[M].2版.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78.
[10]山東中醫(yī)學院,河北醫(yī)學院.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校釋[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253.
[11]朱鵬舉,陳士玉.顧本《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王冰注語“瘦于玄府中”考誤)[J].光明中醫(yī),2009,24(10):1681-1682.
[12]謝季祥.“尺脈緩澀”與“肝不弦,腎不石”析疑[J].江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2,14(3):5-6.
[13]清·姚止庵.素問經(jīng)注節(jié)解[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2:67-68.
[14]晉·王叔和.脈經(jīng)[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6:19.
R221.1
A
1003-5699(2013)06-0638-03
朱鵬舉(1980-),男,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黃帝內(nèi)經(jīng)》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2013-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