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旋 高曉燕
摘 要:口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文化差異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理解和溝通帶來了較大困難。譯員應具有跨文化意識,充分考慮雙方語言的文化差異,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地運用文化補償策略。
關(guān)鍵詞:口譯;文化差異;補償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快, 中西交流的口譯活動日漸增多, 口譯活動質(zhì)量也越來越為翻譯界所重視??谧g由于其特有的時限性及獨立性,其效果除了取決于譯員源語與目標語的語言水平外, 還取決于譯員是否能在瞬時處理兩種語言隱含的文化差異, 從而譯出符合受眾語言習慣的目的語, 因而譯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高低決定了口譯質(zhì)量的高低。
1 口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
關(guān)于口譯的定義曾有許多專家學者根據(jù)不同的側(cè)重因素做出不同的闡釋。上海外國語大學梅德明認為:口譯是一種通過口頭表達形式,將所聽到(問或讀到)的信息準確而又快速地由一種語言轉(zhuǎn)換成另一種語言,進而達到傳遞與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際行為,是人類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動中所依賴的一種基本的語言交際工具。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張文教授對口譯的概念進行了較全面的界定。她認為:口譯是在人們跨文化、跨語言的交往活動中,為消除語言障礙,由能運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語言的人,采取口語表達方式,將一種語言所表述的思想內(nèi)容以別種語言做出轉(zhuǎn)述的即時翻譯過程。
上述定義,雖然語言表述不同,但都基本表達了口譯的本質(zhì),即口譯是一種跨文化活動在跨文化交際口譯中,口譯者很可能面臨的是截然不同的文化,口譯員必須要明確跨文化交際和口譯之間的關(guān)系,盡量避免文化差異導致的種種錯誤。
2 口譯過程中的文化差異問題
口譯過程中有時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xiàn):譯員發(fā)音準確,不存在語法錯誤,能夠?qū)⒁环N語言轉(zhuǎn)換成另一種語言,卻未能使交際雙方達到溝通,有時還會使他們感到莫名其妙或不快,甚至會產(chǎn)生誤解。下面舉幾個漢、英口譯方面的例子:
情景1:一位年輕的譯員陪同某個國家的大學校長代表團參觀訪問。盡管成員都是教授,他在介紹時卻一律稱為Mr. so and so。他覺得這樣已經(jīng)十分有禮貌了。殊不知客人們難免有幾分不快。因為在英語國家里,對有教授職稱和有博士學位的人應稱呼“某某教授、某某博士”,以表示尊敬。而Mr., Miss., Mrs.是對所有的人的稱呼。
情景2:主人陪一對六十多歲的美國夫婦游覽觀光一天后,將客人送回飯店??腿搜堉魅巳シ块g喝杯咖啡,主人謝絕道:“不打擾了。今天走了不少路,還登上了長城,您們這么大年紀了,一定很累了。早點兒休息吧。”譯員將主人的話直接譯成英文??腿肆⒓椿卮鹫f:“We' re not tired at all. We' re energetic enough to climb the Great Wall again and have a race with you.”雖然沒有直說,但話語中流露出他們并未年老體衰的弦外之音。在漢文化中,“老”是尊稱。主人是按照自己民族文化習慣在向客人表示關(guān)切。而在西方“老”意味著衰老,人們忌諱說“老”字,特別是對年紀較大的人。
另外,有時我們會看到譯員在進行口譯時,因講話人使用了成語典故、習語套話或一種語言中特有的詞匯、短語,在譯語中找不到對應的表達而“卡殼”的尷尬場面。從上述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交際的失利或受阻,并不是因為譯員遇到了語音、詞匯或語法方面的障礙(即語言障礙),而是由于譯員只注意語言形式的對等,忽略了轉(zhuǎn)達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所造成的。在跨語言交際中,交際雙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傳統(tǒng)習慣以及行為、思維模式各異,所有對應言辭的文化內(nèi)涵迥然,而各自又都是在按照自己所遵從的文化模式來表述思想和感情,對于對方的背景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文化障礙。
文化差異和語言的差異是產(chǎn)生文化障礙的根源,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理解、相互交往帶來了困難。同一文化背景、操同一語言的交際雙方由于共享一種文化模式,他們可以用對方所期待的方式對收到的信息進行解碼。而在跨語言交際中,文化背景不同、母語各異的交際雙方因為文化模式不同,處理信息的方式當然也就不同。因此在理解上就會出現(xiàn)偏差。換言之,一旦說話者和聽話者賦予語言的文化意義在質(zhì)上出現(xiàn)差別,誤解就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
3 口譯過程中的文化補償策略
產(chǎn)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主張以“目的論”為中心,把譯者和翻譯從原語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把翻譯視為一種目的性行為。功能派學者們特別指出他們的理論也適合于口譯。功能派翻譯理論強調(diào)翻譯過程中的靈活性和實用性,這對譯者靈活運用各種筆譯方法處理口譯中文化因素有很大的啟迪。結(jié)合口譯的具體特點和要求以及口譯現(xiàn)場的實際情況,口譯中處理文化因素應根據(jù)需要靈活運用多種翻譯方法。
1.增益法。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常常阻礙對口譯內(nèi)容的正確理解。在口譯過程中對通常不易理解的地方加以解釋,適當增詞,這不僅能保留源語文化特色,也便于聽眾理解,不失為處理文化差異的好方法。
2.精簡法??谧g的即時性要求很強,反應時間一般為2秒至4秒,口譯者必需在短時間內(nèi)理解信息并準確精練地表達出來,這時,用減詞、概括的方法傳達隱含在語境中的意義則十分必要。
3.邏輯連接。由于英漢民族思維模式的不同,兩種語言在句法上有著顯著的差別。漢語屬于意合語言,英語則屬形合語言。因此,在兩者的相互轉(zhuǎn)換過程中,口譯者應注意連接詞語的正確運用,符合聽眾的語言習慣。
4.人稱指稱。由于中英文化價值觀的不同,兩種語言中的第一人稱復數(shù)能指與所指有不一致的情況。中國文化是“集體主義文化”,而英美文化則是“個人主義文化”,人稱代詞的使用充分證實了這一說法。中國人喜歡用“我們(的)”,如“我們家、我們學校"、我們家鄉(xiāng)”,聽話人即便不屬于自己的社團或機構(gòu);而英美人在“we”“our”的使用上非常注意,要看對方是否屬于自己這一方,是否與自己站在同一立場。所以在很多情況下,中國人說的“我們”實際上就是英美人說的“I,my”。例如,“這兒就是我們學校,讓我?guī)壬鷧⒂^參觀吧!”這句話里的“我們”實際上就是指“我的學?!?,翻譯成英文時應用“my school”表達。由于中英的第一人稱意義都較為模糊,口譯人員在翻譯時應特別小心,根據(jù)當時的語境辨別出真正的所指,以有效地傳達信息。
5.審美補償。美在不同的文化中,就體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同樣的事物在有些文化中被認為美,在別的文化中卻很可能被認為丑,或是感受不到美,這就使得聽眾體味不到愉悅,從而給文化的傳遞帶來了負面的影響。此種情況下口譯者應盡量貼近目的語的審美觀,用目的語文化中的審美客體代替源語文化的審美客體。
4 結(jié)語
口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行為,文化差異使得口譯過程表現(xiàn)出文化空白、文化沖突等現(xiàn)象。由于口譯的即時性、現(xiàn)場性和松散性的特點,致使對譯者在文化敏感度上,運用適當?shù)姆g策略進行文化補償?shù)哪芰ι隙加休^高的要求。因此,譯者應有較高的跨文化意識,通過適度的文化補償措施更好地傳遞信息,使譯語達到準、順、快的標準。
參考文獻
[1] 郭建中. 文化與翻譯[C].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2] 劉宓慶. 口筆譯理論研究[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3] 梅德明. 高級口譯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 王秉欽.《文化翻譯學》,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5] 夏廷德.翻譯補償研究[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203-204.
[6] 仲偉合.《英語口譯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