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聃
看到這個標題,你一定很奇怪,是在破案嗎?難道水也會留下足跡?是的,這可是破解人類生存的大案,要弄清水足跡的概念,還得從寶貴的水資源說起。
在地球上,水雖然很豐富,但總量的97.5%都是咸水,能被人類生活和生產(chǎn)利用的淡水僅有2.5%,而這2.5%淡水有近70%凍結(jié)在南極和格陵蘭島的冰蓋中,其余大部分存在于土壤中和深層地下,難以被人類開發(fā)利用。較容易被人類開發(fā)利用的江河、湖泊、水庫和淺層地下水不足淡水總量的1%,約占地球全部水量的0.007%。
我國是一個嚴重干旱缺水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 000億m3,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徑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qū)的地下水資源,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僅為11000億m3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僅為900m3。如今,淡水已成為極珍貴的稀有資源。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飲用和洗漱消耗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水,叫實體水。除此之外每天還消耗著大量看不見、摸不著的水。比如,牛在飼養(yǎng)過程中需要大量飲用水、食用草料和谷物飼料;人類生產(chǎn)面包需要大量谷物。草、谷物在生長過程中以及牛肉、面包在加工過程中都會消耗和污染大量的水,在我們享受漢堡包時就消耗了這些沒有見到的水,這些水叫虛擬水。虛擬水的消耗很驚人,生產(chǎn)一個漢堡包會消耗2.4m3水;生產(chǎn)一件T恤衫會消耗2m3水;生產(chǎn)一張A4紙會消耗O.01m3。
2002年,荷蘭水資源教授胡克斯特拉首先提出水足跡概念,水足跡是指在消費產(chǎn)品和接受服務(wù)中消耗的水,既包括實體水,也包括虛擬水。通過計算可得到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或一個人的水足跡。水足跡可直觀定量地反映人在生活中消耗的水資源量。
一個人的水足跡包括直接水足跡和間接水足跡。直接水足跡指實體水的消耗量和污染量;間接水足跡指虛擬水的消耗量。
我依據(jù)相關(guān)資料對2010年我國城市居民部分水足跡進行了計算,僅僅主要食物消費的水足跡就已達到884.3m3/人,已接近我國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900m3。
水資源的節(jié)約,不僅要節(jié)約實體水,更要節(jié)約虛擬水。為擴大水足跡的影響,政府應(yīng)要求在進入市場商品的標簽上,注明其虛擬水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