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馬橋詞典》的敘事句法分析和格雷馬斯矩陣解讀

2013-09-28 02:52:40鄭練淳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3年1期
關鍵詞:馬橋韓少功句法

鄭練淳

(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4100)

一 《馬橋詞典》——“寫語言”還是“敘事”?

從《馬橋詞典》文本的整體形式上看,小說有著類似詞典的體例,在目錄中有“編者說明”、“條目首字畫索引”及收錄的“江”等115個詞條,形同詞典中的條目,因此陳思和將《馬橋詞典》定義為“詞典體小說”。從文學史的角度看,韓少功的“詞典體小說”這一文學創(chuàng)作形式直接來源于米蘭·昆德拉。眾所周知,韓少功在1980年代后期翻譯了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而這部小說的第三部《不解之詞》的第3、5、7章都收錄了“不解之詞簡編”,可以說就是韓少功小說中“詞條”形式的來源。當然,中國古典傳統(tǒng)也對韓少功的小說形式產生了影響,《馬橋詞典》又具有中國古代筆記小品的變體形式特征,“編者說明”和“條目首字索引”相當于古代小說的“楔子”和“目錄(章回)”。由此可見,《馬橋詞典》特殊文體樣式乃是中西文學形式的合璧,“在廣泛吸收昆德拉小說思辨化與散文化的特征和中國古代筆記小說片斷化敘述的基礎上 ”,韓少功創(chuàng)作了當代文壇“詞典體小說”的典范之作,這顯然是對傳統(tǒng)小說文體的一次成功顛覆。

《馬橋詞典》發(fā)表后,不少文學評論者和研究者都認為韓少功“用小說寫語言”,是在借“馬橋”談“語言轉向”的問題,這可以說是世界性人文思潮“語言學轉向”在中國小說界的反應。但韓少功本人并不這么看。關于“詞典體小說”的形式,韓少功表示:“詞典”僅僅只是一種體裁,如同書信體、日記體一樣。在此,我們大可不必去追究《馬橋詞典》的文體。”這段話表明作者并不在意小說的文體形式,而更在意小說所表達的內容。雖然《馬橋詞典》有“詞典體小說”這一美譽,但小說的敘事要素,如人物、事件仍是完整的。在目錄的“編撰者說明”之后,作者就將小說的主要人物逐一羅列,共有27人,并且對這些人物作了簡要說明,如馬本義(馬橋村黨支部書記)、復查(馬橋的初中生,會計)、何部長(公社干部)、萬山紅(人稱萬哥、萬老師、萬宣委,公社干部)、黑相公(本名牟繼生,下放到了馬橋的知青)、志煌(一個很有些寶氣的馬橋人,巖匠)、水水(志煌的妻子,雄獅的母親)、雄獅(志煌和水水的兒子)等,分別從人物的社會職務、職業(yè)、家庭成員等角度將人物鎖定,使讀者能夠清楚明了小說將要牽涉到的散落在 115個方言詞匯中的人物。喬治·桑說:“一本小說如果不寫人就算不上小說?!比宋镄蜗笫切≌f藝術的核心問題,成功地虛構和抒寫人物的生命歷程,也即人生道路上的遭遇和境況,從而能夠緊緊吸引讀者的眼球。因為小說總是寫人的命運,通過對人的命運的展示,探討存在的意義,這和米蘭·昆德拉的觀點相互呼應:“小說家既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預言家,而是存在的勘探者”。對于一部經典小說來說,成功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即使有人認為《馬橋詞典》“用小說寫語言”,但它仍不乏傳統(tǒng)小說的要素——敘事。以下我將從敘事學的角度分析《馬橋詞典》。

二 《馬橋詞典》的敘事“句法”分析

敘事“句法”是20世紀敘事學研究的發(fā)現之一。法國文學理論家托多羅夫于1969年出版的《〈十日談〉語法》一書中,從“敘事語法”入手研究文學作品的文學性。所謂“敘事語法”就是一切敘事作品之中所潛藏的普遍而抽象的結構,而敘事語法又可以而分為三個方面:“語義、句法和詞語”。語義也即作品的“主題”,指的是敘事所表達或隱含的具體內容;句法指的是敘事單位的組合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詞語指的是構成一個敘事的具體的句子。在文學批評史上的不同時期,“語義、句法、詞語”分別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敘事“語義”比較常見,闡釋流派一直以來都將“語義”研究放在首位,而近代的文體學研究則將注意力放在敘事“詞語”方面,相比之下,敘事“句法”則一直不被重視。直到本世紀20年代,俄國形式主義者才開始注意到敘事“句法”研究?!丁词照劇嫡Z法》的研究重心正是敘事語法中的“句法”方面。托多羅夫通過對《十日談》的分析,把每個故事都簡化為純粹的句法結構,得出“命題”和“序列”兩個基本單位,建立一套敘事結構模式。

托多羅夫將敘事話語的句法分析建立在兩個基本單位之上:命題(proposition)和序列(séquence)。命題是最基本的敘事單位,也就是一個不可再分的行為,如“X是一位小孩”,“Y搶走X”。 一個命題包含兩個不可或缺的成分,即行為者(X,Y)和謂語(“是一位小孩”、“搶走”)。不同的命題按照一定的序列組合,就可以構成相對完整獨立的故事。以《十日談》中的一個故事為例:佩羅涅拉趁丈夫不在家時與情人幽會。一天丈夫突然提前回家,佩羅涅拉慌忙間將情人藏在大桶里,并且告訴丈夫有人要買桶。丈夫信以為真,以為有生意可做,便興高采烈去打掃大桶的外圍。這時佩羅涅拉以頭和手臂堵住桶口,繼續(xù)與情人調情。

這個故事中的妻子偷情,丈夫本來可以懲罰他,但是妻子成功地騙過了丈夫逃脫了懲罰,并且繼續(xù)幽會?!妒照劇分羞€有不少類似情節(jié)的故事,于是托多羅夫分別用X、Y代表行為者,將行為看作動詞,并且按照序列組合,總結了這一類故事的敘事“句法”:X犯下過錯,Y應當懲罰X,但X采用偽裝的手段逃避了懲罰,繼續(xù)原來的行為。

《馬橋詞典》是由眾多故事片段組成的,通過分析,可以從眾多故事片度提煉出共性——敘事“句法”。要得出《馬橋詞典》的敘事句法,首先要找出最基本的敘事命題,然后再把這些命題按照序列組合。通過分析《馬橋詞典》中眾多故事,我們可以得到兩個命題:

敘事命題一:X(貧窮、地方性知識、權力)使人異化?!爱惢眮碓从诤诟駹柕恼軐W體系,原意主要指人的異己化,即人被自己創(chuàng)造的東西控制、支配和奴役而成為“非我”。異化實質上說應該一個超越性的哲學話題,它主要表征人的精神性生存狀態(tài),指人被有形或無形的力量所控制而失去自我主體和獨立性的“非我”狀態(tài),“異化”也是一個深受作家關注的話題,從我國古代的《促織》到西方勞倫斯、卡夫卡等現代派作家的諸多文本,都從不同角度關注過人的異化,韓少功的《馬橋詞典》則揭示了在貧窮、地方性知識、權力等異己力量的支配下,自我個體的異化。

敘事命題二:異化造成了人的死亡或失常。《馬橋詞典》中描寫了眾多馬橋村民的異化,同時,這些人物又具有一個共同點——悲劇的結局。而這種悲劇性的結局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死亡,另一種是失常(如水水成為“夢婆”,黑相公得了癔病,復查得了健忘癥,本仁離家出走江西)。按照小說人物結局來劃分小說的人物群,可分為兩組:

(1)死亡:仲琪、羅伯、兆青、魁元、茂公、馬疤子、雄獅、九袋、鐵香、三耳朵

(2)失常:鹽早、水水、黑相公(牟繼生)、復查、本仁

把敘事命題一和敘事命題二按序列組合,便可以得出《馬橋詞典》的敘事句法:X(貧窮、地方知識、權力)使人異化,異化造成了人的死亡或失常。

敘事句法(1)貧窮使人異化,造成了人的死亡或失常。人的存在離不開自然環(huán)境所提供的物質基礎和活動空間。在韓少功的筆下,馬橋是一個物質匱乏的村落:“一個幾乎遺落在地圖里無法找到的小村寨,有上下兩村幾十戶人家,有幾壟田和幾道可以依憑的山嶺” 。馬橋人對于物質的匱乏的記憶幾乎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滲透進他們的靈魂,和食物有關的詞語在他們口語中占據相當比重:如把“大躍進”那年稱為“辦食堂”那年;用“吃糧”指代當兵,把進城當干部或工人說成是“吃國家糧”;用“吃狗肉”來表示村干部會議;“吃新米”是指初秋,過年關則是“打粑粑”或“殺年豬”;某次集體活動時的人數統(tǒng)計表達為“來了三四桌人”。與此同時,馬橋人有關味道的詞匯十分貧乏,幾乎酸甜苦辣咸香都用一個“甜”字來表示,這不是因為馬橋人味覺遲鈍,而是他們所吃食物少而單調,因而無法準確表達出其他食物的味道。在馬橋人的生活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詞:同鍋。兄弟之間的親疏不以血緣而論,而以是否在一個鍋里吃食為準,這對重人倫的中國人而言頗反常理。由此也可見馬橋人十分重視“吃”和食物。

馬橋人的貧困不僅體現在食物上,還體現在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上,以雄獅的死為例,當雄獅被一枚陳年炸彈炸得不見蹤影時,他的母親痛不欲生,然而村里的婦人卻安慰她兒子死得早是好事,早死早轉世,不用在現世受苦受累,這是“貴生”??梢娫隈R橋人眼中,生活只不過是一個不得不忍受的苦難歷程。餓飯,與兄弟爭壇子,與姊妹爭碗,伏天打禾,臘月里修水庫,人生的一切在自然環(huán)境的重壓下,早已變作了毫無詩意的場景。

被貧窮異化了的人,最終造成了人的死亡或失常:萬玉因為被村里罰谷再加上生病無人照顧,死的時候口袋里僅存三顆蠶豆;本仁在集體大食堂的時候從食堂領回一罐漿,在等家人回家吃飯的過程中忍不住把漿全喝光了,他因為害怕家人的指責而從湖南逃去了江西,在江西另外成了一個家;村人羅伯在開春時因為家里一無所有,對路過家門的唯一的香火繼承人——遠房侄兒懷有莫名的恐懼,為一句問候套話“茹飯了沒有”展開了一場論戰(zhàn),羅伯最終取得了勝利,而其侄兒對羅伯則因為一頓飯而與心生罅隙;兆青家里面孩子多,他在家睡覺只能睡扁擔上,而且沉重的家庭負擔使得他異常摳門,喜歡占別人的小便宜,在外面做工住宿,他不帶毛巾、肥皂,也不帶鋪蓋,總是蹭別人的東西;有一次跟復查出差,沒花一分錢的伙食補助費反而順手在路邊窯棚里順了一只碗,是馬橋村民人盡皆知的“津巴佬(吝嗇鬼)”,他最后在山上用草刀的木柄戳魚而意外死于鋒利的刀刃下。

敘事句法(2)“地方性知識”使人異化,造成了人的死亡或失常。在《地方性知識》一文中,格爾茨提出“地方性知識”這一概念,以區(qū)別于實證論者假定的“普遍性”知識形態(tài)?!暗胤叫灾R”的意思是,知識作為“人為的”社會建構的產物,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有不同的意義,正是由于知識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并得到辯護的,因此我們對知識的考察與其關注普遍的準則,不如著眼于如何形成知識的具體的情境條件。

具體到馬橋,馬橋的“地方性知識”起源于馬橋以地緣關系為紐帶的村落形成之后協(xié)調超越家庭、家族關系的村落社會秩序的需要,形成一套包括生產勞作、人際交往、男女觀念、語言禁忌、文字禁忌等等在內的地方性知識系統(tǒng),在相當漫長的一個歷史時期起著維護馬橋社會基本秩序的作用,這些地方性知識已經成為村民的“共識”,千百年來代代流傳,相當于馬橋“不成文法律”。馬橋村民從一出生就習得了馬橋的“地方性知識”,即使他們知道這些知識只是人為建構的,他們仍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遵守,要他們去反抗這些地方性知識簡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馬橋自古封閉落后,這使得馬橋的“地方性知識”中摻雜著不少狹隘落后的觀念,比如他們把馬橋以外的世界成為“夷邊”;看不起城里人喝素茶、穿緊身褲子;看到汽車就會去敲打;一到城里就會“暈街”;把“科學”和“懶”等同,覺得電影里會武打的人都是被抽掉骨頭的;不會相信在薛仁貴、楊四郎、程咬金、張飛一類戲劇外,世界上還有什么好戲,不相信地球是圓的。相反,他們相信楓樹有靈魂,他們?yōu)榱藞髲腿祟惖目撤ザl(fā)動了楓癬;石臼跟石杵有靈魂,會為了主人打架;人死之前會飄魂,人死了會輪回,就像洪老板就轉世到馬橋成為一頭母牛,所以要把那些死于非命的人背釘,防止他們轉世禍害他人。他們相信語言有魔力,復查無意中罵了羅伯是“翻腳板的”,結果羅伯去世,從此復查活在內疚中,一生都無法彌補遺憾。馬橋人也相信文字是有魔力的,魁元的名字被寫成“虧元”,他便覺得自己很吃虧,非要找鹽午交涉。觸犯了語言文字的禁忌。在馬橋地方性知識中,傳宗接代是最重要的事情,即使不能生孩子,借種也是允許的,但知青黑相公(牟繼生)是個十分單純的人,他因不配合仲琪向他“借種”而被馬橋輿論攻擊,最終患上了癔病。而仲琪因偷肉被發(fā)現,恐羞辱難當,吞黃藤而死。這一些事件中都體現了“地方性知識”的威力以及對人的異化作用。馬橋人能動地創(chuàng)造出了地方性知識,但人在地方性知識前面變得無能為力,只能去被動地遵守,受這些無比強大的“地方性知識”支配,成為異化的人。

敘事句法(3)權力使人異化,造成了人的死亡或失常。關于權力,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權力是把一個人的意志強加在其他人的行為之上的能力?!?這說明權力本身有很強的“強制性”和“不平等性”。它代表的是統(tǒng)治者的意志,有強大的國家機器作為后盾,可以合理合法地異化被權力約束的人。

本義和其他村民打著解放“臺灣”的旗號,就可以合法地搶收茂公家的稻禾,同理,給鹽早、鹽午戴上“漢奸”的帽子,就可以剝奪兩人正常的權利。鹽早被分配做村里最臟最累的活兒,同時他又背負沉重的罪惡感,巨大的壓力使他失去了說話的能力,變成了啞巴。鹽午很聰明,也很會巴結干部,有一次半夜趕路去給公社干部修鬧鐘的時候掉進了山溝里,差點被螞蟥吸干了血,但因為“漢奸”的身份,上不了大學,有一次因為懷疑寫了反對毛主席的大字報而被抓起來。

鐵香的父親戴世清是長樂街丐幫頭子,曾協(xié)助共產黨清匪反霸,可后來還是被當作長樂街的一霸而關進牢里,最終病死在牢中。馬疤子一生無意于政治,可政治總是牽扯他命運的始終。他陰差陽錯地投奔了國民黨,以光復的話說便是:“王老幺當時要是沒生癤子,接了令箭流逝就去,我爹不也成了共產黨?”這個在馬橋人眼里敢作敢為、充滿血性和正義的馬疤子最終只能成為政治的犧牲品,吞煙土自殺。光復是馬疤子的兒子,在文革中光復被抓去勞改,餓得連牛糞里面的稗子都揀出來吃。

鐵香父親死后,家道就中落了,她受不了政府的管制和母親成天的哭哭泣泣,也不想再受鄰居小染匠的威脅糾纏,于是發(fā)誓非共產黨員不嫁并且下狠心離家出走;仲琪渴羨村干部的權力,可是連貧協(xié)小組長都混不上,產生了心理變態(tài),在看見的任何一張紙上寫著“同意”兩字,還經常向本義打小報告。這兩人在權力的壓迫下變得十分渴羨權力,可看作是權力對人的另一種異化。

“發(fā)歌”是村里傳統(tǒng)的娛樂方式,但是因為不符合政治意識形態(tài),所以干部規(guī)定不能“發(fā)歌”,代之以樣板戲、社論快板或者大抓春耕生產的山歌。萬玉是個水蛇腰娘娘腔的男人,他在很多時候不堅定,對覺覺歌的傾心卻堅定無比。當村干部要萬玉參加馬橋的文藝宣傳隊代表全公社到縣里參加匯演時,萬玉寧愿放棄進城的美差也不服從,為此被本義罰了五十斤谷。萬玉的家庭條件本來就拮據,這次被罰谷五十斤再加上上次因為對毛主席出言不恭而被干部罰了一百斤谷,前后總共被罰了一百五十斤谷,于是他的生活更加貧困,再加上他因為唱不了歌而抑郁成病,一個月后在貧病交加中死去。

三 《馬橋詞典》的深層主題——格雷馬斯符號矩陣解讀

自《馬橋詞典》發(fā)表以來,關于小說的主題已有不少研究,有學者從原始思維、神秘色彩、儒道佛文化、方言特色等角度討論小說,將法國結構語義學者格雷馬斯的符號矩陣運用于解讀《馬橋詞典》,從而探討作品的深層主題。

符號矩陣是法國文學理論家格雷馬斯在《結構語義學》中首次提出的。格雷馬斯在建構語義學的過程中,繼承了索緒爾“語言是由對立構成”的思想,認為差異是產生意義的基礎,“我們感知差異,借助感知,世界在我們面前成形”,具體到語言層面,“感知差異,就是說至少發(fā)現了兩個作為對象的詞項同時在場”,而緊隨其后的推論是:“一個對象詞項單獨在場沒有意義,”這正是結構主義理論家所一致贊同的二元對立思想 。格雷馬斯的結構語義學貫穿了這一基本思想,并且把結構語義學的方法推廣到敘事分析中,他認為敘事文本的深層結構實質上一種句法結構的延伸,自然也還是以二元對立思想為基礎的。格雷馬斯也借鑒了結構主義先驅普洛普的“敘事功能”理論。他清減了普洛普31種“敘事功能”,提出了“角色模式”理論,即把一個文本中出現的所有人物歸結為六種角色:主體、客體、發(fā)送者、接收者、輔助者、反對者,它們之間兩兩成對。于是,在整合結構語義學和敘事功能理論的基礎上,格雷馬斯提出了他的符號矩陣理論。他認為,敘事文本的意義產生于關系的存在,而敘事文本中的關系大抵可用如下一個四角關系矩陣涵蓋:

上述X與反X、非X與非反X都是對立關系;而X與非X、反X與非反X則是矛盾關系。在符號矩陣中,對立關系是主要的,矛盾關系是輔助的。由于這四個功能項之間的關系及其種種變體,文本的意義得以衍生。

通過對《馬橋詞典》進行敘事句法的分析,我們已經得知小說主要講述的是馬橋村民如何被“異化”而走向死亡或失常的故事,而在文本中,作者又設置了馬鳴這一特殊人物,從文本分析,這是一個有深刻蘊意的形象。當小說的其他人以“異化”的形象出現時,唯獨馬鳴以“反異化”的姿態(tài)出現的。他雖然出生、成長于馬橋,但他卻洞悉了馬橋人祖祖輩輩的生存真相:“村里的人終日碌碌,吃是為了做,做是為了吃,老子為兒子做,兒子為孫子做,一輩子苦若牛馬”馬橋人意識不到貧窮、地方性知識、權力正在使他們異化成為支配對象,而馬鳴意識到了這種異化,所以他采取了徹底脫離村莊社會的方式。他不跟馬橋人有任何來往,不喝村里的水,不吃村里送的糧食,即使干部運用權力進行強制,仍采取最徹底的不合作態(tài)度:“對于各種政治運動,如土改、清匪反霸、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社教四清、文化大革命,他一概都不參與。辦食堂的那一年,有一個外來的干部不知道馬橋已脫離了村莊和政治,把他一繩子捆到工地去勞改,結果無論如何棒打鞭抽,他還是翻著白眼,寧死不勞,寧死不立——硬是賴在泥漿里打滾不站起來。而且既然來了就不那么容易回去,他口口聲聲要死在那個干部面前,干部不論走到哪里他就爬到哪里,最后還是被別人七手八腳抬回神仙府去。這次勞改算是政治對他的最后一次侵擾”因此,可以從上述分析提取出文本的核心語義軸:反異化←—→異化,與之相應的是人的正常和失常,這樣,從馬鳴自我的心理層面出發(fā),可以得到如下的矩陣:

從這一矩陣,我們似乎可以得出文本的主題,那就是馬鳴的存在給馬橋人提供了一條反異化的道路。實際上,這只是淺層主題,要找出本文的深層主題,還需要再進行分析。在馬鳴的心理層面,他一直以為自己是反異化,是正常的。事實上,馬鳴并沒有真正脫離馬橋社會,他與馬橋人一樣,沒有擺脫被異化的命運。

我們來看馬鳴的知識體系,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馬鳴具有道家“絕圣棄智、天人合一”等思想。他想脫離馬橋,與自然融為一體,所以他要經常去“站山”——“拄著一根拐杖,孤零零獨立在上村后那個坡上,遠眺前面迷迷茫茫的田野,還有浮游在山沖里的粉紅色晨光”。而且在他眼里,“蝴蝶有美色,蟬蛾有清聲,螳螂有飛墻之功,螞蟥有分身之法,凡此百蟲,采天地精華,集古今靈氣,是最為難得的佳肴”。而對于那些常見的食物他則堅決否定:豬蠢牛笨羊怯魚食糞,都不是什么好東西。但他不能真正做到與馬橋絕緣,他先寄居在馬橋的“神仙府”,后搬到防空洞,可見他需要馬橋社會給他提供庇護所;他的房間中“有兩節(jié)舊電池,有一個酒瓶和幾個彩色的煙紙盒”等外來的東西,更讓人意外的是,他也會哼唱電視觀眾十分熟悉的旋律,這表明他對外來的東西其實是感興趣的;他甚至同樣相信楓鬼的存在,看到村莊的小孩掉水里則義不容辭地救了上來,這表明他的知識體系跟馬橋的地方性知識存在著重疊,共享著某些共同的信念。另一方面,馬鳴的思想又受到古代文人酸腐之氣的影響,自以為真理在握和自命清高。他知道詹天佑修的鐵路是之字型,于是挑水走路便要走之字型;他知道繁體字是形聲合一的,簡體字會破壞掉漢字的神韻,但是僅僅因為繁體字“時”被簡寫成“時”就危言聳聽預言“時”亂必亂時;他知道洗臉會洗掉臉上的油光,不利于保養(yǎng)皮膚,于是他就從不洗臉,臉上一直黑乎乎的。尤有意味的是,他不跟馬橋人說話,見了作為知識分子的“我”則樂意跟我說話,且總是發(fā)表一些帶有古代文人酸腐之氣的言論,期望能引起“我”的共鳴。這就說明,其實是深受另一種知識體系的異化而不能自拔。他自以為能避免異化,但其實是陷入了另一種異化,他的生活方式其實是不同于馬橋人的另一種失常。他的真實生活跟馬橋人一樣充滿著異化和反異化這一主要對立矛盾。因此,從馬鳴的真實生活出發(fā),上述矩陣就應該換成如下形式:借助格雷馬斯矩陣,我們發(fā)現,即使馬鳴這么一個特例獨行的人,實質上仍逃不出被異化的命運。從文本分析中,我們讀出了人生而被異化的深層主題,讀出了人生的絕望,讀出了“我”對反異化的悲觀。

韓少功以透徹的洞察力對小說中被異化的“非人”進行精心地刻畫,講述了他們死亡或者失常的故事,我們可以把馬橋的敘事句法總結為:“X(貧窮、地方知識、權力)使人異化,異化造成了人的死亡或失常”。在敘事句法的背后,隱藏著“我”對馬橋人被異化的深切同情。馬鳴的存在給人提供了反思異化的視角。但是在“我”的眼里,馬鳴所謂的“反異化”也只是異化的一種形式,人逃離不了異化的命運,這就是本文所挖掘的深層主題。

[1]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2]張均,韓少功.用語言挑戰(zhàn)——韓少功訪談錄[J].小說評論,2004,(6).

[3]韓少功.馬橋詞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4]J·K·加爾布雷恩.權利的分析[M].陶遠華,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5]格雷馬斯.結構語義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

猜你喜歡
馬橋韓少功句法
韓少功的“根性”
湖南文學(2024年1期)2024-01-12 18:49:57
句法與句意(外一篇)
中華詩詞(2021年3期)2021-12-31 08:07:22
述謂結構與英語句法配置
笑的遺產
小讀者(2021年8期)2021-05-15 02:50:14
河南馬橋北馬莊礦區(qū)二2煤層煤巖煤質特征及瓦斯含量分帶性
礦產勘查(2020年7期)2020-12-25 02:43:32
《探索與回望——論韓少功的“后知青”寫作》文獻研究綜述
飲水思源話閔行 水博園里游馬橋
少先隊活動(2018年9期)2018-12-29 12:19:04
句法二題
中華詩詞(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詩詞聯(lián)句句法梳理
中華詩詞(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2
從《馬橋詞典》看民間對詞語的二次闡釋和誤讀
中國出版(2017年11期)2017-01-26 15:05:41
酉阳| 景宁| 文成县| 胶南市| 青龙| 金华市| 霸州市| 天门市| 文成县| 邛崃市| 宁夏| 扬州市| 德昌县| 同德县| 肇州县| 大田县| 进贤县| 上犹县| 临沭县| 磐安县| 沁水县| 阿合奇县| 齐齐哈尔市| 虹口区| 禄劝| 隆回县| 讷河市| 堆龙德庆县| 商丘市| 舒兰市| 眉山市| 平谷区| 烟台市| 格尔木市| 京山县| 潞西市| 藁城市| 霸州市| 富裕县| 敦煌市| 渭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