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泳 楊鐮
林傳甲總纂的《大中華京兆地理志》,是“辛亥革命”結束清朝統(tǒng)治之后,對北京區(qū)域的人文地理做出的第一次歸納總結。
“京兆”是漢代的京城行政區(qū)劃,含義為“大眾所在”。以后便以“京兆”作為首都的代稱?!洞笾腥A京兆地理志》,以“京兆”借指北京。今天的北京市,清朝定鼎后,名為“直隸”(“京師”)。“辛亥革命”,以南京為首都,北京又稱“北平”。封建社會的元明清時期,絕大部分時間是以北京為政治文化中心。民國初,首都南移,但北京(北平)對中國,仍然是協(xié)調南北、牽系東西的地理標志。
作為《大中華地理志》的第一篇,《大中華京兆地理志》創(chuàng)意在民國五六年間,中華民國八年(1919)八月成書。《大中華京兆地理志》,名曰“地理志”,實為20世紀初北京地區(qū)的百科全書,北京的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經(jīng)濟地理的豐富內容:建制、沿革、天象、疆界、山脈、水道、水利、地質、地勢、城市設置、氣候、物產(chǎn)、政治、軍事、經(jīng)濟、自治、宗教、教育、實業(yè)……以及當時京師所附屬二十個縣治、重鎮(zhèn)、模范村的方方面面,盡在其中,“手此一篇,不出庭戶,便可洞悉一切”(馮文光序)。
可以說,《大中華京兆地理志》是20世紀前20年間北京地區(qū)的“國情調研”記錄。作為當政者全方位治理京兆地區(qū)、制定工作計劃與長遠規(guī)劃的資料來源與依據(jù),又是當時學術界研究地理學的資料索引,也是教育界教授地理知識的新一版教科書。清末推行“新政”,改革教育體制,興辦學校,是重要內容。光緒三十一年(1905)規(guī)定,以“鄉(xiāng)土志”為學校主要課程之一,并且頒行了編輯小學堂《鄉(xiāng)土志》課本的“例目”,要求各地的《鄉(xiāng)土志》,包括家鄉(xiāng)的歷史、地理、博物等內容,“惟鄉(xiāng)土之事,耳所習聞、目所常見,雖街談巷論,一山一水,一木一石……一經(jīng)指點,皆成學問?!币栽O置《鄉(xiāng)土志》課程為起點,提倡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成為改良教育的重要任務,成為清末民初的輿論導向。以上,是林傳甲編纂《大中華京兆地理志》的社會背景。
即將進入現(xiàn)代時期的地理學科的一件大事,是清宣統(tǒng)元年(1909)中國地學會正式成立。編纂《大中華地理志》是學會的立足之本。
進入民國后,林傳甲倡議編纂《大中華地理志》?!懊駠迥晗?,林君來地學會,發(fā)議編纂《大中華地理志》,各省各縣,廣招同志,分擔編輯,由中華書局購稿刊行。嗣以國內多故……事復中輟……林君憤然不為餒,時主講易水,成《易縣志》。發(fā)奮遍游寰宇,以作成全國省區(qū)志為己任,遂去易之魯、之蘇、之浙、之贛、之皖、之鄂,車塵邸兩中,不釋卷,不輟筆,乘官署歡迎而咨其政,攜卷走鄉(xiāng)閭以查其俗,每蒞一省,凡三四閱月而成一志。”為此嘔心瀝血,“苦心孤詣,矢成巨舉”。(蘇莘《大中華京兆地理志》序)
民國政府教育部次長傅治薌成為《大中華地理志》主要支持者。當時林傳甲為教育部記名僉事,深感此項工程浩繁(一千八百四十四部縣地理志),人員龐大,需費繁多,但未受政府補助。僅靠中國地學會,“張蔚西長者及同志八百員,于傳甲近三年總纂《地理志》,實行監(jiān)督,扶助進行,日日無閑?!备鞯毓賳T協(xié)同,“每縣得一同志,則三月成,事在人耳”。(民國八年林傳甲報告書)
僅編撰《京師街巷記》二十冊,動用了北京二十區(qū)半日制學校學生與教師五千余人,進行實地調查?!皡强偙O(jiān)命傳甲領五十五校,教五千余人,課學生作記事文,就本區(qū)本街,實地調查。教員身任‘巡官長警,覆閱尤多修正,每區(qū)匯成一冊,陸續(xù)出版?!?/p>
《大中華京兆地理志自序》談到如何鼓勵學生調查,“傳甲系順天中學十七年前老教習,當年學生,今已任職教員。暑假前以拙著遍獎京兆公立第一中學校諸生,勖以調查。”僅此就動用如此之多的人力與時間,可見要完成全國若干省市之《地理志》分冊,耗費人力與精力,不可想象。任務之艱巨,工作之繁浩,沒有立志進行《大中華地理志》之決心與理想,絕不可能完成。
從學校開設“鄉(xiāng)土志”課程,到動員在校師生關心、記錄鄉(xiāng)土歷史文化,參與“鄉(xiāng)土志”的編寫,是進入現(xiàn)代時期的中華民國國體建設的標志性“社會文化工程”。
《大中華地理志》成為社會的凝聚力之一,以編地理志喚起民眾的責任感,為國家的進步、發(fā)展,開拓了知識領域。
通過《大中華京兆地理志序》的編纂出版,則為北京人留下了“責任書”:國家富強、民生富裕,是中華民國的文明標志。
在《大中華地理志》之中,《大中華京兆地理志》成為經(jīng)典。
比如,人民篇的種族、言語、衣服、飲食、居處、器用、婚喪、衛(wèi)生,都在相應各章結合當?shù)氐奶攸c,一一加以舉例說明?!讹嬍场氛?,談到京師之人不論貧民還是小康,均食雜糧玉米,細到每人每月之食量及花銷錢數(shù)。還例舉了具體食物的名稱,如綠豆粥、炸醬面、蕎麥面貫(灌)腸、小米粥、餑餑、麻豆腐等,就連發(fā)面用堿與其他地方的優(yōu)劣比較,也列為一條。《婚喪》章從婚禮之訂婚分贈喜餅開始,到辦事、賠奩、撞婚、親迎、點茶、回門,一一列舉,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傳統(tǒng)的禮節(jié)與人情?!皢识Y”節(jié),則從告喪、招魂、殃榜、停柩、送葬、圓墳等逐條細說。這些民間習俗,大部分不復存在。《衛(wèi)生》章談到京師著名藥品十七種,為各縣舉出著名良藥兩種,以及對京師醫(yī)療設施作了介紹。
民俗、小吃、節(jié)令等章節(jié),是今天讀者感到興趣的內容,因為它們來歷久遠,因為它們容易失傳。第六章《節(jié)令》,舉出舊歷一至十二月節(jié)令,及各縣風俗。這些風俗,多數(shù)已經(jīng)流失在時代發(fā)展過程。
與傳統(tǒng)方志側重不同,注重實業(yè)、水利、物產(chǎn)、資源、運輸?shù)葍热?,是寫作背景的體現(xiàn)。京兆地區(qū)的《水道》特列一篇,對十一道河流分章敘述,連溝渠、湖泊、堤閘也一一列出,并列舉了各河水患及治理的建議。水系由小溪匯流為江河,是其重點。涉及濕地,無不從當?shù)乩娉霭l(fā),認真確認其所在?!豆尽氛?,對門頭溝、齋堂等地的煤礦公司作了介紹,側重在資源的調查與開發(fā),以及產(chǎn)銷渠道?!毒┙楄F路》章,例舉了民國八年(1919)北京地區(qū)的火車站,比如廣安門車站,“上下客車不多”,附近有菜園,所產(chǎn)遠銷塞北,蔬菜售價比北京高?!氨本┌撞耍鞛閺埍?、大同、豐鎮(zhèn)招牌”。這不經(jīng)意的一筆,北京大白菜、南菜園,相對“冷落”的廣安門火車站與北京物產(chǎn)有了結合部位。
在19世紀與20世紀過渡時期,通過北京的人文地理特征,展示出歷史的演進與時代的變遷,《大中華京兆地理志》因此留在了讀者心目之中。
林傳甲著作等身,撰寫出版了數(shù)十種地理書籍,主要是屬于《大中華地理志》的各地“地理志”。這是他一生主要成就,也是民國前期人文地理方面的代表作?!洞笾腥A京兆地理志》則是其中廣為人知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