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同春 ,馬世國 ,徐日慶
(1. 浙江大學 濱海和城市巖土工程研究中心,杭州 310058;2. 浙江大學 軟弱土與環(huán)境土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杭州 310058)
天然邊坡大多為非飽和土坡,而降雨入滲是非飽和土邊坡產(chǎn)生滑坡的重要因素[1]。降雨影響邊坡的穩(wěn)定性,其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雨水入滲產(chǎn)生暫態(tài)飽和區(qū),土體重度增加,下滑力增加;②濕潤區(qū)土體的基質(zhì)吸力降低;③雨水對巖土體的軟化作用,使巖土體黏聚力和內(nèi)摩擦角降低。目前,針對上述幾個方面的研究較多[2-6]。然而對于下部為基巖的大面積淺層邊坡或者地下水位較淺的邊坡,瞬時強降雨條件下,雨水入滲過程中還存在封閉氣體壓力的影響。
雨水入滲過程中,當土體內(nèi)氣體不易排出時,必然產(chǎn)生氣體壓力。國內(nèi)外學者在這方面做了不少研究,Hammecker[7]和Latifi[8]等通過大量的試驗研究表明,入滲時濕潤區(qū)下部氣體會被壓縮,尤其Latifi等[8]進行的雙層土的一維入滲試驗,結(jié)果顯示雙層土氣壓的增加比單層均質(zhì)土更加顯著;李媛農(nóng)等[9-11]為揭示土壤空氣在入滲過程中的減滲效應(yīng),采用室內(nèi)垂直一維積水入滲試驗研究氣阻變化的規(guī)律,認為禁錮土壤氣壓力為表面積水深和濕潤峰深度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并通過試驗結(jié)果擬合得到了入滲穩(wěn)定后氣體壓力的形式;Wang等[12]通過試驗提出氣體封閉時土體內(nèi)氣壓變化關(guān)系,并證實了Peck[13]的推斷,認為水體入滲過程中,土體內(nèi)的氣體壓力頭haf(超過大氣壓那部分壓力值)存在兩個臨界值。然而這些研究大多針對田間灌溉和雨水入滲當中的封閉氣體壓力。對于大面積淺層邊坡強降雨條件下的雨水入滲同樣會產(chǎn)生封閉氣體壓力,而這種封閉氣體壓力不僅對雨水在邊坡中的入滲具有減滲效應(yīng),而且在一定時間內(nèi)將會延遲邊坡產(chǎn)生滑坡的可能性。
據(jù)筆者所知,由于目前對濕潤峰處封閉氣體排出過程的規(guī)律性缺乏認識,現(xiàn)有的雨水入滲模型當中大多沒有考慮土壤封閉氣體壓力。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對封閉氣體排出過程進行受力分析,并將Wang等[14]1998年提出的考慮氣壓的入滲模型進行簡化,應(yīng)用到邊坡的降雨入滲過程中,結(jié)果顯示,大面積強降雨條件下封閉氣壓對滑坡產(chǎn)生明顯的延時效應(yīng)。
Latifi[8]進行了雙層土的一維入滲試驗,結(jié)果顯示,雙層土封閉時氣壓的增加比單層均質(zhì)土更加顯著,并認為雙層土內(nèi)氣體壓力與雙層土的滲透系數(shù)、土體進氣值以及封閉的深度有關(guān),之后的分析得出,氣體的最大壓力減去突破壓力等于大氣壓加上相應(yīng)土體的進氣值(Hat+He)γw,Hat、He分別為大氣壓力水頭和土體的進氣值水頭,γw為水的重度。氣體突破后壓力降為(Hat+d )γ ,d為某一水頭數(shù)值,但是
w文中并沒有給出d值大小的具體表達形式。
李援農(nóng)等[9-10]對均質(zhì)土壤積水入滲的氣阻變化規(guī)律進行研究,討論了氣阻對入滲速率的影響,利用自制的一維入滲儀對禁錮土壤空氣進行研究,認為禁錮土壤空氣壓力為土壤表面積水深度H與濕潤層zf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入滲穩(wěn)定后該壓力的大小為
式中:a為禁錮土壤空氣壓力水頭。Green等[15]將a引入到Green-Ampt模型。
但該壓力形式為試驗數(shù)據(jù)擬合得到,且認為氣體壓力最終穩(wěn)定為一定值,形式上只與表面積水深有關(guān),沒有考慮到土壤孔隙大小和濕潤峰的深度等因素。在不同的土質(zhì)和試驗條件下,適用性有待驗證。
Wang等[12]通過試驗提出氣體封閉時土體內(nèi)氣壓變化關(guān)系,與Peck[13]的觀點一致,認為水流入滲過程中,土體內(nèi)的氣體壓力水頭 haf存在兩個臨界值。當土體內(nèi)氣壓升高至上臨界值時,氣體突破上部土體而排出,稱為氣體突破壓力 Hbγw(air-breaking value),Hb為氣體突破壓力水頭;而當壓力減小至下臨界值時,排氣通道重新被水封閉,稱為氣體閉合壓力Hcγw(air-closing value),Hc為氣體閉合壓力水頭,二者表示如下:
式中:h0為坡面積水水頭;hab為土體的進氣值水頭,即為Latifi在文獻[8]中所提到的He;z為濕潤峰的深度,假設(shè)濕潤峰近似水平,且有
式中:hwb為土體的進水值水頭。
Wang等[14]通過收集大量試驗數(shù)據(jù),總結(jié)出hab和hwb的相互關(guān)系,可由hwb=hab/2-δ來評估,對于砂性土,δ=0~2 cm;壤土,δ=2~5 cm;黏性土δ=8~10 cm。鑒于以上各學者對氣壓所作的分析,本文在Wang研究的基礎(chǔ)上對氣壓作如下分析。
在雨水入滲過程中,當表面積水后,濕潤峰處的氣體處在一個建立平衡和打破平衡的循環(huán)過程,同時氣壓伴隨著表面積水水頭和濕潤峰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這里只分析氣體突破過程,取入滲土體剖面濕潤峰處某一微段如圖1所示,假設(shè)濕潤峰處土體顆粒和孔隙均勻分布。為直觀反映受力情況,圖中取濕潤峰處某一點作放大處理后,水-氣分界面受力情況顯示于圖中。
圖1 濕潤峰面受力示意圖Fig.1 Sketch of force on wetting front
氣體要想排出土體,需要穿過土體顆粒之間的孔隙。以氣-水分界面為研究對象,氣體必然要克服四部分作用:①該微段處氣-水分界面水膜的平均張力水頭 h;②濕潤峰深度的位置水頭 zf;③土體表面積水水頭h0;④土體積水面上部的大氣壓力ua。假設(shè)該微段為單位寬度1,氣體壓力水頭haf必有以下關(guān)系式:
式中:haf為超過大氣壓力那部分壓力水頭;ua為大氣壓力,一般情況下可取0;h為某微段處水膜的平均張力水頭,與孔隙尺寸有關(guān)。對式(4)化簡,得
上式與 Wang等[14]得到的氣壓表達式極為相似,從式(5)可知,氣壓與濕潤峰的深度和表面積水深有關(guān),同時氣壓力還與濕潤峰處水膜的張力有關(guān),而張力與孔隙尺寸相關(guān)。因此,從本質(zhì)上來說,土體顆粒的孔隙尺寸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氣壓力的大小,這點反映在h的大小上,該值在氣體排出過程中,隨水膜半徑的減小而不斷增加。當水膜半徑減小為顆粒之間的孔隙直徑時(達到最小值),此時氣壓水頭h部分達到最大值,即為Wang所定義的進氣值水頭hab,h =hab。
氣泡排出瞬間,氣體壓力降低極為迅速,相對氣壓增加過程時間較短[12-14]。氣壓水頭h部分迅速降低到一最低值,Wang等[14]認為,這一最低值為進水值水頭hwb,且該值大于0,水體開始穿過顆粒之間的孔隙進入下部。這樣氣壓力頭 h部分在hwb≤h≤hab范圍內(nèi)不斷地進行著增大和減小的循環(huán)過程。
因此,整個土體下部的封閉氣壓力頭 haf主要由3個因素決定:①表面積水深,②濕潤峰深度,③孔隙尺寸分布。
由上述分析可知,由于氣壓力頭h部分在一定范圍內(nèi)不斷循環(huán)變化。因此,為了尋找一個可以較好地評價氣阻大小的參數(shù),取h平均值來進行研究,即令
將Wang等[14]總結(jié)的關(guān)系式hwb=hab/2-δ代入式(6),得到
對于土體某濕潤峰處同一水平,由于各點孔隙尺寸的不同,土體內(nèi)封閉氣體某一時刻的平均氣壓力水頭haf可近似地表示為
在常水頭入滲時,從該式看出,封閉氣體的平均氣壓力與濕潤峰深度呈線性變化,并不是某些文獻中所提到的趨于一穩(wěn)定值。
對于飽和土的滲流問題,通常可用Darcy定律進行求解,無需考慮土體基質(zhì)吸力以及氣壓的作用。對于非飽和土的滲流問題,則變得較為復(fù)雜,用Richards方程來進行描述較為精確,但由于其模型表述形式復(fù)雜,而且需要土壤水分運動參數(shù),其求解必須采用解析法或者數(shù)值法,不便應(yīng)用于實際的入滲過程分析。
為尋求一個能夠表述土壤入滲特性較為簡單的形式,Green和 Ampt[15]提出了經(jīng)典的 Green-Ampt入滲模型,又稱為活塞模型(或打氣筒),模型如下:
式中:iw為入滲率;Ks為飽和滲透系數(shù);hwf為濕潤鋒處負壓水頭,角標“f”表示濕潤峰;zf為濕潤鋒處的深度。
Gree-Ampt入滲模型最初僅適用于研究前期干燥的均質(zhì)土。它假設(shè)濕潤深度為一條概化的濕潤峰面;土體氣體與大氣連通,水體自由入滲;濕潤峰以上為飽和土體。對于無限均質(zhì)土,由上述模型進一步可得累計入滲量F為
式中:Δθ為濕潤區(qū)濕潤前后含水率差。
濕潤峰隨時間的函數(shù)關(guān)系為
該模型類似于Darcy定律,形式簡單。然而該模型是建立在水體自由入滲的條件下,濕潤區(qū)上部和下部氣壓均為大氣壓力,模型分子中無法體現(xiàn)封閉氣壓的影響,當研究土體大面積入滲或者流水推進速度較快時,土壤內(nèi)空氣經(jīng)常來不及排出,在這種條件下該模型應(yīng)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由于經(jīng)典的 Green-Ampt入滲模型當中沒有考慮封閉氣壓的影響,而對于非飽和土氣壓與基質(zhì)吸力存在以下形式:
將式(12)作相應(yīng)轉(zhuǎn)化,得
將式(13)代入到式(9),即得到考慮封閉氣壓的Green-Ampt入滲模型為
Wang等[12]認為,應(yīng)把入滲過程分為兩個階段:階段一,氣體被壓縮。降雨初始,土體表面瞬間飽和,氣體被封閉,隨著壓縮不斷增大,此階段無氣泡排出,直到 t0時刻氣壓 haf達到氣體突破壓力頭Hb,即Hb=zf+h0+hab,hcf=hab,將二者代入式(14),得到入滲率 iw=imin=0,氣泡在濕潤峰處逐漸形成(Wang對不同的土質(zhì)匯總分析表明,t0值很小,可忽略,因此t0前的入滲過程不再作分析)。階段二,氣泡排出。由于在多孔介質(zhì)空氣的傳導(dǎo)性比水的傳導(dǎo)性要好,t0時刻后,氣壓迅速降低到最低值,Hc=zf+h0+ hwb,而此時濕潤峰處基質(zhì)吸力降低緩慢大小依然為hab,將二者代入式(14)得到此刻的入滲率iw=imax,可得
隨著氣泡的排出和濕潤峰的不斷下移,封閉氣體壓力h部分不斷在進氣值hab和進水值hwb之間波動,入滲率也做相應(yīng)的變化(imin≤iw≤imax)。假定氣泡排出前后短時間內(nèi)入滲率iw線性變化,t0后土體入滲率的平均值為iw=(imin+imax)/2,即
由上式可知,t0后入滲率的大小與積水深h0無關(guān)。將關(guān)系式hwb=hab/2-δ代入式(16),可得
簡化式(17)可得
由于在強降雨或者流水推進較快時,濕潤區(qū)容易產(chǎn)生封閉氣泡,從而降低了濕潤區(qū)的飽和度,滲透系數(shù)也明顯降低。Bouwer[16]建議,在封閉氣泡的影響下采用有效滲透系數(shù) Kc代替,Kc取相應(yīng)土體飽和滲透系數(shù) Ks的 1/2,Vachaud[17]和 Touma[18]等的試驗數(shù)據(jù)也驗證了這一點。因此,將Kc代入到μ,得到修正形式:
對于均質(zhì)土的垂直一維入滲,某一時刻濕潤峰深度zf有下列水量平衡關(guān)系:
結(jié)合邊界條件,t=t0≈0,zf→0(zf趨向于 0),可得到考慮氣阻的均質(zhì)土一維垂直入滲zf-t關(guān)系為
入滲率iw與時間t的關(guān)系為
某一時刻的累計入滲量F由式(10)變?yōu)?/p>
當一個地區(qū)大面積強降水或者田間流水速度推進較快時,下部氣體被封閉,只要給定已知的物理參數(shù),就可以由式(22)~(24)求得適合于均質(zhì)一維入滲條件下任意時刻濕潤峰的深度、入滲率大小以及入滲的水量等數(shù)值信息。對于大面積邊坡的強降雨入滲,氣體也存在不易排出的情形,封閉氣壓對邊坡的入滲同樣具有阻礙作用,而濕潤峰下移的速度影響邊坡穩(wěn)定性變化的快慢,滑坡發(fā)生的時間就會不同。因此,該模型同樣可以為邊坡降雨安全預(yù)報提供有用的參考資料。
為研究入滲過程中封閉氣壓的減滲效應(yīng)以及驗證模型的有效性。本算例采用Wang等[12]進行的砂土的室內(nèi)一維入滲試驗,分別對容器下部進行氣體封閉和不封閉兩種情況處理,研究氣體的減滲效應(yīng)。土柱高45 cm,直徑為8.6 cm,積水水頭為5 cm,Δθ為氣體在封閉與不封閉下濕潤區(qū)含水率差,參數(shù)具體數(shù)值見表1。
表1 非飽和土物理計算參數(shù)Table 1 Physical parameters of unsaturated soil
圖2顯示了試驗與模型所得到的濕潤峰變化曲線。從圖中可以看到,試驗數(shù)據(jù)與模型吻合較好。曲線1為下部氣體可自由排出時的入滲曲線,此時內(nèi)部氣壓為大氣壓力,因此,水體在約5 min的時間到達底部,與 Green-Ampt模型計算得到的結(jié)果(曲線 3)基本一致。而當容器下部封閉時,濕潤峰下部氣壓不再是大氣壓力,隨著濕潤峰的下移,氣壓逐漸增加,濕潤峰下移速度明顯減小。曲線 2和曲線4顯示水體到達底部需要約52 min的時間,因此,在雨水入滲時,對于大面積強降雨條件下土體內(nèi)部氣體較難排出時,必須要考慮氣壓對入滲的影響。
圖2 濕潤峰深度zf 與時間t的變化曲線Fig.2 Depth-time curves of wetting front
圖3為土體的入滲率變化曲線。從圖上可以看出,在0~5 min的時間段內(nèi),土體氣體在封閉和不封閉兩種條件下入滲率降低的幅度明顯不同。當下部氣體可自由排出時,試驗數(shù)據(jù)和 Green-Ampt模型得到的結(jié)果均顯示入滲率較大。結(jié)合圖2可知,水體在沒有氣阻的作用下,短時間內(nèi)到達土柱底部。而曲線2和曲線4為考慮氣阻的情況,在同一時刻入滲率相對較小,水體入滲到達底部所需時間相應(yīng)較長。因此,封閉氣壓大大降低了雨水在土體內(nèi)的入滲率。
圖3 滲透率iw 與時間t的變化曲線Fig.3 Infiltration rate-time curves
在降雨入滲條件下,非飽和土邊坡發(fā)生淺層破壞最為常見,且多為平行于邊坡表面破壞[19]。對于大面積無限長邊坡,在降雨入滲條件下由于濕潤峰處基質(zhì)吸力的降低,最危險面往往發(fā)生在濕潤峰處。而對于大面積下部為基巖的淺層邊坡,由于降雨引起下部氣壓的增加,降低了雨水的入滲率,邊坡在濕潤峰處的安全系數(shù)隨著時間的減小也會變慢,也就是說,由于氣阻的產(chǎn)生,發(fā)生滑坡的時間將推遲。
圖4所示邊坡示意圖。濕潤峰處安全系數(shù)可由濕潤區(qū)總的抗滑力與下滑力之比來求解,濕潤峰處抗滑力采用非飽和土的抗剪強度公式求解,下滑力即為濕潤區(qū)土體的重度沿坡面的分量,即根據(jù)非飽和土摩爾-庫侖失效準則[20]和極限平衡法得到邊坡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如下形式:
圖4 下部為基巖的淺層邊坡分析圖Fig.4 Sketch of shallow slope seated on bedrock
式中:τf為非飽和土抗剪強度;τm為一點的下滑力;σn為失效斜面上正應(yīng)力;c′、φ′分別為土的有效黏聚力和內(nèi)摩擦角;φb為抗剪強度隨基質(zhì)吸力變化的吸力摩擦角;ua為大氣壓力;(ua- uw)為土體濕潤峰處的基質(zhì)吸力值。由于濕潤區(qū)土體飽和,濕潤峰處非飽和土抗剪強度采用有效正應(yīng)力計算,因此有以下關(guān)系:
式中:γt為土的飽和重度;α為邊坡傾角。
暫不考慮氣壓對穩(wěn)定性的影響,在強降雨條件下,假定濕潤區(qū)土體飽和,基質(zhì)吸力為 0,因此,邊坡在濕潤峰處的安全系數(shù)表示為
將式(22)代入到上式,可得到氣阻影響下隨著時間t變化的安全系數(shù)。
為驗證入滲過程中封閉氣壓對邊坡產(chǎn)生滑坡的延時效應(yīng),假設(shè)有一無限長淺層邊坡,上覆L =45 cm厚的風化土層(砂性土),下部為不透水基巖層,邊坡角度為33.7°(高寬比為1:1.5),如圖4所示。滲流參數(shù)采用表1砂土數(shù)據(jù),由于邊坡的入滲過程分析和穩(wěn)定分析可以分開進行研究,砂土黏聚力一般為 0,對于風化土黏聚力一般較小,因此,對穩(wěn)定性參數(shù)取值如表2所示。降雨引起邊坡5 cm高的平行于坡面的水頭。
表2 非飽和土力學計算參數(shù)Table 2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unsaturated soil
圖5顯示了邊坡在濕潤峰zf處的安全系數(shù)隨著時間t的變化曲線。曲線1是將不考慮氣壓的GA入滲模型引入邊坡的穩(wěn)定性分析當中得到的結(jié)果,可以看到,當氣體自由排出時,隨著濕潤峰的快速下移,邊坡安全系數(shù)迅速降低到危險點;曲線2考慮了下部為基巖,氣體在有限的深度內(nèi)被封閉且不斷地被壓縮,氣壓增大,導(dǎo)致濕潤峰下移的速度大大降低,邊坡在濕潤峰處安全系數(shù)減小的速率也在降低。該曲線顯示,當時間軸達到約52 min時,邊坡的安全系數(shù)才達到危險點。對比曲線1可知,氣壓對邊坡安全系數(shù)的降低具有明顯的延時效應(yīng),推遲了滑坡發(fā)生的時間。對于臨近大面積危險邊坡的居住區(qū)域,在強降雨條件下,可以有效地利用延遲的時間對危險邊坡進行加固處理。
圖5 邊坡安全系數(shù)Fs 與時間t的變化曲線Fig.5 Curves of slope safety factor and time
(1)通過對國內(nèi)外有關(guān)雨水入滲時下部存在封閉氣體壓力的研究,分析了在強降雨條件下或者農(nóng)田灌溉推進較快時濕潤峰處封閉氣壓的形成過程。以濕潤峰處氣-水分界面為研究對象,研究表明,封閉氣體壓力與表面積水深、濕潤峰深度和孔隙尺寸分布有關(guān),并且由于土壤的多孔性,導(dǎo)致了封閉氣壓在隨著濕潤峰下移不斷增加的同時,氣壓力頭 h部分不斷地在進氣值和進水值之間變化。
(2)降雨入滲條件下,邊坡在濕潤峰處安全系數(shù)的降低表現(xiàn)為基質(zhì)吸力的降低或者消失,但當存在封閉氣壓時,現(xiàn)有的大多入滲模型很難準確地預(yù)測入滲過程。本文結(jié)合經(jīng)典的 Green-Ampt入滲模型作對比,將簡化的考慮氣壓的入滲模型對邊坡雨水入滲過程進行分析以及穩(wěn)定性評價。結(jié)果表明,氣壓對安全系數(shù)的降低具有明顯的延時效應(yīng),對于一定的地質(zhì)條件,這將有助于對邊坡發(fā)生滑坡進行更為準確的預(yù)報,適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理。當然,現(xiàn)場實際條件與試驗室條件相比,氣體的密封性上存在差異,還需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1]陳祖煜. 土質(zhì)邊坡穩(wěn)定分析:原理、方法、程序[M]. 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3.
[2]朱偉, 陳學東, 鐘小春. 降雨入滲規(guī)律的實測與分析[J].巖土力學, 2006, 27(11): 1873-1879.ZHU Wei, CHEN Xue-dong, ZHONG Xiao-chun.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06, 27(11): 1873-1879.
[3]韓同春, 黃福明. 雙層結(jié)構(gòu)土質(zhì)邊坡降雨入滲過程及穩(wěn)定性分析[J]. 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 2012, 46(1): 39-45.HAN Tong-chun, HUANG Fu-ming. Rainfall infiltration process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two-layered slope[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2012, 46(1): 39-45.
[4]周家文, 徐衛(wèi)亞, 鄧俊曄, 等. 降雨入滲條件下邊坡的穩(wěn)定性分析[J]. 水利學報, 2008, 39(9): 1066-1073.ZHOU Jia-wen, XU Wei-ya, DENG Jun-ye, et al.Stability analysis of slop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8,39(9): 1066-1073.
[5]孫冬梅, 朱岳明, 張明進. 降雨入滲過程的水-氣二相流模型研究[J]. 水利學報, 2007, 38(2): 150-156.SUN Dong-mei, ZHU Yue-ming, ZHANG Ming-jin.Water-air two-phase flow model for numerical analysis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7, 38(2): 150-156.
[6]錢紀蕓, 張嘎, 張建民. 降雨條件下土坡變形機制的離心模型試驗研究[J]. 巖土力學, 2011, 32(2): 398-416.QIAN Ji-yun, ZHANG Ga, ZHANG Jian-min. Centrifuge model tests for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soil slope during rainfall[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11, 32(2):398-416.
[7]HAMMECKER C, ANTONINO A C D, MAEGHT J L,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f water flow in soil under irrigation in Northern Senegal: Evidence of air entrapment[J].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03,54(3): 491-503.
[8]LATIFI H, PRASAD S N, HELWEG O J. Air entrapment and water infiltration in two-layered soil column[J].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1994,120(5): 871-891.
[9]李援農(nóng), 呂宏興, 林性粹. 土壤人滲過程中空氣壓力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J]. 西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1995, 23(6): 72-75.LI Yuan-nong, Lü Hong-xing, LIN Xing-cui. Regularities of air pressure changes in soil infiltration[J]. Journal of the Northwester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995, 23(6):72-75.
[10]李援農(nóng), 費良軍. 土壤空氣壓力影響下的非飽和入滲格林-安姆特模型[J]. 水利學報, 2005, 36(6): 733-736.LI Yuan-nong, FEI Liang-jun. Green-Ampt model for unsaturated infiltration affected by air pressure entrapped in soil[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5,36(6): 733-736.
[11]李援農(nóng), 林性粹. 均質(zhì)土壤積水入滲的氣阻變化規(guī)律及其影響[J]. 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學報, 1997, 3(3): 51-54.LI Yuan-nong, LIN Xing-cui. Regularity of the soil air-resistance change and its influences under water-accumulated infiltration in the homogenous soil[J].Journal of Soil Erosion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1997, 3(3): 51-54.
[12]WANG Z, FEYEN J, VAN GENUCHTEN M T, et al. Air entrapment effects on infiltration rate and flow instability[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98, 34(2):213-222.
[13]PECK A J. Moisture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air compression during water uptake by bounded porous bodies: 2. Horizontal columns[J]. Soil Sciences, 1964,99(5): 327-334.
[14]WANG Z, FEYEN J, NIELSEN D R, et al. Two-phase flow infiltration equations accounting for air entrapment effects[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97, 33(12):2759-2767.
[15]GREEN W H, AMPT G A. Studies on soil physics: Flow of air and water through soil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1911, 4(1): 1-24.
[16]BOUWER H. Rapid field measurement of air-entry value 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soil as significant parameters in flow system analysis[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66, 2(4): 729-738.
[17]VACHAUD G, GAUDET J P, KURAZ V. Air and water flow during ponded infiltration in a bounded column of soil[J]. Journal of Hydrology, 1974, 22(1-2): 89-108.
[18]TOUMA J, VACHAUD G, PARLANGE J Y. Air and water flow in a sealed, ponded vertical soil column:Experiment and model[J]. Soil Science, 1984, 137(3):181-187.
[19]FREDLUND D G, RAHARDJO H. Soil Mechanics for unsaturated soils[M]. New York: Wiley Interscience,1993.
[20]FREDLUND D G, MORGENSTERN N R, WIDGER N R. The shear strength of unsaturated soil[J].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1978, 15(3): 31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