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浩
黃宗羲“憲政”構想解讀
張鴻浩
黃宗羲是明末清初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哲學家、史學家,其學說與思想對后世影響巨大。黃宗羲的一生幾乎貫穿了整個17世紀,這個時代是中國專制社會后期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明朝末年,以維護皇權為第一要務的專制政體已成為社會進步的障礙,朝中宦官亂政,政局腐敗,關外異族崛起,蠢蠢欲動。同時,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經濟秩序也在悄悄經歷著深刻的變化,古代小農經濟的生產模式正面臨著來自私營工商業(yè)的挑戰(zhàn),資本主義的萌芽開始在專制社會內部孕育,整個專制制度已陷入深深的危機之中。
在這樣一個政治動蕩、國家危亡的歷史關頭,一大批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的士大夫挺身而出,奔走呼號,著書立說,意圖通過自己的學說與行動喚醒世人,匡扶時弊。黃宗羲就是這群人物當中的杰出代表,他通過對歷史與現實的考察,深刻地剖析了中國傳統(tǒng)的皇權政治的種種弊端,鞭辟入里又針針見血。同時,他還設計出了一套改良傳統(tǒng)體制的方案,針對舊制度的各種頑疾,一一予以糾正,為未來國家的發(fā)展勾畫了藍圖。
對中國傳統(tǒng)的皇權專制政體的各種弊端,黃宗羲可謂洞若觀火。至于如何改革這種陳舊腐朽的制度,打破皇帝萬世一系、家國同體同構的政治格局,黃宗羲從三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構想。
在黃宗羲看來,君主專制政體將天下變?yōu)榫鱾€人的私產,以皇帝為首領的統(tǒng)治階級占盡天下之利,享盡人間富貴。而終日辛勤勞作的百姓卻只能勉強度日、備受剝削,正是這種制度造成了天下的貧富不均。所以首當其沖的任務就是改變這種“君為主,天下為客”的格局,變一姓之國為天下人之天下。基于此黃宗羲提出了兩個主張:第一,“忠君”論應受到懷疑。既然應該是天下為主君為客,那么臣子應該以天下為念,以萬民之憂樂為念,不應該以一姓之興亡為念?!肮饰抑龆?,為天下也,非為君也?!保?]4第二,對于“失道”的君主,加以放伐是合理的。君主和人民的利益理應是一致的,這是天下之大公。君主原不過是人民的公仆,他必須以除天下之害、興天下之利為己任。君主的職責是為天下百姓服務,君主如果失道妄為自當放伐廢除。
而對于專制體制下法律的屬性問題,黃宗羲也提出了自己的質疑。黃宗羲認為維護一姓之私利的“一家之法”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任何局部的改良或調整都無法改變“一家之法”作為“惡法”的性質。所以黃宗羲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徹底變革法律的屬性,廢除一姓之私法,設立天下之公法,維護天下人的利益。并且他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主張,這與儒家傳統(tǒng)的“有治人,無治法”的觀點截然不同。黃宗羲認為君主專制政體下的法律是非法之法,整個制度環(huán)境是惡劣的,即使有優(yōu)秀的統(tǒng)治者出現,也無法左右整個大的環(huán)境,只能隨波逐流。就是所謂“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使有“能治之人”也會因制度的牽制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1]7。而要扭轉這種局面,首先要改變環(huán)境。有了健全的體制,就算出現較差的統(tǒng)治者,也不能肆意亂為,所以制度的作用優(yōu)于人。
對于具體的政治體制的設計與運作,黃宗羲提出了包括宰相輔政、學校議政、方鎮(zhèn)御邊在內的多項主張。
黃宗羲認為,皇權政治的實質就是皇帝雇傭一幫文人來治理自己的家產,官僚階級只不過是皇帝的代理人,“官者,分身之君也”[1]8。幾千年專制體制的發(fā)展一直伴隨著皇權與相權此消彼長的斗爭。至朱元璋廢相時,宰相制度徹底終結,皇帝一人既是帝國的元首,又是政府的首腦,乾綱獨斷,大權獨攬。在黃宗羲看來,“臣之與君,名異而實同”[1]5。就是說君與臣只有名分的差別,沒有實質的不同,大家都是為了天下的民眾而工作。“天子批紅,天子不能盡,則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1]9。所以為了重樹相權制衡皇權,實現君臣共治,就要恢復宰相制度,因為宰相的背后是龐大的文官隊伍以及他們所代表的為數更多的文人士大夫。
除了對傳統(tǒng)君臣關系進行改革,黃宗羲還有自己獨創(chuàng)的舉措,那就是學校議政。黃宗羲要求上至中央下到州縣的官員必須定期到學官處,聽其責問,受其評議?!疤熳又俏幢厥牵熳又俏幢胤?,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學?!??!氨厥怪翁煜轮呓猿鲇趯W校”[1]10。這種做法類似于今天的“問責”制度,這種公其非是于學校的觀點是一種“近代代議制的意識,這議論是隱藏在‘學?!@一圣王之法的古裳之下”[2]164。它體現了當時以黃宗羲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對自身歷史使命的認識,象征著這個團體政治權利意識的覺醒。
此外,關于國家結構的具體形態(tài),黃宗羲也有著自己的思考。中國君主專制政體的特點是大一統(tǒng),體現在國家結構上就是中央集權。黃宗羲分析了分封制和郡縣制各自的問題,他認為二者各有利弊,為了限制君權,他主張將二者結合起來,地方設方鎮(zhèn),與中央進行一定程度的分權,[1]22以減少過分的集權專制帶來的弊病。
經濟結構是政治體制的基礎,如果不考慮經濟問題而空談政治改革無異于緣木求魚,所以對于關系到國計民生和百姓生存的經濟問題,黃宗羲也同樣重視。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當時明代的經濟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黃宗羲審時度勢、順應潮流,鼓勵經濟發(fā)展,具體的主張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提倡工商皆本。中國自古是一個農業(yè)國家,國之大計無非耕戰(zhàn)二事,重農抑商的思想在兩千多年的專制社會中一直占據著統(tǒng)治地位。到了明代中后期,社會經濟狀況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早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市民階級力量逐步增強,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已經到了比較高的水平。此時如果還死守重農輕商的原則,是不合時宜的。所以黃宗羲以《禮記》中的“來百工則財用足”為論證的淵源,提出“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2]41的經濟立法思想,以對抗官與民爭利的弊制,促進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富民保民。
其次,黃宗羲提出,去除暴稅之害,重定天下之賦。歷代朝廷對稅收都有增無減,世代沿襲,積累莫返,逼得百姓生存舉步維艱。黃宗羲認為,國家稅賦的征收需要原則上恢復到三代之前的水平,“國用自無不足,又何事于暴稅”[2]27,百姓生存的壓力也可以減輕一些。另外要改變稅收的征繳方式,讓百姓“任土作貢”,而不是把農產品折價為銀錢,這樣就減輕了農民的負擔。還有一點,黃宗羲提出要對所有土地的優(yōu)劣程度進行鑒定,然后按等級不同區(qū)別納稅。
最后是恢復井田制,為民“制產”以養(yǎng)民。對于老百姓最關心的土地問題,黃宗羲主張恢復周朝實行的井田制。黃宗羲認為井田制是君主以自己的土地去養(yǎng)活百姓,而自秦之后,土地變?yōu)樗接?,君主不但不養(yǎng)民,反而向百姓的土地征收賦稅,這種土地制度是利君王而弊天下,所以需要改革。他從利民的角度出發(fā),反對地主對農民的過分盤剝,期望改變土地嚴重兼并的現實。
黃宗羲身處專制社會即將瓦解的衰亡時代,他能夠敏銳地體察到君主專制政體的種種弊端,同時用自己一系列的政治法律思想為這種制度的改革提出建議,已經是難能可貴了。我們應該懷著一種對先人的崇敬之情,虛心學習其經驗,以期對我們國家的政治體制的完善與民族未來的發(fā)展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黃宗羲.黃宗羲全集:第一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2]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