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成
高安元代瓷器窖藏以元青花、龍泉窯瓷為主,《收藏》雜志曾先后作專文介紹,
現(xiàn)對該窖藏出土的釉里紅、卵白釉和鈞窯、磁州窯系陶瓷以及館藏瓷器中的一些精品予以展示,與讀者共享。
元瓷窖藏出土釉里紅
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4件釉里紅瓷器是元代釉里紅瓷器中的杰出代表,標志著我國古代陶瓷制作工藝出現(xiàn)質的飛越,同時造型上也更為豐富多樣,成型上更加力求巧作。其精湛程度在中國古代其他窯口中罕見,有的造型在元青花中也從未出現(xiàn)過。4件釉里紅瓷器中,蘆雁紋匜、螭紋高足轉杯、菊紋高足轉杯的紋飾系出自一人之手,線繪開光花鳥紋應屬另一位畫工創(chuàng)作。
元代釉里紅瓷器藏量寥若晨星,高安博物館藏元代窖藏釉里紅造型多樣,裝飾風格各異,涵蓋釉里紅裝飾諸法,為研究元代釉里紅瓷器提供了不可多的實物資料。
元釉里紅線繪開光花鳥紋罐(圖1)
高25.4厘米,口徑13.2厘米,底徑15.2厘米。
多段抖接成型,無蓋。唇口,短頸,豐肩,鼓腹下漸收至底部,廣底矮圈足,澀胎、見旋紋。底足中間有一綠豆大小的支釘痕。頸部飾弦紋三道,肩部繪變體蓮紋一周及雙線菱形紋一周。腹部主體紋是在4個對稱的菱花開光內飾鶴穿菊紋、孔雀棲牡丹圖案,四開光之間則飾對稱三角靈芝云紋,腹下部和圈足處則各繪雙線弦紋兩道。
元釉里紅蘆雁紋匜(圖2)
高4.9厘米,口徑14.4厘米,底徑9厘米。
此匜為印坯成型。器身呈缽狀,敞式芒口,有一槽形短流,流下貼有一卷云形系,平底略往上凸,澀胎。胎色白中閃黃,釉色白中閃青,釉質瑩潤。匜內胎心刻劃大雁銜蘆葦紋飾,匜內壁刻劃水波紋一周。窯工在著色時以刻劃紋為基準,上面平涂釉里紅,留白處素面無紋飾。
元釉里紅彩斑貼塑螭龍紋高足轉杯(圖3)
高12.6厘米,口徑10.6厘米,足高6厘米,足徑5厘米
杯身印坯成型,將杯身與把柄分為兩段制作。撇口,斜壁,深腹,高足呈喇叭形竹節(jié)狀,中空,圈足露胎。圈足與杯身結合處無釉,澀胎一周,采用濕胎泥接,杯與杯把可自由轉動。
此杯采用釉里紅涂繪、模印花紋、貼捏塑相結合的手法??谘貎壤L紅色帶狀一道,下覆模印回紋一周,杯內壁依次模印有折枝梅和纏枝菊紋,杯心涂灑紅斑數(shù)塊,外壁貼捏塑螭龍一條。
元釉里紅梅菊紋高足轉杯(圖4)
高9.6厘米,口徑8.9厘米,足高4.6厘米,足徑3.9厘米
此杯為印坯成型。直口,弧壁,深腹,高足中空呈喇叭形竹節(jié)狀,足端露胎。圈足與杯底結合處無釉,澀胎一周,采用濕胎泥接,杯與杯把可自由轉動。杯內光素無紋,外壁繪釉里紅減筆折枝菊二枝,以菊瓣點綴其間。外壁上部一側貼飾一捏塑卷云,杯身上的穿孔鈕推測用來穿系彩帶以帶動杯身轉動。這是一件迎接尊貴客人時所用的禮儀酒具。
窖藏出土卵白釉
卵白釉瓷器創(chuàng)燒于元代的景德鎮(zhèn)。卵白釉色白微青,恰似鵝卵色澤,故名。卵白釉為石灰堿釉,即在釉料中摻入適量的草木灰,由于釉的黏度提高,釉質緊密,燒成后釉面失透,光澤柔和。卵白釉器物上常印有“樞府”字樣,是大元帝國中央樞府密院在景德鎮(zhèn)所定燒的瓷器,故又稱“樞府瓷”。亦有在器物印有“太禧”或“福祿”文字的。在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卵白釉瓷器上還發(fā)現(xiàn)印有“真?!弊謽印B寻子云魑镆酝?、盤和高足杯為多見,也有壺、折腰碗、碟等之類的器物,大都為小圈足。高安窖藏卵白釉瓷的紋飾分別有龍紋、蘆雁紋、菊紋等。釉色為乳濁狀,不甚透明。在紋飾上主要以印花裝飾為主,很少有宋代那種飄逸的刻劃紋飾。
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元代燒造卵白釉瓷的地點大致有兩處,它們是景德鎮(zhèn)的湖田窯窯址和市區(qū)中華南路窯址。史料記載,元代樞密院對其在景德鎮(zhèn)定燒的專供瓷把關嚴、檔次要求高。但它又有別于景德鎮(zhèn)的明清官窯。明清官窯所燒產品專供皇帝使用,而元代樞密院除定燒產品外,其余大量瓷器可對民間銷售。以此可知樞密院不代表皇帝,樞密院定燒瓷器是部門需求行為。高安窖藏出土瓷器不僅有卵白釉五爪行龍高足杯,還有三爪四爪行龍高足杯,并伴有大量的印花菊紋、蘆雁紋等。
卵白釉印花梅月紋斗笠碗(圖5)
高5厘米,口徑13.9厘米,底徑3.2厘米。
印坯成型,呈斗笠狀。挖淺圈足,底足施滿釉。內壁上層印回紋一圈,下印梅紋兩枝、彎月一輪。通體施卵白釉,乳足狀,胎質潔白細膩堅致。雖然沒有印樞府、福祿等字樣,但淡淡的乳白色如浩瀚夜空,襯托著一輪彎月照射在梅梢之間,如此風花雪月般的詩情畫意,正是樞府瓷的魅力之一。此碗系采用宋元時期典型的覆燒法。
元卵白釉戧金暗刻龍紋玉壺春瓶(圖6)
高26.2厘米,口徑7厘米,腹徑13.8厘米,足徑7.4厘米。
四接成型,器底施滿釉,頸、腹部均有一道較明顯的接胎痕,胎體薄而輕盈,底足稍凸。瓶身戧金箔,金箔呈龍紋狀,龍盤旋于瓶身至腹下部,近足端處作凸起弦紋一道。由于器物長時間處于窖藏之中,大部分金箔遭腐蝕,脫落嚴重。
該玉壺春瓶通體施卵白釉,白中閃青,釉質失透。以金箔刻行龍紋貼于腹部釉面,顯得富麗堂皇。其采用戧金工藝,突破了元代“樞府瓷”印花的單一工藝手法,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玉壺春瓶僅此一件。
元卵白釉印花五爪龍紋高足杯(圖7)
高13.8厘米,口徑13.8厘米,足徑4厘米,足高7厘米。
采用印坯抖接成型。上部為碗形,高柄足,足中空,足端平切露胎。杯身與足部采用濕胎抖接工藝,有別于明代釉接。器外壁光素無紋,內心模印團花蓮紋一朵,瓣內置雜寶,內壁模印兩條五爪行龍,首尾相望,間飾火焰、朵云紋。該高足杯薄胎,質白細膩,通體施卵白釉,失透,釉色白中閃青,釉質溫潤如玉,做工考究,瓷質精良。胎薄處厚度僅1.5毫米,從逆光觀察,內壁印花圖案清晰可辨。圈足內素胎處有墨書“中和”二字。
“中和”一詞來源于古代八卦術語。 “中和”二字結合高足杯上的“五爪龍”,說明它不只是一件簡單的器物,應屬皇宮或貴族所有。此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對研究元卵白釉瓷以及考證窖藏主人有著較大價值。
元卵白釉印花云雁紋斂口碗(圖8)
口徑20厘米,高10厘米,足徑6.6厘米。
印坯成型。圈足澀胎,足墻較厚,足端平切,圈足內乳狀突起,胎露火石紅。內口沿下凹弦紋一道,內壁模印兩羽大雁,兩雁間以6朵如意云相飾,雁旁各印有“?!薄暗摗弊謽印M饪谘叵聞澦y一圈,腹部劃蓮瓣紋一周。該碗由于燒成溫度偏低,釉面欠瑩潤,瓷胎致密度不夠,胎底也顯露出磚紅色。
元卵白釉斂口碗(圖9)
口徑18.8厘米,高9.1厘米,足徑6厘米。
拉坯成型。足墻較厚,足端平切,圈足內澀胎,火石紅濃郁。外口沿劃水波紋,腹部光素。該碗通體施卵白釉,釉呈乳濁狀泛青,有縮釉點,釉面布褐色斑點,圈足處有窯渣。此碗素面無紋飾,以釉面為裝飾效果,做工欠精細。盡管其貌不揚,但底足墨書“中和”兩字,說明它在下窖藏之前與墨書“中和”高足杯同屬一人所為,被主人所珍視。值得一提的是,其釉面失透泛青,這是否與配釉有關,也值得研究。
元卵白釉印花團菊紋深腹碟(圖10)
口徑13.5厘米,高4.2厘米,足徑4.5厘米。
印坯成型。足墻較厚,足端平切。碟內壁印菊瓣紋一周,內底印團菊紋,其中一菊瓣內印有“?!弊帧F魍獗诠馑?。該碟造型雅致,內壁所印菊瓣紋,簇擁著碟心團菊,構思巧妙,整碟像一朵盛開著的碩大菊花。胎質潔白,細膩堅致。通體施卵白釉,釉質失透,溫潤如玉。做工精細。菊瓣內所印的“?!弊郑f明此碟是卵白釉瓷中的精品。
元卵白釉印花團菊紋深腹碟(圖11)
口徑13.4厘米,高4.4厘米,足徑4.4厘米。
印坯成型。平底,澀胎,小圈足,足端平切,足底露胎。碟內壁印菊瓣紋一周,內底心印團菊紋,其中在對稱的兩菊瓣上印“真”“?!倍帧F魍夤馑責o紋飾。造型雅致,紋飾構思巧妙,胎質潔白細膩堅致。通體施卵白釉,釉質失透,溫潤。從目前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樞府瓷實物看,用“真?!倍挚畹膶崒俸币姡诟甙苍巡刂袃H此一件?!罢娓!蹦嗣耖g口語中的吉語。
元卵白釉印花纏枝花卉折腰碗(圖12)
高5.2厘米,口徑11.7厘米,足徑4.6厘米。
印坯成型。碗底平整,小圈足,澀胎,足墻較厚。胎白堅致。碗內滿印纏枝花卉,外壁近口沿處飾凸、凹弦紋各一道。
該折腰碗為一對,2002年出土于高安藍坊鎮(zhèn)藍家水庫一夫妻合葬墓,全器施卵白釉,釉汁乳濁溫潤,胎質潔白堅致,燒成溫度高,口沿掛泛青釉一圈。此器造型別致,制作精巧,與窖藏折腰碗相比造型一致,但燒成溫度高,器物觀賞效果好,系景德鎮(zhèn)湖田窯卵白瓷中的精品。尤值得注意的是該對碗出現(xiàn)在元代普通的夫妻合葬墓中(墓葬中還出土一件卵白釉墩式大碗,與窖藏出土蘆雁紋大碗造型有別),這進一步表明,元代樞府瓷不完全受中央集權掌控。
元卵白釉葫蘆形執(zhí)壺(圖13)
高11.1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5厘米。
采用拉坯捏塑成型。壺呈葫蘆形,流口外揚略高于器口,如意形把,澀底,餅足,葫蘆頸部、把柄及壺流均見有接痕。整壺素面,以乳濁釉裝飾器身。該壺為景德鎮(zhèn)元代執(zhí)壺的典型造型,但不見有卵白釉壺常有的點褐彩裝飾。此壺胎白堅致,通體施卵白釉,白中閃青,失透,胎釉結合處見火石紅斑。
出土鈞窯和磁州窯系陶瓷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禹縣古稱鈞臺,明代稱鈞州。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創(chuàng)燒于唐代,經歷宋金至元代。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鈞窯產品采用素燒和復燒兩道工序,在復燒時先用氧化焰,當釉熔融時改用還原焰的氣氛,由于銅的還原作用,鈞窯釉色大體上分藍、紅兩類,古人曾有詩贊曰:“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煙光凌空星滿天,夕陽紫翠忽成嵐。”具體的可呈現(xiàn)月白、天青、天藍、蔥翠青、玫瑰紫、海棠紅、胭脂紅、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紅等顏色效果。
磁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臺鎮(zhèn)與彭城鎮(zhèn)一帶。磁縣宋代屬磁州,故名。北宋中期,其燒造瓷器的技術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乃至明清仍繼續(xù)燒瓷,中心窯場以邯鄲的觀臺鎮(zhèn)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磁州窯體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鶴壁集窯、修武當陽峪窯、禹縣扒村窯、登封曲河窯。
元鈞窯天藍釉斂口碗(圖14)
高9.3厘米,口徑19.8厘米,底徑7.2厘米。
拉坯成型。全器光素無紋飾,以天藍釉裝飾器身。釉質乳濁,肥厚滋潤,釉不及底。釉面密布小氣孔和牛毛線細紋,口沿薄釉處現(xiàn)淺褐色一圈。胎呈土黃色,胎骨粗松,斷面呈褐灰色。
高安窯藏共出土天藍釉斂口碗3件,從底足胎體觀察分析,此件胎土含鐵量高,由于燒成溫度偏低,致使露胎處出現(xiàn)土黃色,具有鮮明的元鈞特征。其他兩件釉色造型與其一致,但由于燒成溫度偏高,胎底接近鐵褐色。
元磁州窯孔雀藍釉梅瓶(圖15)
高36.4厘米,口徑7.2厘米,腹徑21.5厘米,底徑13.6厘米。
拉坯成型。脛部略外撇,圈足內有臍狀突起,底無釉。胎質疏松呈磚紅色。通體無任何紋飾,以孔雀藍釉裝飾器身。釉色欠均勻,口沿藍釉泛紫紅,藍色釉面有蛤蜊光折射,釉色翠亮,剝釉處露白色化妝土。此器之工藝應屬生坯掛釉,燒成溫度極低??兹杆{釉燒造技術不成熟,器形也欠規(guī)整。高安窯藏出土的329件瓷器中,僅此一件孔雀藍釉器物。
孔雀藍釉是一種以銅為著色劑,以硝酸鉀為助熔劑的藍綠色低溫釉,常以生坯掛釉,或于白釉器二次掛釉燒制。生坯掛釉者,釉層極易開片剝落,釉色也因發(fā)色偏綠,故有“孔雀綠”之稱。磁州窯的孔雀綠釉最早燒成于金代,元代已廣泛使用。 (未完待續(xù)) 責編 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