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 要】本文在于提醒人們臨床用藥時要考慮到含乙醇類飲料與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酒能與很多藥物發(fā)生相互作用.影響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從而影響療效,甚至發(fā)生毒副反應而引起藥源性疾病。因此,酒類飲用不當或與某些藥物并用可干擾藥效和增加毒性,甚至危及人的生命。
【關鍵詞】酒;藥物療效;相互作用
近年來,大量的臨床研究資料表明:酒(其主要成分是酒精,亦叫乙醇)是一種酶誘導劑,能加速或延遲某些藥物的吸收和代謝,對肝藥酶有雙相作用,大劑量對藥酶有抑制作用(亦即酶抑作用),可使藥酶活性降低。少量乙醇對藥酶起誘導作用(酶促作用),使藥酶活性增強。乙醇具有抑制中樞、擴張血管等作用,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時會涉及藥代動力學與藥效學兩大問題。酒在血液中濃度增加.造成大腦功能紊亂。對心、肝、腎臟的損害也增加,甚至造成自我麻醉而引起呼吸抑制。酒能與很多藥物發(fā)生相互作用.影響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從而影響療效,甚至發(fā)生毒副反應而引起藥源性疾病。因此,酒類飲用不當或與某些藥物并用可干擾藥效和增加毒性,甚至危及人的生命。本文在于提醒人們臨床用藥時要考慮到含乙醇類飲料與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今將酒(乙醇)對藥物療效的影響舉例如下。
1.酒與解熱鎮(zhèn)痛消炎藥
此類藥常見的有阿斯匹林、安乃近、保太松、撲熱息痛、氨基比林、吲哚美辛、消炎痛、別嘌醇等,由于疾病需服用此類藥的人再飲酒或同服,酒有酶促作用,能加快上述藥物的代謝,使半衰期縮短,療效下降,然而肝臟由于過度代謝.造成肝損害,其代謝物對腎臟排泄負擔加重,也會造成腎損害。阿斯匹林對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引起表皮細胞脫落,損傷毛細血管導致出血,而酒能使胃液分泌增加,加重阿斯匹林對胃粘膜的損害,特別有潰瘍病患者尤為突出.可導致大出血。對乙酰氨基酚也稱撲熱息痛,是以解熱為主的藥物,有抗感冒藥中大都含有此藥.它既能單獨使用,也可配伍使用,因此在服用含有解熱鎮(zhèn)痛藥的抗感冒藥時禁止飲酒,即使是低濃度啤酒也會引起嚴重肝、腎損害.甚至危及生命。
2.酒與中樞神經(jīng)鎮(zhèn)靜藥
此類藥物繁多,主要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或具有鎮(zhèn)痛鎮(zhèn)靜催眠及抗組胺藥等.此類藥的作用機理是抑制中樞神經(jīng)的興奮性,降低其興奮閥,使疾病不易發(fā)作。中樞神經(jīng)細胞對乙醇很敏感,表現(xiàn)為5-羥色胺效應加強而產(chǎn)生中樞神經(jīng)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乙醇可增加前額葉皮層血流及激活內源性阿片肽系統(tǒng),使人主觀感覺體力和思維有所改善,而片面認為并無限制地大量飲酒對身體都有好處,從而忽視了酒與藥物的相互作用。酒能促進中樞神經(jīng)鎮(zhèn)靜藥的吸收,且能抑制肝臟藥酶,使此類藥物代謝減緩或抑制,使血液中游離的藥物濃度增加,透過血腦屏障的藥量也增加,其作用也增強,故酒與中樞神經(jīng)鎮(zhèn)靜藥有協(xié)同作用。酒也能破壞酪氨酸羥化酶活性,使紋狀體中多巴胺-乙酰膽鹼的平衡失調,若無節(jié)制飲酒,會進一步增加酒的毒性和藥物相互作用的強度。若服用較強作用的鎮(zhèn)靜藥再飲酒,會引起中樞抑制,首先是步態(tài)不穩(wěn),言無倫次,繼而出現(xiàn)呼吸中樞抑制而產(chǎn)生致命危險。酒具有二重性,若長期適量飲酒,又會對肝臟微粒體酶有刺激作用,從而加速中樞神經(jīng)鎮(zhèn)靜藥的代謝,導致半衰期縮短,作用減弱。
3.酒與抗生素
酒能促進抗生素的吸收,特別是含有大兀鍵共軛效應的活性功能基的抗生素,其作用更強,如頭孢羥唑、酮康唑及異煙肼等。其作用機理是酒抑制肝臟藥酶的活性,使抗生素有效血濃度增加,同時也增加了對肝、腎、心、腦的毒性,甚至嚴重損害。故在服用抗生素時,盡量避免飲酒,以免發(fā)生意外,特別是有特異性體質的人,發(fā)生機率更大。有服用抗生素后再飲酒或飲酒后再服用抗生素,最常見出現(xiàn)頭痛、潮紅、發(fā)熱、發(fā)汗、心悸心慌、血壓下降、心動過速、惡心嘔吐等雙硫侖反應。再者許多抗生素能抑制乙醛脫氫酶,使體內乙醇的代謝物乙醛含量增加而產(chǎn)生一系列乙醛的毒副反應。
4.酒與心血管藥物
有冠心病的人,不易飲酒。這是由于乙醇能使心率加快。使心率紊亂或心律不齊的病人癥狀加重。酒能促進心血管藥物的吸收,同時又抑制肝臟的代謝酶,使其代謝減緩或下降。從而增加血藥濃度。使其作用增加,甚至有中毒的危險。如酒能促進乙胺碘呋酮的吸收,作用增強,酒能促進地高辛的吸收和抑制肝臟對其的代謝。使地高辛血濃度增高。易致地高辛中毒。酒也能與擴張血管藥生產(chǎn)協(xié)同作用。使外周血管擴張,臉及全身通紅,從而引起血液盜流導致胃腸不適。惡心嘔吐,低血壓,昏厥等。抗高血壓藥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種常用藥。有服用鈣拮抗劑抗高血壓的人再飲酒,會增加乙醇對機體的損害,甚至出現(xiàn)危險,這是鈣拮抗劑能抑制乙醇的肝臟代謝,使酒在血液中濃度增加。酒對機體的毒副作用加重所致。服用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的人再飲酒,由于相互作用而極大地引起外周血管擴張。內部臟器血流量減少。導致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心律不齊,甚至誘發(fā)心肌梗塞,腦出血等癥狀酒文化的形成是祖先造福人類的遺產(chǎn),只要合理適量飲酒,對人類的身心健康均有好處.一旦過量對身心健康的損害就不可避免,特別是酒與藥物同服或服藥期間飲酒,其危害性就更大。因此,禁止酒藥同服,避免服藥期間飲酒.以免發(fā)生意外.影響自身的健康或使病情加重。
5.酒與消化類藥物
胃腸解痙藥如阿托品,654-2、顛茄等及其復方制劑,若有服用此類藥物的人再飲酒,會使人的精力不集中,注意力下降。特別是駕駛員和機械操作者會導致嚴重后果,這是因為酒與解痙藥物有相互作用的一種不良反應,應引起注意。H受體阻滯劑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是常用的一種治療消化性潰瘍藥,尤其是其睡前服用療效更佳的使用方法受廣大患者歡迎。若飲酒后服用或服藥后飲酒,會使飲酒者更容易酒醉或使酒醉加深,特別是飲用高濃度的酒,加重酒醉會造成呼吸中樞抑制。這是因為H 受體阻滯劑會促進胃腸道對酒的吸收所致??顾峒拔刚衬けWo藥大部分含有鎂、鈣、鋁、鉍等元素,它能中和胃酸又能產(chǎn)生一種保護膜來保護胃腸粘膜,有服用此藥的人再飲酒,會降低藥物療效,加重病癥。這是因為二、三價金屬離子外層還有空軌道,易與乙醇產(chǎn)生絡合物,如一個鈣離子可與6個分子乙醇絡合,從而減緩乙醇的吸收,使治療藥物濃度下降,治療效果降低,反之此類藥物有輕度解酒或增加酒量之作用。消化酶與食用菌制劑能幫助消化道消化功能,使體內常居菌落平衡,乙醇能使消化酶失活。食用菌活性下降或滅活,因此有服此藥的人應避免飲酒。
總之,飲酒對藥物療效的影響是一個復雜的課題,有必要引起廣大醫(yī)務工作者的深入研究的探討,以便更好的指導臨床治療。
【參考文獻】
[1]唐彩娥.中小醫(yī)院不合理用藥分析及對策.中國藥物與I臨床,2004,4(8):643-644.
[2]張安年著.臨床常見非合理用藥(第二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240-266.
[3]陳世銘著.藥物不良相互作用的臨床意義與處理.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674-704.
[4]劉錫鈞著.實用藥物指南.人民軍醫(yī)出版社.北京,2001.
[5]游秀芹著.藥物不良反應及其相互作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90-99.
[6]周維書著.藥物相互作用.科學出版社.北京,1990:288-296
[7]楊藻宸著.藥理學和藥物治療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2l82-2l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