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于2013年11月9日在北京召開,12日閉幕。全會聽取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大會結束后發(fā)布的公報,告訴中國民眾和全世界,中國將啟動一場規(guī)??涨暗目傮w性改革?,F在的問題是,如何推動這場總體性改革?需要改革操盤者具有足夠政治智慧,需要營造體制內外、精英與大眾的團結。
所有人都清楚,與80年代和90年代初前兩輪改革相比,本輪改革難度更大。這首先是因為,高層再三表示,這場改革將是總體性的,涉及面廣,尤其是涉及前兩輪改革未能涉及、而在過去幾年構成中國經濟社會健康發(fā)展之障礙的硬骨頭。還有一個更重大的問題增添了改革的難度,那就是,過去十幾年來,利益格局相對固化,每種特權、每種行政審批權、每項管制權都有巨大利益,而改革可能涉及的人員、群體也形成盤根錯節(jié)的利益網絡。改革意味著利益的大規(guī)模再分配,可能引發(fā)既得利益者的巨大反彈。
因此,即將展開的本輪總體性改革欲有所成就,就需要改革的設計者、操盤者具有足夠政治智慧。改革者不僅需要改革之勇,更需要政治之智,如此才能成就為民之仁??鬃铀f智、仁、勇三達德,在總體性改革過程中缺一不可,而智最為重要。
過去兩輪改革,可以給人們不少啟示。剛剛去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特別關心中國改革進程的科斯教授總結中國改革的成功經驗是“邊緣革命”,也即,民眾自發(fā)創(chuàng)新,地方政府默許,取得顯著成功,中央政府水到渠成,予以承認。
所以,此輪改革藍圖雖然是總體性的,但改革的推進仍應當是相機選擇那些比較成熟的領域推動。所謂成熟,標準其實就是一個,地方試驗已經證明,民眾創(chuàng)新的制度是可行的。那就承認它,以政策、法律的方式在全國推廣。如此推進改革,可控制改革的風險。已通過地方試驗,故改革方案不只是好的,而且在實踐中是可行的。相反,智囊機構提出的諸多方案看起來很美,卻未必易于實施。更為重要的是,地方試驗已經構筑了改革的社會支持力量。
改革需要最廣泛的支持。因此,本輪總體性改革欲有所推進,必須營造體制內外、精英與大眾之間的團結。
80年代、90年代初兩輪改革之所以相對順利地展開,就是因為體制內外精英尚有溝通渠道,而精英與大眾之間還有共同話語和利益。最糟糕的變化就是體制內外溝通的渠道逐漸不暢,雙方處于相對隔閡的狀態(tài)。而互不信任,就無法形成任何共識。另一方面,官、商、學精英與普通大眾之間的利益和地位分化日趨擴大,乃至于極化,這包括貧富差距持續(xù)擴大,階層固化,以及雙方心理上相互封閉。
改革的推進仍應當是相機選擇那些比較成熟的領域推動。所謂成熟,標準其實就是一個,地方試驗已經證明,民眾創(chuàng)新的制度是可行的。那就承認它,以政策、法律的方式在全國推廣
從根本上說,改革的目的就是消解群體、階層間隔閡?!皣┟癜病背1蝗藗儺斪鲊业睦硐霠顟B(tài),這里的“泰”出自《周易》泰卦,它描述了國家的最佳狀態(tài):“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改革就是要追求這樣的目標,體制內外沒有隔閡,相互信賴,密切互動。
而化解體制內外、精英大眾之間隔閡,也構成改革推進的條件。沒有體制內外的溝通、對話、共謀國政,沒有精英與大眾之間的團結,就不可能形成各項改革的理性共識。體制內、精英封閉起來進行改革,改革必然走樣,改革很可能引發(fā)混亂。過去十年來的有些所謂改革,就是因為封閉,而走向背離市場化、法治化之路,激化社會矛盾。
在這方面,官方、民間都需要承擔更大責任。今日欲推動總體性改革,首先需要黨政體系自上而下建立全新的政治風氣,領導人、各級黨政官員應以更為開放的胸襟,與社會各群體、各階層溝通,在互動過程中探尋改革的可行方案。應該說,目前體制內外存在溝通的條件和渠道。重要的是開放的心態(tài),這樣,才能讓各階層切實地感受到改革的誠意。另一方面,改革方案的落實,必須時刻注意增進大眾的權利和利益,起碼要給民眾以希望。如此改革才能獲得民眾支持。
即將展開的這一輪改革是令人期待的,但改革進程如何,取決于改革者的改革政治智慧,取決于體制內外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