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家梁
想起了退休前在報社遇到的一樁事。
那一年不冷不熱的日子,幾個領導下基層“調研”。到了“飯點”,卻還沒有到目的地,領導們便下了專車,各自拿出富有特色的“拌面”和司機、秘書在引擎蓋上“呼嚕呼?!钡叵硎芷饋?。隨行的記者一見,趕忙“立此存照”。第二天,《首長下農場途中吃拌面》的“新聞”,很體面地在顯著位置出現了,還配發(fā)了一篇評論。按理說,這個記者是應該受到獎賞的,可是事與愿違,上面?zhèn)飨略拋怼霸u論里說‘如果我們的領導都能像這樣樸素,就能節(jié)約多少多少,可以如何如何,這到底是什么用意?”毫無疑問,馬屁拍到了馬蹄上。
領導的老大不舒服,原因多種多樣。可能是沒有積極參加“吃拌面”的,不以為然;可能是“吃拌面”的有些過敏,以為是另一種形式的“反諷”;也可能是更深層次的問題。萬事就怕過度地尋求政治“靈感”,紅唇白牙只討好權力。
很長時間以來,對于有些人物來說,平民飯食常常有解膩、換口味的奇效。鮑魚、海參吃得累,做夢都想喝疙瘩湯;乾隆皇帝戀著“金鑲白玉板、紅嘴綠鸚鵡”,就是這個道理。
故而,一見人家“吃拌面”、“吃盒飯”,便忙不迭地吹捧其“親民和善”,夸大其“吃拌面”巨大的表率作用,實在是要不得的。即使經?!俺园杳妗?,又如何?這樣的領導也未必就是好官。評定一個官員的優(yōu)劣,應該是全方位的,深入而細致的。
美食家酷愛飲食文化,注重舌頭的享受,那是個人的自由,旁人無權過問。問題是“相當數量”的官員老是出沒于大型飯店,這似乎與公正執(zhí)法、政治文明是渾身不搭界的!人們完全有理由想象:觥籌交錯之時,在被酒精刺激得只會創(chuàng)作葷段子的嘴巴里,很難吐出“三個代表”的思想來,即使偶爾“失口”,也不失為絕妙的嘲諷。
如魯迅所說,“吃”文化在中國確實具有“國教”的地位。在我們這個社會里,因為對“吃”的高度重視和極端敏感,官員“吃香”不“吃香”最直接最明確的標志便是能不能以“公款”大吃大喝,或有沒有經常被請去大吃大喝。因為“請吃”具有貨幣價值或交換價值,大吃大喝便成了官僚腐敗的主要“滑入口”。
眼看形勢“吃緊”,所以諸公“謹”吃。有些“吃拌面”、“吃盒飯”的,就是這種心態(tài)。
我對“試行”多年的《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準》始終有些小小的不快。這也是“嚴進寬不出”的怪現象。使國家公務員競爭者被淘汰出局的疾病有嚴重血液病、結核病、嚴重慢性腸胃病、慢性腎炎、糖尿病等二十二種疾病。這個“通用標準”對現職的公務員為啥就沒有絲毫的約束力與啟發(fā)?如果適用于所有的大小官員,每年的“體檢”,既是福利,也是愛護、監(jiān)督與警告,如若這般那般,就有被淘汰的可能,這就會讓人們有所忌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