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本刊記者 任玉梅
(責任編輯/蔣葉?。?/p>
5月12日上午10點,貴州省圖書館二樓學術(shù)報告廳內(nèi)人頭攢動,一場題為“反思我們的文學傳統(tǒng)”的講座正在進行。
講臺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陸建德洋洋灑灑地脫稿而談。從沿襲千年的私塾教育到1905年清朝廢除科舉制度,從古代文人的自戀與黨爭到近代文學“兩條路線”的誤區(qū)……陸建德娓娓道來,引導聽眾一同探討和反思中國千年來的文學傳統(tǒng)。
臺下,300余名聽眾座無虛席。他們中有慕名趕來的青年學生,有80多歲仍孜孜不倦的耄耋老人,不少人一邊聚精會神地聽講,一邊埋頭做筆記。
這是貴州知行講壇第33期講座現(xiàn)場的盛況。
“在西南一隅的貴州,民間熱心興學之風如此,使人倍覺古人所說‘學在民間’的時代已經(jīng)來臨?!迸_灣學者吳銘能如是感嘆。
貴州知行講壇,由蕭然、吳鐵等民間人士發(fā)起創(chuàng)辦,每月舉辦一次,邀請兩岸三地學者來黔,開展一系列人文講座,受邀者中不乏像資中筠、袁偉時、蕭功秦、葛劍雄、丁學良這樣的學術(shù)名家。
“講壇是一個常設(shè)的思想、學術(shù)、文化、知識的傳播和交流空間,強調(diào)在保持文化主體性基礎(chǔ)上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力圖推廣創(chuàng)新的思想、前沿的學術(shù)、多元的文化和廣博的知識?!眳氰F介紹說。
3年來,講壇已舉辦33期,聽眾累計六七千人次,而且還有持續(xù)增加的趨勢。對此,吳鐵的解讀是,在物質(zhì)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人們固然有求倉廩足的本能,同時亦亟需人文文化之安養(yǎng)”。
開辦3年來,貴州知行講壇已舉辦33期,聽眾達六七千人次,成為貴州頗具影響力的文化活動品牌。(萬婷供圖)
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張新民則說:“知行講壇是由民間自發(fā)創(chuàng)辦的,它的聽眾也是自發(fā)的。這種自動自發(fā)形成、扎根民間的東西往往最有生命力。它雖然每月只有一次,但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傳遞,必將如涓滴之水匯成大海,不斷擴大文化影響力,最終推動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恢復。這,才是文化的王道?!?/p>
創(chuàng)辦知行講壇,是一件快樂的事?!耙辉乱黄?,花不了多少精力,但每月都能和一個學者近距離對話,讓人如沐春風?!笔捜徽f。
對講壇的未來,蕭然有著更多謀劃:“目前進行的是貴州知行講壇之‘知者系列’,主要邀請文、史、哲領(lǐng)域有創(chuàng)建、有著述的學者及公共文化知識分子。今年下半年還將增加‘行者系列’,將放在一個更公共、市民更容易進入的場所舉行,比如商業(yè)廣場、購物中心、公園等,這樣更貼近市民,親和力也更強。另外,講壇還將組織一個兩岸三地青年博士學術(shù)營,推動兩岸三地青年博士之間的交流,并通過行走加深他們對貴州的了解?!?/p>
和“知者系列”不同,“行者系列”沒有太多學術(shù)內(nèi)容,將邀請在藝術(shù)、生活等更廣領(lǐng)域有觀點、有行動、有創(chuàng)新的新銳人物及代表人物,包括征服世界屋脊的登山家、野生動物拍攝專家、民謠歌手、電影導演、城市手工藝傳承者等各行各業(yè)、不同領(lǐng)域的人。
“當然也有一定的標準:他們做的事,有其毅力和價值觀在里面,我們想讓大家看到:文化有N種選擇。”蕭然說,“文化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只要愿意,每個人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文化?!?/p>
知行講壇,只是蕭然和吳鐵等人“尋找城市公共文化載體的一次嘗試”。目前,他們正將這種嘗試擴展到更新的領(lǐng)域——博物館。下一步,他們將在貴州建一個博物館群落,由6個博物館組成。其中,投資1000萬元建設(shè)的第一個博物館——貴州城文工業(yè)遺址博物館將在明年5月正式建成。
從知行講壇到博物館,這群人一直尋找著自己在城市公共文化中的坐標?!斑@種尋找和探索,也許并不能帶來多大的文化推動,但至少可以給這片文化土壤提供更多的方向和可能性,提供更多的文化選擇和文化呈現(xiàn)。這是我們愿意去努力的,我們也會一直把它做下去?!笔捜徽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