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文化地理學視野下的都市文化景觀建構

2013-08-30 08:04潘純琳肖慶華
中華文化論壇 2013年1期

潘純琳 肖慶華

【摘要】本文采用了新文化地理學的研究視角,以成都市已經建成的“錦里”和“文殊坊”歷史文化街區(qū)為例,把文化景觀當做一個社會、文化、歷史的多維存在來進行研究。分析了二者成功與失敗之處,涉及大量文化、歷史、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問題,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新文化地理學;都市文化景觀;錦里;文殊坊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139(2013)01—0132-6

目前,錦里和文殊坊作為業(yè)已建成的重要歷史文化街區(qū),已經成為了成都重要的文化景觀和文化名片,優(yōu)雅地代言這個城市的文化形象。二者均是成都市政府統一規(guī)劃的重點文化建設項目,各具特色、各有優(yōu)勢,本該不相上下、評分秋色,但事實上,“錦里”一直保持著一枝獨秀的繁榮,“文殊坊”卻在剛開市的一時風光之后長期陷入門庭冷落的境況。

這一現象很快引起了各界關注。2006年10月30日,《四川日報》記者黃玲在04版經濟新聞中發(fā)表了題為《國慶人山人海節(jié)后冷冷清清文殊坊緣何不如錦里》的報道,針對文殊坊作為“錦里第二”的趨同性,提出了諸如依托文殊院的素食,打造“素食一條街”以及“現場演奏天竺樂器”等操作性建議;其他重要論文有諸如周楊和樂雪《成都城市RBD錦里與文殊坊的比較分析》(2008)所作的經濟分析、周向頻,唐靜云《歷史街區(qū)的商業(yè)開發(fā)模式及其規(guī)劃方法研究——以成都錦里、文殊坊、寬窄巷子為例》(2009)的規(guī)劃學分析、崔佳春《基于后發(fā)優(yōu)勢的成都大慈寺歷史街區(qū)保護與開發(fā)建議》(2011)的后發(fā)優(yōu)勢理論與文化結構功能理論分析等。這些研究從各個角度分析了三者得失成敗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對正在進行和即將進行的其他歷史文化街區(qū)建設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下面,本文將從新文化地理學的視角出發(fā)來分析二者在被作為都市文化景觀而建構的過程中所呈現的差異,以此探索作為都市文化景觀的歷史文化街區(qū)建設的優(yōu)勢路徑。

“歷史文化街區(qū)”概念的形成:從“文化景觀”到“文化景觀遺產”

(一)“文化景觀”概念的歷史

20世紀20年代,西方文化地理學形成,其標志是美國文化地理學家索爾(Carl,O.Sauer)《景觀的形態(tài)》(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1925)一書的發(fā)表。索爾首次將拉采爾等人的“文化景觀”的概念引進美國,并致力于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區(qū)域人文地理特征。他從綜合角度對文化景觀加以發(fā)生學的研究,對景觀的結構做了詳盡剖析。他對文化景觀進行了如下定義:

文化景觀是由一個文化團體在自然景觀基礎上形成的。文化是代理人,自然區(qū)域是媒介,文化景觀是結果[1]。

自此之后,文化景觀成為以美國索爾為代表的伯克利學派文化地理學的中心論題。1962年,該派地理學家瓦格納(Wager)和米克塞爾(Mikesell)進一步指出:

文化景觀是一個特定人類團體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的綜合化和特征性產物,體現了特定的文化偏好和潛力以及一個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它是歷代自然演化和人類活動的結果。[2]

(二)“文化景觀遺產”概念的出現

1987年10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8屆全體會議,在華盛頓通過了《保護歷史城鎮(zhèn)與城區(qū)憲章》(即《華盛頓憲章》),該憲章指出,“涉及歷史城區(qū),不論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鎮(zhèn)以及歷史中心或居住區(qū),也包括其自然的和人造的環(huán)境。除了它們的歷史文獻作用之外,這些地區(qū)體現著傳統的城市文化的價值”。

1992年12月美國圣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委員會(WHC)第16屆會議上,文化景觀被提出并被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之中,成為繼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之后的第4種遺產類型。[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社會和聚落隨著時間在自然環(huán)境提供的自然限制和機會以及延續(xù)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力量(外在的或內在的)影響下的有形證據。它們必須具有杰出的普遍價值并成為某一地理區(qū)域、文化特征的代表。[4]美國的國家公園管理署則將文化景觀定義為聯系著一個歷史事件、活動、人物或展示其他的文化或美學價值的一個地理區(qū)域。[5]文化景觀遺產概念的提出使得遺產保護從對單一對象的保護擴展為對“場所”的保護,從靜態(tài)保護轉變?yōu)榛顟B(tài)保護,從器物層面的保護擴展到人地關系的保護,這種轉變充分彰顯了文化景觀遺產的時空特性。自此之后,文化景觀遺產的觀念被納入到各國的歷史和文物保護法中。

隨著文化景觀遺產進入世界遺產范疇,對其進行有效管理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事實上,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各國將文化遺存的區(qū)域保護與國家和地方的文化和生態(tài)建設、社會發(fā)展等結合起來,帶有預見性地劃定相關文化遺產保護區(qū),為城市規(guī)劃、政府管理、土地利用等密切相關的部門預先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以及新的保護和管理思路,為區(qū)域整體協調發(fā)展戰(zhàn)略提供有力支撐。

我國正式提出歷史街區(qū)的保護是在1986年,國務院在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對文物古跡比較集中,或能完整地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qū)、建筑群、小鎮(zhèn)村落等也應予以保護,可根據它們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公布為當地各級歷史文化保護區(qū)?!边@是保護歷史遺產的重要舉措,從此形成了保護文物古跡、保護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分層次的保護體系。2002年,我國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把歷史文化街區(qū)、村鎮(zhèn)等文化景觀列入文物保護范圍,要求建立起一個從單體文物、歷史文化街區(qū)到歷史性城市的全方位文物保護架構,使得有形的文化遺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獨特的文化景觀,如京杭大運河、長城、茶馬古道、絲綢之路等就是如此。

由此可見,“歷史文化街區(qū)”的概念,出現在歷史保護從文物建筑逐步走向歷史文化環(huán)境整體保護的過程中,是一種文化地理學意義上的文化景觀類型,因而同時具有建筑、文化、社會、歷史多個維度的價值。

成都歷史文化街區(qū)的現狀:從“歷史文化保護區(qū)”到“游憩商業(yè)區(qū)”

(一)成都“歷史文化保護片區(qū)”的規(guī)劃

歷史街區(qū)是城市演進歷程的見證和傳統文化的載體,而城市的快速發(fā)展必然會引起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與融合。在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進行歷史文化街區(qū)改造已經成為現代化進程中極其重要的問題。

成都是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名城之一。對于這樣一個歷史悠久、文物眾多的城市,歷史文化街區(qū)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1984年成都市制定了《成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劃定了文殊院、大慈寺和寬窄巷子三大歷史文化保護片區(qū)。1986年又對該規(guī)劃進行了修訂補充。1987年成都市城市科學研究會牽頭召開了“成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發(fā)展研討會”,并向市政府提交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保護發(fā)展建議》。此后成都市有關部門在此基礎上對歷史文化名城進行了系統的保護,即從個別保護到群體保護,從靜止保護到動態(tài)保護。[6]

(二)成都RBD現狀

與此同時,成都還必須思考如何在延續(xù)舊有文化血脈、保持固有文化特色的基礎上發(fā)展經濟的問題。在無數的探索與調研之后,與北京、上海等諸多歷史文化名城一樣,成都最終選擇了游憩商業(yè)區(qū)(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簡稱RBD)規(guī)劃模式,決定將RBD作為城市文物保護和城市經濟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于創(chuàng)造城市文化和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機制。

RBD這一概念最早由查爾斯.A.斯坦菲爾德(Charles A.Stansfield,和約翰.E.里克特(John E.Rickert)在1970年研究旅游區(qū)的購物問題時首次提出:RBD是中心商務區(qū)(center business district,簡稱CBD)和居住功能區(qū)(LBD)相融合的產物,是為滿足季節(jié)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在城市內某一區(qū)域集中布置飯店、娛樂業(yè)、新奇物和禮品商店的街區(qū)。[7]1982年,斯蒂芬·史密斯(Stephen Smith)在其《游憩地理學》(Recreation Geography)一書中把新文化地理學的文化景觀理念內置到RBD概念中。[8]

1995年,保繼剛在研究深圳華僑城發(fā)展模式時,首次引入了RBD理念。在此之后,許多國內外學者進一步研究發(fā)展并實踐了RBD規(guī)劃理念,將城市RBD的類型擴展為四類:(1)大型的購物中心型(shopping mall);(2)特色購物步行街型;(3)舊城歷史文化改造區(qū)型;(4)新城文化旅游區(qū)型。如北京新東安商城的老北京一條街、上海老街、上海田子坊等就是較為成功的“舊城歷史文化改造區(qū)型”RBD案例。

2006年6月8日,成都市政府發(fā)布了《成都市商業(yè)網點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在2020年以前,成都市將重點把浣花風景區(qū)、武侯祠片區(qū)、水井坊片區(qū)、文殊院片區(qū)、北郊風景區(qū)、十陵歷史文化區(qū)等6個片區(qū)建設成旅游休閑商業(yè)片區(qū),以此為中心帶動周邊的旅游產業(yè)和商業(yè)文化的發(fā)展的規(guī)劃。這六大片區(qū)中,除北郊風景區(qū)之外,五大片區(qū)均分別依托杜甫草堂、武侯祠、水井坊、文殊院和明十陵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是典型的“舊城歷史文化改造區(qū)型”RBD。

錦里(武侯祠片區(qū))和文殊坊(文殊院片區(qū))相繼建成,并對外開放,二者的基本隋況如下:

1.錦里

錦里是西蜀歷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業(yè)氣息的街道--,早在秦漢、三國時期便聞名全國。如今,錦里被改造為一個集中展示巴蜀民風民俗和三國蜀漢文化的民俗風情街區(qū)。

它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漢、三國精神為靈魂,明、清風貌作外表,川西民風、民俗作內容,擴大了三國文化的外延。一期工程在這條全長350米的街上,濃縮了成都生活的精華:有茶樓、客棧、酒樓、酒吧、戲臺、風味小吃、工藝品、土特產,充分展現了四川民風民俗的獨特魅力。此外,古戲臺將定期上演川戲的經典劇目,戲臺前會定期放映壩壩電影、以特色小攤的方式舉行民間藝人的展演(如糖畫、捏泥人、剪紙表演、皮影表演、西洋鏡等);熱鬧非凡的民間小吃集市,讓人們親身體驗川西古鎮(zhèn)“趕場”的熱鬧場景;趣味十足的民間婚禮展示,游人可參與其中,樂在其中,而情侶們甚至還可以將自己的婚禮儀式搬來錦里舉行,體會一種獨特的、傳統的婚慶方式;民間音樂及戲劇表演、民俗服裝秀更是長年不斷,花樣百出。其他諸如夜晚打更、采用花轎和滑竿等傳統交通工具等多種古韻十足的特色項目,讓錦里重現昔日川西古鎮(zhèn)的生活原貌,被稱作“成都版清明上河圖”。

該街采用由武侯祠控股公司化的運作模式,引進經營管理人才進行市場管理。據統計,自2004年11月開放以來,已接待國內外游客800余萬人,實現銷售收入近億元,拉動周邊經濟2億元以上,為社會提供近千個就業(yè)崗位,形成了成都民俗旅游休閑文化的一個知名品牌。2004年11月,“錦里”古街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產業(yè)示范基地”[9]

2.文殊坊

文殊坊是成都市政府規(guī)劃的三大歷史文化保護片區(qū)之一、六大旅游休閑商業(yè)區(qū)之一,是中房集團成都房地產開發(fā)總公司傾力打造的以佛禪文化、民俗文化為主題,以川西街院建筑為載體的,充分體現老成都人文歷史精髓的都市文化休閑旅游勝地。它位于市中心人民中路旁,與傳統城市商務中心(CBD)相融合。依托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殊院(5.73公頃),形成東至北大街、草市街,南至白家塘街、通順橋街,西至人民中路,北至大安西路規(guī)模的協調區(qū),總規(guī)劃用地面積為33.25公頃。

一期工程包含成都會館和成都廟街兩大部分。成都會館院落總占地面積為7460平方米,項目分兩期進行開發(fā),于2010年完成。二者均為清末時期的木質建筑,通過落架整合修建進行保護后,老院落里破舊的木柱、木梁等已被修復;成都廟街與成都會館一街之隔,同樣為傳統老建筑。開街營業(yè)后的成都廟街主要包括旅游精品古玩、旅游民俗用品、文化餐飲休閑、老成都味道四大核心部分。

文殊坊于2006年10月1日開街,依托具有1400年歷史的文殊院,投資22.2億元,將其周邊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的老院落進行搶救性保護和整修而成,“文化”、“投資”和“規(guī)?!倍伎芍^得天獨厚,且有后發(fā)優(yōu)勢。如此偌大的占地規(guī)模,每天不到千人的游客量便顯得過于冷清。

歷史文化街區(qū)的未來:從“物質文化景觀”到“非物質文化景觀”

(一)英美新文化地理學視野中的新“文化景觀”

1980年代,“新文化地理學”在西方迅速崛起。代表人物是英國文化地理學家彼得·杰克森(Peter Jackson)和丹尼斯·科斯科羅夫(Denis Cosgrove)。杰克森1989年出版的專著《意義的地圖》(Maps of Meaning)一書被視為新文化地理學誕生的標志。

與傳統文化地理學相比,新文化地理學提供了一種景觀研究的新視角:

第一,強調人地關系:從景觀形態(tài)研究的研究轉向景觀文化的研究,試圖將景觀的概念與其歷史發(fā)展聯系起來。新文化地理學結合社會學與文化理論來解釋和研究景觀,對景觀進行文化研究,關注社會文化和政治過程對景觀的塑造,以及景觀本身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將景觀的討論納入整個后現代主義的爭論當中,顯示出景觀成為社會、文化、政治體系等活生生的人地關系中的重要部分。這樣,景觀就并非只是一個對象性的客觀自然系統(自然景觀)或客觀文化系統(文化景觀),而成為一個文化、社會、歷史的多維存在。這就強調了文化景觀中人地關系史的重要性。

第二,強調文化景觀對于城市集體文化記憶的承載:注重城市象征性景觀的研究、注重分析文化景觀的符號意義。

李凡、朱竑、黃維《從地理學視角看城市歷史文化景觀集體記憶的研究》一文指出,由于集體記憶所體現出的社會性,通過物質的和象征性的城市歷史文化景觀,去探究其集體記憶的認知空間和情感空間更具有現實意義。他們詳細梳理了城市文化景觀對于保存城市集體文化記憶的重要功能。戴維·洛文蘇(David Lowenthal)指出,歷史建筑和城區(qū)的保護、象征性復制品的創(chuàng)造、紀念碑和博物館均用于紀念往日的事件或人群。甚至諸如供娛樂的街道設施、公共藝術品和歷史地名等象征性符號都是城市記憶的證據。[10]蒂姆·科瑞斯威爾(Tim Cresswell)指出,“紀念物、博物館、特定建筑物的保存、匾額、碑銘,以及將整個都市鄰里指定為‘史跡地區(qū),都是將記憶安置于地方的例子。”[11]由此可見,歷史文化街區(qū)的保護必須考慮到城市集體文化記憶的傳承。

(二)歷史文化街區(qū)內涵的進一步界定:物質文化層面與非物質文化

新文化地理學對文化景觀的重新定義使得歷史文化街區(qū)從單純的“歷史古跡保護地”變成了“城市集體文化記憶場”,這促使對歷史文化街區(qū)的文化景觀遺產保護從“物質文化層面”進一步深入到“非物質文化層面”。

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修訂并通過了《實施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吨改稀访鞔_指出:文化景觀是自然與人類的聯合工程成果,反映了在一系列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的內外作用下,人類社會和定居地的歷史沿革。[12]同年5月,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世界遺產與當代建筑國際會議通過了《保護具有歷史意義的城市景觀備忘錄》,其中提出:歷史性城市景觀的保護和保存,既包括保護區(qū)內的單獨古跡,也包括建筑群及其與歷史地貌和地形之間在實體、功能、視覺、材料和聯想等方面的重要關聯和整體效果。

2005年10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中國西安召開第十五屆大會,大會通過的《西安宣言》首次明確指出周邊環(huán)境對古跡遺址保護的重要性和獨特貢獻,“古建筑、古遺址和歷史區(qū)域的周邊環(huán)境指的是緊靠古建筑、古遺址和歷史區(qū)域的和延伸的、影響其重要性和獨特性或是其重要性和獨特性組成部分的周圍環(huán)境……除了實體和視角方面的含義之外,周邊環(huán)境還包括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所有過去和現在的人類社會和精神實踐、習俗、傳統的認知或活動、創(chuàng)造并形成了周邊環(huán)境空間中的其他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當前活躍發(fā)展的文化、社會、經濟氛圍?!?sup>[13]

正如崔佳春所言,“歷史街區(qū)是過去一定時期內社會生活的載體,反映著人們的生活習俗、生產能力、價值取向和審美標準,是城市發(fā)展的見證,也是城市旅游的重要吸引物。綜合目前各類文獻對歷史街區(qū)的定義,我們可以認為:歷史街區(qū),是指保存有一定數量的歷史建筑、構筑物,且能夠完整地反映出某一時期城市的歷史風貌、生活習俗、民俗文化,由城市干道圍合而成的區(qū)域?!?sup>[14]

(三)錦里與文殊坊的比較: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層面

1.錦里:錦里是成都首個以“歷史文化”為主題進行綜合開發(fā)的街區(qū)。從物質文化遺產層面看,錦里片區(qū)街道兩側的所有建筑均屬新建,并不具備歷史遺產價值;但錦里充分利用緊鄰武侯祠的區(qū)位優(yōu)勢,把自己打造成為集中展示三國蜀漢文化和巴蜀民風民俗的民俗風情街區(qū),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機承載。

2.文殊坊:文殊坊的保護與開發(fā)采用的則是改造與重建結合的方式。從物質文化遺產層面看,文殊坊片區(qū)內的老建筑、老院落得到維護與修繕,其中廟宇建筑的宗教功能、院落建筑的居住功能,均得到了完整的保留,較好地實現了物質層面的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層面看,街區(qū)設想以佛禪文化、民俗文化為主題,傳統川西街院建筑群為載體,力圖保留老成都人文歷史精髓,并提出了打造以文化休閑旅游為主的城市“游憩商務區(qū)”(RBD)的想法。但由于對佛禪文化強調不足,對川西民俗表達不充分,與街區(qū)核心文殊院幾乎沒有互動,文殊坊街區(qū)成了_一個文化空殼。

結論:新文化地理學文化景觀概念對于成都歷史文化街區(qū)建設的意義

首先,新文化地理學文化景觀概念對人地關系的強調促使我們去思考歷史文化的當代呈現問題。

錦里采用“趕場”、壩壩電影、古戲表演、手工織錦、夜晚打更、采用花轎和滑竿等傳統交通工具等多種古韻十足的特色項目,來重現昔日川西古鎮(zhèn)的生活原貌是一種很好的嘗試。但文殊坊對于古代佛禪文化、民俗文化的呈現可以有自己的特色。

其次,新文化地理學文化景觀概念對于集體記憶的強調,促使我們去搜尋各個歷史文化街區(qū)各自特殊的文化記憶。

這種形形色色的文化記憶是各個歷史文化街區(qū)的特色所在。以上海的三個RBD為例:城隍廟(老上海千百年來的歷史傳統和原汁原味的民間文化)、新天地(作為十里洋場的舊上海文化)、田子坊(老產業(yè)建筑改造而成的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三者各有特點,互為補充,避免了雷同。

總之,在“歷史文化保護片區(qū)”和“RBD”的博弈中,錦里打著“歷史開發(fā)”的旗幟,把三國文化與川西民俗現場化、動態(tài)化和商品化,從而充分滿足了游客游覽、購物和現場體驗的多重需要,很好地實現了其作為RBD的功能;相反,文殊坊作為成都市政府規(guī)劃的三大歷史文化保護片區(qū)之一、六大旅游休閑商業(yè)區(qū)之一,在定位上出現雜糅。而在實際操作中,又只注重建筑文化層面的保護,不能滿足游客對于佛禪文化、川西民俗的文化體驗,從而使保護和商業(yè)功能都空有其表。由此可見,對于文化街區(qū)的開發(fā)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層面的呈現是決定性的因素,必須加以足夠的重視。

(責任編輯 王林)

维西| 内黄县| 宜昌市| 公安县| 昌平区| 红原县| 新丰县| 科技| 无棣县| 重庆市| 延边| 大同县| 颍上县| 邵阳市| 米脂县| 乌鲁木齐县| 淅川县| 望城县| 龙山县| 当阳市| 旺苍县| 隆回县| 大余县| 信丰县| 阿荣旗| 吴忠市| 安仁县| 宁海县| 三都| 梅河口市| 二手房| 湘阴县| 大方县| 德惠市| 丰都县| 迁安市| 柘荣县| 商河县| 邵阳市| 兴国县| 寻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