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舸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推拿科,廣西 南寧 530023
便秘的危害很大,在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便秘中,功能性疾病占絕大多數(shù),其原因主要是結腸動力低下、結腸傳輸時間延長所致。治療上,目前多首選容積性通便藥來治療,有一定療效,但存在藥物依賴,且有一定的副作用。腹部推拿對便秘有獨特療效,但手法復雜,需要辨證施治,患者不易自行操作。筆者經(jīng)過多年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腹部按摩結合按揉第二掌骨側、合谷穴對治療功能性便秘有良好的療效,且簡單易行,利于推廣。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功能性便秘患者60例,其中男22例,女38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 (n=30)和對照組 (n=30)。治療組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36~69歲,平均 (57.5±19.6) 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10年7個月,平均 (89.3±24.3)月。對照組中,男10例,女20例;年齡39~70歲,平均(60.5±20.3)歲;病程最短10個月,最長9年2個月,平均 (80.8±27.3)月。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情況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腹部按摩,掌順時針方向摩揉按切全腹10分鐘,再點按腹結穴、天樞、關元等穴5分鐘。在此基礎上加用按揉第二掌骨、合谷穴,每次10分鐘,每天1次,連續(xù)2周。最好是蹲廁時按揉第二掌骨、合谷穴。重點取穴合谷稍偏第二掌骨橈側及第二掌骨橈側中段到近心端間區(qū)用大小適中的力量點揉找尋反應點,在患者有酸、麻、脹、痛感的位置稍加力揉壓。手法由輕到重,以患者耐受為度。
對照組:僅做腹部按摩,掌順時針方向摩揉按切全腹20分鐘,再點按腹結穴、天樞、關元等穴5分鐘。
1.3 療效標準 采用自擬標準:顯效:大便順暢解出,1日1次而有規(guī)律;有效:大便能解出,排便次數(shù)增加,2~3日1行。無效:大便解出困難,大便硬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數(shù)據(jù)輸入SPSS 1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有序變量的兩獨立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便秘主要是指排便次數(shù)減少、糞便量減少、糞便干結、排便費力等。上述癥狀同時存在2種以上時,可診斷為癥狀性便秘。如超過6個月即為慢性便秘。便秘從病因上可分為器質性和功能性兩類。如果便秘無腸管器質性病變、直腸、肛門病變、內分泌或代謝性疾病、系統(tǒng)性疾病、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腸管平滑肌或神經(jīng)源性病變、結腸神經(jīng)肌肉病變、神經(jīng)心理障礙、藥物性因素等明確病因的,即可稱為功能性便秘。在有便秘史的人群中,功能性便秘約占50%。便秘常表現(xiàn)為:便意少,便次也少;排便艱難、費力;排便不暢;大便干結、硬便,排便不凈感;便秘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適。部分患者還伴有失眠、煩躁、多夢、抑郁、焦慮等精神心理障礙。
在本臨床觀察中,對照組通過采用腹部按摩,30例中顯效20例,有效7例,臨床療效較為滿意。原因在于[1]:腹部按摩能刺激腸壁神經(jīng),使腸道平滑肌緊張度增強,加強胃腸蠕動,促進食物殘渣運行;腹部按摩通過借助于手法外力,使腸管及內溶物隨之活動起來,加快了食物殘渣(或積團)的運行。但對照組與觀察組比較,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P<0.05),其原因在于觀察組在常規(guī)腹部按摩的基礎上加用了第二掌骨及合谷穴的按揉方法。
中醫(yī)多認為便秘常由胃腸積熱、陽虛寒凝、氣血津虧等,腸道功能失常而致。但引起便秘最主要的病因病機是熱結腸道或津虧液少,或氣液兩虧,以致大腸燥化太過,傳導不行所致。第二掌骨側為手陽明經(jīng)所過,其同名經(jīng)胃經(jīng)及相表里經(jīng)手太陰肺經(jīng)均與之相關聯(lián)。胃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手太陰肺經(jīng)為十二經(jīng)絡之始終,而全身臟腑氣血變化均可反應于肺經(jīng)的寸口脈,所以第二掌骨側以為十二經(jīng)脈氣血流注之所,按揉可治療全身多種疾病。根據(jù)全息理論第二掌骨側中段到第一第二掌骨側近拇指側的交接點分別是胃、腰、足穴位。按臟像學說取穴,按揉胃可以健脾胃通腑。腰為腎臟之府,腎主二陰,所以按揉腰穴也可以二便的疾病。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jīng)的原穴,具有調經(jīng)活血、和胃通腑之功能,能促進腸蠕動進而通便。在十二經(jīng)中,陽明經(jīng)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與臟腑氣機運化有密切關系。故按上取大腸本經(jīng)合谷,有下病上取之意,以下疏大腸增強了氣血灌注的能使陽明經(jīng)氣血通暢,正氣得以扶助,從而促進排便。從反射學來看,蹲廁時按揉第二掌骨側、合谷穴位可以建立良好的排便反射,有助于解決便秘。
綜上所述,第二掌骨側、合谷穴位按摩能更有效地促進患者增加胃腸蠕動、強健脾胃,還疏通經(jīng)絡,調和氣血。使胃腸功能恢復,促進排便。第二掌骨側、合谷穴位按壓操作簡單,具有簡單、方便、有效、廉價,且無副作用的特點,易被患者接受,適于臨床應用和推廣。
[1]趙富生.按摩治療功能性便秘臨床體會[J].按摩與導引,2007,2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