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穎
(浙江工業(yè)大學,浙江 杭州310023)
休閑消費的研究為什么要提人文精神的問題?消費不僅僅是經(jīng)濟學需要研究的現(xiàn)象和對象。休閑消費活動作為當代人生命存在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失去了人文精神的支撐和引領,人的生命就會顯得不完滿,人對自身的生命存在就會產(chǎn)生疑問、產(chǎn)生彷徨。在休閑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中,企業(yè)如果失去人文關懷和審美觀照,不從人本需要出發(fā),不能滿足人們休閑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休閑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就會不平衡,不利于休閑產(chǎn)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休閑消費是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的統(tǒng)一,經(jīng)濟選擇與人文精神的統(tǒng)一性大于矛盾性。
何謂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之文化存在為本,著重通過對人自身以及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恰當把握來化成天下的一種文化精神。”[1]具體到休閑消費,何以抓住其人文精神的精髓?何以煥發(fā)其人文精神?在中國,“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是人與人的關系尺度,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尺度。在西方,人文意味著自由和平等,意味著對神學的反叛、對現(xiàn)世快樂的推崇,意味著對個體感性和個體創(chuàng)造力的高揚。
拉甫洛夫曾經(jīng)預言,人類不僅為生存而斗爭,而且將為享受而斗爭。休閑消費不僅是物的占有,而且必須超越物的占有;休閑消費將超越炫耀,走向對真的把握、對美的欣賞和對善的弘揚。通過對審美文化的彰顯、對人文精神的堅守,才能最終體現(xiàn)人類對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休閑消費是當代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日常生活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休閑消費的產(chǎn)生及其特征不僅蘊涵著審美文化的歷史脈絡和內在根源,審美文化的變革不僅具象地反映在休閑消費行為之中,從某種程度上說,休閑消費也正生產(chǎn)著審美文化。審美文化與休閑消費之間的交互關系無疑是極為深刻的。休閑消費人文精神的落腳點在于審美文化。
對休閑消費的美學批判可能來自于這樣的論斷:休閑消費的主體缺乏審美的自律性和反抗性。一種觀點質疑,提倡休閑,以及對休閑消費的寬容,到底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社會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審美文化取向的建構?另一種觀點認為,休閑生活與審美滿足可以實現(xiàn)有機統(tǒng)一?!懊缹W依然是理解時代特征的主要的有效途徑……美學作為體驗真理的一個領域,不僅因此獲得了存在的權利,而且比科學和技術都更遠地超越了形而上學的束縛。”[2]一方面,審美文化為休閑消費提供人本基礎和考量尺度;另一方面,休閑消費是當代審美文化發(fā)展的新視域和新指向,為中國當代審美文化構建提供實踐內涵。
休閑消費對消費主義的反叛體現(xiàn)為對物質的揚棄。
休閑不需要與消費撇清、不需要與物質撇清,休閑消費是對物質的揚棄。正如《共產(chǎn)黨宣言》中所預示的那樣:“共產(chǎn)主義并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產(chǎn)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p>
“共產(chǎn)主義是私有財產(chǎn)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p>
“對私有財產(chǎn)的積極的揚棄,就是說,為人并且通過人對人的本質和人的生命、對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占有、擁有。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保?]
休閑消費正是以這樣的方式,作為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商品拜物教是拜物教的發(fā)展和極致。商品拜物教集中反映了物質至上主義,并且進一步將其抽象化:物質→商品→符號,對物的崇拜演化為對商品的崇拜和對金錢的崇拜,對金錢的崇拜演化為對符號的崇拜。休閑消費所獲得的休閑體驗,多數(shù)是非物質的,既具有象征性,也具有感性化之特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符號拜物教,每一次都是對前者的顛覆和揚棄。
休閑消費屬于非生產(chǎn)性消費。休閑商品的消費法則是:追求愉悅、追求健康、追求區(qū)別。與普通商品相比較,休閑商品的物質性更為含蓄,非物質性更為凸顯。“休閑既取決于金錢,又取決于時間?!保?]休閑消費并不直接等同于奢侈的物質享受和純物質的占有。相反,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休閑消費只是為了獲得精神享受而付出的必要的一些金錢投入和物質占有;而且由于休閑更強調健康的、簡樸的生活方式,而使消費得到進一步約束。消費的合理化也使得休閑回歸到更為理性的軌道,更多地傾向于獲得意義的向度。這是休閑消費有其消費的指向——“休閑”,而又有自我約束的一面。休閑消費對物質約束同時還來源于“消費”的客觀約束,即消費者的選擇。也就是說,消費雖然是商業(yè)行為,但并不是所有商人們的商業(yè)構想都能化成現(xiàn)實的商業(yè)利潤,換句話說,消費者并不是,或者說并不完全是被商人們牽著鼻子走的“羔羊”。
同時,休閑消費還具有體驗性、感性化的一面。休閑所帶來的暢爽(FLOW)是一種高峰體驗。比如:深度旅游中的休閑農(nóng)莊活動,城市游客通過參與農(nóng)藝和園藝,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獲得身心愉悅;同時,在深度參與的過程中,游客與當?shù)氐霓r(nóng)民相互接觸,通過直面的溝通交流,增進彼此的理解、彼此欣賞、彼此尊重;當?shù)氐霓r(nóng)民因地制宜,提供一定的食宿條件,從中獲取一定的經(jīng)濟報酬,游客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在這個典型的休閑消費過程中,消費是為生產(chǎn)服務的,是為了體驗的生產(chǎn)。
消費主義對審美精神的侵蝕來源于藝術的“惡俗化”,也就是將消費的砝碼強加于藝術之上,或者干脆用商業(yè)的法則來判斷審美。消費的擴張或者“惡俗化”并不能等同于消費的大眾化。消費猶如一柄雙刃劍。當代社會,生產(chǎn)和消費無法兩分。從某種意義上說,消費者通過消費獲得了對社會的掌控和個人的自由;消費者通過消費,表現(xiàn)自我?!拔业牡乇P,我做主”。“自由資本主義市場有只看不見的手”,亞當斯密指的是市場和價值規(guī)律,而在當今社會,這個“看不見的手”就是消費者。消費從實踐意義上為休閑提供可能性,也為審美文化提供踐行方式。當代社會,消費文化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主流文化形態(tài),集中體現(xiàn)了社會文化價值的動向及趨勢。以休閑消費為新形式、新內容的消費文化也是審美文化研究的新課題。
休閑消費作為對消費主義的反叛力量,在超越消費主義的實踐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休閑消費作為當代超越消費主義的實踐論和方法論之一,或者說休閑消費超越消費主義之所以可能,是因其對審美境界的弘揚、對審美文化多元性的認同。
比起其他任何一種消費形式,休閑消費更具有精神文化屬性,與審美文化有著天然的關聯(lián)。審美文化切入休閑消費,是由境界的高度、感性的層面,全面地研判休閑消費過程中所凝結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倫理,品味和挖掘休閑消費所具有的審美內涵,引導人們獲得美好的生命體驗和生活實踐,以期在實踐與審美統(tǒng)一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和諧文化。由休閑消費切入審美文化,是以日常生活中最尋常的方式尋找人類的精神家園,是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xiàn)。
丹尼爾·貝爾曾經(jīng)說,人們試圖依靠宗教、工作和文化三者將自身和世界聯(lián)系起來[5]。那么,休閑的位置何在?是作為宗教的現(xiàn)世化,還是作為工作的補充,抑或文化的一部分?是追隨享樂主義的召喚,還是堅守審美操守的精神追求?休閑可以從很多方面去界定,思想家、哲學家、經(jīng)濟學家、社會學家都可以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去詮釋?;顒?、狀態(tài)、生活方式等都可以成為詮釋休閑的途徑和方法,但休閑是否因此而淪為一種標簽?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人性的首要關懷,是對自身所應有的關懷[6]。
休閑的定義有很多,其中,自由是最根本的特征、最基本的元素和最重要的價值。休閑消費也只有在追求和實現(xiàn)個體自由的前提下,才能實現(xiàn)對日常生活的超越和批判,才能實現(xiàn)休閑的自由和自覺。
自由既是進行社會整合和社會關系再生產(chǎn)所不可或缺的條件,又是社會整合方式及體系“運作”方式不斷再造出來的條件。個體自由是連接個體生活世界與社會及社會系統(tǒng)之間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這種中心位置的確立原本來自于生產(chǎn)領域和權力領域,近來已經(jīng)轉入了消費領域。在我們的社會中,個體自由首先是作為消費者的自由,這種消費者自由以高效運作的市場存在為基礎,反過來它又是確保市場存在的條件[7]。
自由,不僅存在于社會關系之中,而且是社會關系的反映。自由的本質如果說是一種選擇和能力,那么在現(xiàn)代社會,則首先意味著消費的選擇權力和消費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從根本上講是一種不對稱的社會關系中的能力,是邊沁所說的“能夠看到他人又使人看不到自己(seen without being seen)”狀態(tài)中的一種比較利益而已[8]。雖然,絕對的自由取決于人類的徹底解放,但休閑并不是人性自由的烏托邦。相反,休閑本身就是對人性的關懷,是現(xiàn)實的、可觸摸的人性關懷。休閑除了人性自由的理想表達,更落實于各種現(xiàn)實世界的活動,也表現(xiàn)為人們各式各樣的休閑消費行為。休閑消費的審美屬性體現(xiàn)在對“自由”的高揚,體現(xiàn)在個體由“休閑自由”走向“休閑自覺”。“審美活動高度肯定和善待現(xiàn)實生活中的個體生命和自由,決不依賴于任何現(xiàn)成之物而總是在實踐中主動確證著自我的存在,凝聚著個體獨一無二的感受和體驗,新的人生境界由此才不斷超越舊的人生境界,極度自由地展示出個體永無重復、生生不息的創(chuàng)造才能。”[9]如果說人性的自由只是一種心理自由,那么,消費的自由就是實踐的自由,休閑消費實現(xiàn)的是體驗的自由。休閑體現(xiàn)了人們對閑暇的認識,體現(xiàn)了人們對閑暇時光的支配權利;消費的自由意味著選擇的權利和可供選擇的范圍。物的消費,導致的基本結果就是占有;而休閑消費、精神世界的消費,則更多的是滿足,精神的滿足。這樣的滿足應該是脫離了虛假和異化的滿足。閑暇時間和消費選擇確保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意愿開展休閑活動。同時,高度的休閑消費自由為人們走向高度的休閑自覺提供了基礎和條件,人們對休閑的認識和權利只有走向充分的自覺,才能迎來更高品質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認識論的自由、實踐論的自由,而是精神領域的自由和自覺。
休閑究其根本是一種差異文化的展示活動,休閑消費是當今時代審美表達的一種形式和載體。消費的審美化過程也是意義和價值重新建構的過程。
首先,休閑消費拓展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空間。休閑消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時是對“慣常生活”的逃避,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超越膚淺生活表象的可能。列斐伏爾說:“休閑表現(xiàn)為日常生活中的非日常生活。”[10]大部分積極的休閑活動有助于放松身心、心智成長與自我實現(xiàn),對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對人的全面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新技術的出現(xiàn)拓展了休閑領域,新思潮的出現(xiàn)改變了人們的休閑觀念。休閑產(chǎn)品不斷推陳出新,人們可以體驗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比如,網(wǎng)絡的普及,電子產(chǎn)品的不斷智能化,IPAD、智能手機等等,改變了人們的游戲方式和休閑方式。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閱讀、網(wǎng)聊、看電影、游戲,人們精神生活的內容豐富了、平臺擴展了,人們的審美生活品質提高了。
其次,休閑消費豐富了人們的情感交往。休閑消費增加了人與人的接觸和交往,加深了人與人的相互理解,這種交往呈現(xiàn)出情感性的特征。比如,城市周邊的游憩和遠足,家人朋友的聚餐聚會,都有利于人們加深友情和親情。這樣的活動能夠調節(jié)人際關系、和諧社會氛圍,從而推動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曾經(jīng)描述了共產(chǎn)主義的手工業(yè)者聯(lián)合起來時,人們產(chǎn)生的新的需要——交往的需要,“他們那由于勞動而變得堅實的形象向我們放射出人類崇高精神之光”。“人就是人,而人對世界的關系是一種人的關系。”[3]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也是社會關系的體現(xiàn)。休閑消費是重要的生活實踐形式,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就是其中重要的目的和意義。人們通過休閑消費,建立起更為融洽、親密的關系,豐富了生活,也最終豐富了自身的情感世界,獲得了休閑所追求的精神享受。
當然,也要看到不是所有的休閑消費活動都是積極的。有的休閑消費活動或危害身心,或破壞環(huán)境,對個人及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關于“日常生活審美化”牽涉到以下兩個層面的疑問:首先,用審美眼光(審美態(tài)度)看待日常生活。以前是否把日常生活排除在審美領域之外?其實,藝術的創(chuàng)造從來都沒有排斥日常生活,相反,藝術創(chuàng)造的源泉離不開日常生活。那么,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提出是基于怎樣的背景?不僅僅是日常生活進入審美視野這么簡單的一件事。這是基于技術理性、工具理性所導致的人們對日常生活的遺忘,所導致的人們日常生活的異化。從這個意義上說,日常生活審美化根本就是日常生活審美的復興,是被異化的人們重新回歸到日常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美、體驗美,這才是日常生活審美化提出的深刻社會背景。所以,日常生活審美化所指涉的重要含義,就是用審美眼光和態(tài)度重新看待我們的日常生活。其次,日常生活審美化是人生的藝術化、人生的審美化。以往當我們談及人生理想、人生藝術化、人生審美化的時候,往往把人生與藝術、人生與審美割裂開來,現(xiàn)在談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時候,也談人生藝術化,強調日常生活與人生的不可分割性,不僅強調人生的美感,更強調從日常生活中去體驗人生的境界和人生的理想。以前的藝術和審美是高遠而遙不可及的,現(xiàn)在的藝術和審美是貼近和觸手可及的。所以日常生活審美化就是強調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去實現(xiàn)人生的藝術化和審美化。
審美和閑暇的意義可以等同,都是對現(xiàn)實的超越。審美與日常生活不可分割,這也為當今時代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做出了很好的注腳。休閑消費實現(xiàn)日常生活審美化之可能有兩個前提,或者說有兩個問題需要厘定和確認。一是確認休閑消費者作為主體,作為創(chuàng)造主體的地位;二是厘定休閑消費過程中,個體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問題。
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消費者主體地位的確認。休閑消費者主體地位的確認,使其獲得了消費的、文化的主動權。二是消費者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休閑消費為消費者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提供了途徑和平臺。消費促進了生產(chǎn),促進了創(chuàng)造。休閑者籍由消費活動不僅找到了生產(chǎn)的動力,還更多地體驗到生產(chǎn)的意義和價值,更重要的是彰顯了人的本體存在價值。如果說理性主義使人從神學中解放出來,獲取本體地位;那么,存在主義及其后學使人從理性中解放出來,重歸個人的生命體驗,從而使感性和個體的價值得到確認。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根本就是彰顯人作為主體的價值,“始終站在物(社會現(xiàn)實)的基礎上思考人作為主體的基本生存和歷史命運,探尋人類進步、解放、自由的現(xiàn)實途徑”[1]?!榜R克思主要講了前一個主體性(類的主體性),后馬克思主要講后一個主體性(個體主體性)。”“從哲學上高揚主體性和偶然性范疇,也正是為明天的自由時代而奮斗的重要課題。”[11]個體的生活實踐和生命體驗的重要性凸顯出來,成為哲學研究和美學研究的對象和旨歸。休閑是“成為人”的過程,休閑也是社會轉型的過程。休閑消費對創(chuàng)造力的推動首先表現(xiàn)在對人性創(chuàng)造、自我創(chuàng)造的意義上。
還有另外一種生產(chǎn),它與合理的、擴張的且集中、噪雜、壯觀的生產(chǎn)相對應,我們稱之為“消費”。它是有計謀的、四處分散的,但是它又滲入到任何地方,悄悄地、幾乎是不為人所察覺地滲入進來,因為它是通過對主導地位的經(jīng)濟秩序強加的產(chǎn)品進行使用的方式來凸現(xiàn)自己,而不是通過產(chǎn)品本身來顯示自己[12]。
人們往往認為消費者是被動的,在生產(chǎn)—消費的關系中處于臣服的地位。消費者具有的生產(chǎn)能力往往被人所忽視。消費究竟是怎樣的一種行為?又曾經(jīng)被怎樣地誤讀?
德·賽托揭示出消費者悄然的力量:消費的過程、使用的過程都是生產(chǎn)!在資本的強權中,生產(chǎn)剝奪了人們休閑的時間,而消費剝奪了人們對休閑的真實體悟——生產(chǎn)是為了資本的增值,消費也是為了資本的增值。文化也是如此,殖民與反殖民就在同一個過程中。因此,關鍵不在于你是生產(chǎn)者還是消費者,在同一個循環(huán)中,并沒有主次之分,他們的角色只是一個稱謂。消費的過程中積蓄的正是維持差異的力量。作為消費者,尤其是休閑消費者,不僅具有生產(chǎn)能力,而且這種能力首先表現(xiàn)為差異的展示。在休閑消費中,差異文化通過體驗而凸顯。消費休閑、體驗休閑都是生產(chǎn)的過程、展示的過程。展示的如果是差異文化,那么生產(chǎn)的究竟是什么?休閑消費者生產(chǎn)的就是消費者自己,即消費者之主體性?!皩徝缹ο蠛袆?chuàng)造它的那個主體的主體性。主體在審美對象中表現(xiàn)自己;反過來,審美對象也表現(xiàn)主體。”[12]其實,審美就是主體自身的表現(xiàn)。消費者不是懦弱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體驗者。臣服也好,顛覆也好,在生產(chǎn)—消費的關系中,誰都不是主角,但誰也不是誰的主宰,誰都只是這個關系式中的一個符號,誰都逃脫不了既定的秩序。
大眾消費者究竟是溫順的羔羊,還是好斗的公雞?樂觀地說,有斗爭就有勝負,消費者獲得主導地位、甚至能夠控制消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悲觀地看,即便是斗爭也難逃消費的邏輯,最終的結果仍是消費的擴張,也許只是把生產(chǎn)與消費的斗爭變相地轉化為生產(chǎn)者之間的斗爭。實際上,現(xiàn)代成熟市場上,流通領域的專業(yè)化使整個社會階層不斷分化,普通的生產(chǎn)者和銷售者都不是統(tǒng)治階級,消費者往往失去了斗爭的對象,因為自己就是生產(chǎn)者本身,每個人既生產(chǎn)也消費。而真正的資本是高度壟斷的。高度壟斷或者高度權貴化的社會孕育了強大的經(jīng)濟體系,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這個體系中無足輕重的棋子。休閑消費對消費者主體意識的確立,至少提供了休閑消費審美表達的可能性。
如何看待個體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關系問題,是關乎哲學世界觀的基本問題,也是關乎哲學視野的基本問題。休閑消費有助于構建具有人文情懷的理想社會?!靶蓍e”是馬克思描述未來人類理想社會的重要因素和表現(xiàn)。人對時間的自由運用有助于塑造自由人格,促進人性的健康發(fā)展。馬克思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說:“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倍鞲袼狗Q之為描述未來社會新紀元的核心思想,這也是馬克思人學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馬克思人學生存論維度的重要體現(xiàn)。什么樣的社會是具有人文情懷的理想社會?共產(chǎn)主義、或者說理想社會并不是抹煞個性、抹煞個體自由的社會;相反,理想社會就是“每個人”都能“自由發(fā)展”,“一切人”都能“自由發(fā)展”的社會。簡而言之,就是“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這樣的社會為人人提供自由發(fā)展的機會和平臺。正因為休閑消費對自由的高揚,使“每個人”都能獲得自由發(fā)展的機會,這也正是理想社會終極價值的體現(xiàn),正是體現(xiàn)理想社會人文情懷的重要特征。
人的自由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是辯證統(tǒng)一的,社會的自由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是辯證統(tǒng)一的,個人與社會的自由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也是辯證統(tǒng)一的。這既是對個體本位的揚棄,也是對社會本位的揚棄,是對割裂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批判和克服。馬克思指出,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了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chǎn)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chǎn),自然界才表現(xiàn)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xiàn)實。因此,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xiàn)實地使自己二重化,從而在他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3]。
彰顯個體性并不等于放棄社會性,弘揚社會性并不等于抹煞個體性。在個體性與社會性之間不能做非此即彼的取舍。“作為物體的主體不是世界的一個事件或一個部分,不是萬物中之一物;它身含世界,世界也含有主體?!保?3]從現(xiàn)象學的視角來看,當世界與主體真正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的時候,個體性與社會性將更加走向切近和融合。杜夫海納如是說:“一個主體一定要有一個世界,因為主體聯(lián)結到一個世界時才是主體;同樣,一個世界一定要有一個主體,因為有了見證人世界才是世界。”[12]世界與主體,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世界不能脫離外在主體而存在,或許存在,也失去其意義;主體也不能脫離世界而存在,或許存在,也缺失了定位和價值。個體不僅作為“小我”而存在,還作為“類存在物”而存在,并且能夠超越“小我”,與他人和諧相處,共同創(chuàng)造“大我”,最終實現(xiàn)“小我”。個體和社會的發(fā)展互為基礎、互為旨歸,共同生成。個體的自由發(fā)展才能真正促使社會的全面發(fā)展,全社會人文情懷的建構才能真正為個體發(fā)展提供實踐基礎。
如同美感具有社會性一樣,休閑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活動,當然具有社會性,它須臾離不開生活世界,所有的休閑活動既反映社會現(xiàn)實,也積淀著歷史文化。休閑消費活動的社會性更是不言而喻?,F(xiàn)代社會,消費活動不可能從休閑中剝離出去,相反,消費恰恰是休閑活動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主體性原則的建立是剖析休閑消費人文精神的基礎。主體性原則在當代中國仍然需要被高揚和倡導。隨著高度的全球化,是在實踐論中高揚“主體性原則”,還是在本體論中弘揚“主體超越”?其實“我們既需要主客二分和主體性思想所帶給我們的科學精神和現(xiàn)實精神,又需要超出主客二分的天人合一所帶給我們的高超境界;既需要在科學上、事業(yè)上的孜孜以求、永不滿足,又需要超越這種無止境的追求,在境界上求得自我滿足?!保?4]
“休閑生活主要是一種消費生活?!保?5]消費生產(chǎn)出了勞動者的能力素質,包括休閑的能力和素質。消費直接體現(xiàn)社會主義的生產(chǎn)目的,消費并非只是經(jīng)濟學問題。一方面,消費社會加劇了休閑異化的可能,休閑確實存在于被消費的危險之中;另一方面,休閑正是消費社會的異己力量,是人們改變異化命運的有力武器,人們通過休閑活動來實現(xiàn)對消費社會的“異化”。
審美真正的價值在于否定之后的建構,在于批判之后的呈現(xiàn)。休閑消費人文精神在于,既尊重生活方式的差異性和價值觀的差異性,又弘揚生活和藝術的多重價值,更重要的是凸顯生活實踐的審美尺度。也許,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今社會是一個最少共識的社會。為缺少共識而悲觀還是為多元化搖旗吶喊?所有的爭論源于出發(fā)點不同,即:是否能以多元包容的態(tài)度去看待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實踐。
哲學批判不可缺少,但批判不是詆毀,批判植根于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批判是最為含情脈脈的。批判的目的就是從不同的視域來拓展新的方法?!罢軐W在根本上要指向人生的保存、培育和完善?!軐W的首要目的,在于人類的利益和增進我們的人道主義。”[16]休閑消費者在不斷的自我塑造和重構①中向前發(fā)展,社會也需要不斷地去確認和批判休閑消費。從批判中獲得確認,從批判中得以呈現(xiàn),以期在高速變革的社會中重獲日常生活的審美價值和意義。
注釋
① 自我塑造是從個體的主動意義上來說,而重構則更為強調社會對自我的影響。
[1]潘立勇.審美人文精神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6:380,414,109.
[2]包亞明.游蕩者的權力:消費社會與都市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35.
[3](德)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85,129,146,58.
[4]郭魯芳.休閑經(jīng)濟學——休閑消費的經(jīng)濟分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101.
[5](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嚴蓓雯,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164.
[6](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4-5.
[7](英)齊格蒙特·鮑曼.自由[M].楊光,蔣煥新,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8](英)齊格蒙特·鮑曼.自由[M].楊光,蔣煥新,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0.
[9]朱立元,劉陽.論審美超越[J].文藝研究,2007(1):4-14.
[10]Lefebvre H.trans.Moore J.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Ⅰ[M].Verso,London·New York,2008:40.
[11]李澤厚.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131.
[12](法)米歇爾·德·塞托.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M].方琳琳,黃春柳,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33,232.
[13](法)米·杜夫海納.審美經(jīng)驗現(xiàn)象學[M].韓樹站,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30,493.
[14]張世英.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9-90.
[15]劉晨曄.休閑——解讀馬克思思想的一項嘗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245.
[16](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實用主義美學[M].彭鋒,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