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輝
(河南科技大學,河南 洛陽 471003)
當今社會是信息網絡社會,網絡是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網絡的廣泛應用為人類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信息交流方便快捷,提供了技術支撐,也給人類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精神和實踐行為帶來深刻的變化。
1.獨立自主精神
如果說傳統(tǒng)的價值觀是一種依賴型的價值觀,那么,網絡價值觀則是一種自主性的價值觀。因為網絡是基于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來的。網民必須自己確立要干什么、怎么干,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管理自己,自覺作網絡的主人,由依賴到自覺的嬗變,是人的主體能動性和自主精神得到提升的確證。
2.奉獻精神
網民的奉獻精神是實現資源共享的前提。資源共享是指在網絡范圍內,用戶共享軟件、硬件和數據等資源,它是網絡最具有吸引力的功能。為實現資源共享,每個網民都要有為集體、為他人奉獻的精神??梢哉f奉獻精神是網絡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和網絡社會基本的價值取向。
3.平等意識
因特網是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網絡的集合,它將世界數以萬計的計算機、網絡互聯在一起,既互通信息,共享資源,又相互獨立,各自分散管理。它沒有中心,沒有領導管理機構,沒有人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特權。每個網民都可以成為中心,人與人之間趨于平等,不再受等級制度的控制,個體平等意識在網絡世界中得到充分體現。
4.民主精神
網絡的核心是自由、開放。在虛擬化的網絡世界中,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自由地選擇和取舍,無須聽從他人的命令。因此,網絡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獨立的個性,使人的自由、民主意識得到全方位地錘煉和提升,為人的個性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網絡倫理道德與傳統(tǒng)倫理道德依存空間有所不同。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空間依存于實在的物理空間,網絡倫理依存于虛擬的電子空間。電子空間是由于電子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的興起而出現的信息、知識、情感的另一種生存環(huán)境,它具有數碼化或非物體化、時空壓縮化、互動化和全面化等特點。盡管電子空間和物理空間共同構成了人類生活環(huán)境,但電子空間的構建實際上是將人置于“虛擬的社會”或“虛擬的共同體”中。在這個虛擬的社會中,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倫理思想在網上交匯、碰撞、競爭,必然會拓寬傳統(tǒng)倫理學的研究視角,道德信仰、道德評價、道德修養(yǎng)及公平、平等、權利、責任、義務的傳統(tǒng)詮釋都將得到必要的修正和補充。[1]
1.欺詐消息泛濫
互聯網絡以它的快捷迅速高效為人們在更大的范圍、更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信息量提供了機會,從而給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便利,但在互聯網絡上也摻雜了一些假信息,其中最多的當屬電子商務領域。有一些人利用網絡發(fā)布商務資訊無人審查的特點而大行不義之舉。一些不法之徒利用網絡來蒙蔽供應商,從而造成了電子商務的信用危機,這無疑是對傳統(tǒng)商業(yè)倫理的誠信規(guī)范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同時使整個網絡因欺詐泛濫而充滿兇險。
2.嚴重信息污染
互聯網的出現為人們開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個人化表達空間。網民們人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發(fā)布信息、表達見解,網絡空間成了一個徹底“自由論壇”,真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信息垃圾,大量毫無意義和價值的信息充斥物理空間,造成網絡資源的巨大浪費;大量黃色網站的設立,使低級下流和不堪入目的圖文信息泛濫;刀光劍影、鮮血淋漓的暴力兇殺信息撲面而來。這一切都嚴重地毒化了網絡社會的道德風氣,給網民造成極大負面影響。
1.人際情感疏離,網民人格異化
網絡世界的精彩紛呈往往會使自省力和自制力不強的人隱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從而喪失自我。嚴格意義上講,網絡世界的交往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交往,它不過是人與機器、機器與人之間的一系列數字和符號的交流。人機接觸的頻繁,必然導致人際間接觸的稀少,從而使網民在現實空間中人際疏遠、親情隱退、友情剝離,進而陷入孤獨、抑郁等不良情緒和心理狀態(tài)中。至此網絡和信息成為主體的異化力量,并與主體對立起來,它控制主體的感覺、思想和行為,甚至導致網民的人格異化。
2.個人隱私、知識產權受到威脅
網絡終端的信息本身具有很強的私人性、隱蔽性。但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使個人的隱私、專利、智力成果都將不再隱蔽。上網就好像進入到了一個玻璃房子中,人們將面對一個沒有隱私的網絡空間,肆意查看他人的數據、文件,任意下載他人的智力成果的事件層出不窮,從倫理層面上講這是一種侵犯他人權利,對他人不公正對待的不道德行為[2]。
目前,隨著互聯網絡迅速發(fā)展,日益增多的網絡犯罪正在引起各個國家的高度重視,也促使了一系列規(guī)范網絡行為的法律法規(guī)的出臺。我國有關信息安全法律法規(guī)也正逐步出臺。1997年我國頒布了新的《刑法》,制定了有關計算機犯罪條款;1998年初的金融系統(tǒng)規(guī)定計算機安全員持證上崗制度,對于規(guī)范網絡行為,維護網絡秩序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法律還存在著許多空白點,這正是一些犯罪分子因而鉆法律的空子而逍遙法外的原因。如貿易法中對有關電子貿易的行為需要做出裁定,那么應如何裁定?裁定的標準是什么?具體又如何操作?在版權方面,由電腦制作的音樂、美術、文學等作品,原有的版權法是否適用?若適用,著作權歸誰?諸如此類問題還很多,需要我們進行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的研究、討論及立法工作,以建立健全法制,有效打擊網絡犯罪,使網絡世界秩序井然。
在懲罰網絡犯罪方面,法律的確是一個強有力武器,但僅從法律層面出發(fā)還無法完全整肅網絡秩序,因為有關的立法經常會因立法程序的問題而顯得姍姍來遲,立法的速度往往難以趕上網絡發(fā)展所帶來的新變化;同時盡管計算機警察時時對網絡實施布控,但由于網絡虛擬性特點,即使是在美國,計算機犯罪的破案率也只有10%左右;此外,信息立法只對那些危害網絡空間的嚴重行為予以懲處,對此法律總有“鞭長莫及”之感。于是從道德層面上維護網絡秩序就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目前,在網絡社會道德建設中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規(guī)矩、立規(guī)范,使網民在網絡活動中不致因無規(guī)可依而陷入到茫然不知所措或任意妄為中。從世界范圍看,計算機論理學研究時間都不長,我國則是處于起步階段,有許多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等待著我們的工作者去研究和思考。我們應當從我國的實際出發(fā),積極借鑒西方計算機論理學理論與實踐操作中有益的經驗,整合傳統(tǒng)倫理道德資源,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計算機倫理學的理論和道德規(guī)范。
人類社會在近幾百年的發(fā)展空前迅猛,但這種發(fā)展是在一種片面的發(fā)展觀的支配下贏得的過分注重經濟的增長、物質財富的積累和消費,而未能充分考慮到人類精神的豐富和健全發(fā)展。從某種意義上講,過去幾百年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是科學技術的巨大力量所推動,所以工具主義、技術決定論也因此在一些人心中扎下了根。如今網絡技術又將人類帶入一個新的時代,人們在盡情享受著網絡文明所帶來的信息便捷,工作、學習、生活便利的同時,對工具理性的迷信和崇拜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工具理性的沙文主義擴張,導致了價值理性的潰退,人成了網絡和工具的奴隸。于是網絡世界中道德失范、倫理負面行為頻繁出現也就不足為怪了。這無疑向人類敲響了警鐘:沒有工具理性的發(fā)展,人類固然不可能發(fā)展和進步,但是沒有人文精神和倫理道德的輔佐,人類發(fā)展也會偏離方向,導致人性的淪落、人的異化、人類失卻精神家園。[3]為此,我們要矯正過去的價值偏向,反省過去的發(fā)展觀念和發(fā)展模式,我們要在發(fā)展高科技、推動網絡建設的同時,不忘人類心靈的塑造,不忘對人的倫理關懷。要使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與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fā)展有機統(tǒng)一起來,使倫理道德成為網絡社會最深層的支持和依托。
首先,引導網民對各種信息采取辨證揚棄的態(tài)度。雖說網絡無國界、無族別、無階級,但網民則是有國籍、民族性,隸屬于一定的階級和社會關系中,因而他們的網絡行為就不應該是中性的、可以任意妄為的。因此,要使網民在撲面而來的大量信息中能夠理性地做出選擇,不被各種倫理道德觀念所左右,不卷入倫理相對主義之中,就必須對網民進行必要的網絡道德教育,引導網民正確地分析、理性地對待網上信息,堅持從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利益出發(fā),自覺抵御各種不良信息甚至反動信息的侵入。
其次,強化網民的網絡整體觀念和群體意識。盡管網民在網絡終端始終是一個人,但他在網絡上的行為卻是一種社會行為而不是個人行為,因此,他必須對自己在網上的言行負責。同時作為網絡的一員,有責任和義務維護網絡空間的潔凈和安寧,這就要求每一個網民要樹立起一種整體意識和群體觀念。我們有必要倡導建立諸如西方的“網上天使”、“網上清道夫”類型的民間組織,讓一些對網絡有著強烈的義務感和責任心的熱心網民自發(fā)組織起來,專門義務從事網絡負面行為的跟蹤、揭露、查證等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能遏制網絡負面行為的產生。
再次,提升網民的道德修養(yǎng),提高網民的主體自覺性。網絡空間的虛擬性,使網民在網絡上的行為帶有很大的隱蔽性,很難為人所監(jiān)控。要使網民在無人監(jiān)督的情景中能自覺遵守網絡秩序,在明知可以干壞事而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仍能“君子慎其獨”,就要強化網民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使網民的道德人格在自我審度、自我教育、自我鍛煉和自我塑造的活動中得到提升,從而養(yǎng)成較強的主體自覺性,由道德的他律走向道德自律,并最終使網民進入到一種“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4]。
[1] 徐文萍,王益澤.網絡倫理道德及對策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7,(11):35.
[2] 戴素芳.網絡負面問題及倫理思考[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6):41-42.
[3] 理查德·A斯皮內洛,劉鋼(譯).世紀道德——信息技術倫理方面[M].北京:中央編譯社,1999:145-146.
[4] 花躍奎.網絡時代需要加強網絡倫理建設[J].前進,2008,(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