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芝
(河南大學文學院,河南 開封475001)
佛教經(jīng)典簡稱佛經(jīng)或佛藏,漢文藏經(jīng)的編纂始于南北朝時,其后歷經(jīng)東漢、魏、晉、南北朝,印度的佛教經(jīng)典不斷移譯為漢文,到唐、宋而極盛。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自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了,正式形成于公元1世紀(東漢中期)。道教經(jīng)典的匯編稱道經(jīng)或道藏。道教雖極受推崇,但是道教的書籍不多,劉宋時道士劉修靜廣為搜集道書,編為《三洞經(jīng)書目錄》凡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其中除道經(jīng)、符圖外,還包括一些醫(yī)藥書籍,這是道藏最早的結集。[1](P67)宋代佛、道二教的興盛,使得其文獻的刻印出版達到高潮。
宋自雕版印刷術盛行以來,歷朝中央政府大都鼓勵刊印佛藏,曾先后刊刻過六部佛教《大藏經(jīng)》及其他各種傳記體、語錄體、編年體的佛教作品。藏經(jīng)最早刻印出版的是開寶藏,宋太祖開元四年(971年)派內(nèi)官張從信往益州(今成都)刊刻《大藏經(jīng)》,至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竣工,歷時12年,雕印經(jīng)版13萬塊,1076部,5048卷,480函,采用卷子裝潢,在太平天國寺內(nèi)的印經(jīng)院印刷,世稱《蜀版》。這就是有名的《宋開寶刊蜀本大藏經(jīng)》簡稱《開寶藏》又稱《蜀藏》?!啊堕_寶藏》刻成之后,在汴梁前后印刷了一百四十年之久?!盵2](P32)五代刊到《九經(jīng)》共 130 冊,雕印前后歷時22年,而《開寶藏》有480函、5048余卷,刻印出版只花了12年時間。兩書出版時間相距30年,而刻印速度卻有了如此大的提高,不僅證明了幾十年中雕版印刷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而且也說明了統(tǒng)治者對大藏經(jīng)雕印出版的重視。這部大藏經(jīng)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印刷出版的佛教總集,對后世影響很大,成為一切官、私刻印藏經(jīng)的標準依據(jù),是后來各種佛藏的祖本,政府還將印經(jīng)送給高麗、契丹等地,這些國家或地方又據(jù)此予以翻刻、仿刻?!堕_寶藏》至今雖已沒有全本傳世,但今北京圖書館藏有殘卷,國內(nèi)外見存的不過十數(shù)卷。它的雕印出版不僅在宋朝有相當大的政治影響,而且是我國雕版印刷技術史上的一次空前規(guī)模的大工程,是我國出版史上第一次規(guī)模巨大的雕版印刷事業(yè)的實踐,是印刷發(fā)展史上的壯舉。這樣規(guī)模宏大的刻書活動,在中國出版史上,是佛藏輯集的第一部,也是刻印大型叢書的第一次。通過這次大藏經(jīng)的出版,培養(yǎng)了大批雕印工人,積累了豐富的印刷經(jīng)驗,對當時和后世的雕版印刷事業(yè),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太宗于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在太平興國寺大殿西建譯經(jīng)院,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改為傳法院,專掌翻譯佛經(jīng)。并設立印經(jīng)院專門負責佛教典籍的刻印,還親自作《新譯三藏圣教序》?!氨彼我淮伦g經(jīng)典至七百余卷之多,此種新經(jīng)與古德著述相續(xù)印刻與入藏,佛典刊刻呈空前盛觀……”[3](P17)如雍熙三年(986 年)九月,太宗詔:自今新譯經(jīng)論并刊板摹印,以廣流傳。據(jù)《景祐新修法寶錄》卷一三、一四和總錄載,印經(jīng)院新??臇|土圣賢著撰約十多種?!秴⑻炫_五臺山記》卷七記載,當時印經(jīng)院所管經(jīng)板“萬數(shù)浩瀚”,新譯成經(jīng)五四二五卷。[4](P34、36)由此可見印經(jīng)院為佛經(jīng)的刻印流傳所做的巨大貢獻。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印經(jīng)院廢置后,(大藏經(jīng))經(jīng)板便運送至汴京(今開封)顯圣寺圣壽禪院,并“賜《大藏經(jīng)》板于顯圣寺圣壽禪院印造?!盵5]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由沖真、普明、咸輝等主持,于福州東禪寺募款開雕大藏經(jīng),至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竣工,歷時25年,世稱《福州東禪寺大藏》,簡稱《福藏》,全藏6434卷,1440部,479函,其后補刻一些入藏著述。今世所傳的東禪寺大藏經(jīng)本《華嚴經(jīng)》卷八十有“福州東禪寺等覺院主持慧空大師沖真于元豐三年庚申歲謹募眾緣,開雕大藏經(jīng)板一副,祟寧二年竣工,上祝今上皇帝圣壽無窮,國泰民安,法輪常轉?!鳖}記,說明刻經(jīng)緣起,乃為“?;实凼蹮o窮,國泰民安”,因此,此經(jīng)又稱《祟寧萬壽大藏》,這不僅是我國第一部私刻版本漢文大藏經(jīng),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私刻大藏經(jīng)。
哲宗時期,統(tǒng)治者依舊重視佛經(jīng)的刊刻,如魏王趙頵“喜浮屠老子之言,撮其精要,刻板流布。”[6]元祐四年(1089 年),劉次莊模刻《淳化法帖》,后二年刻《法帖釋文》。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開始,由本明、宗鑒、行崇、了一及蔡俊臣、陳詢、劉漸、等主持,在福州開元禪寺依東禪寺的規(guī)模再次刻印大藏經(jīng),至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一說1148年)[7]竣工,歷時約39年,世稱《毗盧大藏》又稱《開元寺版》,正藏564函,續(xù)藏數(shù)量學界說法不一,但所差無幾,何梅認為該藏總函數(shù)為 595函。[8]政和末年(1117年),由湖州思溪園覺禪院刻板,由湖州致仕的密州觀察使王永從一家出資,依福州崇寧藏略去一般的入藏著述雕印而成,世稱《思溪藏》,約5687卷,548函。
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年),由王永從、王永錫兄弟及僧人宗鑒、凈梵、懷琛等主持,在湖州思溪圓覺禪院開始雕印大藏經(jīng),凡5480卷(一說5848卷),550函,世稱《思溪圓覺藏》。
理宗紹定年間(1228年),由當?shù)毓倮糈w安國獨自出資刻成《大般若》等大部經(jīng)典,紹定四年(1231年),由藏主法忠,功德主清圭、沙門德璋、志清共同主持,在平江府(今蘇州)磧砂延圣院開設大藏經(jīng)局,雕印大藏經(jīng),至咸淳八年(1234年),以后因兵禍漸起而中止,入元后,繼續(xù)刻完。歷時約90年,591函,1532部,1500多種,6362卷等大藏經(jīng),世稱《磧砂藏》,磧砂藏也有零卷流傳于世。嘉熙三年(1239年),安吉州(今湖州)思溪圓覺禪寺又雕印大藏經(jīng)5740卷,599函,世稱《思溪資福藏》。
宋代前后300多年中,官私前后共雕印大藏經(jīng)5部,共3萬余卷,由此可以看出宋代統(tǒng)治者對佛經(jīng)刊印出版的大力提倡和極度重視。
宋代不僅崇奉佛教,而且對道教也很提倡。兩宋道教以宗教特有的方式服務于宋朝政治體系,對趙宋政權的穩(wěn)定起著積極作用,因此宋朝統(tǒng)治集團對道教的興趣是歷代統(tǒng)治者之最,統(tǒng)治者對其青睞也使道教在宋代出現(xiàn)了極為興盛的局面。
宋太祖趙匡胤在未做皇帝之前,便于道士有交往。奪取后周政權時,也曾利用“符命”為其制造輿論。稱帝以后,更是對道教給予極大的關注。不僅賜封道士蘇澄、王昭素等人,還對京師道士進行考核,斥退品學不良者,以此來提高道教的整體素質(zhì)。太宗召見道徒的次數(shù)更為頻繁,其中丁少微、王懷隱張契真、柴玄通等人都受到太宗的恩寵。還不斷地修建宮觀,端拱二年(989年)至淳化二年(991年),命散騎常侍徐鉉、知制浩王禹偁等搜求校正道書,召兩街道錄院選有學問道士刊?!兜啦亍?,從7000余卷道書中去其重復得3337卷,繕寫成書,送大宮觀收藏。這是宋朝第一次修《道藏》。
真宗時,宋王朝統(tǒng)治日益穩(wěn)固,“澶淵之盟”之后,外部威脅暫緩,使得他有更多的精力和物力來扶持道教,贈道徒以詩、錢物、授官封爵、大興宮觀、鑄造玉皇、圣祖等“圣像”、制定道教的節(jié)日,親自制定有關朝拜圣祖、玉清昭應宮、景靈宮等敬神樂章,造作道書,崇道政策一度達到高潮。宋真宗則認為“釋道二隊有補世教”、“三教之設,其旨一也”。并尊玉皇為玉皇大天帝,趙氏始祖為圣祖天尊大帝,布告天下。并用金、銀各5000兩,分別鑄造玉皇像、圣祖像和真宗像,還制定札儀,在東京玉清昭應宮大事祭祀,以示自已是奉天承運的玉帝使者。取秘閣道書及亳州太清宮道藏,送余杭郡,以樞密院直學士戚綸、漕運使陳堯佐主持,選道士朱益謙、馮德之等十人刊補道藏。由王欽若總領其事,成立道藏所,鑄印給之。凡得書4395卷,分為三洞,四輔,十二類,賜名《寶文統(tǒng)錄》。真宗制序冠其首,此時校定的道藏:洞真部620卷,洞玄部1013卷,洞神部170卷,太玄部1407卷,太平部192卷,太清部576卷,正一部370卷,計4590卷,較徐鉉所校增622卷。但綱條德漫,部分參差,科條未究,與前代之目諸多舛謬。這次修道臧過程中,因戚綸、王欽若上言,又薦海寧請官張君房主其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除張著作佐郎,專修道藏。張以朝廷所降道書,又取蘇州、越州、臺州、福建諸處道藏各千余卷,與道士們依三洞綱條,四部錄略,品詳科格,商討異同,銓次之。并以《千字文》為序編函,起于天字,終于宮字,計466函,4565卷,題名《大宋天宮寶藏》。天禧三年(1019年),寫錄成七藏以進,這是宋代編修質(zhì)量較高的一部道藏。
徽宗以道教教主自居,并授意道錄院冊封他為“教主道君皇帝”,令天下歸于正道,多次下詔,令天下郡縣搜訪知道法、有道術的道士,提倡學習道經(jīng),設立道學制度和道學博士。并設立書藝局和經(jīng)局,整理??钡兰?,命道士劉元道就書藝局校定大藏,于政和四年(1114年)間送往福州閩縣鏤板,今福州知州黃裳招工刊印,刻成后將板進于京師。這就是著名的《萬壽道藏》,是我國第一部刻印的道教總集,總540函,5481卷,并有目錄十卷。這是中國道藏第一次雕版印行,各大宮觀均建有經(jīng)樓收藏。政和七年(1117年)八月,據(jù)宣和殿大學士蔡攸的建議,將《亢桑子》和《文子》列入國子學,與《莊子》、《列子》并行,又親自為《道德經(jīng)》作注。次年又下詔:“自今學道之士,許入州縣學教養(yǎng),所習經(jīng)以《黃帝內(nèi)經(jīng)》、《道德經(jīng)》為大經(jīng),《莊子》、《列子》為小經(jīng),外兼通儒經(jīng),俾合為一道,大經(jīng)《周易》,小經(jīng)《孟子》。”[9](P2401)為普及道經(jīng)的學習,令道錄院選擇道經(jīng)數(shù)十部,鏤版頒之各州郡??梢哉f宋朝達到了第二個崇道高潮,道教幾成國教。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宋,東京雕版被搜載北去。大部分宮觀所藏《萬壽道藏》,亦毀于兵燹。到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令將福州閩縣九仙山報恩光孝觀所藏《萬壽道藏》送至臨安,由太一宮抄錄,淳熙四年(1117年)成。其后,又令寫錄數(shù)藏,淳照六年(l179年)分賜洞霄宮、凝真宮、蓬萊觀等處。孝宗重建《道藏》后,北方金章宗明昌二年(1190年)以《萬壽道藏》為基礎,修成《大金玄都寶藏》。
南宋由于偏安江左,形成與金元南北對峙的局面,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道教內(nèi)部宗派紛爭,形成了道教史上一個轉折時期。宋高宗為求消災免難,保國延祚,積極修建宮觀,并經(jīng)常參拜寄希望于神靈的保佑。理宗時期,蒙古已統(tǒng)一了北方,并向南方步步逼近,為維護趙宋王朝的統(tǒng)治,在崇尚理學的同時,亦加強崇道措施。并與紹定六年(1233年),親自在《太上感應篇》卷首書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字,由名儒真德秀代作序跋,宰相鄭清之作贊文,之后交由太乙宮道士胡瑩微負責刊印,廣為傳播。度宗繼位時,宋王朝已面臨土崩瓦解之勢,盡管如此,度宗還在宮中設道場,為僧道大發(fā)度牒。
可見終宋一世,宗教文獻之刊刻極為繁榮,為后世佛、道史學之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量的珍貴材料 ,流傳極為廣泛,極大地促進了佛、教二道在我國的發(fā)展,這和宋代歷朝統(tǒng)治者的重視有極為密切的關系,統(tǒng)治者的推崇為佛、道文獻的刊刻出版與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和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1]張煜明.中國出版史[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
[2]于兆軍.北宋汴梁刻書及其歷史貢獻[D].開封:河南大學.2008.
[3]戴番豫.中國佛典刊刻源流考[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
[4]自宿白.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34、46.
[5]林慮山.北宋開寶藏大般若經(jīng)初印本的發(fā)現(xiàn)[J].現(xiàn)代佛學,1961,(2).
[6]周到.宋魏王趙頵夫妻合葬墓[J].考古,1964,(7).
[7][日]小川貫弌.林子青譯.福州毗盧大藏經(jīng)的雕造[J].法音,1988,(5).
[8]何梅.<毗盧大藏經(jīng)>若干問題考[J].世界宗教研究,1999,(3).
[9][清]畢沅.續(xù)資治通鑒(第 5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