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文化背景看漢日外來詞的發(fā)展規(guī)律

2013-08-15 00:43
關鍵詞:外來詞音譯意譯

陳 紅

(湖南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南 湘潭411104)

同屬亞洲文化圈當中的中國和日本,因16世紀西方傳教士的到來開始接觸西方文明,隨后都經歷了二三百年的閉關鎖國時期,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和1853年“黑船事件”分別讓中日兩國政府被迫打開了國門,走上了向西方國家學習科學文化的征程。在近代化與現代化的過程中,兩國受到西方文明不同程度的影響,語言上也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尤其是外來詞的變化非常大。如今日語中外來詞的比例已達到8.8%(2002年《新選國語辭典》中外來詞的比例),[1]而漢語中外來詞的比例不到3%(1984年《漢語外來詞詞典》中10640條外來詞與37萬漢語詞的比例),[2]可見漢語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尚未達到日本那么深。

作為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和重要載體的語言,其發(fā)展變化勢必要受到文化變化的影響。文化的變化盡管僅是語言變化的外部原因,但無論宏觀的還是微觀的許多語言變化,都能從文化的變化方面找到背景性的或推動性的原因。在很多場合,文化變遷的原因同時又是語言變化的根本性原因。[3]

能夠說明語言接觸與文化接觸之間關系的典型實例之一,是日本的語言和文化。外來文化對日本文化影響最大的,先是中國,后是西方。與此相對應,在語言上也是漢語和西方語言的影響最為深刻。日語的形成、發(fā)展和變化過程同日本本土文化和外族文化接觸的過程具有相當大的一致性。[3]日本在吸收西方外來詞的時候受到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怎樣的影響呢?其中存在什么規(guī)律呢?這種規(guī)律是否也適用于中國的外來詞吸收呢?本文將通過考察中日兩國各個歷史時期吸收西方外來詞的特征與文化背景之間的關系,分析兩國文化背景影響下的外來詞發(fā)展規(guī)律的異同。

一 日語各階段引進西方外來詞的特征

(一)中世時期(室町-江戶時期1549-1868)

室町時代(1336-1603)因1549年西班牙傳教士的到來,日本開始接觸西方語言和文化。此時的外來詞主要來自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內容主要是基督教用語、通商用語、日常用語等,吸收方式主要為漢字意譯。例如:

カルタ/歌留多:(葡萄牙語)carta

タバコ/煙草:(葡萄牙語)tabaco

メリヤス/莫大?。海ㄎ靼嘌勒Z)medias

江戶時代(1603-1868)由于幕府推行儒教政策,漢學受到重視,漢語得到普及,日本人的文化信仰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從1639年德川幕府頒布“鎖國令”到1858年簽訂《日美友好通商條約》,日本實行了長達220年的鎖國政策,與歐洲的貿易僅限于荷蘭,港口也限于長崎。因此外來詞主要來自荷蘭語,內容上前期為通商用語,后期由于蘭學的興盛吸收了科學用語、醫(yī)學用語等,吸收方式主要為漢字意譯。1891年《言海》中片假名外來詞的比例僅占1.4%。[1]例如:

コーヒー/珈琲:(荷蘭語)coffee

ビール/麥酒:(荷蘭語)bier

ガラス/硝子:(荷蘭語)glas

(二)近代(明治-大正-昭和時期1868-1945)

1853年“黑船事件”之后,日本政府被迫于1856年簽訂《日美和親條約》,1858年簽訂《日美友好通商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向西方列強打開了國門。

1868年明治維新以后,政府以神道作為國教,以福澤諭吉為代表的主張維新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對儒學文化進行了批判,甚至出現了“與其待鄰國開明而興亞洲之不可得,則寧可脫其伍而與西洋文明國共進退”的“脫亞論”。日本開始獨自走上追趕西歐的近代化道路,不斷學習西歐的制度、思想和文化。明治初期通過制造新的漢語詞匯吸收了大量的外來詞。1894年《和訳英字彙》中漢語詞的比例達到了60%。[1]例如:

取締、引渡、場合、硫酸、重力、分子、絶対、転化、論理學、比較、自由、電気、共和、圧力、経済學

隨著近代化的推進,日本國民開始對日語產生漢字支配下的焦躁感和相對于歐美語言的自卑感和憧憬感,甚至出現了漢字廢止論、漢字限制論等論調,把英語視為“文明語”,開始盛行英語學習。[1]1877至1885年期間,高等教育全部實現了英語(德語、法語)教學。外來詞的吸收方式也以片假名音譯為主。1956年《例解國語辭典》中片假名外來詞的比例為3.5%。[1]例如:

アイロン:(英語)ir on

サッカー:(英語)soccer

ガーゼ:(德語)Gaze

エネルギー:(德語)Energie

ズボン:(法語)jupon

シャッポ:(法語)chapeau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由于反美思想,片假名外來詞被視為“敵性語”,日本一度排斥片假名外來詞和英語,取而代之的是漢語。不過這只是戰(zhàn)爭期間的特殊情況。

(三)現代(昭和-平成時期1945年至今)

1945年日本戰(zhàn)敗后,由于GHO(聯(lián)合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的指示,日本的國家神道解體,被稱作“惡魔文字”的漢字被廢止,公共機關、車站、地名等都用英語或羅馬字表示,日本上下一齊從“反美”突變?yōu)椤坝H美”,戰(zhàn)后1個月后發(fā)行的《日美會話手冊》在一年內銷售量達到360萬冊,掀起了英語會話熱潮。甚至在11月12日的《讀賣報知新聞》的社說欄內刊登了戰(zhàn)敗的原因是“漢字”的封建性、要替之以民主的“羅馬字”等狹隘、武斷的“廢止?jié)h字”論調。1961年羅馬字學習成為小學必修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日本社會的高度經濟增長和國際化的時期?!皣H化”是當時使用頻率最高的詞,甚至“國際化”所代表的社會潮流被稱作“日本的第三次文明開化”。1969年《角川國語辭典》中片假名外來詞的比例達到7.8%。[1]此時的外來詞主要來自英語,吸收方式為片假名音譯,甚至出現和制英語。例如:

ゼネスト:ゼネラル-ストライキ/(英語)general strike的縮略

ナイター:(和制英語)nighter

ストレス:(英語)stress

ゲバルト:(德語)Gewalt

2000年日本首相召開“21世紀日本的構想”的懇談會,推進“英語公用語化論”,提議將英語作為“第二公用語”,并在部分指定小學推行了英語教育。2002年《新選國語辭典》中片假名外來詞的比例達到8.8%,混種詞的比例為8.4%。[1]此時的外來詞基本上來自英語,吸收方式為片假名音譯,混種詞比例上升。例如:

バブル経済:(英語)bubble+経済

カード破産:(英語)card+破産

マイブーム:(和制英語)my+boo m

マニフェスト:(英語)manifesto

サプライズ:(英語)sur prise

二 漢語各階段引進西方外來詞的特征

(一)近古時期(明朝-清朝時期1580-1840)

雖然明朝前期(1368-1402)和后期(1523-1644)分別實施了海禁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近代科學技術認真的、系統(tǒng)的進入中國還是明代。由于西方傳教士的來華和翻譯事業(yè)的興盛,西方科技詞語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使中國首次受到了近代科學的洗禮。意大利等國的傳教士在傳教并翻譯宗教書籍的同時也翻譯了西歐的一些科技文化著作。中國也有不少通曉外語的人才翻譯了大量的近代科技書籍,著名的有徐光啟、李之藻等,主要使用意譯,有時加上西文的音譯詞作為陪襯。

清朝前期(1644-1684)和中期(1717-1840)分別實行了鎖國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與西方國家的交流較少。

明清時期漢語吸收的外來詞主要來自拉丁語,其次是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和葡萄牙語等,數量較少,內容主要是科學技術,借入方式主要為意譯。在《漢語外來詞詞典》(1984)的10640個詞條中,91條來自拉丁語、30條來自西班牙語、19條來自意大利語、9條來自葡萄牙語。[4]例如:

(1)意譯:“斐錄瑣費亞”:哲學,明代《明理探》中譯為愛知學。拉丁語為philosophia。

“額各諾靡加”:經濟學,明代《明理探》中譯為治家。拉丁語為oecono mica。

“薄利第家”:政治,明代《明理探》中譯為治世。拉丁語為politica。

“絡日伽”:邏輯學,明代《明理探》中譯為辨藝。拉丁語為logica。

(2)音譯:“幾何(學)”:出自明代《幾何原本》。意大利語為geometria。

(二)近代(清朝-民國時期1840-1949)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清朝封建帝國開始走向滅亡,新的愛國階層和新興的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中國在外力的推動下從被動到主動地走向近代化,語言上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外來詞的大量增加就是其中一個方面。1895年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開始向歷來輕視的日本學習,認識到通過日本引進西方科學的必要性,興起了東渡扶桑的留學潮流。

在經歷了傳教士翻譯的近古時期后,獨立的翻譯活動在清末開始急速增長,由于有先后官辦的翻譯機構的組織和支持,有各種外語學堂和出國留學的人才培養(yǎng),對科技著作的翻譯也達到了相應的高峰。翻譯者中最有影響力的是嚴復,主要使用基于外語發(fā)音的音譯法。雖然大部分的音譯詞在后來被另一種音譯或意譯詞取代,但仍然在歷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上半葉的外來詞主要來自英日兩種語言,其次是法語和德語等,數量較多,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機械、醫(yī)藥、文化、藝術、體育和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借入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主要是全音譯,其次是諧音音譯等各種音譯及借形等。在1984年《漢語外來詞詞典》收錄的10640個詞條中,3602條來自英語,850條來自日語,178條來自法語,35條來自德語,而3602條英源外來詞中,全音譯詞占59.9%。[4]例如:

(1)全音譯:“邏輯”(英.logic)、“安培”:(法.ampere)、“配尼西林”(英.penicillin)

(2)諧音音譯:“德律風”(英.telephone)、“馬達”(英.motor)、“維他命”(英.vitamin)

(3)加義標音譯:“來復槍”(英.rifle)、“吉普車”(英.jeep)、“高爾夫球”(英.golf)

(4)半音譯:“烏托邦”(英.utopia)、“法西斯主義”(意.fascis mo)

(5)縮略音譯:“泵”(英.pu mp)、“鋁”(英.al uminiu m)

(6)縮略音譯加漢語成分:“麻省”(英.Massachusetts)、“普羅階層”(法.proletariat)

(7)借形詞:“外務省”(日.外務?。ⅰ坝字蓤@”(日.幼稚園)

(三)現代(新中國時期1949年至今)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英美的政治封鎖,英、美、日等國喪失了對大陸語言的直接影響力;又由于中國同前蘇聯(lián)訂立了友好合作條約,俄語幾乎成為了此時輸送外來概念的壟斷者。由于大陸主導機構在吸收音譯詞語上所采取的謹慎態(tài)度,音譯詞主要來自俄語,且意譯明顯地占主要地位。隨著中蘇交惡,蘇聯(lián)專家的全面撤退,俄語在中國迅速退潮。

1994年《現代漢語新詞新語詞典》(于根元編)收錄了1949-1992年的外來詞7655條,其中音譯詞僅65條,占0.84%。1984年《漢語外來詞詞典》的10640個詞條中,有417條來自俄語,主要為音譯。[5]例如:

“蘇維?!保海ǘ碚Z)會議,代表會議。

“布拉吉”:(俄語)連衣裙。

“習明納爾”:(俄語)研討班,研討報告會。

“拖拉機”:(俄語)輪式或履帶式動力牽引機。

通過1971年加入安理會,1972年與日本、美國等恢復邦交,中國的世界地位不斷上升;隨著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工作重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中國全面展開了同世界各國進行平等、自由的文化交流。受西方國家科技飛速發(fā)展下新詞新語層出不窮的影響,漢語也主動或被動地創(chuàng)造新詞語,內容涉及科教文衛(wèi)類、衣食住行類、歌舞文體類、社會組織和成員類等各個方面。據統(tǒng)計,80年代每年新增700詞,90年代每年新增300-400詞,主要來自英語等,借入方式主要是以諧音音譯為首的各種音譯,其次是意譯。[6]

2002年《英語新詞詞典》(常自為編)收錄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英語來源新詞12000條,比《漢語外來詞詞典》(1984)所收錄的中國歷史上的外來詞還多,其中意譯詞只有421條,僅占3.5%。[4]例如:

(1)諧音音譯(音義兼譯):“香波”(英.shampoo)、“利福平”(拉?。ⅲ甊ifampin)、“白內?!保ɡ。ⅲ瓸er netin)、“速滅殺丁”(英.Su micidin)、“聲吶”(英.sonar)

(2)全音譯:“克隆”(英.clone)、“比基尼”(英.bikini)、“歐佩克”(英.OPEC)

(3)加義標音譯:“漢堡包”(英.hamburger)、“比薩餅”(意.pisa)

(4)半音譯:“霹靂舞”(英.break dance)、“呼啦圈舞”(英.hula hoop)

(5)縮略音譯:“派典”(英.paradig m)、“煽色腥”(英.sansetionis m)

(6)縮略音譯加漢語成分:“卡那霉素”(拉丁.kana mycin)、“先鋒霉素”(拉?。甤ephal ot hin)。

(7)借形詞:“通勤”(日.通勤)、“放送”(日.放送)

(8)意譯詞:“熱狗”(英.hot dog)、“代溝”(英.generation gap)、“自助餐”(法.buff et)、“情人節(jié)”(英.Valentine’s Day)、“電腦病毒”(英.co mputer vir us)、“超級市場”(英.super mar ket)。

三 文化背景影響下的漢日外來詞發(fā)展規(guī)律

(一)日語外來詞的文化背景分析

1.中世時期中國文化影響下的漢字意譯。由于長期接觸中國封建文化,特別是江戶時期推行儒教政策,漢學盛行,日本人形成了封建保守的思想,在初次接觸西方文化的時候顯得小心翼翼,甚至因擔心傳教士的影響力會危及國家穩(wěn)定而采取了鎖國政策,外來詞的吸收方式也主要運用漢字進行意譯。

2.近代西歐文化影響下的片假名音譯。受到“黑船事件”驚嚇的幕府,失去了對中國文化的信心,通過明治維新開始獨自走上追趕西歐的近代化道路。西方文化取代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地位,繼而英語取代了漢語,影響著日本的近代化,導致外來詞的吸收方式從漢字意譯轉變成片假名音譯。

3.現代歐美文化影響下的片假名音譯。戰(zhàn)后日本從戰(zhàn)前、戰(zhàn)中的相對歐美的“優(yōu)越感”再次回到“自卑感”,歐美文化依然是日本需要追趕的先進文化,特別是經濟高度增長時期,英語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到了世紀之交甚至出現“英語公用語化論”,英語來源的片假名音譯詞在日語中的比例逐漸攀升,甚至出現了和制英語的片假名詞。

總的來說,日本在接觸西方文化的過程中,最初受中國封建文化的影響對外來文化表現出小心謹慎的態(tài)度,之后通過“黑船事件”意識到儒家思想的落后從而主動大膽地吸收西方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失敗后更是崇拜歐美文化以至出現“英語公用語話論”。因此在吸收外來詞的過程中表現出數量上由少到多、內容上由單一到豐富、形式上從運用漢字意譯到運用片假名音譯等特點。

(二)漢語外來詞的文化背景分析

1.近古時期封建主義影響下的漢字意譯。自古以文明古國自居、向亞洲各國輸出文化、高傲的中國開始意識到世界上還有比自己更先進的國家,為了成為世界先進國家,不得不向外國學習科學技術。然而,由于兩千年封建社會形成的保守思想,作為初次接觸與中國的表意文字完全不同的西洋文字的中國人,對同漢語規(guī)則完全不相容的音譯外來詞極易產生本能的排斥。

2.近代民主主義影響下的漢字音譯。在鴉片戰(zhàn)爭中失去了自信的中國人,清醒地認識到落后于世界的現實,開始對西方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進行大規(guī)模的翻譯,由于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對傳統(tǒng)文化的全面否定,產生了相對于西方文化的強烈自卑感,從而采用了基于原語發(fā)音的純音譯形式,甚至直接借用日語中的和制漢語;隨著近代化的不斷推進,對西方文化的吸收也變被動為主動,中國知識分子在從傳統(tǒng)向現代的轉變過程中,出現了自由主義西化派、保守主義現代新儒家派和中國馬克思主義派,外來詞的吸收方式也變得靈活多樣。

3.現代社會主義影響下的音義兼顧。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政治交往上的不均衡導致外來詞吸收的不均衡,意譯方式占主導地位;20世紀80年代以后,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展開和深人,人們對個體的獨立、價值和自由的呼聲此起彼伏,音譯方式回潮且形式多樣;而到了90年代,文化保守主義卷土重來,“新儒家”揚眉吐氣,“國學”成為“顯學”,于是作為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融合結果,音譯中的諧音音譯(音義兼譯)方式備受親睞。

總的來說,中國在接觸西方文化的過程中,最初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對西方文化的接觸特點是被動且有限,之后通過鴉片戰(zhàn)爭的教訓認識到儒家思想的弊端從而大規(guī)模地吸收西方文化,但由于兩千年封建文化根深蒂固,不可能像在日本一樣瞬間被西方文化所吞沒,而是暫時的退讓,并通過不斷改良尋求出路,新中國成立以后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進一步融合,向二者對立互補的結構發(fā)展。因此在吸收外來詞的過程中表現出數量上由少到多、內容上由單一到豐富、形式上從意譯到音譯、再回到意譯、最后是音譯基礎上的意義兼顧等特點。

四 結 語

本文從漢日對比的角度,通過考察中日兩國各個歷史時期吸收西方外來詞的特征與文化背景之間的關系,分析在文化背景影響下兩國外來詞的發(fā)展規(guī)律,發(fā)現中國由于傳統(tǒng)文化根深蒂固,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并沒有像日本那樣被吞沒,而是通過不斷改良來實現與西方文化的融合,外來詞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數量上和內容上與日本基本相同,在吸收方式上與日本意譯到音譯的一次性轉變不同,是經歷了意譯和音譯的幾番競爭之后以音義兼顧的形式實現了二者的和諧統(tǒng)一。

[1] 鈴木俊二.借用語の思想:受容の歴史と意識[J].國際短期大學紀要,2007(22):49-74.

[2] 趙 宏.英漢外來語吸收機制和動因對比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3):21-26.

[3] 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224-225.

[4] 鐘吉婭.漢語外源詞[D].華東師范大學,2003:76-90.

[5] 史有為.漢語外來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91-192.

[6] 朱永鍇.二十年來現代漢語新詞語的特點及其產生渠道[J].語言文字應用,1999(2):16-22.

猜你喜歡
外來詞音譯意譯
基于語料庫的清末民初日源外來詞漢化研究
清末民初音譯元素名規(guī)范方案用字探析
中國朝鮮語外來詞詞匯結構和使用考察
淺談英漢翻譯中的直譯與意譯
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漢韓外來詞對比研究
夏譯漢籍中的音譯誤字
語言生態(tài)學視角下漢語中日語外來詞的借用演變
大陸與港臺譯制片對英文電影片名的直譯與意譯取向研究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新疆地名的音譯轉寫及英譯規(gu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