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繼道,鄭柏松
(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課部,湖北黃岡438002)
1992年7月2日,一架飛機乘云而起,扶搖直上,飛機承載著李先念的骨灰向祁連山飛去。李先念生前向夫人林佳楣囑托:“將來我的后事要節(jié)儉,一切按中央規(guī)定辦。我只有一個請求:把我的骨灰撒到我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地方——大別山、大巴山、祁連山。那里是我成千上萬的戰(zhàn)友流血犧牲的地方,我舍不得犧牲了的戰(zhàn)友,我想和他們在一起?!睘槭裁蠢钕饶钜獙⑵涔腔胰鲈谄钸B山,因為,作為紅軍西路軍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追隨他的、從大別山走出來的戰(zhàn)友很多人都埋葬在這里,他想同戰(zhàn)友團聚啊!紅四方面軍是在大別山創(chuàng)建和成長起來的,由其主力組成的西路軍在血戰(zhàn)河西走廊、兵敗祁連山之后,長期背負著張國燾錯誤路線的罪名,死者的靈魂得不到安息,活著的人承受著不公正待遇和冤屈,50多年之后,歷史終于恢復了其本來面目。西路軍在中國革命中的歷史地位是不容否定和抹煞的,西路軍官兵是歷史上的悲情英雄,他們的英雄事跡和偉大精神我們要一代代傳承下去。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會師后,紅四方面軍的五軍、九軍、三十軍和方面軍總部等共2.1萬余人奉中共中央、軍委指示,渡過黃河執(zhí)行寧夏作戰(zhàn)計劃,之后,寧夏計劃未能繼續(xù),經(jīng)黨中央批準渡河部隊組成西路軍,向河西走廊挺進。對于深入河西走廊的西路軍,蔣介石指使馬步芳、馬步青等部進行圍追“兜剿”。西路軍廣大指戰(zhàn)員不怕犧牲,浴血奮戰(zhàn)。面對自然條件極端惡劣,無根據(jù)地作依托,又無兵員、物資補充,孤軍作戰(zhàn)等不利因素,仍殲敵2萬余人。在戰(zhàn)事不利情況下,西路軍領導決定,余下人員分成三個支隊,分散游擊。其最終結果是七千多人犧牲(包括:紅五軍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參謀長李屏仁。紅九軍軍長孫玉清,政委陳海松,參謀長陳伯稚,政治部主任曾日山等師級以上高級將領近30余人),九千多人被俘(其中,被俘后慘遭殺害者六千余人,經(jīng)營救,回到家鄉(xiāng)者二千多人)。其余人員,一部分通過多種途徑回到延安,一部分流落西北各地。特別應提到的是,左支隊400余人在李先念帶領下向新疆轉移,經(jīng)中共中央代表陳云等接應,進入烏魯木齊,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們分批回到延安,后來成為抗戰(zhàn)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右支隊領導人王樹聲(曾任第四方面軍副總指揮、西路軍副總指揮、太行軍區(qū)副司令員、河南軍區(qū)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后,任湖北軍區(qū)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授予大將軍銜,1974年1月7日病逝于北京。)在部隊被打散后,幾經(jīng)生死考驗,只身沿路乞討為生,最終回到延安。
真相的披露經(jīng)歷了曲折的過程。當西路軍因兵力懸殊而兵敗河西走廊之后,真相就被模糊和湮埋了,歷史被改變了模樣。從1937年到1983年,西路軍乃至紅四方面軍將士被捆在“張國燾路線”的恥辱柱上,飽受屈辱,含冤莫辯,長達半個世紀。最終解除這個歷史困局,洗清這一歷史冤案,得益于陳云、鄧小平、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
事實真相被歪曲源于1937年3月,中央政治局在延安召開擴大會議,會議深入揭發(fā)和批判了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嚴重錯誤,并做出了《關于張國燾同志錯誤的決議》,決議指出:張國燾的錯誤是戰(zhàn)爭中的右傾機會主義,其內容是退卻路線、軍閥主義和反黨行為的綜合。并認為:“西路軍向甘北前進與西路軍的嚴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沒有克服張國燾路線。”[1]張國燾1931年從蘇聯(lián)回國來到大別山革命根據(jù)地,擔任蘇區(qū)和紅四方面軍主要負責人,1932年紅四方面軍離開鄂豫皖,進入川西,開辟了川陜革命根據(jù)地,隊伍進一步擴大。正因為如此,在長征途中張國燾依仗人多槍多,與北上抗日的正確路線發(fā)生分歧,帶領部隊南下,走上分裂黨和紅軍的錯誤道路。(張國燾1938年叛變革命,投靠蔣介石集團)所以,人們就把西路軍的失敗,歸結為“這個路線的最后的破產(chǎn)”。幾十年來,人們不敢觸摸這根敏感的神經(jīng)。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事情出現(xiàn)了轉機。20世紀80年代初,朱玉同志奉組織之命,幫助徐向前元帥整理回憶錄。他從文獻史料中驚異地發(fā)現(xiàn)了中共中央、軍委下令紅四方面軍主力西渡黃河和成立西路軍的電文,以及其他一些人們所不知曉的情況。根據(jù)新發(fā)現(xiàn)的檔案資料,朱玉在史學界首次提出了西路軍問題的現(xiàn)有定性、定位很不妥等看法。1980年12月2日,朱玉以“竹郁”筆名寫成了《“西路軍”疑》一文,就西路軍西渡黃河、建立永(昌)涼(州)根據(jù)地、拒絕東返等問題提出疑問,向傳統(tǒng)觀點發(fā)起了挑戰(zhàn)。不久,這篇文章被送到鄧小平那里。鄧小平對西路軍問題極為重視,他將此文批給李先念研究。
1982年2月陳云同李先念談到西路軍問題時,李先念提出了鄧小平去年批給他看的一篇有關西路軍問題的文章(即朱玉:《西路軍疑》)。陳云說:“西路軍是當年根據(jù)中央打通國際路線的決定而組織的。我在蘇聯(lián)時,曾負責同他們聯(lián)系援助西路軍武器彈藥的事,而且在靠近新疆的邊境上親眼看到過這些裝備。西路軍問題是一件和自己有關的事,我今年 77歲了,要把這件事搞清楚。”[2]陳云建議李先念準備一份有關西路軍問題的材料。
李先念是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委員、三十軍政委,最后分散游擊時負責人之一。1982年,李先念根據(jù)鄧小平的批示和陳云的建議,組織干部查閱大量歷史檔案,于1983年寫出《關于西路軍歷史上幾個問題的說明》,指出:“西路軍執(zhí)行的任務是中央決定的。西路軍自始至終都在中央軍委領導之下,重要軍事行動也是中央軍委指示或經(jīng)中央軍委同意的。因此,西路軍的問題同張國燾1935年9月擅自命令四方面軍南下的問題性質不同。西路軍根據(jù)中央指示在河西走廊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和打通蘇聯(lián),不能說是執(zhí)行張國燾路線?!保?]
1983年3月22日,鄧小平在李先念寫的說明和附件上批示:“贊成這個說明,同意全部存檔?!标愒频慕ㄗh,李先念的說明,鄧小平的批示,在根本性質上正確地解決了西路軍的歷史疑案,對西路軍歷史問題的澄清邁出了不可逆轉的第一步。
1991年,經(jīng)中央批準的《毛澤東選集》新版發(fā)行,內中關于西路軍的注釋,修改為:“(一九三六年)十月下旬,四方面軍一部奉中央軍委指示西渡黃河,執(zhí)行寧夏戰(zhàn)役計劃。十一月上旬根據(jù)中共中央和軍委的決定,過河部隊稱西路軍。他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孤軍奮戰(zhàn)四個月,殲敵二萬余人,終因敵眾我寡,于1937年3月失敗。”[4]2001年 11月7日,在徐向前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江澤民代表黨中央發(fā)表講話,指出:“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后,他奉軍委命令,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西路軍總指揮,指揮部隊與敵人血戰(zhàn)四個多月,有力地策應了河東紅軍的戰(zhàn)略行動?!边@是黨中央為西路軍作出的公開結論。2002年10月,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第一卷中,改變了傳統(tǒng)說法,對西路軍作出了全面的評價和肯定。2004年,由蘭州西路軍研究會編纂,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文獻卷》一書,全面系統(tǒng)地匯聚了關于西路軍的事實材料,為正確認識西路軍事件提供了依據(jù)[5]。其序言指出:“很長時期,西路軍由于被當作是‘張國燾路線’的犧牲品,其史實及研究都被視為‘禁區(qū)’,塵封了半個世紀,幸存者大多命運坎坷,備受壓抑和屈辱,受到極不公正的對待?!边@段文字揭示了澄清這樁歷史遺案的重大意義,以及史學界在研究西路軍問題中所經(jīng)受的艱辛與曲折。
千里河西,屹立著烈士們的座座豐碑;戈壁雪山,留下了英雄們的鏗鏘足跡。西路軍失敗了,但為中國革命作出的巨大歷史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西路軍官兵堅決執(zhí)行中央命令,在無根據(jù)地作依托,無兵員、物資補充,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孤軍遠征,不怕犧牲,浴血奮戰(zhàn),先后占領了古浪、永昌、山丹、臨澤、高臺五座縣城,殲敵2萬余人,給頑固堅持內戰(zhàn)的國民黨馬步芳、馬步青部反動勢力以沉重打擊,并有力地配合了河東紅軍主力的革命斗爭。西路軍還先后建立了永昌、山丹、臨澤、高臺四縣的蘇維埃政權,擴大了黨和紅軍在河西走廊的影響。
黨對紅軍的統(tǒng)一領導,是一個歷史漸進的過程。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黨在全國開辟10多塊革命根據(jù)地,建立了各地的紅軍隊伍,雖有黨中央統(tǒng)一領導,畢竟是分散行動的。有紅一、二、四方面軍等多種建制,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后,組成了中革軍委主席團,其成員包括毛澤東、彭德懷、朱德、張國燾等人。朱德、張國燾分別以紅軍總司令、總政委名義,依照中央和軍委決定,對全軍作戰(zhàn)進行組織指揮。西路軍的組建和一切軍事行動都是由中央決定并直接指揮的。西路軍對中央和軍委的命令是不折不扣堅決執(zhí)行的,這種做法和表現(xiàn),為紅軍各部隊,推廣和完善統(tǒng)一領導,開啟了一個很好的局面。從此,中央和軍委對紅軍各部隊的軍事指揮,在總體上變得更權威,更直接,更有效,把“黨指揮槍”這一理論原則,落實到了每一支部隊、每一次軍事行動上,使工農紅軍,真正成為一支新型的、獨立的、有組織的、有實力的政治和軍事集團,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西路軍的西征,一方面為河東紅軍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發(fā)展空間,緩解了人多而糧草彈藥匱乏的現(xiàn)狀,減輕了河東紅軍的經(jīng)濟、軍事壓力,為紅軍在陜北立足和戰(zhàn)略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還直接牽制了馬家軍及其民團12萬余人及國民黨空軍的第15大隊,以及尾隨西路軍跟進的楊德亮一個師和毛炳文的第37軍兩個師[6]。另一方面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過程中,西路軍有力地支援了張學良、楊虎城與蔣介石的斗爭,“保障了西安側后方的安全”[7],減輕了張、楊的思想和軍事壓力,有力地支持他們的正義之舉,也為河東紅軍和友軍應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挑釁起到了震懾作用。當時,紅軍集結陜甘邊,前有蔣軍,后有馬家軍,沒有戰(zhàn)略靠背;張學良急盼紅軍西進與蘇聯(lián)打通聯(lián)系,目的是加強對付蔣介石,特別是對付國民黨內親日派。
西路軍的西征,是執(zhí)行中共中央規(guī)定新時期戰(zhàn)略總任務的一部分。當時中央確定的戰(zhàn)略任務是:團結內部,聯(lián)合友軍(張學良、楊虎城部),粉碎蔣介石的滅共計劃,首先造成西北抗日局面,以達逼蔣抗日,停止內戰(zhàn),組成全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動員一切抗日力量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的目的。這一戰(zhàn)略總任務最關鍵的一環(huán)就是占領寧夏和甘肅西部,打通與蘇聯(lián)的聯(lián)系。
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2周年前夕,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薄皩W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的必修課?!保?]緬懷西路軍烈士的浴血奮戰(zhàn)、忠貞不屈、忍辱負重的感人事跡,對我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中國夢”,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具有重大作用;革命前輩留下的西路軍精神,對于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西路軍精神肇取于大別山精神。組成西路軍的三支部隊主要來源于大別山革命(鄂豫皖)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的紅四方面軍,即九軍、三十軍和五軍的一部分(1936年1月由紅一方面軍的五軍團和紅四方面軍三十三軍合編而成)。大別山精神集中體現(xiàn)在:“不怕犧牲、不勝不休;堅定信念、必勝信心;團結奮斗、黨群一心”[9]。西路軍廣大官兵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視死如歸,創(chuàng)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業(yè)績;表現(xiàn)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英雄主義氣概;體現(xiàn)出大局觀念、忍辱負重的獻身精神,這是對大別山精神繼承和發(fā)展。我們認為,西路軍精神可以概括為:不怕犧牲,視死如歸;堅定信念,忠貞不屈;顧全大局,忍辱負重;團結奮斗,黨群一心。
“西路軍挺進河西走廊之初,只有2.1萬余人。它他所面臨的主要敵人馬步芳、馬步青部正規(guī)軍3萬余人,另有一定戰(zhàn)斗力的民團9萬人,總共是西路軍的6倍?!保?0]馬步芳、馬步青是長期盤踞在河西走廊上的軍閥,有騎兵優(yōu)勢,兵員、糧草、彈藥供給充足,且彪悍兇殘。而西路軍不僅兵員不足,武器裝備差,且遠離根據(jù)地作戰(zhàn),“群眾斗爭不易發(fā)動,擴紅籌資較難”[11]。黃河天險又隔斷了與兄弟部隊的聯(lián)系,面對困難,西路軍戰(zhàn)士不畏艱難困苦,不怕犧牲,視死如歸。
紅五軍表現(xiàn)最為突出。1937年1月1日拂曉,軍長董振堂率紅五軍3000余人,一舉攻占甘肅高臺縣城。殲敵1400余人,繳獲槍支500余支,生擒偽縣長及政府官吏。正當軍民熱烈慶祝高臺解放的時候,敵軍馬步青、馬彪、韓起祿糾集5個騎兵師、2個步兵旅以及炮兵團、民團2萬余人,乘我守軍力量薄弱,與主力配合困難之機,將高臺縣城層層包圍。1月20日在飛機大炮配合下,向高臺縣城發(fā)起猛烈進攻。董振堂嚴密組織、頑強抵抗,與敵在城外激戰(zhàn)七晝夜,我軍人員傷亡較大,彈藥消耗嚴重,被迫退入城內堅守。在敵人炮火轟擊之下,城墻坍塌,敵人沖進城內,進行巷戰(zhàn),血戰(zhàn)十余小時,城池陷落,紅五軍3000余名將士絕大部分壯烈犧牲。戰(zhàn)斗結束后,慘絕人寰的敵人將董振堂、楊克明、葉崇林等烈士的頭割下,懸首示眾,不準收尸。
1937年3月12日西路軍大隊進入梨園口。紅九軍奉命扼守山口擔任阻擊,政委陳海松率領已不足1000人,且槍支彈藥嚴重不足的部隊,對抗數(shù)十倍的敵人。陳海松臨危不懼,命令保衛(wèi)局長組織機關人員撤退,自己帶著700多人堅守陣地。戰(zhàn)士們的子彈打光了,就用刺刀和石頭跟敵人拼,擊退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從而爭取了時間,使總部和兄弟部隊安全轉移。最后在大量敵騎兵襲擊中,陳海松身中8彈,以身殉國,其余700多人也全部犧牲,只有一名戰(zhàn)士僥幸脫險。
紅九軍軍長孫玉清多次指揮官兵與敵人激戰(zhàn)。1936年11月15日,當部隊進至古浪城時,遭敵軍3個騎兵旅、2個步兵旅和4個民團,以及飛機大炮的猛烈攻擊。孫軍長沉著指揮,與敵人展開激烈廝殺,幾經(jīng)肉搏,斃傷敵軍2000余人,使部隊轉危為安。1937年3月,他率部在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qū)祁連山地區(qū)與敵軍奮戰(zhàn)時,不幸被俘。面對敵人的威脅和利誘,他忠貞不屈,大義凜然,后被秘密殺害。
1937年3月,西路軍婦女先鋒團在祁連山犁園堡一帶,被敵軍追上,政委吳富蓮和團長王泉媛帶領婦女先鋒團戰(zhàn)士,在茫茫戈壁灘上,與敵人孤軍奮戰(zhàn)、浴血拼殺了3天3夜,打退了敵人多次瘋狂圍攻,終于彈盡糧絕,大部分官兵犧牲,政委吳富蓮負傷被俘。敵人對其進行威脅利誘和百般折磨,她絲毫不為所動,最后吞針而死,時年25歲。邵烈坤,紅三十軍八十九師師長,率部參加一條山、涼州、四十里鋪等戰(zhàn)斗。1937年3月11日,在甘肅臨澤園口戰(zhàn)斗中被俘,堅貞不屈,英勇就義。
西路軍戰(zhàn)士大多出生于南方鄂豫皖地區(qū),不適應西北惡劣的氣候,遠距離作戰(zhàn),彈藥、糧草得不到及時補充,受傷戰(zhàn)士得不到及時的醫(yī)治,而頑敵馬家軍不僅武器裝備先進,又有空軍配合,面對如此情況,他們沒有絲毫膽怯。沒了子彈,就開展白刃戰(zhàn),刀卷刃了,用槍托砸、木棍打,用石頭砸,用牙齒咬,有的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于盡……盡管最后部隊打散了,但堅信革命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革命有勝利也有失敗,只要保存了有生力量,今后仍然會發(fā)展壯大。現(xiàn)在的幾百人,以后可以擴充成幾千人上萬人?!保?2]基于這種信念,李先念帶領左支隊在祁連山經(jīng)過四十多天的風雪轉戰(zhàn)最終到達新疆,過沙漠時,到處找不到水喝,實在忍不住,他們就把你的尿給我喝,我的尿給你喝。幾千名被俘和失散的戰(zhàn)士都懷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千方百計地從馬家軍控制的魔窟中逃了出來,歷經(jīng)千辛萬苦最終回到黨的懷抱。
西路軍為了實現(xiàn)抗日夢想,打通國際路線,建立反帝國際統(tǒng)一戰(zhàn)線,完成中共中央和軍委布置的革命任務,孤軍挺進河西走廊,深入戈壁沙漠。廣大指戰(zhàn)員始終以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利益為重,并沒有質疑黨中央的命令,面對強大的敵人,他們沒有過多顧慮,堅決服從黨中央和軍委的指揮和調遣。西安事變爆發(fā)后,為促進蔣介石聯(lián)共抗日,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西路軍奉命在河西走廊上打打停停,消耗了大量軍事實力,貽誤了戰(zhàn)機,損失慘重,但他們仍表示“決不灰心,準備戰(zhàn)斗到最后一滴血”,[13]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戰(zhàn)事失敗,幸存的官兵也長期戴著“張國燾路線”執(zhí)行者的帽子,在延安整風運動和“文革”中他們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倍受屈辱。但他們顧全大局、忍辱負重,從來沒有動搖過自己的信念,一直默默無聞地為黨和人民做著力所能及的工作。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主席陳昌浩回到延安后,被安排到中宣部當科長,他服從命令,毫無怨言,勤勤懇懇地工作。李先念回延安后從軍政委一下降到營長,但他表示堅決服從組織決定,在毛主席的親自過問下,他才被調到新四軍第四支隊當參謀長。[14]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幸存下來的西路軍官兵,不計前嫌,又同國民黨軍隊合作,積極投入到抗日戰(zhàn)爭之中。
西路軍挺進河西走廊后,認真執(zhí)行黨的群眾路線,真情關心群眾疾苦,把群眾當親人。他們廣泛發(fā)動群眾,積極打土豪、分田地,為農民謀福利。西路軍的實際行動感動了當?shù)厝罕?,他們幫助西路軍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動員群眾加入革命隊伍,積極幫助西路軍作戰(zhàn)。西路軍在永昌的四十多天里,當?shù)厝罕娭гZ食、飼料約300多萬斤,煤、柴禾、飼草200多萬斤,豬牛羊7000 多頭(只)。[15]正因為西路軍與當?shù)厝罕娊⒘诉@種緊密聯(lián)系,幸存的戰(zhàn)士在回新疆和延安時都受當?shù)厝罕姷慕吡椭?000多名戰(zhàn)士最終能回到黨的懷抱,成為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郝成明,等.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文獻卷(下)[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云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3]李慶英.西路軍歷史遺案澄清始末[J].文史精華,2007(10).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秦生.悲壯征程的珍貴歷史紀錄[M].甘肅社會科學,2005(01).
[6]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史第一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
[7]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第一卷(上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2011.
[8]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N].人民日報(電子版),2013-07-22.
[9]袁繼道.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大別山精神比較研究[J].世紀橋,2012(09).
[10]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史(第一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
[11]郝成銘,等.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文獻卷(上)[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2004.
[12]周純麟.周純麟回憶錄[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
[13]馮亞光.西路軍·河西浴血[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9.
[14]朱玉.李先念傳[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15]秦生.紅西路軍征程[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