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煒,王新萍
(湖北文理學院 文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1937 年日本侵略者悍然發(fā)動了企圖吞滅中華的“盧溝橋事變”,全國許多地方都陷入了戰(zhàn)爭的泥潭,烽煙四起,中華民族到了存亡絕續(xù)的關頭。在這種情況下,老舍的生活也隨著國難而發(fā)生了重大轉變。原本過著寧靜的書齋生活,對政治不太關心的他開始投入到全國文藝界的抗日大軍中,于1937 年11 月,獨自擠上南下的最后一列火車,投身于復雜激烈的社會現(xiàn)實中。當時的文藝界有著眾多的團體和派別,政治傾向迥異。然則1938 年初,全國所有的愛國藝術家們拋棄了過去的政治信仰和派別,星聚武漢,他們主動團結在抗日救亡的旗幟下,擔當起宣傳動員民眾,營造氛圍,鼓舞士氣的責任。走出素日徘徊低吟的斗室,去感受祖國大地上的槍聲炮火,為祖國的抗戰(zhàn)勝利爭一口氣。在周恩來同志的領導下,文藝界經過幾次籌備會議后,在武漢成立了“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旨在一致對外。這是一個巨大的抗戰(zhàn)文藝組織,《發(fā)起旨趣》寫道“漫天轟炸,遍地烽煙,焦誨的城市,血燃的山河,在日本強盜帝國主義的橫暴侵略中,中華民族正燃起了爭取生存和解放的神圣炮火?!覀兏械轿乃嚳箲?zhàn)作用的重大,散處四方的文藝工作者有集中團結,共同參加民族解放事業(yè)的必要?!褡宓拿\也將是文藝的命運,是我們的文藝戰(zhàn)士能夠發(fā)揮最大的力量,把中華民族文藝偉大的光芒,照徹于全世界照徹于全人類……”[1]“文協(xié)”的成立讓老舍看到了希望,也帶給了他無盡的感動。作為文壇巨擘,也在此表達了他愿為民族解放事業(yè)而獻身的精神。他變成了“文藝界的一名小卒”[2]。在這次南下的途中,他經過了襄陽,寫了《老河口》、《襄樊》(即今襄陽)、《南陽》等與襄陽有關的詩篇,這些詩篇后來輯錄在《劍北篇》中。同時為了紀念在抗戰(zhàn)中犧牲于襄陽這片熱土的孤膽英豪,還寫了有關的話劇《張自忠》。
1938 年3 月27 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在漢口總商會禮堂舉行成立大會,老舍是此次大會的籌備委員之一。清晨,老舍就從武漢大學出發(fā),渡過長江,到達漢口。這一天,總商會大門前扎著彩牌,一條白布橫過寬大的馬路,寫著雄大的黑字“文章下鄉(xiāng)文章入伍”。老舍會見了到來的各位文藝界先生,有豐子愷、王平陵、華林、宋云彬、鐘天心、郁達夫、胡風等等。會后“文協(xié)”的工作開始正式展開了,老舍因為什么黨派都不是,以及在現(xiàn)代文壇中的重要地位和他隨和謙恭的性格而當選為“文協(xié)”常務理事和總務組組長。
1938 年7 月,文藝界的朋友越來越多,這讓老舍感到十分的欣喜。盡管老舍有很大的熱情,但是由于身體弱,他便決定停在武漢寫稿子,作為理事為文藝協(xié)會跑腿。7 月底,武漢已遭過兩次大轟炸,疏散人口的宣傳與實施也日緊一日。老舍贊成疏散人口,并且愿為這事去宣傳。盡管有千般不舍,為了做個文藝戰(zhàn)士他還是離開了武漢去重慶。1939 年初,“文協(xié)”理事會決定由老舍、胡風、王平陵、姚篷子等分別參加慰勞總會南北兩路慰問團,慰問國統(tǒng)區(qū)和部分解放區(qū)的抗日軍民。慰勞團先到西安,而后繞過潼關,到洛陽。由洛陽到襄樊老河口,而后出五關再到西安。由西安奔蘭州,到達蘭州榆林,而后到青海、綏遠、寧夏、興集,一共走了五個月,兩萬多里。這次長征的所聞所見,老舍都記在了《劍北篇》里。1939 年8 月3 日,老舍所在的慰問團到達老河口,活動時間達一周之久,這在老舍整個慰問行程中還是不多見的?;氐街貞c后,他就寫成了《劍北篇·老河口》。在老河口為期一周的慰問活動結束后,老舍又來到了慰問團行程計劃中最南的一站——襄樊。1939 年8 月11 日,老舍開始在襄樊活動,并在回重慶后寫成了經典之作《襄樊》一詩。老舍寫成四幕話劇《張自忠》是1941 年1 月,他寫《張自忠》整整用了三個月,在這個四幕的劇本中,選取了“臨沂之戰(zhàn)”、“徐州掩護撤退”、“隨棗之役”和“殉國”,集中表現(xiàn)抗戰(zhàn)將領張自忠的身先士卒、嚴明軍紀、體察下情、深得民心,特別突出了他身上英勇無畏、與侵略者血戰(zhàn)到底、戰(zhàn)死疆場的精神,以此來激勵抗戰(zhàn)中的人民。在1940 年12 月1 日出版的《抗戰(zhàn)文藝》“出版預告”上就寫道:“張自忠將軍七七抗戰(zhàn)開始,迄至襄樊勝利,盡了不能再盡的責任,終之以身殉國,為抗戰(zhàn)歷史增加了不可缺少之一頁,這一頁的內容,由老舍先生,盡數(shù)月之光陰為之搜集整理,其《張自忠》四幕劇,即數(shù)月來之最后結晶,亦即占有抗戰(zhàn)歷史之一頁之不朽之作?!痹谶@部四幕的話劇中,有兩幕的故事發(fā)生在襄樊。在老舍離開襄樊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就動筆寫《張自忠》,我們完全有理由把老舍到襄樊,看成是他寫作這個劇本的一次實地考察,這其中既包括了軍事形勢、地理特征、軍人氣質、民眾情緒等等。
1940 年2 月,“文協(xié)”成立已經一年多了。“文協(xié)”內部已經相當團結,研究部有四個經常的座談會,集會時經常討論文藝專題。組織部的成績也相當?shù)暮?,在香港、成都、桂林、延安、襄樊都有了分?長沙、內江、宜昌等處都有了通信處。老舍在這里與文人們一起協(xié)力同心的從事抗戰(zhàn)宣傳工作。以爭取國際輿論的同情、引起群眾的共鳴。1943 年,“文協(xié)”總會因不能接濟經費的關系,使各地分會會員有了一些變動。香港失陷,其分會不復存在,襄樊分會因理事都要到別處去工作,一時也告停頓。
襄陽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在老舍的如花妙筆下得到了傾情贊美?!耙黄瑑河衩?,一片兒藍靚”、“身在城中,還疑是郊園”、“云來,綠田色暗,云開,閃出青山一線”,在他的這些詩句中,我們眼前很自然的就會浮現(xiàn)出襄陽山環(huán)水繞,綠樹成蔭的秀麗風光。曹玉玲說:“用我的話來說,襄樊是一個悲哀的半城,古老的襄陽城算是出了名。”[3]是的,古老的襄陽城以其靈秀的自然風光招引了不少文人墨客為她停留駐足。老舍來這里時值江山半壁,在那樣一個戰(zhàn)火紛爭的時刻,這里的自然風光縱然令他傾情贊嘆,他也不會在此時不合時宜的縱情其間。“護城的溪水風柔波淺/疏疏的綠柳,靜靜白蓮/城樓瘦聳,樹影微偏/詩人的古城啊真是在畫圖間!”淡水柔波、綠柳依依、樹影橫斜,眼前的幕幕景象作者感到仿佛置身于圖畫間,而在這樣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下,戰(zhàn)爭卻不期而至,原有的寧靜招致嗜掠,“古靜的襄陽/本來就清閑,現(xiàn)在更清閑得可慘”這樣的戰(zhàn)爭讓作者感到厭惡,感到憎恨,是戰(zhàn)爭將一個原本寧靜的、夢境般的古城攪得雞犬不寧,作者義憤填膺發(fā)出了吶喊“教他們認清這不是內戰(zhàn)/不怕奔走,不怕艱難/他們要與國民同行同返!”積土成山,風雨興焉,涓涓細流,匯聚成海,只要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其勢必是銳不可當?shù)摹@仙峋褪且砸粋€人的筆桿,號召人民大眾團結起來,共同抵御侵略者。
老舍在這樣的一個特殊歷史時期,以大量的筆墨描繪了襄陽的自然風光,其目的絕對不是表面的,他是想通過美好的事物激起大眾心理的共鳴,激發(fā)民眾的抗戰(zhàn)豪情,如此清麗秀雅的家園怎容他人隨意破壞?他是在昭示人們唯有萬民一心,眾志成城,才能永保美好生活。他在《襄樊》中寫道“襄樊,多么古遠/襄樊,又多么清鮮/那么多的歷史難道都是昨天/多少代的英雄與征戰(zhàn)/多少代的詩境與江山/今天在這微茫的兩岸/都立在我眼前!”表面上看,是作者在自我感慨,其實,這何嘗又不是萬千大眾的悲酸?!肮判愕南尻?,連個燈光也不見/是抱著什么詩里的辛酸/還是什么現(xiàn)實的幽怨?”昔日的襄陽是古秀的,人民安居樂業(yè),閑適的生活著,隔三插五的就有茶園、戲園,市場也是一片繁榮,百姓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可如今的現(xiàn)實卻是滿目瘡痍,老舍這是在引導萬千民眾思考是誰破壞了他們的生活,經過他的點撥,民眾自然會憎恨萬惡不赦侵略者。正如老舍他自己所說:“我總期望我的文章在抗戰(zhàn)宣傳上有一點作用?!保?]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又不便直說,于是就用這種側面引導的方式去激發(fā)大眾的抗戰(zhàn)沖動。那些谷子玉米、青青的河岸,還有那岸上的鳴蟬,一切的景象都給作者帶來了視覺和聽覺器官上的沖擊,在老舍心中如此恬淡郁靜的自然環(huán)境是珍貴的,是不容破壞的,是襄陽人民的財富,襄陽人民應努力反抗侵略,保護好自己的樂土。
古往今來,鐘靈毓秀,人杰地靈,歷史在積淀中變得厚重,襄陽秀雅寧靜的自然環(huán)境也為襄陽鑄就了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使得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底蘊相得益彰。這也是老舍在他的詩篇中大筆稱頌的。
襄陽的美是自然美與人文美的統(tǒng)一,如果說環(huán)境美只是襄陽的外表,那么文化底蘊則是古秀襄陽的內在氣質。鄧新華說:“美學景觀它特指以典型的富有美感的自然景觀為基礎并滲透著人文景觀美的,主要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要的多功能的地域空間綜合體。”[5]在老舍筆下,襄陽就是這樣一個地域綜合體,他在《襄樊》這首詩中這樣說“多少代的英雄與征戰(zhàn)/多少代的詩境與江山”“繁星似的古跡羅列在路邊/詩人的墓碑,名賢的祠館”重重青山、依依綠水,讓在老遙舍想到了曾經在此吟詩歌頌的詩人,他可能會想到孟浩然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想到李白的“落日欲沒硯山西,倒著接梨花下迷”,想到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還有那歷史上的三國之爭,炎帝文化。眼前的文化古跡與歷史的回想交織于胸,我們很難用一個詞來概括他當時的心境,是震撼,是折服,是面對歷史的凝重,抑或是為襄陽這片文化沃土而自豪?可能都有一點,如今腳下的這片土地容不了他慢慢品味,前方的槍炮聲還在不斷響著“城遠聲稀,波平柳暗?!蓖氯鐭煟F(xiàn)實一片慘淡,在這個擁有兩千八百多年文化底蘊的古靜城市,現(xiàn)在是清閑得可慘,山水醉人心,襄陽的人民是否還沉酣其間,無力反抗戰(zhàn)爭?
老舍在他的作品中給了我們答案,他在《老河口》中是這樣寫的“與這清泉為伴/詩人彈弄著琴弦/多少超人的勇敢/多少血肉的奇談?!痹娙藦椗傧乙晕幕牧α颗浜峡箲?zhàn),而那些身強力壯的超人則以身作戰(zhàn),不畏犧牲,以血肉之軀捍衛(wèi)家鄉(xiāng)的領土,再演一段崢嶸歲月。后繼者更是爭鋒向前,縱然生死疆場、血染江河。戰(zhàn)爭可以破壞環(huán)境,但是破壞不了人民的抗戰(zhàn)決心,在老舍的筆下,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八怯幸庾R的要將《劍北篇》寫成我們民族在大敵當前團結奮戰(zhàn),不容凌辱的史詩?!保?]王棟的話也有力證明了這一點,而這些鼓舞人心的詩句自然又會激勵當?shù)厝嗣裼⒂驴箲?zhàn)。深厚的人文底蘊是滲透到襄陽人民的骨子里的。在緊張的局勢下,他們不亂陣腳,進行娛樂性宣傳,通過話劇京腔、墻報字等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宣傳抗戰(zhàn),使百姓生活有條不紊,身體力行的投身戰(zhàn)爭。老舍在其話劇《張自忠》中也寫到了百姓給軍隊送豆子、雞蛋、野菜的場景,其中一位老翁的話讓人刻骨銘心。他說“知道司令沒的吃呀!哎,為了打鬼子吃了這么大的苦,我們還怕什么!我們半夜里給司令摘來的豆子!我們不給這樣的軍隊做點事,還算人嗎?”老翁的話很樸實,但卻折射了襄陽人民身上那種知情達理、知恩圖報,積極配合抗戰(zhàn)的性情與精神,這就是襄陽秀美的環(huán)境與深厚的人文底蘊共同孕育的結果。在老舍看來,襄陽的文化底蘊令人贊嘆、自豪,那些歷史文化積淀下來的精神傳統(tǒng)也影響了當?shù)厝嗣?,影響到了抗?zhàn),所以他堅信抗戰(zhàn)的前途是光明的。
在老舍以往的作品中,讀者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那種幽默風趣、京味濃郁的風格。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老舍的作品反映著北京這個獨特地域所孕育的燦爛文化?!袄仙峋奂浔本┑纳罱涷瀸懘笮‰s院、四合院和胡同,寫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現(xiàn)的場景風致,寫已經斑駁破敗仍不失雍容氣度的文化情趣,還有那構成古城景觀的各種職業(yè)活動和尋常世相,為讀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北京畫卷?!保?]他在文學作品中將北京文化特色推介出去,如《離婚》中“到朋友家去,他的汗比話來得方便的多,有時候因看朋友,他能夠治好自己的傷風?!笔褂玫囊恍├页5目谡Z,生動活潑;《駱駝祥子》中通過一個個經典語段來書寫市民底層生活的出色表現(xiàn)等等。但是在途經襄陽的過程中他所創(chuàng)作的這些篇目卻一改以往風格,以親切自然的筆調,以詩歌的形式去描繪襄陽的自然風光、人文底蘊。在這些作品中,讀者更多的看到的是靜靜的城垣、窄窄的街衢、深深的庭院、玉米田、湖澤畔、滔滔江水、青青河岸、圣賢遺跡等景物以及襄陽人民骨子里的友好與勇敢,以往的風格沒有絲毫的展露,而且時而還用了一些高亢的筆調。例如,它在《襄樊》中寫道“我們從昭明臺走向廂關/護城的溪水風柔波淺/疏疏綠柳,靜靜白蓮/城樓瘦聳,樹影微偏/詩人的古城啊真是在畫圖間”在《老河口》中他寫道“三步一家茶館/五步一座戲園/河南墜子配著單調的絲弦/漢調京腔爭鳴著古板”,“到夜間,燈明如晝,柳影姍姍/男女老幼,靜立成環(huán)/兒童們唱歌,還加以表演/且歌且舞,聲和步圓/小小的領導年方十二三”。這些語言具有一氣呵成之感,與他以前的創(chuàng)作風格大相徑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襄陽這種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歷史底蘊給了他強烈的刺激,給了他深刻的印象,讓他感受到襄陽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值得傾情稱頌,更重要的是當時特殊歷史背景的原因,為了民族抗戰(zhàn),他極力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以此激起人民的抗戰(zhàn)熱情?!袄仙岬乃囆g創(chuàng)作,始終是為社會服務,如果為著時代的需要他是不惜犧牲自己偏好的。”[8]以群的這句話就告訴了我們?yōu)榱嗣褡蹇箲?zhàn),老舍可以舍棄個人偏好。
襄陽作為中華大地上獨特的一塊領土,老舍他贊美這里清澈的泉水、贊美這里的青草流煙,也贊美這座歷史名城的從容、恬淡。在他的筆下,襄陽不僅是孟浩然所寫的那樣僅有秀麗的山水,像王維所寫的那樣僅有寂靜的風光,更有詩人的墓碑,名賢的祠館,他通過自己的如椽大筆調動民眾熱情,去積極參加那如火如荼的抗戰(zhàn),去捍衛(wèi)自己的家園。
[1]藍 海.中國抗戰(zhàn)文藝史[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4:31-32.
[2]老 舍.老舍文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114.
[3]曹玉玲.襄樊印象[J].湖南林業(yè),2009(2):33.
[4]老 舍.述志[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180-181.
[5]鄧新華.三峽景觀綜論[J].湖北三峽學院學報,1998(4):38-46.
[6]王 棟.老舍在抗戰(zhàn)時期戲、曲、新詩創(chuàng)作述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3):82-85.
[7]舒 乙.談老舍著作與北京城[J].文史哲,1982(4):86-88.
[8]以 群.我所知道的老舍先生[N].華西日報,194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