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吉林師范大學 文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駱賓基早年生活在吉林省琿春縣,直到1933年離開,日軍的炮火把作家逐出了故鄉(xiāng),從此他失去了記憶中的樂園,四處漂泊。故鄉(xiāng)的一切都給駱賓基以很深的刺激,使他永不能忘。這也啟示和激發(fā)駱賓基寫下長篇小說《幼年》。駱賓基屬于成名較晚的作家,作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東北作家群的后起之秀,其代表作長篇小說《邊陲線上》和《幼年》最讓人動情,動情的是《邊陲線上》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對革命和文學的忠厚和執(zhí)著,《幼年》讓人動情的是他對平凡人物的刻畫,寫出了自己的生活。駱賓基的《幼年》和《邊陲線上》的創(chuàng)作,其妙處在于:不是表面化地跟蹤時世,追逐現(xiàn)實,而是能夠?qū)⒛抗馔高M歷史的縫隙,深隱進對人生奧秘的睿智洞察。
1917年駱賓基生于琿春市一個經(jīng)營茶莊的小商人家中。小時候他常常在冰封的河谷或夏日的青紗帳里奔跑。廣袤、雄渾、蒼涼又充滿生機的北國邊陲大自然,陶冶豐富了他的內(nèi)心世界,給他后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奠定了獨特的自然和人文基調(diào)。13歲時,駱賓基受到了老師的影響,接受了平等、民主等先進思想。知道了“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和“中國共產(chǎn)黨”……后來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年幼的他開始為祖國的命運而憂慮。1933年,駱賓基去北平讀高中,在北京大學旁聽期間,受到列夫·托爾斯泰和高爾基的作品的影響,激勵了他產(chǎn)生了為中國命運而寫作的使命感。
1935年暑期,駱賓基回到琿春,結(jié)識了一批左翼文藝青年,蕭紅和蕭軍讓他備受鼓舞,于是決心追循“二蕭”的足跡奔赴上海,向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文藝陣營“報到”。
處女作《邊陲線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不久“八一三”淞滬戰(zhàn)爭爆發(fā),這部反映東北抗日義勇軍斗爭的長篇《邊陲線上》,一直到1939年11月,才由巴金任主編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1940年,駱賓基整個40年代,他輾轉(zhuǎn)于桂林、香港、重慶、上海等地從事文學活動。
這期間自傳體長篇小說《姜步畏家史》第一部《混沌》,以1918年至1921年間的社會生活為背景,寫地主商人家庭中的少年姜步畏的生活,展現(xiàn)了北國邊界城市富有特色的自然風物、社會習俗和人情世態(tài)。解放后創(chuàng)作的大多是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各類人物形象也是符合每個時代的。后來“文革”,駱賓基受到?jīng)_擊,但他一直沒有喪失革命信念。1974年他被安置在北京市文史館工作,對古文字學產(chǎn)生興趣,開始從事古文字學研究,至此長篇小說《姜歩畏家史》最終未能完成。
長篇小說《邊陲線上》是駱賓基的處女作。當時駱賓基19歲,作為一個流亡青年,能盡快發(fā)表一部長篇小說,像蕭軍蕭紅那樣,在魯迅幫助提攜下出名,是最大的愿望了。1936年5月,駱賓基開始寫作長篇小說 《邊陲線上》。不過最終這部長篇小說和魯迅失之交臂,幸運的是在茅盾、王任叔、巴金的鼎力相助下,《邊陲線上》終于在 1939年 1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哆呞锞€上》所選取的題材是活動在東北邊陲的一支抗日救國軍抗日斗爭的艱難歷程。在這部小說里,讀者看到的是一支在惡劣環(huán)境中從事抗日斗爭的魚目混雜的隊伍。這支隊伍成分復雜,有學生、有商人、有苦力、有教師。這樣的隊伍當然最終走向潰散,而作家還是讓正義力量的代表劉強率殘部與高麗紅黨匯合繼續(xù)抗日。這一題材,在當時以至后來的抗戰(zhàn)作品中都不多見。這雖然不能決定作品的成功與否,因為作家都要選擇自己熟悉的東西來寫,但起碼可以看出作家選材的別致。
之后的《姜歩畏家史》第一部《幼年》,駱賓基寫的是小主人公從兩三歲到十歲前的經(jīng)歷,那對于人的一生來說,是“混沌初開”的歲月,所跨的年代從十月革命到“九一八”前,那正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萌發(fā)時期,所寫的又是一個東北邊陲鄙陋縣份里的生活,對于那里的一般人來說,正如作者在《邊陲線上》中說的,那是一個“混沌的年頭”,大概總是基于這兩重含義,作者才給這本書取了另一個名字:《混沌》?!督獨i畏家史》第二部《少年》,此時主人公的家鄉(xiāng)淪陷了,他在災難與抗爭中漸漸長大起來。第三部《青年》中,作者從主人公流亡,寫到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箲?zhàn),對于我們古老的民族來說,好比睡獅的蘇醒、鳳凰的新生,主人公姜步畏這時已成為一個以救國救民為已任的熱血青年,明確了生活的航向,于是駱賓基又想給它定名為《黎明》。由此,可以看出那部未能完成的“家史”的規(guī)模和作者的思路。
在《幼年》中駱賓基這樣寫道:“是顏色鮮明的水彩畫幅,表現(xiàn)了東北的瑰麗與莊偉的色彩和生活的情調(diào)”。那雪夜紅旗河迷人的景色;那從戲院后窗望過去的雪原、星空、起伏的山巒和松林深處閃爍的燈光;那夏日正午寧靜的院落,曬在屋檐下的黃豆制成的醬塊,醬塊板上垂掛著的干芥菜、干茄子、干豆角;那春天荒野里頂著料峭的寒風鉆出泥土的“小姑菜”;那五月間仿佛是陡然間拔地而起的高粱林;那嚴冬臘月天街頭夜市上爽朗的笑聲;凍土上響著串鈴的車隊、噴著響鼻的彪悍的馬群,飛馳的雪撬和蹦跳著、吠著的獵狗……,在一個從未離開過琿春的人看來,這一切或許算不上什么,可是對于駱賓基來說卻構(gòu)成了生命中唯一靈動的東西。
駱賓基是山東移民的后代。和大多數(shù)山東移民一樣,駱賓基父母經(jīng)歷了跋涉的艱辛、東北的嚴寒、飄零的孤獨和異鄉(xiāng)求生的種種苦楚,這使他們常常會想念山東老家。父母日常生活中種種戀鄉(xiāng)的言行和感慨,必然會使駱賓基耳濡目染,在其心靈深處打下烙印。這也是駱賓基能在日后創(chuàng)作中執(zhí)著表現(xiàn)移民者戀鄉(xiāng)情懷的內(nèi)在原因。
在《邊陲線上》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關(guān)于回老家、山東、海南等文字和描述。在日本人的逼迫下,大批闖關(guān)東移民的現(xiàn)實處境日益嚴酷,他們就愈加想念山東老家。參加救國軍的老張掛念家中的老母,我二十一歲闖關(guān)東,十三年沒有回海南老家了,我半年多沒有給老娘匯錢。
從駱賓基的《六十自述》里,我們可以了解到他的家庭情況:父母都是來自山東的貧雇農(nóng),移居琿春,開始以經(jīng)營茶店為業(yè)。母親張氏性情還算比較溫和,“九一八”事變后,茶店倒閉,土地被日本霸占,父親不久積憂而死,因此可以看出,駱賓基的童年也或多或少地染上了苦難的色調(diào)。這種童年經(jīng)歷在作者心理上經(jīng)過反復的滲透、結(jié)晶、升華終于形成了他創(chuàng)作上的戀母和孤獨意識。
《幼年》 的主人公姜步畏雖然生活在一個比較寬裕的家庭,但他童年的情感卻遭到了某種損傷,這就是父母的不和。姜步畏的父親祖籍山東,在老家已經(jīng)娶妻后來又使步畏的母親成為二房,從此,母親氣忿、苦痛,失去了明朗的笑聲,對父親懷著深深的怨恨。這種家庭背景給步畏純真、幼小的心靈投上了一層陰影,他對母親懷著深深的依戀情感。而對父親則抱著深深的敵意。父母長期的爭吵使姜步畏的童心過于敏感,小小年紀有了難以言狀的煩惱。在他上學以后,他的自省意識逐漸增強開始盡力擺脫家庭的束縛。同學的欺凌、老師的白眼使他的童年充滿了不幸,形成了他內(nèi)向而又倔強的性格,只有和小琴在一起時,他才感受到盡情的歡樂,流露出一個孩童的天真,是家庭和社會的一些消極因素影響了姜步畏的形成和發(fā)展,造成他的心理誤區(qū)。這些使他的心理失去了平衡,覺得自己變成了最可惡的學生,他過早地體察到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后來一旦他受到白老師的注意和鼓勵,就立刻產(chǎn)生了強烈的進取意識。
從駱賓基的長篇小說中,我們可以確定,思鄉(xiāng)戀母意識、探尋生命積極意義的思想等各種思想形態(tài)對他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成了他創(chuàng)作的催化劑。駱賓基的長篇小說,細膩的筆端寫下的是細致的東西。他筆下的各類人物形象和各種人生百態(tài),都是他細致深入的觀察和捕捉力所帶來的。正是因為作者深厚的生活底子,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才在他的筆下刻畫出了典型環(huán)境下的典型人物性格。走進駱賓基的小說世界,就像走進了既平實又浪漫的現(xiàn)實世界,你會在寒冷的東北冰河上欣賞孩子們凍紅的笑臉,在春日的原始叢莽中領(lǐng)略采集小姑菜的野趣,駱賓基筆下你既能感受吶喊呼嘯的民族激情,也能體味苦澀而憂郁的民族反省。你會感受到一個文學家敏銳的生活觸角和創(chuàng)作睿智。
[1]謝淑玲.駱賓基與抗戰(zhàn)文學[J].丹東師專學報,2003,(4).
[2]劉靜,閻繼承.試談駱賓基的小說創(chuàng)作道路[J].北方論叢 ,1994,(5).
[3]駱賓基逝世[J].新文學史料,1994,(3).
[4]吳嶠.沉痛悼念駱賓基先生——記駱賓基五十年來指導我習作的往事[J].新文學史料,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