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源
宗教意識下的中西婚俗比較
薛 源
婚俗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通往文化核心的主要橋梁之一。其中,中國封建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儒教婚姻重視宗族傳承;西方中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基督教婚姻則注重宗教傳承??傮w看來,造成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儒家文化意識和西方基督教文化意識的不同。
婚俗;宗教意識;中西文化比較
薛源/鄭州大學文學院碩士(河南鄭州 450001)。
婚禮是人生禮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婚姻都承載著人們最為美好的祝福。人們對婚姻的重視是不分國度的,但是由于生存環(huán)境、生產(chǎn)方式、宗教意識等諸因素的影響,中西方的婚俗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總的來說,“西方國家在11世紀末、12世紀初形成了完整的基督教婚俗儀式,而中國也在大致相當?shù)臅r間即宋朝前后形成了確定的婚俗儀式?!盵1]鑒于此,本文通過對這一時期中西方婚姻形式的比較,主要從宗教意識上進一步探究隱現(xiàn)在不同婚俗禮儀下的文化差異。
婚禮經(jīng)過演變與沉淀,形成了一套復雜而明確的程序。在這些程序中,婚前儀式和婚禮儀式最為重要。因此,筆者將通過對這兩種儀式的分析來透視中西方婚俗的差異。
在古代中國,婚禮作為“五禮”中的“嘉禮”,是禮的本源和發(fā)端?;榍皟x式的準備過程是非常復雜與講究的,通常稱為“三書六禮”,《禮記·昏義》中有較為明確的記載。所謂的“三書”即“聘書”、“禮書”、“迎親書”。 所謂的“六禮”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親迎”要“新郎親迎,披紅帶花,或乘馬,或坐轎至女家,儐相贊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諸親。”[2]。這些制式化的規(guī)定反映了中國古代婚禮準備過程的復雜、繁瑣。
與之相比,西方中世紀的教會婚禮,婚前儀式貫徹了基督教博愛與神圣的精神?!耙恋閳@是禮堂,亞當與夏娃結(jié)為一夫一妻,這正是基督教婚姻的根據(jù)?!盵3]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一書在“西方中世紀基督教婚禮”詞條中描述到:“在婚禮之前教士以圣父、圣子和圣靈的名義將結(jié)婚預告張貼三次,并以同樣的問題詢問準備結(jié)婚的男方和女方:是否有任何不能結(jié)合的問題存在,如果沒有任何結(jié)婚的障礙,婚禮將會如期舉行。”這樣看來,西方的婚前儀式相對來說比較簡潔且充滿了宗教的神圣意味。進一步來說,西方的婚姻更肯定的是個人追求。
與婚前儀式注重現(xiàn)實性的原則不同,婚禮儀式則更多地顯現(xiàn)出一種象征意味。在中國,儒教婚禮儀式要從“親迎”算起,新郎要親自到女方家中迎娶新娘。據(jù)宋代高承《事物紀原》所考,“撒谷豆”之習始于漢代。至宋代,兼撒錢、果,如《夢梁錄·嫁娶》載,新婦入門“赳擇官執(zhí)花斗,盛五谷豆錢彩果,望門而撒,小兒爭拾之,謂之撒谷豆。”接下來就是婚禮最重要的儀式和高潮——拜堂。宋代范成大的《吳郡志》中就載有“拜堂后即為夫婦,為宗祖認”。因而,拜堂為婚禮諸多禮儀中的“大禮”。禮成之后,新娘即被送入洞房,這一儀式在宋代稱為“坐富貴”。關(guān)于婚禮最后的儀式,《吳郡志》中有這樣的描述:“新郎入房,行合髻合巹?!薄昂削佟迸c“合巹”俗稱為“結(jié)發(fā)”與“交杯酒”,即為“婦至,壻揖婦以入,共勞而食,合巹而酳”。[4]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古代傳統(tǒng)婚俗的繁復與奢華。
與之相比,西方國家舉行婚禮是在教堂,由教士主持婚禮,婚禮的步驟是固定的、不能更改的?;槎Y舉辦當日,新郎新娘及其父母、男女儐相和親朋好友要按時到達教堂。婚禮進行之時,新郎和男儐站在教堂的前方同時也是神父左側(cè)的位置。由薄潔萍所著的題為《上帝作證:中世紀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中描述到:“新郎與新娘要在上帝和《圣經(jīng)》面前回答教士提出的問題并發(fā)誓結(jié)為夫妻。新郎將金或者是銀戒指放入盤中,由教士祝圣戒指。新郎新娘要跪在祭壇前,接受教士和眾人的祈禱并做彌撒。婚禮之夕,教士要祝福婚床,用圣水點灑?!笨梢钥闯觯鞣交浇袒槎Y的整體格調(diào)是神圣、肅穆的。這與中國講求熱鬧、喜慶的婚姻禮儀大不相同。
中西方婚禮習俗形式上的不同正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折射與反映。筆者將就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作出進一步的探究,以期能夠“揭開歷史地表”,探究深層次的文化根源。
中國古代儒教婚俗與西方中世紀基督教婚俗存在著極大差異,其原因復雜多樣。中西方不同的大陸與沿海生存環(huán)境以及小農(nóng)經(jīng)濟與商品經(jīng)濟的生產(chǎn)形式是其基本,但究其根本則是中西方宗教意識的不同。中西婚俗之所以會有如此顯著的差異,宗教意識的影響恰如一條主干橫貫其中?!白诮桃庾R作為哲學的世界觀的具體體現(xiàn),它滿足了人們對于這個世界對于整個人類道德的解釋,同時人們在其自身的意識的指引下,來完成作為人的存在。這其中最為復雜并引人深思的便是人與人之間的結(jié)合”。[5]由此,筆者認為婚姻習俗作為體現(xiàn)兩性之間關(guān)系的儀式,它從形式上深刻反映了不同宗教意識的差異。
中國古代儒教婚俗貫徹的是儒家傳統(tǒng)的宗法思想,婚禮其實是作為“夫為妻綱”的傳宗接代的慶典活動舉行的。因此,婚禮格外的隆重,各種婚禮儀式透露出的是“早得貴子”的宗法意識,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6]的宗族思想觀念。與此相比,西方國家則受基督教影響極深,最早在四、五世紀,基督徒結(jié)婚需要得到教士的婚姻祝福,從那時起,教會的婚禮儀式開始形成。
中國古代儒教婚姻極其重視家族的意志,個人在婚姻中基本沒有選擇的權(quán)力。結(jié)親一定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盵7]這樣說的原因是為了肯定“媒”在社會中的功用,男女雙方的結(jié)合必須由父母通過“媒”來促成。與之相比,西方中世紀的基督教婚俗則更加重視個人的選擇,“宗教的神圣蘊含在婚姻的自主中,沒有了靈魂的依從,意識則無法存在”。[8]因此,個人的意志在西方的婚姻中有重要的影響,信教的男女遵從內(nèi)心的選擇,相互結(jié)合,侍奉上帝,這也是中世紀基督教婚姻習俗確定的根本原因。
中國古代的儒教婚俗表現(xiàn)的是極其明顯的“男本位”以及“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婦女的地位十分低下,“三從四德”作為對婦女的最宏觀的要求,即“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婦女終其一生都無法行使自主的權(quán)力,婚姻的自主權(quán)更是如空中樓閣一般,要服從于家族的利益。在西方婚禮中,男女雙方的地位較為平等。基督教強調(diào)男女皆為上帝的兒女,婚姻的目的是侍奉上帝,然而這只是相對的“平等”,仍然存在重男輕女的問題?!妒ソ?jīng)》中,上帝首先創(chuàng)造出亞當,后用亞當左邊的肋骨造出夏娃,作為亞當?shù)呐惆?。這就深刻地體現(xiàn)出了中西方婚禮中男女雙方地位的不同。
中國古代傳統(tǒng)儒教婚俗所體現(xiàn)的是崇拜祖先、注重宗法、尊男卑女等意識,這些意識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沉淀為國人的深層心理。潛藏在新的儀式下的現(xiàn)代婚禮,仍然蘊含著傳統(tǒng)儒教思想所沉淀的民族深層心理。因此,研究中國傳統(tǒng)儒教婚俗,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宗教意識,可以有效的挖掘到國人的深層心理,并找出這些深層心理的根源。
西方中世紀基督教婚禮在漫長的時間中有著持久的生命力,它在十一世紀末十二世紀初最終定型之后,就一直作為西方基督教信仰國家的傳統(tǒng)婚姻形式?!妒ソ?jīng)》提到妻子的主要本分是順服。要懷著敬畏神、遵從神的命令、心存樂意服從神的心來順服自己的丈夫。[9]這就體現(xiàn)出了西方中世紀婚姻意識與中國儒教婚姻意識的深刻不同。了解西方中世紀基督教婚俗,可以深入的體會到現(xiàn)代西方人的心理意識:“人類從像佛陀、摩西以及耶穌這樣的偉人身上得到的教益,就我來說要比所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建設(shè)性的見解更為重要?!盵10]
綜上所述,中西方由于社會環(huán)境、生產(chǎn)方式以及宗教意識等諸多原因的影響,婚俗大不相同,無論是在宗法思想,抑或是在家族意識上都有很大的差異性。透過婚俗這一人生禮俗的比較,我們可以更為清晰的認識到中西方文化的異同,這對于增加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形成更加寬容、和諧的文化交流空間有著重要的意義。
:
[1]周曉夢,沈智.國人必知的 2300個文學常識(西方卷)[M].北京:萬卷出版公司,2009:171
[2]樂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3:82
[3]薄潔萍.試論中世紀基督教婚姻思想中的矛盾性[J].世界歷史,1999,204:15
[4]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古漢語教研室等.古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803
[5]張在林.中西哲學比較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2
[6]戴圣著.胡平生譯.禮記·昏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9:36
[7]劉立志.詩·齊·南山[J].詩經(jīng)研究,2011,352:75
[8]Diane Johnson Le.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 of Women[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241
[9]楊蜜.中西古代婚姻比較研究[J].綏化師專學報,2004(10)
[10]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M].吳像嬰,梁赤民,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911
B91
A
1671-6531(2013)16-0051-01
責任編輯:何 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