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元
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是美國學者彼得·圣吉(Peter M.Senge)在《第五項修煉》(TheFifth Discipline)一書中提出的管理觀念。學習型組織理論就是通過不斷組織學習來改革組織,提升組織的整體運作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它體現了一種時代精神和戰(zhàn)略要求,是對發(fā)展前景的重新審視以及對機遇與挑戰(zhàn)的積極應對。學習型組織現已被公認為是解決組織發(fā)展障礙的最佳組織形態(tài)。對于高校而言,立足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們會看到從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就是高校的輔導員隊伍。筆者認為,高校作為組織,如果能夠按照學習型組織來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無疑會促進高校輔導員的全面發(fā)展,進而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學發(fā)展。
近年來,國內外形勢的發(fā)展變化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zhàn)。從國際角度看,當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增強,西方政治意識形態(tài)加緊向國內滲透。從國內角度看,我國現階段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之中,轉型社會必然帶來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并存與發(fā)展的局面。同時,我國高校學分制改革、后勤社會化改革等等仍然在深入的推進之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適應發(fā)展變化的國內外形勢而得以順利進行,在很大程度上受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情況的影響。按照學習型組織理論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充分發(fā)揮集體的力量,不斷地研究新問題新情況,及時地吸收新思想,實現學習型輔導員隊伍建設,必將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應對挑戰(zhàn)提供優(yōu)質的智力支持和隊伍保障。
現階段,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市場競爭機制的成熟,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各企業(yè)之間綜合實力競爭越來越激烈,這就要求高校應要培養(yǎng)一批高素質、全面發(fā)展的綜合型人才。大學生群體具有很強的自身特點,如思想的不成熟性、思維方式的缺陷性等等,當然這也表明大學生思想的選擇上具有較強可塑性。作為從事大學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輔導員,他們肩負著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的重任,責任是重大的,任務是光榮而艱巨的。為順應時代發(fā)展,服務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必須要按照學習型組織理論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學習型輔導員隊伍,才能夠滿足大學生綜合素質有效提升的需要。
建設一支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的輔導員隊伍,是落實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重要保證。按照學習型組織理論加強學習型輔導員隊伍建設,是建設一支專業(yè)化、職業(yè)化輔導員隊伍的必由之路。目前,一些輔導員的學習狀況和思想理論素養(yǎng)同中央對輔導員隊伍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再加上輔導員隊伍在整體上存在著年輕化傾向,輔導員工作更多地體現為基層性、具體化和瑣細化的特征,這些都要求高校加強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重視,加快按照學習型組織理論加強學習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通過輔導員不斷的學習促進自身素質的提升,才能更好地實現對輔導員隊伍的專業(yè)化建設和職業(yè)化發(fā)展。
按照學習型組織理論實現學習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我們應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分別是推動輔導員實現自我超越、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加強團體學習和進行系統(tǒng)思考。
根據學習型組織理論,高校中每一位輔導員都有極強的潛能有待進一步激發(fā),而且他們每個個體都會起到其獨特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首先要強化輔導員隊伍的主體意識,明確認知自己的“愿景”和自己當前的真實狀況,培養(yǎng)輔導員必要的耐心,激發(fā)輔導員的工作意愿,促進其為了實現愿望而集中精力;其次要不斷探索輔導員自我能力拓展的有效方式,特別是提高其做好學生工作能力,引導全體輔導員樹立“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的新型的學習觀和終身學習的觀念,提升其學習和工作的效率,精益求精的做事,在實現其能力不斷突破的同時達成自我超越的目標;三是要推動輔導員始終保持創(chuàng)造性張力。創(chuàng)造性張力是指愿景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它是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和實現自我超越的主要動力。這就要求高校開展境界教育,推動輔導員從“工具性”的工作觀向“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觀轉變,引導輔導員認識到自身工作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深化自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從而努力地發(fā)展自我、超越自我,向自己心中的愿景不斷前進。
高校進行學習型的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關鍵在于形成輔導員隊伍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全體輔導員隊伍個人愿景的整合,它遍及組織的全面活動,而使各種不同的活動融合起來。當輔導員隊伍致力于實現共同愿景而努力的時候,便會產生自覺地創(chuàng)造性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教育部發(fā)布《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各地區(qū)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相繼根據教育部要求制定了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執(zhí)行措施,這些要求可以作為高校學習型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戰(zhàn)略性目標和遠景規(guī)劃。然而要使這些戰(zhàn)略性目標和遠景規(guī)劃變成輔導員心目中的愿景,各高校必須要提高對輔導員隊伍共同愿景建立的重視程度。在共同愿景的整合和建立之中,要對每一輔導員的個人愿景有充分的了解,對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所規(guī)定的輔導員工作要求及職責要求有科學的把握,將輔導員自發(fā)交流和分享個人愿景與學校要求和激發(fā)有機結合,使共同愿景切合個人愿景的實際,通過輔導員隊伍的共識,最終引導輔導員隊伍形成一致的共同愿景。
一支不斷改善自己心智模式的輔導員隊伍,才能夠在開展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心智模式是指那些深深固結在人們心中,影響人們認識周圍世界,以及采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和印象,是思想定式的反映。組織的障礙多來自組織成員的心智模式,例如固執(zhí)己見、本位主義等等。這種心智模式既存在于輔導員個體之中,也存在于輔導員隊伍群體之中。改善心智模式強調的是通過檢視自己的心智模式,達到揚棄舊有的心智模式的目的。作為高校要教育引導輔導員學會對自己的心智模式進行反思,首先要懂得敞開心扉,以開放、交流的形式向其他輔導員表達自己的心智模式;同時在與其他輔導員進行互動交流時,邀請對方對自己的心智模式進行檢視,在彼此“相互探尋”之中發(fā)現全新的看法,以此來改善輔導員隊伍的心智模式。輔導員要學會理解、注意傾聽和有效發(fā)問以及表達,提升自己的溝通才能,在不斷加強與他人的有效溝通中消除各種誤解,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得以順利和有效開展。此外,高校對于輔導員的培訓與引導,除了知識層面、技能層面的培訓外,更要注重輔導員心智模式的培育和改善,特別要注重輔導員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的訓練,使其由內而外地改變行為模式,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
在輔導員隊伍建設中,學習的基本單位是團隊而不是個人,其目的是使團隊智慧大于個人智慧,在促進輔導員個人成長和發(fā)展的同時,激發(fā)群體的智慧,以做出正確的組織決策。其中關鍵是要克服個人的心理障礙,找出個人的弱點,使每個人都能真實地談出自己心中的設想,真正做到一起學習和思考。要做到切實加強輔導員隊伍的團隊學習,首先明確輔導員隊伍開展團隊學習的精髓是“整體配合”。也即開展團隊學習后,由于輔導員隊伍之間理解彼此的感覺和想法,便可以憑借完善的協(xié)調發(fā)揮出綜合效率。其次要把握好開展團隊學習依靠的是“深度匯談”。深度匯談強調輔導員在團隊學習中的集體思考,就是在討論問題的時候,每人說出心中的假設,真正一起思考,而不是辯論,從而實現通過一起思考,得出比個人思考更正確、更好的結論。三是要教育引導輔導員協(xié)調好在“贊賞”和“質疑”間尋找平衡。這對于團隊學習非常重要,強調的是在團隊學習之中要開誠布公,要坦白和誠實,每一個輔導員不斷學習如何表達想法的方式,能讓別人對你的假設提出質疑,從而找到“贊賞”和“質疑”間的平衡,從而形成寬松自由的團隊學習環(huán)境。在這樣的氛圍中,輔導員之間的合作及信任也得以加強,并能夠在充分尊重事實的基礎上探索新知識,改善心智模式,實現自我超越。
系統(tǒng)思考要求要整體地、動態(tài)地、本質地思考問題。系統(tǒng)思考是見識,也是能力,而且是綜合的能力。高校要在全面開展輔導員專題培訓和日常培訓的同時,有意識地組織輔導員開展廣泛的學習考察和社會實踐活動,加大實踐培訓力度,開拓輔導員的視野,增長輔導員的見識,促進輔導員實踐成才,為輔導員隊伍系統(tǒng)思考的達成創(chuàng)造條件。輔導員要有大局意識,著眼全局,注重整體的思考方式,能夠運用系統(tǒng)的觀點看待事物的結構及變化形態(tài)。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輔導員要善于透過搜集資訊,掌握事件的全貌,擁有綜觀全局的思考能力,并注重動態(tài)地把握問題,從而看清楚問題的本質。這就要求輔導員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用理論武裝自己;認真學習黨的思想政治基本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現代科學技術、法律和高校學生工作方面等輔導員工作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識;樹立教育管理的大系統(tǒng)觀念,具有開闊的全局視野,學會利用各種有利條件開展工作。
[1](美)彼得·圣吉,郭進隆譯.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1
[2]朱正昌.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