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佳,李正娜,光彩虹,尚喜梅,郭 輝,劉滿蕓
(長治學院 外語系,山西 長治 046011)
在當今改革開放的時代,大量的外國文化涌入中國,英語教材的編寫中也注意加入了介紹英語國家文化的內(nèi)容,而另一方面,在國際交往中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文化失語癥”,同時交際者還會有一種文化自卑感[1]。針對這一現(xiàn)狀,英語教師應當在教學中注意學生中國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但同時還應兼顧跨文化交際的本質(zhì)。
目前在跨文化交際的研究中,有學者提出“語言入侵”“文化入侵”“文化捍衛(wèi)”的概念。一些研究者認為,現(xiàn)在的大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在逐漸提高,表達能力日漸增強,卻普遍缺乏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愿望和能力,并被賦予“中國文化失語癥”和“英語的文化殖民”等印記[2]。同時,還有一些研究者從英語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角度研究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問題,認為英語的全球化及本土化是英語運用趨同和變異兩種力量交互的結(jié)果,英語在中國的本土化意味著中國本土文化對英語語言的移入,學習者不必因為學習和使用英語而改變自己的身份和文化價值觀念,甚至不必改變自己的思維及行為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只是有助于他們以更開放的心態(tài)和更開闊的視野參與國際交流,英語學習者無須內(nèi)化英語本族人的文化標準[3]。
除了對中國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研究,許多研究者還對學生用英語陳述中國文化的水平的現(xiàn)狀進行了調(diào)查,如張為民、朱紅梅,姬京莉、宋莉,張?zhí)N等[4-6],他們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均表明,受測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語陳述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事物。經(jīng)過分析,他們認為其主要原因是英語教材和課堂教學中涉及中國文化的成分極少,學生接觸有關(guān)用英語表述的中國文化的機會微乎其微,結(jié)果造成了多數(shù)人在交際中不能用英語來表達中國文化。據(jù)此,他們提出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中國文化意識和中國文化英語表述能力。
在目前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的時代,在跨文化交際研究中注意到交際的雙向性及中國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無疑是適時而且必要的,但我們同時還應注意跨文化交際的本質(zhì)所在。正如潘洞庭所說“(1)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起步不久,學科體系還有待發(fā)展,我們不能以一己之見,持一時之言,過激地提出自己不成熟的見解,以引起思想上的混亂。(2)我國外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育的認識仍在逐漸統(tǒng)一,教授語言的同時揭示文化仍未形成合力。我們的精力應該較多地放在科學的教學模式的研究上,放在文化的思維模式建構(gòu)上,放在兩語或多語文化對比上,并將我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向世界推介?!盵7]142
Paulston指出,跨文化交際可以被看做是不共享同一交際能力的人們之間所進行的交往[8]。在跨文化交際中,往往出現(xiàn)很多的困難和問題,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解決由此而產(chǎn)生的交際困難與問題?長久以來,人們總是要求交際一方(甲方)去努力發(fā)展另外一方(乙方)的交際能力:甲方通常是本族語使用者或強勢文化社團,乙方通常是非本族語使用者或弱勢文化社團。當今世界,英語成為通用語言,我們使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英語的本族語人群理所當然地處于強勢地位。然而,我們不能完全依從文化中強勢社團的語用規(guī)約。應當看到,盡管甲方的母語常常被用做跨文化交際的主要語言媒介,但這并不意味著其社團的人群早已具備了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培養(yǎng)和發(fā)展跨文化的交際能力絕不僅僅只是外語學習者以及其他弱勢文化社團人們的事情。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應當承認并包容差異,這些差異既包括交際雙方文化在語言運用上的差異,也包括深層文化差異。如果僅僅以交際一方的文化為標準去消除差異、從而達到雙方語用上的同一,或許會降低交際的難度,但最終可能會消解跨文化交際的本質(zhì),失去交際文化的多樣性。從特定文化的交際能力到跨文化的交際能力是一種超越和提升。一方面,在交際中,以英語作為本族語文化社團處于強勢地位,而漢語文化社團則出于弱勢地位。然而,在雙方的交際中應當超越這種特定文化,而不是一味地認同和從屬。另一方面,在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同時,注重學生中國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固然不可或缺,但是,針對“語言入侵”“文化入侵”“文化捍衛(wèi)”等思想,我們還應謹慎思考。外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流中充當著文化傳播的使者,他們應該學會向外國人介紹中國文化,并將我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向世界推介。同時也應當超越特定文化的約束,使交際雙方都能夠在平等和包容的基礎上相互接近和溝通。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此,教師在教授英語時應該導入英語文化。只有當學生對英語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時,才能準確自如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另一方面,英語教學的任務是培養(yǎng)能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跨文化交際的人才,最終實現(xiàn)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目標。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樹立文化平等的交流意識,課程的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在文化層面上要保持中立和非超群優(yōu)越感的態(tài)度,利用各種與學生有關(guān)的文化和跨文化背景進行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異文化的包容性和對母語文化的自信心,承認和理解差異,不依附于任何特定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恰當?shù)乇磉_思想。
目前,不乏介紹英語國家文化的教材,但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行教材仍缺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英語表述,“大多數(shù)的教師出于考試的壓力不得不強調(diào)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考試技能的訓練,英語課堂上也只好注重詞句和語言點的講解,不可避免地忽略了語言所承載的文化”[9]45。如果在大綱詞匯表中適量增加與中國文化相關(guān)的詞匯,并在教材中加入介紹中國文化的文章、譯文、聽力和口語話題等,則能夠增加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比重,給學習者以更多的指導和幫助。
中國文化的導入應當遵循跨文化交際的原則,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意識。在教學中,教師采用對比的方法來削減文化沖突和障礙。在比較文化差異時應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可以以漢英文化的共性、差異、物質(zhì)文化對比、精神文化對比為順序;著重對比差異和沖突,著眼于解決交際中的現(xiàn)實問題。在對比時應注意不能隨意貶低異文化,也不能產(chǎn)生本族文化的自卑感或優(yōu)越感。例如西方人見面時習慣擁抱,我們不能說握手更為文明;中國人講究長幼尊卑的禮儀,漢語親屬稱呼語比英語親屬稱呼語復雜,我們不能說漢語不如英語簡潔。此外,由于文化滲透于語言的各個層面,教師也要注意把文化對比滲透到語言教學的各個層面。文化本身是一個整體,如果沒有整體意識,教師就無法把握教學的重心,出現(xiàn)混亂情況。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中國文化本身也是一個整體,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如果沒有一條縱的主線,則缺乏系統(tǒng)性,將不可能達到深層次;僅憑風土人情、名勝古跡,不能接觸到文化的本質(zhì)問題。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可塑性大于語言的可塑性,我們很難整體把握,必須樹立從宏觀(知識文化)著眼、微觀(交際文化)入手的觀念。
單純的目的語文化的導入固然有其偏頗的一面,但只是一味的加大母語文化的導入,忽略了使用該目的語(英語)的其他團體的文化也不可取。如今,作為一種國際交往的工具,英語已經(jīng)不僅僅屬于以英語為母語的民族,而演變成為一種中性信息媒介。在使用英語的國家或地區(qū),英語已經(jīng)與當?shù)氐纳鐣幕h(huán)境及語言環(huán)境相融合。英語成為全世界各民族間相互交流的工具,我們通過英語了解對方及其文化,同時,我們也通過英語來傳播中國文化,期望對方能夠借此了解中國文化。應當注意到,我們交往的對象除英語國家的人士之外,還有大量的來自非英語國家的人士。因此,英語教學中只重視英美文化或者中國文化也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當考慮更廣意義上的文化教學,做到多種文化并舉,并且把文化學習擴大到更廣義的深層次的文化學習中去。
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對英語語言的學習起到參照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實施自覺、系統(tǒng)、完好地導入,從而幫助學生獲得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高一虹指出更高層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于從跨越到超越,“跨越”是對具體的目的語文化的理解和有關(guān)交際能力的提高,“超越”則是獲得一般的、整體意義上的文化意識以及反思的、寬容的態(tài)度[10]。在目前的中國英語教學中,“跨越”是文化教學的主要關(guān)注點,但“超越”應是更為重要的教育目標。
[1]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1).
[2]李雪順,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學習與文化捍衛(wèi)[J].中國成人教育,2007,(11):183-184.
[3]李文中,全球化及其在中國本土化的人文影響[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3(5):311-314.
[4]張為民,朱紅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s1):34-40.
[5]姬京彤,宋莉,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輸入的問題與反思——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生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能力的調(diào)查報告[J].美中外語教學,2005,2(3):58-60.
[6]張?zhí)N,在英語研究性學習中傳承與弘揚傳統(tǒng)文化[J].教育探索,2007,190(4):40-41.
[7]潘洞庭,文化意識與外語教學[J].外語學刊,2007,139(6):141-143.
[8]Paulston,C.B. Linguistic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Topics in ESL[M]. 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2
[9]呂慶夏,徐芳,關(guān)于英語教學中話語主體身份“失語”的思考[J].美中外語教學,2005,2(1):43-46.
[10]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跨越”與“超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63(10):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