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褚鳳娜
在新聞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今天,新聞報道的渠道與表達方式越來越豐富,對社會輿論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刻。而決定新聞事業(yè)發(fā)展態(tài)勢的,則是最基礎的新聞采訪。任何新聞報導都離不開詳實的采訪與準確的新聞寫作。如何在新聞采訪中有效運用技巧,達到提高采訪效率的目標,是新聞采訪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新聞采訪中,采訪對象往往是不可預知的。采訪對象不同的性格特點、其對于采訪工作不同的態(tài)度決定了采訪的難度。當遇到配合度高、語言表達流利到位的采訪對象時,對于采訪任務完成,是錦上添花;當遇到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或者配合度低的采訪對象時,采訪任務的難度就直線上升。記者的職業(yè)特性決定了采訪對象的態(tài)度不能作為采訪任務完成與否的理由。作為一名合格的記者,應該要提升自身的采訪技巧,通過提高自身的溝通水平來達到提升采訪質量的目的,進而掌握采訪主動權。
為了達到此目標,在采訪前應該做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0后”、“90后”新生力量加入記者隊伍,對提升整個新聞事業(yè)的活躍度起到很大作用。但也要同時看到,由于經驗欠缺,很多年輕記者在采訪前準備工作做得不足,很大程度上掣肘了采訪任務的完成效果。一般來說,前期準備工作也可以納入新聞采訪的技巧。當接到一個采訪任務時,出發(fā)前應先思考幾個問題,如“問什么?如何問?會得到怎樣的回答?如何切入”等。這一點的重要性,不僅體現(xiàn)在到達新聞現(xiàn)場后的提問質量上,還體現(xiàn)在記者對于突發(fā)事件的心理準備與反應程度上。只有做好了準備,才能在采訪現(xiàn)場做到溝通上的隨機應變、采訪中的有條不紊。
如在進行《衡水一花店情系雅安 母親節(jié)營業(yè)額5%捐災區(qū)》這一主題的采訪時,記者在采訪前期就已經思考如何挖掘這一事件的新聞價值與社會意義,最后決定立足于宣傳社會正能量、進行真善美行為宣傳的角度。接下來是確定采訪問題,應先從采訪花店老板開始,了解其如此做的動機;再通過了解店主為達成這一諾言對其花店所做準備進行描述,并配圖以保證其真實性。在前期認真做好準備后,到達新聞現(xiàn)場時已經心有所系,只需要立足現(xiàn)實,進行語言上的溝通就可以達到如實宣傳、有效進行輿論引導的目的。
另外,與采訪對象的溝通應以真實親切為主,不得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進行。如在進行《衡水市匯源咕嚕嚕少兒百米涂鴉大賽火熱開賽》這一事件的采訪中,考慮到采訪對象都是小朋友,那么在進行采訪時就應充分體現(xiàn)親和力,力圖達到讓孩子不怕采訪、真實表達的目的。為取得更好的采訪效果,在進行采訪前,就應立足于孩子的語言特點,避免提空洞化的問題。如“喜歡畫畫么”此類問題對于參加繪畫涂鴉比賽的孩子而言,肯定就是一個回答:“喜歡!”這樣的回答對于提高采訪質量是毫無價值的。在采訪中,也不能以一種哄小孩子的方式去溝通,而要考慮到舉辦繪畫涂鴉大賽是以表達孩子的內心世界為目的的,要鼓勵孩子進行自由的表達。基于此,在采訪中切記不得以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姿態(tài),把此類采訪任務當成“小兒科”。采訪時態(tài)度不真誠的記者,自然也得不到采訪對象的真誠相待。
在進行《衡水女子凌晨聽到異響驚醒 發(fā)現(xiàn)屋中站著陌生男》這一主題的采訪時,考慮到社會輿論對于人身財產的關注度,采訪時的切入點就以新聞當事人在事件中的反應與事件的后續(xù)發(fā)展為主線。采訪中著重從當事人的心理方面進行提問,并深入了解警方的推理與破案過程。通過對整個事件的全面了解,在采訪時不僅獲得當事人的信任,把其心理活動與當時反應全部記錄下來,而且在對警方的采訪中,以正面與客觀的態(tài)度得到了采訪對象的信任,最終形成了一篇新聞有亮點、采訪有重點、事件發(fā)展記錄全面的新聞稿。而對此篇新聞稿質量起決定性作用的,在于新聞采訪中找準事件切入點并進行有針對性提問。
新聞采訪中,記者的應變能力不僅來源于其自身的反應速度,更多的是來自充足的前期準備與端正的采訪態(tài)度。作為記者,采訪的時間是短暫的,卻是一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只有積累足夠的溝通技巧與提問技巧,涉獵各方面各學科的知識,不斷消化與更新自身的理論儲備與實踐積累,時刻關注時事發(fā)展及社會輿論,才能在“用兵一時”的采訪中,拿出“養(yǎng)兵千日”職業(yè)素質與高超的采訪能力,圓滿完成新聞采訪任務,不負記者“無冕之王”之名。
[1]鄭中原.建立新聞采訪中的互信關系[J].記者搖籃,2013(1).
[2]徐慧君.記者在新聞采訪中的溝通技巧[J].大慶社會科學,2013(1).
[3]陸冰,熊哲,劉麗虹.電視新聞采訪中的問話技巧[J].新聞前哨,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