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飛 鄧昌敏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qū)農牧局,四川 宜賓 644000)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qū)處于金沙江、岷江和長江三江匯合處,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是典型的城郊農業(yè)生產區(qū)域。隨著形勢的不斷發(fā)展,在這樣的區(qū)域內發(fā)展傳統(tǒng)的、單一的蠶業(yè)生產舉步維艱,蠶農生產積極性一路低滑,桑園拋荒現象不斷出現。近年來全區(qū)致力于以觀光蠶業(yè)為代表的現代蠶業(yè)發(fā)展,推進傳統(tǒng)蠶業(yè)向現代蠶業(yè)轉型,加上蠶繭價格的不斷上漲,吸引了不少有志青年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針對翠屏區(qū)冬春季節(jié)桑園管理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筆者根據多年的蠶桑產業(yè)技術推廣經驗,結合區(qū)內實際情況,提出一些看法,以供同行參考。
翠屏區(qū)現有桑樹資源分布情況與歷史高峰時期相比已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僅存1/4約650hm2,分布區(qū)域雖減至8個鄉(xiāng)鎮(zhèn),但卻相對集中,目前仍保存有李莊永勝為代表、面積超過400hm2的6大片較成規(guī)模的優(yōu)質基地。幾年來,在推進以“觀光蠶業(yè)”為主的現代蠶業(yè)發(fā)展中,大力實施果桑開發(fā)、桑枝菌開發(fā)以及桑園林下養(yǎng)雞等,桑樹的利用呈現多樣化。但在桑樹的管理上卻呈現出了兩極分化,獲效較豐者對桑樹的管理更加精細,反之則對桑樹放任自流、甚至讓其自生自滅。
2.1.1 冬修的時間
入冬后,桑樹生長進入緩慢生長期,特別是溫度低于12℃以下,桑樹基本處于休眠期,桑葉已經枯老脫落,地內多數雜草枯死,在這期間,對桑樹進行修枝,治蟲顯得猶為重要。
2.1.2 留條、留葉養(yǎng)樹
在晚秋蠶采摘大蠶用葉時,要注意枝條頂端留3~5片葉,進行光合作用,合成、積累充足的營養(yǎng),以供樹越冬消耗用。晚秋蠶結束后到冬至這段時期內,應對桑樹的留葉或枝條進行合理的保護,不能過早剪伐或亂修、亂砍,以免損耗樹體養(yǎng)分或過早刺激冬芽萌發(fā)而消耗養(yǎng)分,影響次年桑葉的產量和質量。
2.1.3 整干或刷干
時間應在桑樹自然落葉后進行,具體作法為,將主干、支干上的干樁鋸光、干疤鑿平,樹洞裂縫用粘土混石灰堵塞,同時將產葉差、擁擠或分布不合理的枝條適當疏去,以保持樹體完整、枝條分布合理。然后用20%的石灰漿(可在石灰漿內加少許食鹽增加附著力,或混合一定比例農藥加強殺蟲滅菌效果)粉刷樹干。
2.1.4 修枝
在整干后庚即進行修枝。修枝應掌握在原則是,“疏密留稀、去弱留強、剪吊留翹、剪陰留陽”。具體操作時,將干枯枝、病蟲枝、細弱枝、下垂枝、隱蔽枝、橫生枝等無效枝條自基部不殘留地全部剪去,最終達到樹上“留條健壯、內空外勻”的效果,以增強樹冠的通風透氣性能,提高葉質、葉量。
2.1.5 剪梢
結合修枝進行剪梢。在枝條基部上方7~17cm下剪(第一層支干則應在27~33cm處下剪),將枝條整個梢端去掉,總的原則應掌握為“長條剪短、短條留長”。下剪時要在無病蟲害、皮層光滑處的一芽基上部背向下斜落剪,剪口呈馬蹄狀、剪口平滑,這樣既減少了病蟲寄生、隱藏越冬和雨水積集而使枝條腐爛的機會,同時又避免了來年開春發(fā)芽抽枝后,制造出新的干枝、干樁。
2.2.1 降干
即習慣提到的“腰”,這是對長得過高部分支干整體剪除,降低樹體高度,讓剩下的支干分布更為合理。
2.2.2 收干
因為少數向側方向生長、伸得太遠的支干會分散養(yǎng)分,影響產葉量,故整體剪除掉。
2.2.3 疏干
將生長過密、分布不勻的支干,疏勻剪去。
2.2.4 補干
在缺少支干的方向,有意地留一定的新生枝條,培育新的支干,使樹形完整,分布均勻,充分利用空間,提高間株產葉量。
2.2.5 嫁接
運用鋸樁芽接的方式,對老樹進行嫁接復壯。
2.3.1 疏芽
開春發(fā)芽的新梢長到20~23cm時應根據品種特性、栽植密度、樹形種類以及肥水條件等情況,按去弱留強、分布均勻、樹與樹間發(fā)條數相對一致等原則及時進行疏芽,總留條數參照12萬條/hm2標準實施。
2.3.2 摘芯
對留條不足或作桑葉花、桑葉菜品開發(fā)的桑樹在春梢長到80~100cm左右,可進行適當的摘芯,刺激側芽萌發(fā),增加枝條數、增加桑葉產量。
3.1.1 作用
桑園的清理既可有效地消滅在清除雜物中越冬的病菌和蟲、卵,減少來年桑樹的病蟲害發(fā)生率,還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雜草與桑樹爭搶營養(yǎng)的概率,促進桑樹健康生長,間接提高桑葉產、質量。
3.1.2 操作
晚秋蠶結束后,及時清除桑園中的枯枝落葉、雜草并燒毀填埋;春季桑樹疏芽后,及時清理桑園中的疏下的嫩梢、殘枝敗葉、雜草并運離桑園處理。
3.2.1 冬耕土壤
3.2.1.1 冬耕的作用是能進一步改善土壤結構,同時既能清除雜草、減少雜草與桑樹爭肥爭水,又能有效地消滅越冬病蟲,減少來年病蟲害的發(fā)生,提高桑葉產量和質量。
3.2.1.2 具體操作是在桑樹落葉后至發(fā)芽前,結合清園工作對桑園進行翻挖、翻耕,深度以15~25cm為宜,同時碎泥耙平。
3.2.2 施肥
3.2.2.1 施冬肥。應施入以廄肥為主的遲效肥,在桑樹落葉后或“冬至”后按“稚蠶用桑先施、壯蠶用桑后施,黏土桑先施,沙地桑后施”的原則和幼樹為1.5kg/株、壯樹3kg/株的標準施入農家肥。方式上可用溝施或穴施,其深度宜16~30cm,肥料施入溝穴后要及時蓋土,以免肥分揮發(fā)。
3.2.2.2 施春肥。俗稱“催芽肥”,宜施入以碳銨為主的速效肥。在“雨水”前后、桑樹發(fā)芽前、春季清園結束后,采用穴施法,按平均100g/株的標準施入肥料。施入的肥料要用水化開后再壅土覆蓋,提高肥效。
3.2.3 排灌
冬季為低溫少雨季節(jié),可不考慮排澇和灌溉;春季應根據雨季時間、桑園地勢等因素決定是否需要進行開溝排水。
3.2.4 間作綠肥
冬春季節(jié)在地中間作黃豆、綠豆等豆科作物,利用其根瘤菌固氮或將套種的蒲公英、苜蓿等植物直接翻埋入土中,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同時還具有改良土壤、保持水土、抑制雜草生長、減輕施肥用工等功效。
3.3.1 作用
在冬春季節(jié)進行桑園林下地綜合開發(fā)可有效清除桑園雜物、翻耕土壤、增施有機肥、消滅蟲害,既有改良土質、增加土壤肥力、減少越冬病蟲害的效果,間接促進桑葉產量和質量,還能大幅度地增加蠶農的經濟效益。
3.3.2 方式
3.2.2.1 桑園地套種。在桑園地中套種竹蓀、榨菜等蔬菜或玫瑰、菊花等花卉或杜仲、薄荷等中藥材。
3.2.2.2 桑園地散養(yǎng)家禽。在桑園林下地中散放養(yǎng)殖雞、鴨、鵝等家禽。
在冬、春季節(jié)不同時期運用徹底的冬季修枝、深耕翻曬、雜草清理以及加強桑園排灌管理等農業(yè)措施,可有效地減少桑樹病蟲害的越冬基數,控制危害率。
冬季采用束草誘殺、藥劑涂刷樹干,春季進行人工捕殺、燈光誘殺等物理方法,能直接消滅病蟲害,控制危害率,明顯提高桑葉產量與質量。
4.3.1 封冬
在桑樹冬季修枝護型結束后,用藥效較長的農藥對桑園地面、樹體進行一次全面噴灑,對控制來年桑樹病蟲害有很好的效果。
4.3.2 春防
春季桑樹病蟲害的預防必須與養(yǎng)蠶時間緊密配合,有針對性地預防某種病或蟲害。一是在發(fā)芽前運用藥效偏長的農藥全面噴灑一次,二是離蠶期近時,在規(guī)劃好養(yǎng)蠶用葉的前提下進行噴灑,施用農藥有效期切忌偏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