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昊偉,闞先學
(中北大學,山西 太原 030051)
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華,它不僅對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在人們的思想領域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認知主客觀的統(tǒng)一和人的全面發(fā)展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從實踐觀的觀點出發(fā),馬克思恩格斯從世界觀的轉變起,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他們首先從科學的實踐觀出發(fā),論述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建立在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基礎之上,離開了對社會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人們就不可能正確地認識社會。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中提出了新的科學的實踐觀,人們不僅要正確地認識世界,同時還應該正確地改造客觀世界。這充分論證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說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實踐觀的基礎上,才能完成對人們世界觀的改造。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的原理,揭示了人的思想與行為的活動規(guī)律,這為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學的依據(jù)。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關于人的需要理論把人與社會結合起來,為我們研究人們的思想與行為以及人們的社會活動在實際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確地對待教育對象提供了科學的依據(jù)。同時,馬恩又提出了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揭示了人的本質及形成、發(fā)展同社會生產的關系,努力從人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不斷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人們的全面發(fā)展。
從實踐觀的內容出發(fā),(1)馬克思對事物、現(xiàn)實、感性的正確理解不僅僅是把它當作感覺的對象,更重要的是當作人們自身活動來改造的對象。這樣,首先把它看作是改造的對象,然后才把它看作是被人們認識的對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人們把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建立在改造客觀對象的基礎上,一旦離開了改造自然界的生產活動,離開了社會實踐活動,人們也就不可能認識社會,所以,人們對改造客觀世界的對象必須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準,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基礎。(2)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實踐。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科學地解決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其實人們對這個問題并不是一個認識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只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而不是離開實踐來爭論思維的真理性和現(xiàn)實性的錯誤的。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并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從而離開了實踐去爭論思維是否具有真理性,純粹是經驗哲學問題。(3)用科學實踐觀批判舊唯物主義的唯心史觀。馬克思揭露和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唯心史觀。舊唯物主義者把環(huán)境理解為政治制度、法律、道德、文化、教育等上層建筑。他們把人的精神面貌歸結為環(huán)境和教育的結果,認為要改變人的精神面貌,首先必須改變環(huán)境和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歪曲了存在決定思維的唯物主義觀點。(4)實踐觀界定了新唯物主義的特點及其革命任務。其基本內涵是: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對于新唯物主義的特點及革命的任務作了科學的回答,表明了馬克思哲學的世界觀。這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奠定了基礎。
從實踐觀的方法論意義出發(fā),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1.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斷地改造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首先,我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努力地改造主觀世界。這是在科學實踐觀的正確指導下,只有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發(fā),不斷地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以正確的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才能對復雜的環(huán)境做出科學的判斷,不會使自己走彎路、走邪路。其次,在堅持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同時,要不斷地進行人生的教育。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挫折,走許多彎路,但我們應該正確對待人生,要有正確的目標和指針,把握正確的發(fā)展方向。同時應該面對矛盾,正視現(xiàn)實,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堅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消除悲觀失望、墮落蛻化的情緒,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否則將會走向迷途。最后,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十分盛行,金錢、權力、美色成為某些人仕途發(fā)展和生活墮落的很大一部分,既缺乏人生目標,又違背道德法律,在金錢面前貪得無厭,在權力面前以權謀私,在美色面前墮落成性,這些都是人生蛻變的嚴重表現(xiàn)。
2.認知實踐主體和客體的對立統(tǒng)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中,認知實踐的主體與實踐的客體是一個對立的統(tǒng)一體。從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來看,主體與客體是雙向互動的過程,人的實踐活動就是主體與客體的能動雙向活動,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主體是人,客體是人所接受教育的對象。首先,主體的主動性、客體的受動性。主體主動對客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自覺接受客體的教育,是主動傳教與被動接受的過程,這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為普遍的現(xiàn)象。其次,主體客體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當主體的主導作用的目的在于客體的學習的有效性,客體通過認知、內化,受教育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構成了教育的主體地位。最后,主客體雙向互動的過程。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體客體化、客體主體化,這一角色的轉化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終,不僅推動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運行,而且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效果,從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發(fā)展。
3.對人的全面發(fā)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所謂人的全面發(fā)展,就是“全面地發(fā)展自己的一切能力”、“發(fā)揮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把不同社會職能當作互相交替的活動方式”的個人。(1)思想政治教育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社會與個人,其價值體現(xiàn)為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是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統(tǒng)一,這二者是不可分離的。個人的價值體現(xiàn)在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而社會的發(fā)展又是個人價值的總和,也就是說,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程度會影響到社會利益,那么,個人價值的充分體現(xiàn)也就是社會價值實現(xiàn)的具體表現(xiàn)。(2)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不僅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出發(fā)點和歸宿點,而且要不斷地提高業(yè)務水平和勞動技能。不斷提高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群眾以及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和創(chuàng)造才能,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積極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始終是我們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fā)展要求必須履行的第一要務。過去,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往往只重視黨的政治、思想理論的灌輸,不注重他們的自身業(yè)務水平和勞動技能的提高,這就要求我們以科學實踐觀為指導,從實際出發(fā),把思想政治教育與自身的業(yè)務和勞動技能相結合,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思想修養(yǎng)、道德素質、業(yè)務能力和勞動技能,這樣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4.科學地解決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在不斷提高人的物質文化需求的同時,滿足每個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國當前的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是要進一步轉變觀念,不僅要提高每個人的物質文化需求,而且要提高每個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真正體現(xiàn)“人越全面發(fā)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chuàng)造得越多,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明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yè),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的現(xiàn)實的物質文化的需要,同時又要努力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這對于促進社會的全面發(fā)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2]上海師范大學教育系.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