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巖 劉俊強 唐文和
(1.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2.吉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吉林四平 136000)
實現課堂教學與網絡課程學習優(yōu)勢互補的行動研究*
☆ 李 巖1劉俊強1唐文和2
(1.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2.吉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吉林四平 136000)
本文采用行動研究方法,將實際教學與研究相結合,以解決如何實現課堂教學和網絡課程學習的優(yōu)勢互補問題。研究主要通過課堂觀察、與學生交流、課堂檢測、在線測試和期末考試等方式來獲得數據。基于對數據的深入分析,發(fā)現教師通過合理安排課堂教學和有效組織學生課后學習,并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使其樹立自主學習意識、形成利用網絡課程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可以顯著提高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網絡課程學習;優(yōu)勢互補;行動研究
在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進程中,很多學校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學習,普遍將課程的課堂教學時數進行了壓縮。這一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實際的課程實施過程中,也帶來了諸如教師完不成教學任務進而縮減教學內容,導致學生學習某門專業(yè)課程知識不系統等實際問題。如何改變這種局面,成為廣大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2007年起,教育部啟動了國家精品課程評選工作,旨在推動網絡課程資源的建設與共享。2011年11月,教育部又發(fā)布了《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包括精品視頻公開課與精品資源共享課。截止到2013年3月,來自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上的數據顯示,國家精品課程資源中心已收集各級各類本科精品課程14348門,與本研究中教學內容相關的《計算機網絡》、《數據通信與計算機網絡》和《網絡技術》等方面的網絡課程就有90門。如果能夠有效地實現課堂教學與利用網絡課程資源學習的優(yōu)勢互補,那么學生的學習效果一定會得到提升。
本研究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將課堂學習與利用網絡課程資源學習的各自優(yōu)勢進行互補,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可以細化為以下四個具體問題。
(1)如何有效地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合理安排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2)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課程資源深入理解、鞏固和擴充課堂學習內容?
(3)如何對學生利用網絡課程資源學習進行跟蹤評價?
(4)如何培養(yǎng)學生利用網絡課程資源進行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即以解決研究者所承擔的教育技術學專業(yè)本科專業(yè)必修課《網絡技術基礎(理論部分)》由于教學內容量大、課堂教學時數有限、學生基礎差異懸殊而影響教學效果的問題。在征得學生們的同意之后,通過教學行為與學術研究的結合,在自然、真實、動態(tài)的工作情境中來進行研究,得出結論。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于研究者在2011年和2012年春季學期分別任課的教育技術學專業(yè)2009級和2010級本科生,收集數據的方法主要是對學生進行課堂觀察、與學生交流、課堂檢測、在線測試和期末考試。
由于要有效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課程資源進行學習,并對學習效果進行及時跟蹤和評價,所以,課堂上教師的工作主要包括三個環(huán)節(jié),即和學生一起討論并總結前一次課上布置的任務、講授新的難點內容、為學生布置新的課后任務并向學生提出教師期望。課堂觀察主要在前兩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對學生不施加任何干預和控制,關注學生真實、典型和一般的行為表現。根據學生參與討論和回答問題的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充分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面對面即時反饋的優(yōu)勢。同時,用錄音筆對課堂教學進行錄音,以方便課后全面記錄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中與教師的互動及學習進步情況,反思教學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
與學生的交流除了利用課間進行之外,絕大部分安排在課后,主要的交流工具是QQ(包括在線的QQ討論組、QQ群及離線的QQ留言)和飛信。與學生的交流分為兩種:一種是針對某一具體學習內容組織的在線討論,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參加遠程討論組。這種交流可以高效地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共性問題;另一種交流是個別交流,向學生發(fā)出一些詢問,獲得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等信息,據此對學生進行建議性的評價,指導學生積極調整學習狀態(tài)。如果學生在利用網絡課程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遇到技術或學業(yè)方面的困難,教師可以通過遠程交流向其提供幫助。
課堂檢測是依據單元教學目標進行的過程性課堂檢測,主要包括提問學生、小組匯報和開卷考試等形式。通過對每次課堂檢測結果的分析,掌握學生知識單元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發(fā)現并解決學生利用網絡課程進行自主學習存在的問題,進而調節(jié)教師的課堂教學,彌補學生知識的缺漏。
利用網絡課程提供的在線測試功能,可以獲得學生課業(yè)學習情況。將在線測試的成績與課堂檢測的數據相結合,有助于教師更真實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期末考試是在一學期的課程學習全部結束之后,以閉卷筆試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考核與評價。通過對卷面成績的分析,了解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效果。在試題難度系數一致的前提下,2009和2010級學生成績與2008級學生成績相比,分別提高了近8和10個百分點。盡管不排除各級學生素質和基礎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但總體來說,通過課堂教學與網絡課程學習的優(yōu)勢互補,學生的學習效果確實有顯著提高。
通過兩年的行動研究,在對獲取的質化和量化的數據進行分析后發(fā)現,為實現課堂教學與網絡課程學習的優(yōu)勢互補,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的共同努力。
1.教會學生如何使用網絡課程
在研究的初期,教師對新的教學模式處于探索的階段,課堂中向學生講解的內容學生理解和掌握得比較好。但由于對學生利用網絡課程進行自主學習的引導不到位,致使一部分學生遇到諸如不熟悉網絡課程內容導航、不知道如何進行交流和討論、不會使用在線測試或網上提交作業(yè)等問題。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專門在課堂上為學生詳細介紹了網絡課程的基本使用方法。
2.合理安排對自學內容的匯報和評價
在每次上課的開始,首先要安排學生對前一次課布置的任務進行匯報。盡管教師和學生在上課之前已經就這部分內容在網絡上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教師和學生對匯報的問題已經非常了解,但教師還是要細致、客觀地進行總結和評價,確保學生對內容有全面和正確的理解。
3.選擇難點和自學預備知識進行講解
由于課堂教學中留給教師講課的時間有限,所以,教師主要講解難點和自學所需的預備知識內容,保證學生在掌握這部分前期基礎知識之后,可以通過自學網絡課程完成新的學習任務。
4.科學地布置課后任務和活動
依據“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給學生布置難度適當的課后任務,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看到成功的希望,具有進步的動力。同時,在布置任務的時候,遵循“皮格馬利翁效應”,提出教師期望,激發(fā)學生的心理潛能,促使學生向教師所期望的目標發(fā)展,并形成良性循環(huán)。
5.充分利用網絡課程學習評價的功能
網絡課程除了具備教學資源呈現、學習活動安排、學習過程支持和交互等功能之外,還具有學習評價的功能。“基于網絡課程的學習評價改變了傳統的課堂一考定成績的模式,人們更加關注學習者學習的過程性、情境性和實時性,使得高校教師的評價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樣化。”[1]教師充分利用網絡課程的學習評價功能,實現評價的激勵、導向和督學的價值。
6.為學生自學提供及時的支持與幫助
當學生自主學習遇到困難時,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幫助,會挫傷學習積極性。當學生有急于求助的問題時,通過QQ、飛信、打電話等方式能夠獲得教師及時的幫助。
1.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大部分學生在經歷了多年的“應試教育”之后,學習上已經習慣于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式教學,傾向于采用集體學習的組織形式,對知識的掌握以機械記憶為主。為發(fā)揮網絡課程學習的優(yōu)勢,學生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形成獨立學習意識和能力,這也是利用網絡課程資源進行學習的前提。
2.形成共享學習的觀念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學系統技術系的柯蒂斯·J·邦克(Curtis J Bonk)教授在《世界是開放的——網絡技術如何變革教育》一書中提出“課程與教育理念的共享將成為教育界所有人共同期待的東西。我們正在從孤立的教師和孤零零的學習者時代,邁向一個全新的時代……共享將會成為每一個學習者所期待的東西……這種共享的文化將成為21世紀教與學的標志?!盵2]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就是為學習者自主學習服務、通過網絡傳播的可共享的課程。在全球信息化大背景下,充分發(fā)揮網絡課程資源的優(yōu)勢,利用其進行共享性學習已成為大勢所趨。特別是作為教育技術學專業(yè)的本科生來說,形成共享學習的觀念不僅是大學期間的學習所必需的,也是將來工作所必需的。
3.養(yǎng)成利用網絡課程進行學習的習慣
網絡課程學習資源相對于傳統的學習資源來說,“信息內容是多媒體的集成和超文本結構,可以多方面地實現互相交流,學習資源的雙向傳遞及反饋功能使得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學習內容、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更為便捷和有效。”[3]但由于學生習慣了閱讀文字教材,在研究的初始階段,很多學生并不適應資源豐富的網絡課程,不能充分利用非線性多媒體信息對知識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進行挖掘。但隨著學習的推進,學生一旦養(yǎng)成了利用網絡課程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的習慣后,便離不開這種開放和豐富的學習資源了。
4.提高利用網絡課程進行學習的能力
網絡課程作為一個學習平臺,具有龐大的功能和豐富的信息,對于初學者來說,很難完全掌握網絡課程的使用方法,需要學習者不斷地進行嘗試和摸索。研究表明,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自身的努力,駕馭和利用網絡課程資源的能力可以得到快速提升。
本研究通過合理安排課堂教學和有效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課程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實現這兩種學習方式的有機融合和優(yōu)勢互補,以期為同行們的教學實踐提供一些啟示。
[1]王均霞,陳明選.高校網絡課程學習評價的設計與實現——以“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1,(8):70-72.
[2][美]柯蒂斯·J·邦克著,焦建利主譯.世界是開放的——網絡技術如何變革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42-343.
[3]楊明剛,顧明毅.網絡教育精品課程建設的基本概念探討[J].中國遠程教育,2011,(11):57-61.
*本文系2010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扶持共建項目“利用網絡課程資源提高普通高校教學質量的行動研究”(項目編號:10E038)成果之一。
G434
A
1671-7503(2013)05-0061-03
[編輯:鄭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