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飛, 安介生
(1.復旦大學 圖書館, 上海 200433; 2.復旦大學 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上海 200433)
災荒性移民研究,是我們探討災荒與國家治理、社會應對的一個重要切入點。[1]1920年~ 1937年期間,河南水旱災害迭現(xiàn),兵燹匪患頻仍,由此引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災荒性移民潮。為此,官方和一些民間組織進行了積極而艱苦的社會救助活動,體現(xiàn)了災荒救助的時代特點。對于災荒性移民的社會救助問題,學術界以往的研究或是著眼宏觀的通論,或是簡單歸之于所謂“流民”問題,缺乏較為細致全面的論列。正基于此,本文試圖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探討民國時期河南災荒性移民運動狀況,以及相應的社會救助的舉措與特點。
本文所涉及的引發(fā)大規(guī)模移民的“災荒”,主要包括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即天災,同時也包括戰(zhàn)亂、匪患等“人禍”。民國期間,河南地區(qū)災荒之頻仍,在全國范圍內(nèi)都是極為突出的,幾乎無年不災,無災不荒。而每次災荒肆虐之時,都有大批河南百姓選擇外出求食作為自救的主要方式,從而引發(fā)規(guī)模驚人的災荒性移民潮。
1920年,中國北方地區(qū)發(fā)生了一場特大旱災,被稱為“四十年來未有之奇災”[2]。河南無處不旱,尤以豫西、豫北最為嚴重,因此有“饑民數(shù)千逃入山西,每日由各路來者,千百成群,彼等以為山西為豐饒之省,其實在直、豫伯仲之間”[3]。林縣“西接太行山,有花園梯者為由鄴入山西孔道,逃荒災民絡繹不絕”[4]。 據(jù)《大公報》1920年10月6日報道: “災民中往山西者已數(shù)萬人?!盵5]豫省災民“乘京漢火車而入湖南、湖北者亦以萬計”[5]。
1928年~ 1930年河南又連續(xù)三年罹患災荒,“最近十六七八三載,幾乎無縣無災,不過畸輕畸重,略見等差。災可分為六種,兵、匪、旱、蝗、雹、風,遂使中州 區(qū),赤地千里……而得到賑款者,僅寥寥十余縣耳!”①參見1929年河南省賑務會《河南各縣災情狀況· 豫災弁言》。關于受災人數(shù),“豫西、豫南各縣,災民約占人口總數(shù)十分之八、九以上,豫東北各縣,約占十分之六、七?!盵6]豫西孟津“統(tǒng)計一年之中,逃亡山西、河北、東三省者,達六千三百五十余戶,困死于境內(nèi)無力遷徙者,更不知其幾千家矣!”[7]豫北滑縣,“民國十五六年間天災人禍并集一時,加以紅會之倡亂大肆搶劫,互相燒殺,村落為墟,十室九空,雖有孑遺,而地方元氣已大傷矣。 故民富者變而為貧,貧者變?yōu)闃O貧,轉徙流離,散于四方。 觀民國十七年戶口調查表,有他往人數(shù)男女總計共九千三百九十余人。至十八年六月間,遷往東三省就食之民,又達六七千人之數(shù),民生之狀況亦可概見矣”②參見民國二十一年《重修滑縣志》第7卷:《民政· 民生狀況》。。
1930年秋,安陽“洪水為災,境內(nèi)無家可歸之難民,均由政府及慈善家協(xié)濟運往東三省,以實邊陲。據(jù)城內(nèi)某街調查,流亡東三省者,有三十余家。 鄉(xiāng)間某小村,亦有百余口他往。 此次出境戶口,雖無全盤統(tǒng)計,要必為數(shù)甚巨”③參見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續(xù)安陽縣志》第4卷:《民政志· 戶口》。。
1933年黃河大水災,是民國以后罕見的一次大水,時人嘆之為“八十年來未有的巨災”[8]211。據(jù)黃河水災救濟會河南查放處調查各縣被災詳情,統(tǒng)計水災面積共一萬二千五百零一方里,淹沒房屋五十四萬五千九百二十七間,被災人口達八十萬四千九百五十四口。④參見1934年1月23日中央日報。其中,滑縣受災尤重。據(jù)行政院農(nóng)村復興委員會1934年調查日記所得: “因滑縣人多地少,一個長工只可得十元,所以都向外面跑。長垣、封邱、陽武、延津諸縣,為黃河古道所經(jīng)之地,多沙土,產(chǎn)量微薄,所以往山西去的亦很多?!盵9]93長垣亦是“整批的貧農(nóng),每年成群結隊的往山西跑……”[9]101。 濮陽南司馬集一帶大批災民,因遭水患,無法生活,路經(jīng)邯鄲,向武安以西謀生?!斑B日推車挑筐,扶老攜幼者,相繼不絕,數(shù)日間過去者,已達八百余人。”[16]
1934年,河南東部因旱災水患,人民多蕩析離居。 “最奇怪的是一向以災荒著稱的陜西,現(xiàn)今也會變成河南災民的避難之地。七八月間,西華、扶溝、鄢陵等縣大水為災,哀鴻遍野;農(nóng)民扶老攜幼,步行西進?!盵11]79潼關縣城內(nèi)有“難民男女數(shù)千名,用慢車滿載十余列車,或去渭北,或去省西……”[12]。 1934年11月間,豫東難民一批400余人“由河南移民協(xié)會以車載送綏省歸綏、包頭一帶屯墾謀生”[13]。
1936年~ 1937年間,河南復遭大旱。 1936年,河南春荒嚴重,自夏至冬,又亢旱無雨,赤地千里,秋禾枯槁,麥種失時;兼之蟲毀雹傷,收成絕粒。全省被災之區(qū),竟達百余縣,待賑饑民近千萬人。 1937年,河南西部20余縣又遭春旱,夏收絕望,災民外出逃荒者甚夥。據(jù)時人調查,僅登封一縣,災民逃亡者即達三萬二千余人。[14]500-501
戰(zhàn)亂匪患是導致大批河南居民外逃的另一社會亂源。20世紀20~ 30年代,先是直、皖、奉角逐于此,繼之北伐戰(zhàn)爭,蔣、馮、閻、桂各軍爭奪不止,河南政權頻繁易手,而與之相伴的自然是無休止的混亂。戰(zhàn)亂之外,民國時期,河南也是“土匪的孳生地”,豫西更是“土匪王國”的典型。 1924年和1925年以前,豫中和豫北諸縣相對來說尚未受到土匪活動的騷擾,后來,土匪出身的軍閥把戰(zhàn)亂帶給全省。不久以后的一項調查表明,河南省的土匪人數(shù)居于各省之首。這些最大的“土匪王國”包括豫西和豫西南落后地區(qū)的登封、嵩縣、宜陽、臨汝、魯山、寶豐、郊縣;尤其是那些交界的“放任地區(qū)”。 另一個地區(qū)是豫東,包括柘城、鹿邑、夏邑和永城。第三個地區(qū)是豫北衛(wèi)河流域的衰敗地區(qū),包括滑縣、浚縣、內(nèi)黃和湯陰。最后是圍繞南陽的白河流域的衰敗地區(qū)。[15]58土匪盤踞的地方,所有的農(nóng)田往往荒蕪起來,從而惡化了當?shù)氐慕?jīng)濟狀況,亦造成了大批民眾的流離失所。據(jù)1934年行政院農(nóng)村復興委員會調查:“鄧縣人口的減少,真是驚人。清乾隆時人口八十多萬,現(xiàn)在只有四十萬左右,差不多減少了一半,這完全是受土匪的影響?!盵16]108“鎮(zhèn)平以南的鄧縣,土匪鬧得異常厲害。西鄉(xiāng)因多山,為土匪盤踞了三四年,荒地有一萬一千頃, (占全縣半數(shù))野草長得高出人頭,野兔出沒,住房都為土匪及軍隊燒毀,人民都逃跑?!盵16]109
通過以上的簡要論述不難看出,災荒可謂是1920年~ 1937年間河南農(nóng)民離村的主要動因,如果沒有災荒的發(fā)生,有些原因就不可能促使農(nóng)民離開家鄉(xiāng)去遠方。災荒性移民是1920年~ 1937年間河南最為重要的人口遷移類型。[17]
傳統(tǒng)時代對于災荒性移民的救助,往往僅限于蠲免賦稅,或臨時施粥等措施。 時至民國時期,官方與民間的救助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形式,體現(xiàn)了時代的特點。
信陽在豫省向屬富庶之區(qū),謀生較易,亦成為一災民流入?yún)^(qū)?!敖诸^巷尾乞丐雖多,大都來自北方,訊其籍貫,本地人百不獲一。 田家收獲平穩(wěn)之年居多,荒歉較少,是以各縣災民恒到此地就食。…… (民國)十年秋霪雨成災,北來難民滿道。 旅長馮玉祥演電影戲募振捐,商會、紅十字會并分途勸募振濟之,信義中學柏校長出美國捐寄之款辦工振成西關外馬路。”⑤參見陳善同《重修信陽縣志》(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第9卷:《民政志二· 地方慈善· 粥廠》。
對連續(xù)逃至南京就食的河南災民,豫陜甘振災委員會主席馮玉祥氏曾派戈定遠、許驤云協(xié)同該會常務委員劉定五氏,前往調查救濟,并向南京市政府交涉救濟河南災民之辦法,約分為四項: “第一,謀居,使災民不受露宿之苦,妥覓廟宇或空房安插;第二,謀食,與災民以相當之充饑食料,衛(wèi)生方面亦應注意;第三,謀衣,現(xiàn)著單衣者,設法補充棉衣;第四,謀教,災民中青年居多,可使受相當教育?!盵18]對此,南京市政當局相關負責人允諾積極設法安置災民。
1934年,為籌措滑縣移民就食經(jīng)費,河南賑務會主席杜扶東赴上海請來梅蘭芳來豫義演11天。雖然由于此次義演開支過大,最后所籌救災款項不足萬元,梅蘭芳亦將3000元酬金悉數(shù)捐出。[19]167
城市社會秩序相對安定, 且多有慈善機構所設之粥廠,較其它地方更易活命。因此,每遇災荒或匪患戰(zhàn)亂,民眾遂相率逃奔城鎮(zhèn)。省內(nèi)的開封、洛陽、信陽,省外的南京、上海、天津等都是豫省受災民眾流入較為集中的城市。
1928年11月,計有十余批河南難民逃至南京,除數(shù)批難民被“分往鎮(zhèn)江等縣逃難外,尚有難民數(shù)千余人”[20]。 至1929年1月中旬,“對于豫省來京災民已陸續(xù)收至一千四五百名,先后在南關外、雨花臺及城內(nèi)城隍廟設立收容所三處”[21]。 部分難民代表與市政府社會處接洽,使難民能夠盡可能被收容,并送往工務局作工,實行以工代賑,各災民均甚滿意。
河南北部諸縣,遇有災荒則多逃往京津地區(qū)。1929年,北平大雨成災之后,有“河南流落災民四千余人雨后露宿,饑寒交迫,嗷嗷待斃”[22]。中國濟生會不得不設法賑濟,以重民命,當即散放急賑,全活甚眾。 1934年,河南西華縣水災奇重,居民無法謀生。 10月22日,“該縣難民五百余人,乘平漢路加車抵石,由難民代表姜明海、胡華國率領多人到商會請求發(fā)給食物充饑。該會即協(xié)同公安局派員到站照料,并發(fā)給餅子千余。聞于日內(nèi)將乘車赴平,轉赴門頭溝做挖煤小工,以謀生活云”[23]。
有組織遷移以1929年~ 1930年河南災民移墾東北最為典型。
20世紀20年代后期,河南遭逢嚴重的水、旱、蝗災,旅居北平的河南同鄉(xiāng)睹此慘狀,遂于1928年底倡議成立了旅平河南賑災會,并公推曾一度受過張學良拜謁的汲縣晚清進士李敏修為會長?!耙蚰罟湃司然恼?或是移民,或是移粟,均系要圖?!盵24]時值張學良有移內(nèi)地之民充實邊防之意,加之東北較內(nèi)地謀生為易,“關東各省土壤肥美,所差者就是人工”[24],故賑災會的主要任務便是移民到東北了。旅平河南賑災會一度稱為河南賑災移民委員會,蓋源于此。 賑災會的主要任務是將河南的災民移往東北三省墾荒和安置就業(yè),或自行出賣勞動力為生。然而到1930年夏,蔣、馮、閻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賑災會便停止了活動。[25]
旅平河南賑災會首先對東北進行了實地考察,之后經(jīng)與東三省司令長官張學良、遼寧及黑龍江省主席、屯墾署督辦等商準,爭取東三省盡量收容河南災民。后又呈準國民政府,“令行平漢、隴海、道清、北寧(即京奉鐵路)各鐵路局,災民到站,即予掛車免費起運,自河南一直到達黑龍江,數(shù)千里通行無阻”[24]。1929年,河南省賑務會為使災民移墾東北順利進行,還專門擬訂了《河南省賑務會籌擬移民赴東三省墾荒辦法》。 該辦法規(guī)定:“凡系被災良民,確有耕作能力,自愿前往就食者,須有該管區(qū)長或村長之保證,本會負移送安置之責,攜眷同往者一律辦理?!盵26]此外,因中原地區(qū)民眾安土重遷之觀念一向根深蒂固,為動員更多災民遷移東北,當局借助報紙之力,刊登《勸告各縣災民赴東三省就食文》[27],大力宣傳移民東北之益處。
為使河南災民能夠得到便利的接洽,旅平河南賑災會又在河南境內(nèi)設立招待處,其中鄭州為河南難民的總招待處,各地難民多集中在這里乘車出發(fā)。此外,在豫東設開封、商邱、周家口、鄭州、許昌、郾城6處,豫北則有彰德、衛(wèi)輝、新鄉(xiāng)、沁陽 4處,豫西有洛陽、陜州、臨汝 3 處,豫南有信陽、西平、南陽、潢川 4 處,其他如石家莊、豐臺、打虎山、黑龍江均駐專員招待。災民隨到隨走,并無太多耽擱。但災民動身之前,需要先得到區(qū)長或村長的保證,然后到縣政府將名姓及男女老幼幾口寫到冊子上,再要一張護照,由各縣政府召集就近送往各車站移民招待處,驗照以后,就可發(fā)給口食,坐著火車遠赴東三省去了。[27]
1929年,河南災民移送從5月1日正式開始,第一批估計運送一千人,以后陸續(xù)運送,至9月17日,前后共計運送災民43批,人數(shù)共計35 004人。災民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和遼寧省屬縣。[26]1930年5月中旬,豫民又出關10萬,黑龍江省容納6萬人,吉林、遼寧兩省各容納2萬人。吉林省政府決定派其中6千往沿邊各縣,并令吉海鐵路局備車開赴沈陽接運到吉,再分赴指定地點。[28]
至于此次移民之安置情形,據(jù)20世紀30年代初何廉先生之研究,內(nèi)地移民新到東三省者,欲取得土地所有權并不容易,故多淪為佃農(nóng)及農(nóng)工二者;間亦有從事小販、伐林業(yè)或磨手者,但為數(shù)甚少。 移民在東三省得為佃農(nóng)或農(nóng)工之法有三:
1) 新到之移民,在東三省有身為佃農(nóng)或農(nóng)工之親友同鄉(xiāng)為之介紹,故能獲得同樣之工作。
2) 東三省各處之地主或墾業(yè)公司,于中東路東線各中心地點如哈爾濱、長春及一面坡等處,均設有經(jīng)紀人,專司選擇移民中之壯丁,以為佃農(nóng)或農(nóng)工。此項經(jīng)紀人,大率亦原系山東之移民。
3) 各慈善機關運送移民時,先與地主作雇傭之約定。[29]354
通過以上對1920年~ 1937年河南災荒性移民與社會救助情況的闡述,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1) 1920年~ 1937年河南災荒性移民的主導性動因是水旱災害、兵燹匪患等災荒現(xiàn)象。移民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此強調災荒因素在河南人口遷移中的重要作用,并未否認其它因素所造成的影響。但是,如將所有因素不加區(qū)別地泛泛而論,實無益于我們認識民國年間河南移民問題的特殊性。
2) 較大規(guī)模的、較為成功的災荒性人口遷移以有組織的災民移送為主。 河南人移居東北的一向很少,所以河南難民要到東北去則非依靠有組織的移送不可。其中,旅平河南賑災會等救助團體在移民過程中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縱觀1920年~1937年間河南的災荒性人口遷移與社會救助狀況,可以說,無論在力度、涉及面與成功率上,民國時期的社會救助遠遠不能滿足現(xiàn)實的需要。
3)鐵路等新興交通運輸方式的完善極大地促進了移民的運送工作,鐵路沿線縣份移民明顯增加,如鄭州、洛陽等地。 雖然現(xiàn)代化的鐵路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即已漸次投入運營,但至20世紀20, 30年代始得較為完善。1928年以后河南人大批地流向東北,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鐵路線的開通使得跨省際的遠距離遷移更加容易變?yōu)楝F(xiàn)實。不但如此,鐵路的興筑和延伸加強了各區(qū)域之間的溝通和聯(lián)系,使得人口遷移可以進入到更為深遠的地區(qū)。
[1]安介生.災荒與移民:明代北方災荒性移民運動的特征解析[G]∥安介生.歷史地理與山西地方史新探.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8.
[2]四十年來未有之奇災[N].大公報, 1920-09-13.
[3]山西災區(qū)之報告[N].大公報, 1920-09-20.
[4]豫境災荒慘狀之半豹[N].大公報, 1920-09-28.
[5]直魯豫晉災詳報(續(xù)) [N].大公報, 1920-10-06.
[6]豫省各縣災民確數(shù)占人口總額十分之八九[N].大公報, 1929-07-30.
[7]豫西流民圖[N].大公報, 1929-08-01.
[8]陳暉.一九三三年的中國農(nóng)業(yè)災荒[G]∥千家駒.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論文集.北京: 中華書局, 1935.
[9]行政院農(nóng)村復興委員會.河南省農(nóng)村調查[M].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4.
[10]濮陽災民過邯[N].大公報, 1934-11-22.
[11]張水良.中國災荒史(1927- 1937)[M].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0.
[12]豫皖難民數(shù)千人赴陜西[N].大公報, 1934-11-22.
[13]豫難民麇集察綏[N].大公報, 1934-11-20.
[14]李文海.近代中國災荒紀年續(xù)編: 1919- 1949[M].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
[15] [英]貝思飛.民國時期的土匪[M].徐有威, 譯.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16]行政院農(nóng)村復興委員會.河南省農(nóng)村調查[M].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4.
[17]蘇新留.民國時期水旱災害及其社會應對[G]∥曹樹基.田祖有神.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7.
[18]救濟到京豫災民辦法[N].申報, 1928-11-26.
[19]孫繼善.河南賑務會簡述[J].河南文史資料, 1987(19): 167.
[20]河南難民之慘狀[N].申報, 1928-11-23.
[21]收容災民近訊[N].申報, 1929-01-14.
[22]濟生會賑濟平豫災民[N].申報, 1929-08-03.
[23]豫難民五百名抵石[N].大公報, 1934-10-22.
[24]旅平河南賑災會移送災民事實報告(一) [N].大公報,1929-08-20.
[25]王仲成.我所知道的旅平河南賑災會[J].河南文史資料, 1986(19): 170.
[26]蘇新留.1929年河南災民移墾東北述論[J].史學月刊, 2004(9): 110-111.
[27]豫賑會積極辦理移民,勸告災民赴東三省就食[N].大公報,1929-08-03.
[28]十萬豫難民遼吉黑分別安插[N].大公報, 1930-05-13.
[29]李文海.民國社會調查叢編· 人口卷[M].廈門: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