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弓
7.5 冰雪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永寧寺碑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對邊境地區(qū),尤其是黑龍江流域女真族領地的管理,除了對西陽哈用兵以外,更主要的是采取了懷柔和招撫政策。使得處于原來元朝統(tǒng)治下的女真等各部“悉境歸附”。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進一步加強了對東北地區(qū)的管轄與經(jīng)營,制定政策,派人前往,“以召圣意”。1403年(明永樂元年)派遣邢樞偕同知縣張斌等人千里迢迢前往努兒干,招撫吉烈迷各部,吉烈迷首領歸服。次年入朝,明政府予以撫恤并下令設置了奴兒干衛(wèi)。以后的4年間,明朝皇帝3次派遣使臣到奴兒干征納貢賦,加強管理,繼續(xù)招撫。“奴兒干等處來歸野人”歸服后,隨即設置衛(wèi)所。公元1409年(明永樂七年)夏初,奴兒干首領忽剌冬奴等人來朝,奏請“于奴兒干要沖地區(qū)”設立元帥府,朝廷準奏,并于當年閏四月下令批準設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任康旺、王肇舟、佟答剌哈一應人等為都指揮同知,指揮僉事等官職,并派遣欽差內(nèi)官亦失哈率同前往奴兒干蒞職。前前后后,欽差內(nèi)官亦失哈等人在永樂至宣德20余年的時間里,共10次往返京城與奴兒干,“鎮(zhèn)撫慰安”東北邊疆各族人民,為明朝政府統(tǒng)轄、管理黑龍江沿岸地區(qū)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公元1413年(明永樂十一年),亦失哈再一次到奴兒干時,在黑龍江口附近恒滾河交匯處,特林地方古城,衙署之西特林村北5里的江岸石崖上,利用原觀音堂的舊基礎,修建了永寧寺,塑造佛像,雕繪金身,以供瞻拜,借以“柔化斯民,使之敬順?!辈⒃诰嘟吨挥绣氤咧b的懸崖絕壁頂上,豎立了一座永寧寺碑,又叫永樂碑。碑文記載了亦失哈奉諭來奴兒干的過程、修建永寧寺、以及朝廷親民撫慰等。1432年(明宣德七年),亦失哈又一次到奴兒干特林,見“民皆如故”,“獨永寧寺破毀”,亦失哈及隨行人等“甚為震驚,視為大逆”。毀壞寺廟的吉烈迷人“悚懼戰(zhàn)栗”,唯恐被殺。亦失哈沒有懲罰“吉烈迷毀寺者”,而是對當?shù)孛癖姟昂蒙徇h”,進行安撫,“特別寬恕,斯民謁者,仍宴以酒,給以布物,愈撫恤?!笔沟卯?shù)啬信嫌?,貧富百姓,感到歡欣鼓舞。咸嘖嘖之曰:“天朝有仁德之君,乃有賢良之佐,我屬無患矣。”(《重修永寧寺記》)可見亦失哈對毀寺一事處理得很成功,收到了非常圓滿的效果。接著,亦失哈又遣人重修永寧寺,重新塑造,恭請佛像。百姓亦樂于出力。重新修建的永寧寺遠勝過從前,金碧輝煌,華麗典雅。當?shù)匕傩?,不顧山高路險,或水路或旱路,遠者百余里甚至數(shù)百里,趕來進香朝神,頂禮膜拜。此次又重新立了碑,名字叫“重建永寧寺碑”,又名宣德碑。兩塊碑皆立于寺前,永寧碑前額題有“永寧寺記”,碑文的首行為“敕修奴兒干永寧寺碑記”,碑陰刻有女真文、蒙古文。石碑的側面仍刻有漢、女真、蒙、藏四種文字。宣德碑題有“重修永寧碑記”。這兩塊石碑詳細地記述了設置努兒干都司的經(jīng)過,亦失哈多次宣諭,跋山涉水,鎮(zhèn)撫其地的情況。永寧寺雖然年久失修,業(yè)已湮沉,但這兩塊石碑在原址上巍然屹立了將近500年之久。
《永寧寺碑》和《重建永寧寺碑》,既是我國古代中央政府對東北部疆域領土管轄、巡邊的歷史見證,女真各部臣屬明朝的歷史見證;更是黑龍江冰雪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
1855年(清光緒十一年),曹廷杰奉吉林將軍希元之命前往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調(diào)查,而后又到奴兒干城所在地特林,親眼見證了永寧寺碑并寫進《西伯利東偏紀要》。書中記述了永寧寺被毀,改建成東正教堂后,仍然可以見到“二碑尚蔚然立于廟西南百步許”,并將碑文拓下帶回,這樣,才有機會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1860年(清咸豐十年),沙俄侵占我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大片領土,1904年,兩塊石碑被拆運至海參崴博物館。
“永寧寺碑”現(xiàn)存今俄羅斯海參崴阿爾謝涅夫博物館,地址為:海參崴斯維爾特蘭大街20號。實際測量結果,永寧寺碑碑高102厘米,寬49厘米,厚26厘米,碑底座為38厘米。
“重建永寧寺碑”現(xiàn)存“濱海邊區(qū)國營阿爾謝涅夫B.K博物館綜合體”所屬的“國際展覽中心”,地址為:海參崴彼得大帝街6號。實際測量結果,重建永寧寺碑碑高120厘米,寬70厘米,厚32厘米。
附:《永寧寺記》漢文碑記原文:
敕修奴兒干永寧寺記
伏聞天之德高明,故能覆幬;地之德博厚,故能持載;圣人之德神圣,故能悅近而服遠,博施而濟眾。洪惟我朝統(tǒng)一以來,天下太平五十年矣。九夷八蠻,梯山航海,駢肩接踵,稽顙于闕廷之下者,民莫枚舉。惟東北奴兒干國,道在三譯之表,其民曰吉列迷及諸種野人雜居焉。皆聞風慕化,未能自至。況其地不生五谷,不產(chǎn)布帛,畜養(yǎng)惟狗?;蛞叭损B(yǎng)□□,運□□□物?;蛞圆遏~為業(yè),食肉而衣皮,好弓矢。諸般衣食之艱,不勝為言。是以皇帝敕使三其國,招安撫慰,□□安矣。圣心以民安而未善,永樂九年春,特遣內(nèi)官亦失哈等,率官軍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復至其國,開設奴兒干都司。昔遼金疇民安故業(yè),皆相慶曰:□□今日復見而服矣。遂上□朝□□□都司,而余人上授以官爵印信,賜以衣物、以布鈔,大賚而還。依土立興衛(wèi)所,收集舊部人民,使之自相統(tǒng)屬。
十年冬,天子復命內(nèi)官亦失哈等載至其國。自海西抵奴兒干及海外苦夷諸民,賜男婦以衣服器用,給以谷米,宴以酒饌,皆踴躍歡忻,無一人?;宦收?。上金等物擇地而建寺,柔化斯民,使之敬順,太祖以圣□為相之。十一年秋,卜奴兒干西,有站滿徑,站之左,山高而秀麗。先是,已建觀音堂于其上,今造寺塑佛,形勢優(yōu)雅,粲然可觀。國之老幼,遠近濟濟爭趨?!酢醺摺酢酢酢酢跬`,永無厲疫而安寧矣。既而曰:“亙古以來,未聞若斯。圣朝天□民之□□□上忻下至,吾子子孫孫,世世臣服,永無異意矣?!币运褂^之,萬方之外,率土之民,不饑不寒,歡
忻感戴難矣。堯舜之治,天不過九州之內(nèi),今我□□□□□□□□□,蠻夷戎狄,不假兵威,莫不朝貢內(nèi)屬。《中庸》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闭^我德無極,至誠無息,與天同體。斯無尚也,無盛也。故為文以記,遮萬年不朽云爾。
永樂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立
欽差內(nèi)官:亦失哈、□勝、張童兒、張定安
鎮(zhèn)國將軍都指揮同知:張旺
撫總正千戶:王迷失帖、王木哈里
玄城衛(wèi)指揮:失禿魯苦、弟禿花、妻叭麻
指揮:哈徹里、□藍、王瑾
弗提衛(wèi)指揮僉事:禿稱哈、毋小彥男
弗提衛(wèi)千戶:納藍
千戶:吳者因帖木兒、寧誠、馬兀良哈、朱誠、王五十六、□□、黃武、王□君、□□□
百戶:高中、劉官永奴、孫□、王得試奴、李政、李敬、劉賽因不花、傅同、王□里帖木、韓□、張甫、金衛(wèi)、□原、高遷、葉勝、□□、……趙鎖古奴、王官音保、王阿哈納、崔源、里三、□□□、□、康速合、阿卜哈、哈赤白、李道安、□道、閻威□
總旗:李速右
所鎮(zhèn)撫:王溥、戴得賢、宋不花、王速不哈、李海赤、高歹都、李均美
都事:席□
醫(yī)士:陳恭、郭奴
總吏:黃顯、費□
監(jiān)造:千戶金雙頂
撰碑記,行人銅臺邢樞?
書丹:寧憲
書蒙古字:阿魯不花
書女真字:康安
鉆字匠:羅泰安
來降快活城安樂州千戶:王兒卜、木答兀
卜里阿衛(wèi)鎮(zhèn)撫:阿可里、阿剌卜
百戶:阿剌帖木、□納
所鎮(zhèn)撫:賽因塔、把禿不花、付里住、火羅孫
自在州千戶:□剌□、哈弗里的、阿里哥出
百戶:滿禿
木匠作頭:石不哥兒、金卯白、揭英
妝塑匠:方善慶、宋福
漆匠:李八回
□匠:□□、黃三兒、史信郎
燒磚瓦窯匠:總旗熊閏、軍人張豬弟
泥水匠:王六十、張察罕帖木
奴兒都司都指揮同知:康旺
都指揮僉事:王肇洲、佟答剌哈
經(jīng)歷:劉興
吏:劉妙勝
8 清代的冰雪絲綢之路
8.1 清史述略
后金時期。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最早的黑龍江先民肅慎(息慎),在漢代稱之為挹婁,北魏時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時稱靺鞨,曾一度建立“海東盛國”渤海國。遼金及元明時稱為女真,遼書中也作“女直”。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元朝以來,女真族一直居住我國東北地區(qū)的松花江、黑龍江流域。清代始稱滿族。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為三大部,分別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后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明朝在東北設立遼東都司、奴兒干都司作為管理機構,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朝。清朝統(tǒng)治者是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后被追封為肇祖原皇帝)時為明朝建州左衛(wèi)都督。猛哥帖木兒及其先世,世代居住在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史稱三姓)馬大屯村——牡丹江入松花江兩江匯合口左岸的斡朵里城,故此地為滿族發(fā)祥地。這里原來是元代的斡朵里軍民萬戶府所在地,先后由揮厚、猛哥帖木兒父子為斡朵里軍民萬戶府的萬戶。1410~1412年(明永樂八年至十年)間,明在此置建州左衛(wèi),任猛哥帖木兒為建州左衛(wèi)都督指揮使。1433年(明宣德八年)10月,因部族沖突,猛哥帖木兒被害,其弟凡察繼任為左衛(wèi)都督。1440年(正統(tǒng)五年)凡察與猛哥帖木兒之子董山共同統(tǒng)領斡朵里女真。以后二人分領左衛(wèi)和右衛(wèi),率部南遷到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再后來,董山后裔占據(jù)了渾河、蘇子河上游,建州女真日益強大。南遷后,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chǎn)力提高很快,經(jīng)濟也得以繁榮。
1583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襲封為建州左衛(wèi)指揮使,以祖、父的13副遺甲起兵,相繼兼并海西女真,征服東海女真,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他還筑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zhàn)爭和生產(chǎn)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fā)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tǒng)治地位。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自立為汗。由于是女真族的后代,立國號金(史稱后金),建元天命。1618年,努爾哈赤發(fā)布“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誓師伐明。1619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zhàn)慘敗,幾年間喪失了遼東70余城。
1621年,努爾哈赤攻占遼陽、沈陽,遷都于遼陽。1625春,努爾哈赤力排貝勒、諸臣異議,決定遷都沈陽。于當年農(nóng)歷三月三日拜祭祖陵后,便率親族百官自東京(遼陽)起程,夜宿虎皮驛,翌日抵沈陽。從此,沈陽成為后金政權的統(tǒng)治中心。努爾哈赤在1626年的寧遠(今興城)戰(zhàn)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離世。第八子皇太極繼位。他繼續(xù)對明朝展開攻勢,并聯(lián)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
清史簡介。清朝(1616年~1912年)是由女真族(今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帝制國家。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意在“明屬火,清屬水,水能克火”。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占北京,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打敗大順農(nóng)民軍;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的統(tǒng)治者。入關后20年時間里,清朝先后滅亡大順、大西和南明等政權,基本統(tǒng)一了全國。
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1621年遷都遼陽,1625年遷都沈陽(改稱“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為陪都。
清朝奠定了我國今天疆域的基礎,鼎盛時期,領土達1300萬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
1911年(清宣統(tǒng)三年),辛亥革命爆發(fā)。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統(tǒng)帝被迫正式下詔退位,清朝滅亡。清朝共歷經(jīng)12帝,統(tǒng)治全國296年。清朝被推翻,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來的封建帝制。從此之后,中國脫離了封建王朝與帝制的統(tǒng)治,進而轉入民主革命時期。
清朝是由中國滿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統(tǒng)一全國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數(shù)也是歷代封建王朝最高的,清末時已達到4億以上。清初,滿清政府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nèi)地和邊疆的社會經(jīng)濟都有所發(fā)展。至18世紀中葉,清王朝的封建經(jīng)濟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史稱“康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權專制體制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wěn)定,清代人口至18世紀后期,已達到3億左右??滴跄觊g,統(tǒng)一了臺灣,并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乾隆中葉,平定準噶爾、回部,統(tǒng)一了新疆。這不僅一舉解決了中國歷史上游牧民族和農(nóng)耕民族之間曠日持久的沖突,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發(fā)展邊疆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和交通,鞏固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奠定了現(xiàn)代中國的版圖??滴醯厶岢觥靶藓靡蛔鶑R,勝過十萬兵”的民族政策,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與團結,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時期編纂了幾部集大成之作,如《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對清理和總結中國歷史文化遺產(chǎn)作出了重大貢獻。
統(tǒng)一全國。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下令,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將以女真為主體的各族定族名為“滿洲”,統(tǒng)稱為滿洲族。1636年,清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金”國號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
1640年,明清“松錦之戰(zhàn)”爆發(fā),1642年洪承疇在松山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zhàn)標志著明朝在遼東防御體系的徹底崩潰,在山海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帝在農(nóng)民軍的攻城炮聲中自殺于皇城后的景山。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八旗勁旅,兼程入關,以吳三桂為前導,擊敗大順農(nóng)民軍,進占北京。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昭示他已君臨天下,是中國的皇帝了。接著,清軍南下剿殺農(nóng)民軍。與此同時,在南方,一些明朝遺臣擁立皇族建立幾個小朝廷,史稱南明(弘光、隆武、紹武、永歷),以及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清朝于1645年滅大順、南明弘光;1646年滅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紹武;1662年滅南明永歷;1664年消滅大順殘余勢力。清朝入關后歷經(jīng)20多年的戰(zhàn)爭,基本統(tǒng)一全國。
李自成死后,余部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lián)合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于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廣州李成棟先后反正,出現(xiàn)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但永歷政權不能團結對敵,關鍵時刻貽誤戰(zhàn)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后戰(zhàn)死。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fā)動攻勢,抗清斗爭再次出現(xiàn)高潮。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fā),形勢急轉直下。孫可望降清后,云貴兩地虛實盡為清軍所知。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云南,1662年南明永歷帝被殺,南明滅亡。
明延平王鄭成功幾次“反攻大陸”不成,回過頭來于1662年收復臺灣,趕走了荷蘭人。鄭成功在臺灣設立東寧府,管理臺灣。但不久鄭成功就病逝了,他的兒子鄭經(jīng)襲位。鄭經(jīng)繼續(xù)使用南明永歷年號,尊前明寧靖王朱術桂為監(jiān)國。雖然如此,但從鄭經(jīng)到他的兒子鄭克塽,都早已放棄了反攻大陸、反清復明的想法。此時的鄭經(jīng),倒是有了自立乾坤的打算。1683年,清朝統(tǒng)一臺灣,1684年設立臺灣府。
康乾盛世??滴?,愛新覺羅·玄燁,清圣祖仁皇帝,清朝第四位皇帝、大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滴醯墼谛⑶f皇太后的輔佐下8歲登基,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他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chuàng)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在位期間,平三藩,收臺灣,三征準噶爾叛亂,抵抗沙俄侵略,確定中國疆域,促進民族融合與團結,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和《康熙字典》。
康熙帝鞏固和加強了祖國的統(tǒng)一。對內(nèi)平定了三藩之亂,平定臺灣鄭氏政權,設立臺灣府,使中國重新歸于統(tǒng)一;1685年和1686年,他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雅克薩的俄軍,遏制了沙俄對華侵略的野心;1689年,他派代表索額圖與沙俄代表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平定了回疆、準噶爾等反動貴族的叛亂。自康熙時期至19世紀中期,中國在北起外興安嶺,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東抵鄂霍次克海、庫頁島和臺灣廣大而神圣的領土內(nèi),實現(xiàn)并鞏固了全國的統(tǒng)一,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國家。
康熙帝注意恢復和發(fā)展生產(chǎn),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會經(jīng)濟復蘇和發(fā)展的措施。鼓勵墾荒,從1671年起,陸續(xù)放寬墾荒起科年限,并規(guī)定墾荒有成績,據(jù)開墾多少,給予不同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辟。166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以后永遠停止圈地,并規(guī)定所圈土地應退還給農(nóng)民。1685年,康熙又規(guī)定民間新墾田畝,“自后永不許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旗主的經(jīng)濟擴張,有利于自耕農(nóng)民??滴踹€下令將明朝藩王的莊田改為“更名田”。
康熙皇帝適應了歷史發(fā)展的需要,進行了一系列統(tǒng)一戰(zhàn)爭,使局勢趨向穩(wěn)定,清政權大為鞏固,又通過一系列的文治,促進了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使人民過上了112年的和平生活。
康熙中期以后,因戰(zhàn)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yè)逐步得到恢復和發(fā)展。至乾隆年間,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yè)都很發(fā)達。江南的棉織業(yè)、景德鎮(zhèn)的瓷器都達到了歷史高峰。至18世紀中葉,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雍正帝盛年登基,在位13年。他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改革,可謂大刀闊斧,快刀斬麻。他對許多事情,特別是對一些制度方面做了改革。雍正起了“康雍乾”三代承上啟下的作用。
整頓吏治。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吏治廢弛,貪污腐敗已然成風。他克服來自各個方面的阻力,在全國上下大規(guī)模地開展清查虧空,設立會考府,實行耗羨歸公,實行養(yǎng)廉銀制度,取締陋規(guī)等。由于他態(tài)度堅決,雷厲風行,做事果斷,清朝的財政狀況在短時間內(nèi)得到明顯改善,官吏貪污、吏治腐敗的狀況都有很大的轉變。
攤丁入畝。雍正將人丁稅攤入地畝,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數(shù)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一舉取消了人頭稅。這項措施有利于貧民而不利于地主,是中國財政賦稅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革。
耗羨歸公。古代以銀、銅為貨幣,征稅時,銀兩在兌換、熔鑄、保存、運解中有一定損耗,故征稅時有一定附加費。此項附加費稱“耗羨”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縣征收,作為地方辦公及官吏們的額外收入。耗羨無法定征收額,州縣隨心所欲,從重征收,有的抽正稅一兩、耗羨達五六錢,人民負擔甚重。雍正實行“耗羨歸公”,將此項附加費變?yōu)榉ǘǘ惪睢⒐潭ǘ愵~,由督撫統(tǒng)一管理,所得稅款,除辦公費用外,作為“養(yǎng)廉銀”,大幅度提高官吏們的俸入。這樣,既減輕了人民負擔,又保證了廉政的推行。這就是所謂的“高薪養(yǎng)廉”。
創(chuàng)立軍機處。明代權力集于內(nèi)閣,故有權相產(chǎn)生。清雍正把權力進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創(chuàng)立軍機處,為皇帝出主意、寫文件,理政務,“軍國大計,罔不總攬”。其特點是處理政事精簡速密,加強皇權。軍機大臣直接與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傳達皇帝意旨。此機構存在了200年,直至清末。
改土歸流。中國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實行土司制度,其職務為世襲,僅名義上接受清朝的冊封。土司們生殺予奪、驕恣專擅。這種制度妨礙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雍正即位后,廢除了云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許多土司,改成和全國一致的州縣制度。“改土歸流”是一場嚴重的斗爭,許多土司武裝反抗,雍正堅決派兵平定。在平叛戰(zhàn)爭中雖然也累及無辜,給少數(shù)民族造成傷害,但從長遠來說,“改土歸流”是進步的措施,打擊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據(jù)和特權,對民族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有利。
開放洋禁。雍正前期嚴格執(zhí)行海禁,但后因考慮沿海百姓的確艱苦,于雍正五年開放洋禁。允許民眾前往南洋貿(mào)易。海禁施行于閩、粵兩省。雍正對當時的鴉片貿(mào)易也較為重視,他制定的鴉片政策是:販賣毒品,嚴懲不貸,嚴格區(qū)分藥用鴉片與毒品鴉片煙,毒品嚴禁,藥用不干涉,且照顧小本商人的正當利益。
乾隆帝執(zhí)政60年,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樹,為鞏固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發(fā)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確為一代有為之君。
他主持編纂《四庫全書》,1772年開始,歷經(jīng)10年編成,為清理和總結中國歷史文化遺產(chǎn)作出了重大貢獻,但很多珍貴材料喪失。乾隆帝酷愛漢文,勤于寫詩,留下了42613首各體詩作。一個少數(shù)民族的帝王對漢文化如此酷愛,且身體力行,對漢文化的發(fā)展有積極的促進和推動作用。由于清朝的文字獄,詩選的編選者不敢收錄、評價當朝皇帝的詩,而原著(《御制詩集》)又卷帙浩繁,所以乾隆的詩沒有流傳開來。
乾隆帝于1757年粉碎了準葛爾貴族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天山北路。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清朝設伊犁將軍,統(tǒng)管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nèi)的整個新疆地區(qū)。自從1762年起,清朝陸續(xù)派遣大批軍隊進駐新疆。永久駐軍的官兵攜帶家眷,主要來自東北、河北等地的達斡爾族、滿族等。這些駐軍為保衛(wèi)祖國、開發(fā)邊陲作出了巨大貢獻。
1771年,西遷伏爾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在杰出領袖渥巴錫的率領下,為擺脫沙俄的統(tǒng)治,踏上了回歸祖國的征途。他們粉碎了沙俄軍隊的圍追堵截,歷經(jīng)艱險,萬里跋涉,終于回到祖國。土爾扈特部回歸,為鞏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
清朝于1792年打退了廓爾喀對西藏的進犯。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頒行了《欽定藏內(nèi)善后章程二十九條》,對西藏地方的人事、行政、財政、軍事、對外關系等各方面做了明確規(guī)定,并以法律形式予以確定。主要內(nèi)容包括清政府掌握確定西藏各大活佛,包括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去世后認定轉世靈童和批準繼位的大權,一切西藏涉外事宜均由駐藏大臣全權處理等。該章程是中國對西藏行使主權的重要歷史文獻證明。
“康乾盛世”時期,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面積迅速增加,至雍正時已達到9億多畝,恢復并超過了明朝萬歷時期。加上農(nóng)業(yè)技術的發(fā)展,單位面積產(chǎn)量的提高,使全國糧食總產(chǎn)量大大增加。中國人口在“康乾盛世”時突破了1億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