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華 花 琦 劉慶艷
(六盤水師范學院歷史系 貴州 六盤水 553001)
《中學歷史教學法》是高等師范院校歷史系開設的一門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課程開設的目的是使高師學生掌握中學歷史教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是完成培養(yǎng)合格的中學歷史教師任務的一道重要的工序。
該課程是由理論課和實踐課兩部分組成的。
理論課主要是向學生傳授中學歷史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教學原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為培養(yǎng)合格的中學歷史教師提供必要的教學理論知識和科學施教的途徑。這是高師學生(職前教師)理論知識獲取的主要途徑。
實踐課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高師學生的實踐性知識。所謂實踐性知識,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方法論知識,具有情境性、實踐性、機智性和內(nèi)隱性、緘默性的特點。實踐性知識的培養(yǎng)和獲取,是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的實踐活動,使高師學生把學到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專業(yè)學科知識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從而去體驗教師的角色,去感受教師職業(yè)的幸福,去領略教學活動的魅力,形成對教師職業(yè)的認同感,樹立堅定的職業(yè)信念。可以這樣說,高師學生實踐性知識的培養(yǎng)和獲取,是學生走向講臺,成為合格歷史教師的最關鍵的一步。
既然如此,在高等師范學院歷史教法課程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性知識,就成為教學中至關重要的問題。
這是一種在觀察中學習的教學方法。具體做法是,組織師范生到中學去觀摩中學歷史教師的示范課。在中學的教學一線中,有許許多多優(yōu)秀的歷史教師,他們的教學行為,比如對教材的處理、教學課件的制作與運用、課堂教學語言的表達、板書的設計、自然大方的教態(tài)、應付課堂突發(fā)事件的能力等各個方面,對師范生來說無疑就是一本“鮮活的教材”。這種方法能使師范生身臨其境,直接觀察教育者和教育對象,感受教學的真情實境,接受熏陶。正如班杜拉所言:“由直接經(jīng)驗導致的所有學習現(xiàn)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礎上發(fā)生,即都可以通過觀察他人及其結果而發(fā)生?!盵1](P384)
在觀察中學習的另外一種方法就是組織師范生觀看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錄像。組織學生到中學去觀摩,雖然可以讓師范生直接體驗教學情境,但在組織和實施的過程中有一定的困難。而組織學生觀看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錄像,在組織和安排上,以及在實施過程中則比較靈活。它同樣可以讓師范生從錄像中老師的典型教學事例中去體驗教學情境。因為一個好的案例會向人們展示包含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nèi)的故事,它會引起師范生對此的思考和爭論,富有啟發(fā)性。
可見,在觀察中學習的這兩種方法,都能使師范生縮短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種種差距,從而提高教學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這對高師學生實踐性知識的生成以及教師情感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試講、評議是一種師生合作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在實踐中學習的教學方法。
試講,既給師范生提供教師角色體驗的機會,并在角色體驗中培養(yǎng)其實踐性知識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角色體驗是讓師范生親自去扮演一個在目前的實際生活中還不屬于自己的教師角色,從而得以嘗試和體驗教師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其具體做法是,老師事先把每一個學生試講的內(nèi)容布置下去,按教學計劃指導學生全面了解《歷史課程標準》,熟悉中學歷史教材;再根據(jù)《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思考試講內(nèi)容的教學目標、怎樣導課、如何終課、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課堂教學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編寫詳細教案;最后,讓學生走上講臺,親自去感受和體驗教師的角色。
評議,是對學生試講的一個總結和評價。具體做法是,在每一個學生試講結束以后,在老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全班同學對試講學生的試講,從語言的表達、板書的設計、教材的處理、教學內(nèi)容的把握、教態(tài)是否自然大方、教學過程的完整、師生的互動等諸多方面展開討論,進行總結和評價。評議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了解自己在試講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點,有目的、有意識的在今后的學習和實踐中加以避免和改進。
通過試講和評議,既可以讓學生親自領略教師教學的感受,又可以使學生了解教師教學工作的特點,還可以幫助學生習得實踐性知識,培養(yǎng)教師職業(yè)情感,堅定教師職業(yè)信念。
高師院校是培養(yǎng)教師的搖籃,是向中小學輸送合格教師的基地。高師學生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中小學的教學質量問題。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怎樣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等問題,已經(jīng)日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而其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更是最外顯、最根本的問題,是傳統(tǒng)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然而,在歷史教學中,長期不變的教學模式是: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尺講臺一張嘴,教師講,學生聽。這似乎成為了歷史課堂教學的定式。盡管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簡便易行,也曾在教學過程中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它的消極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諸如,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教學環(huán)境呆板,學生主體被忽視等。這些問題在提倡和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顯得尤為突出,也更加不能適應知識經(jīng)濟時代對學生自主性、獨立性的全面要求。當今世界,各國都面臨著新技術革命的挑戰(zhàn),我們要想培養(yǎng)出高、精、尖的人才,就必須謀求教學方法的改革,必須將人才的培養(yǎng),學校的教育同新技術、新方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只有順應這樣的社會潮流,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中學的歷史教育,也只有順應這樣的時代潮流,才能使學生真正地懂得:以史為鑒,博古通今。
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采用,正是這場信息技術潮流在歷史教學中的體現(xiàn)。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聲像結合,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可以利用多媒體引用歷史圖片圖像資料,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可以利用多媒體增大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容量,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可以運用多媒體加強情意,寓思想教育于歷史知識傳授之中,培養(yǎng)高尚情操;可以強化思維力度,提高記憶效果。多媒體教學的諸多優(yōu)勢足以說明,讓高師學生學會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運用,不僅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和學科知識逐漸內(nèi)化,成為學生個人的實踐性知識;而且還可以讓學生體驗教師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成就感。
教學實習是目前各個師范院校培養(yǎng)學生實踐性知識的最主要的途徑和方法。據(jù)了解大部分學校的教學實習基本上是安排在大學最后一個學期,時間為八周。具體的實習過程是:1至2周為見習期,即讓實習學生聽取和觀摩實習指導老師的課,并在實習指導老師的安排和指導下備課、編寫教案;3至7周為實習期,即讓實習學生走上講臺,親自扮演教師的角色,把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專業(yè)知識充分的展現(xiàn)出來;第8周為教學總結。這種兩部曲的實習方法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實習時間短,實習生真正上課的機會不多;實習結束后,有的指導老師還要重新講一遍實習生所上的教學內(nèi)容,費時費力等等。
針對這些不足,有些學校開始采用了“換崗實習”[2]的方法,即把實習學校的任課老師調換到師范學院進修,由實習生代替原任課老師進行教學和管理,時間為一個學期20周。這種實習方法的優(yōu)點是能保證實習質量。它能全面反映實習生對專業(yè)知識、教育理論、教育方法等掌握的情況和實際運用的水平,值得推廣。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進行和不斷的深化,高師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也提到了議事日程。如何加強和完善對師范生實踐性知識的建構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中小學基礎教育發(fā)展水平有著重大的影響。
[1]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夏子賢.中學歷史教學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