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明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試論唐前期東北的契丹蕃將
李曉明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唐前期在東北的契丹族地區(qū)實行羈縻政策,實際上,是通過控制契丹蕃將來控制契丹族眾,是一種蕃將管理體制。對契丹蕃將的管理主要有賜姓冊封、入朝宿衛(wèi)和充質、賜婚尚主等手段,來用以對契丹進行有效的管理,促進了唐代藩將的漢化,同時也促進了民族融合的發(fā)展。
唐朝;蕃將;契丹族;民族融合
唐前期東北契丹族蕃將對唐朝東北邊防和邊疆穩(wěn)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目前尚缺乏對唐前期東北契丹蕃將的專門性成果,已有研究都是綜合性論述(1)。鑒于此,本文嘗試以唐前期東北契丹族蕃將作為研究對象,以唐前期東北邊防和邊疆為研究取向,對該問題重新加以詮釋,希望有助于加強對唐代東北史的整體認識。
契丹族是我國東北地區(qū)的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在四世紀初時開始記載于我國的歷史文獻中,生活在東北地區(qū)的潢水的南面,黃龍的北面,《舊唐書》是這樣記載的“契丹,居黃水之南,黃龍之北”(2),同樣《新唐書》也是這樣記載的,“魏青龍中,部酋比能稍桀驁,為幽州刺史王雄所殺,眾遂微,逃潢水之南,黃龍之北,鮮卑之故地,”(3)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西拉木倫河(西遼河的北源)的南面,吉林省農安縣(隸屬于長春市)的北面,大致分布在今天的內蒙古東部地區(qū)和吉林省西部地區(qū)。契丹族原為東胡人,活動于鮮卑山一帶?!捌醯ぃ緰|胡種,其先為匈奴所破,保鮮卑山”,(4)距離長安東北五千三百里,東面與高句麗相鄰,西面與奚族相接,北面是室韋,在營州(今在遼寧省境內)的北部,居無定所,以游牧為主,逐列四方的生活習性?!霸诰┏菛|北五千三百里。東與高麗鄰,西與奚國接,南至營州,北至室韋……逐獵往來,居無常處。”(5)契丹族的風俗習慣帶有明顯的少數(shù)民族濃重的地域色彩,其死喪無葬也說明其原始文明水平較中原王朝顯然十分落后,《通典》中是這樣記載的“父母死而悲哭者為不壯,但以其尸置於山樹之上。經三年之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因酹酒而祝曰:‘冬月時,向陽食;夏月時,向陰食。若我射獵時,使我多得豬鹿?!錈o禮頑嚚,於諸夷最甚?!?6)當時,契丹族的君長是大賀氏,軍隊鼎盛時達到四萬三千人,分為八部,若遇到有戰(zhàn)事部隊征發(fā)時,八個部落共同商議出兵事宜,不能獨自行動?!捌渚L姓大賀氏。勝兵四萬三千人,分為八部,若有征發(fā),諸部皆須議合,不得獨舉?!?7)
唐前期唐朝對契丹族實行羈縻府州制度,羈縻府州制度是唐朝在周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設置的一種帶有自治性質的地方行政機構。由少數(shù)民族首領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許世襲其職。這些羈縻府州在財政上有自主權,但必須接受唐代在地方設置的最高行政機構都護府的監(jiān)領。體現(xiàn)了唐代對少數(shù)民族采取的籠絡政策和松散的管理方針,有利于各民族之間的和平相處和自然融合。唐朝在契丹設立的羈縻府州所任命冊封的刺史、都督成為了唐朝的蕃將,他們接受唐朝的任命與調遣。唐朝在總結了前代封建王朝數(shù)百年間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和教訓之后,根據(jù)本國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適合本國實際發(fā)展的開明的民族政策,統(tǒng)治少數(shù)民族——契丹。
唐朝在契丹地區(qū)實行羈縻府州制度,就是在契丹族活動的集中地區(qū)設置羈縻府及羈縻州,以其酋長及部落聯(lián)盟首領為刺史、都督,如“大唐貞觀二十二年十一月,契丹帥窟哥率其部內屬,以契丹部為松漠都督府,拜窟哥為持節(jié)十州諸軍事、松漠都督於營州,兼置東夷都護,以統(tǒng)松漠、饒樂之地,罷護東夷校尉官?!?8)唐前期契丹有八個部落,一共設立了九個州,這九個州“以達稽部為峭落州,紇便部為彈汗州,獨活部為無逢州,芬問部為羽陵州,突便部為日連州,芮奚部為徒河州,墜斤部為萬丹州,伏部為匹黎、赤山二州,俱隸松漠府,即以辱紇主為之刺史?!?9)唐朝在設立羈縻府的同時還設立了東夷都護管理松漠都督府,東夷都護多由唐朝中央政府委派,負責協(xié)調領導契丹及其他各民族的事務,加強對契丹的控制與管理。
從以上可以看出,唐朝對契丹族的這種管理體制與唐朝對內地的管理制度是不同的,唐朝對內地的管理是直接統(tǒng)治的,而對契丹族的管理是間接管理,主要是通過契丹族藩將來控制契丹族部眾,對契丹部族是一種有效的管理。
唐前期,唐朝中央政府為了加強對契丹族及契丹族蕃將的管理與控制,采取了對契丹族蕃將進行賜姓冊封、入朝宿衛(wèi)、賜婚等政策。
第一、賜姓冊封。契丹族首領或酋長歸附唐朝后,唐朝這些歸附的契丹族首領或酋長進行賜姓冊封,使之成為唐朝的蕃將,接受唐朝的人統(tǒng)治,如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對歸附的契丹族酋長窟哥進行冊封,“二十二年,窟哥等部咸請內屬,乃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為左領軍將軍兼松漠都督府、無極縣男,賜姓李氏。顯慶初,又拜窟哥為左監(jiān)門大將軍。其曾孫祜莫離,則天時歷左衛(wèi)將軍兼檢校彈汗州刺史,歸順郡王。”(10)還有在唐玄宗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對歸附的契丹族首領李失活進行冊封“開元三年,其首領李失活以默啜政衰,率種落內附。失活,即盡忠之從父弟也。于是復置松漠都督府。封失活為松漠郡王,拜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兼松漠都督。其所統(tǒng)八部落,各因舊帥拜為刺史,又以將軍薛泰督軍以鎮(zhèn)撫之?!?11)唐朝對契丹族酋長或首領的冊封有利于唐朝對契丹族的統(tǒng)治與管理,加強了唐朝與契丹族的政治聯(lián)系,強化了唐朝對契丹族的控制。
第二、入朝宿衛(wèi)和充質。關于契丹族蕃將入朝宿衛(wèi),主要是契丹族派遣使者來唐朝,這些使者接受唐朝的冊封并留在唐朝任職,如史載,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四月,“契丹遣大首領李闊池等六人來朝,皆授折沖,留宿衛(wèi)”(12),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十二月,“契丹遣使渴胡等來朝,授果毅,留宿衛(wèi)”。(13)關于入朝充質的契丹族蕃將,在唐玄宗開元二年(714)閏五月的一份詔書中,也提到“充質宿衛(wèi)子弟”和“質子(即侍子)”的安置與管理問題:“今外蕃侍子,久在京國,宜命有司,勘會諸蕃充質宿衛(wèi)子弟等,量放還國。契丹及奚,延通質子,并即停追。前令還蕃首領等,至幽州且住,交替者即旋去?!迥?契丹遣首領諾括來送質子并獻方物?!?14)
第三、賜婚尚主。唐朝與契丹的和親在唐代民族關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前期與契丹的和親一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把宗室女永樂公主下嫁給契丹族蕃將兼契丹族酋長李失活,“明年,失活入朝,封宗室外甥女楊氏為永樂公主以妻之?!?15)第二次是在唐玄宗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十年,郁于入朝請婚。上又封從妹夫率更令慕容嘉賓女為燕郡公主以妻之,仍封郁于為松漠郡王,授左金吾衛(wèi)員外大將軍,兼靜析軍經略大使,賜物千段?!?16)第三次是在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其冬,車駕東巡,邵固詣行在所,因從至岳下,拜左羽林軍員外大將軍、靜析軍經略大使,改封廣化郡王,又封皇從外甥女陳氏為東華公主以妻之。”(17)第四次是在唐玄宗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天寶四載,契丹大酋李懷秀降,拜松漠都督,封崇順王,以宗室女獨孤為靜樂公主妻之?!?18)從唐朝與契丹的這四次和親可以看出,唐朝與之和親的對象都是契丹族首領或酋長,都接受唐朝任命的職務且都屬于唐朝蕃將。
唐朝前期中央政府對契丹藩將的管理手段,加強了唐朝與契丹族的聯(lián)系,密切了東北邊疆民族與唐朝的關系,加強了唐朝對契丹族的政治控制。
契丹族內附于唐朝后,在牽制突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契丹族在內附唐朝之前,曾經受制于突厥,受到突厥的控制,隨著唐朝對突厥作戰(zhàn)的勝利,契丹開始依附于唐朝,接受唐朝的統(tǒng)治,契丹的依附,有利于唐朝對東北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控制。在隋朝時期,突厥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當時控制東北諸少數(shù)民族的是東突厥,在唐高祖和唐太宗時期,東北諸少數(shù)民族仍然處在東突厥的控制之下,契丹處于東突厥(公元583年—公元630年)的控制之下,唐朝滅亡東突厥后,契丹歸附于唐朝,這樣對于唐朝來說,可以利用契丹來牽制北方的突厥諸族(19),還有張正明先生所言:“唐高祖和唐太宗都采用回護契丹并利用契丹來箝制突厥的政策”;同時還有利于唐朝對其他東北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如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東突厥的頡利可汗敗亡,唐朝滅亡了東突厥,東厥在東北地區(qū)的影響力隨之消失。營州都督隨即遣契丹酋長說諭東北諸部族,奚、霫、室韋等十余部內服(20),這樣就加強了唐朝對東北地區(qū)的有效統(tǒng)治,從而為唐經營廣大東北地區(qū)打開了局面,有效的保證了唐朝東北邊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
從唐前期契丹蕃將可以看到唐代的民族融合的發(fā)展。首先,唐前期的契丹族蕃將受到唐朝冊封任命后,自己及其后代,開始逐漸的漢化,一方面的表現(xiàn)就是蕃將的后代讀書習儒,唐朝杰出的軍事將領李光弼就是契丹族蕃將的后代,他不僅能武而且也能文,他幼年時就能通讀班固的《漢書》,“光弼幼持節(jié)行,善騎射,能讀班氏漢書”(21)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契丹族酋長、首領及其他將領接受唐朝的冊封的官職,并以得到唐朝冊封的官職為榮,愿意進入唐朝內地做官,被唐朝的社會所吸引,在唐玄宗開元六年(公元718年)“五月戊午,契丹部落孫骨訥等十八人內屬,并授游擊將軍,賜緋袍銀帶,留宿衛(wèi)”(22),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四月癸丑,契丹遣大首領李闊池等六人來朝,皆授折沖,留宿衛(wèi)”(23)。其次,唐前期對契丹族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雖然唐朝對契丹族實行了開明的民族政策,但是還是有契丹族蕃將叛亂,對抗唐朝中央政府,唐朝對這些叛亂的契丹族蕃將沒有趕盡殺絕而是給他們機會仍然為唐朝效力,對叛亂后又歸附的契丹族蕃將仍然重用,《資治通鑒》中記載“‘初,契丹將李楷固,善用索及騎射、舞槊,每陷陣,如鶻入烏群,所向披靡。黃獐之戰(zhàn),張玄遇、麻仁節(jié)皆為所?’事見上卷萬歲通天元年。又有駱務整者,亦為契丹將,屢敗唐兵。敗,補邁翻。及孫萬榮死,二人皆來降。降,戶江翻。有司責其后至,奏請族之。狄仁杰曰:‘楷固等并驍勇絕倫,驍,堅堯翻。能盡力于所事,必能盡力于我,若撫之以德,皆為我用矣?!嗾埳庵?。所親皆止之,仁杰曰:‘茍利于國,豈為身謀!’太后用其言,赦之。又請與之官,太后以楷固為左玉鈐衛(wèi)將軍,務整為右武威衛(wèi)將軍,使將兵擊契丹余黨,悉平之。”(24);《舊唐書》同樣有這方面例子的記載,在唐玄宗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娑固大臣可突于驍勇,頗得眾心,娑固謀欲除之??赏挥诜垂ユ豆?,娑固奔營州。都督許欽澹令薛泰帥驍勇五百人,又征奚王李大輔者及娑固合眾以討可突于。官軍不利,娑固、大輔臨陣皆為可突于所殺,生拘薛泰。營府震恐,許欽澹移軍西入渝關??赏挥诹㈡豆虖母傅苡粲跒橹?,俄又遣使請罪,上乃令冊立郁于,令襲娑固官爵,仍赦可突于之罪……可突于來朝,拜左羽林將軍,從幸并州。”(25)從這兩則史料中可以看到,契丹族蕃將李楷固、駱務整、可突于,雖然反抗過唐朝、與唐軍做過戰(zhàn)、殺過唐軍,但是在他們投降及向唐朝請罪后,但是,唐朝唐朝并沒有殺他們,還是給予了他們改過的機會,為唐朝效力,這足以體現(xiàn)唐朝社會對待少數(shù)民族是開明的、寬容的,同樣也體現(xiàn)了唐朝社會的兼容并包的民族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蕃將體制下的民族融合對唐王朝加強東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保持邊疆穩(wěn)定提供了更為堅實的基礎和動力。
注釋:
(1)馬馳的《唐代蕃將》(三秦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章群的《唐代蕃將研究(續(xù)編)》(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公司,1986年)和《唐代蕃將研究》(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公司,1990年);任愛君的《唐代契丹羈縻制度與“幽州契丹”的形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8年3月);都興智的《略論契丹李盡忠之亂》(《東北史地》,2008年第2期);周加勝的《試論唐朝在契丹地區(qū)設立的府州》(《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年第4期);程尼娜的《論唐代中央政權對契丹、奚人地區(qū)的羈縻統(tǒng)煙臺師范學院學報治》(《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11月);崔明德的《契丹新羅與唐朝關系之比較研究》(《煙臺師范學院學報》,1991年第2期)等。鄭學檬先生的《試論隋唐的屯田和營田》(《廈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2年第3期)
(2)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199,第5349頁
(3)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219,第6167頁
(4)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219,第6167頁
(5)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199,第5349頁
(6)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卷200,第5485頁
(7)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199,第5349、5350頁
(8)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卷200,第5486頁
(9)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219,第6168頁
(10)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199,第5350頁
(11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199,第5351頁
(12)(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M]外臣部褒異二,中華書局1960年版,卷975,第11450頁
(13)(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M]外臣部褒異二,中華書局1960年版,卷975,第11455頁
(14)(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M]外臣部納質,中華書局1960,卷996,第11694頁
(15)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199,第5351頁
(16)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199,第5352頁
(17)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199,第5352頁
(18)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219,第6172頁
(19)李蓉.《唐初兩蕃與唐的東北策略》,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20)司馬光.《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56年6月第一版,第6082頁
(21)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110,第3303頁
(22)(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M]外臣部·褒異一,中華書局1960年版,卷974,第11446頁
(23)(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M]外臣部褒異二,中華書局1960年版,卷975,第頁
(24)司馬光.《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56年6月第一版,卷206,第6547頁
(25)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卷199,第5352頁基金項目:本論文得到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項目資金資助
李曉明(1987-),男,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人,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唐史方向。